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文词汇;
2. 学会本文的论证方法,理清论证过程;
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风格;
理解“义”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作者简介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作者简介
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里指“苟且偷生”)
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贤者能勿丧耳(不丢掉)
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检查预习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指高位厚禄)
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妻妾之奉(侍奉)
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性,天性)
检查预习
故患有所不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从前
检查预习
1.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如人所想要得到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那么凡是可以求得生命的,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检查预习
3.呼尔而与之.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此之谓失其本心.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检查预习
舍 生 取 义
本文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比喻:说理形象,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合作探究
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合作探究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课堂小结
提出主张——舍生取义
正面分析舍生取义的原因
反面论证“义”的价值和作用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第一部分
“义”重于生命,应舍生取义。
合作探究
不食嗟来之食------人虽饥饿,仍将“义”看得重于生命,甚至宁死不食。
不辨礼义接受万钟------指出为物欲所蔽是丧失了羞耻之心,对自己没有好处。
第二部分
举出实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并得出中心,指出不应该为物欲所惑。
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合作探究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拓展延伸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拓展延伸
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
课后练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九年级(下册)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孟子主张人性善,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开篇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赋予了舍生取义以广泛的现实内涵,使这个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文词汇;
学会本文的论证方法,理清论证过程;
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们学会在反复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文言文背诵的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讨论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义”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
找出本文的论证方法,理清论证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制作课件;布置预习任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四、课堂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内容
1.抽查朗读情况。
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甸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①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齐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四、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五、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
【板书设计】
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九年级(下册)
《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
(
基础知识达标
)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二者不可得兼 ( )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
(3)故患有所不辟也 ( )
(4)贤者能勿丧耳 ( )
(5)蹴尔而与之 ( )
(6)是亦不可以已乎 ( )
(7)万钟于我何加焉 ( )
(8)此之谓失其本心 ( )
2.下列句中加点的“为”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B.为宫室之美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所 欲 有 甚 于 生 者。
(2)如 使 人 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
(3)使 人 之 所 恶 莫 甚 于 死 者。
(4)是 亦 不 可 以 已 乎?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第1段用“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的生活常理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具体生动,通俗易懂。
C.第2段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来阐明不应该为物欲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句式整齐,情感强烈,说理透彻精辟。
二、课内阅读
阅读全文,回答6~9题。
6.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7.翻译下面句子。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1段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指 。(用原文的话回答)
9.第2段作者先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 ”比“ ”更重要的观点,然后指出“ ”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
(
课后能力提升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0~14题。
【甲】鱼,我所欲也……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10.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通 , ?
11.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断子之手足 醉翁之意不在酒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或以钱币乞之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D.诲汝知之乎 投诸渤海之尾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乙】两文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了 的观点,【甲】文则用 论证了 的观点。
14.【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请你指出【甲】【乙】两文中“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1.(1)同时得到 (2)假如,假使 (3)祸患,灾难 (4)不丢掉
(5)用脚踢 (6)停止,放弃 (7)益处 (8)天性,天良
2.选A。A项,“为”是“动词,采用”。其他三项中的“为”都是“介词,为了”。
3.(1)死亡本是我所厌恶的,但我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所以(对人世间有些)祸患我也不躲避。
(2)这就叫作丧失了他的天性。
4.(1)所欲/有甚于生者。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4)是/亦不可以已乎?
5.选A。【解析】应是“舍生取义”。
6.选D。【解析】均为“想要”的意思。A项,加点词语的意思分别是:所以/旧、原来;B项,加点词语的意思分别是:对/到;C项,加点词语的意思分别是:代指食物/到。
7.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8.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9.义 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课后能力提升
10.辟 避 躲避
11.选A。【解析】A项,“之”都为“结构助词,的”;B,项为“主谓之间,不译/代词”;C项,为“动词,到,往/结构助词,的”;D项,为“代词/结构助词,的”。
12.(1)不只是贤明的人才有这种思想。
(2)给你天下但要你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
13.万事莫贵于义 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而取义
14.正义(或是“有利于人民和国家的大义”)。有必要。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人民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附【乙】【译文】
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但要你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