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探究《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节选)》 (语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课件+教案+练习)(幻灯片1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比较·探究《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节选)》 (语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课件+教案+练习)(幻灯片18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31 10:37:31

文档简介

课文导入
从清末“中体西用”开始到五四前后有人要砸烂“孔家店”,有人要“整理国故”,一直到今天,关于中国的这些文化遗产的评价经历了不断的波动,有时被骂得一钱不值,有时又被捧得价值连城。由此又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形象并不那么清晰,百年来我们获得的成绩只怕不大,真实的答案可能不仅是在民族自大狂和历史虚无主义之间寻找平衡那么简单,现在,寻求对于自身历史和文化的有效力的解释,仍然是一种严肃的、不能推卸的责任。
那么什么才是我们的民族精神?请学习张岱年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节选)》
学习目标
1. 把握文章大意、理解文化传统的发展及核心内容以及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内容;
疏通文章内部层次关系,把握议论文的文体特征;
培养学生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鼎(dǐng)盛 邃(suì)密 附庸(yōng) 遏(è)制 契(qì)机
屹(yì)立 枷(jiā)锁 斫(zhuó)丧 日昃(zè) 裨(bì)益
分歧(qí) 狂狷(juàn) 精湛(zhàn) 迩(ér)言 逾(yú)越
读准字音
检查预习
简洁,简捷
“简洁”指(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如这篇论文简洁有力。“简捷”指①直截了当。②简便快捷。如算法简捷。
标志,标致
“标志”指①表明特征的记号。如:地图上有各种形式的标志。②表明某种特征。如:这件事标志着正义是不可战胜的。“标致”指相貌、姿态美丽(多用于女子)。
委屈,委曲
“委屈”指①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如:她觉得很委屈②让人受到委屈。如:对不起,委屈你了。
妄自尊大,妄自菲薄
“妄自菲薄”过分的看轻自己。“妄自尊大”狂妄地自高自大。
词义辨析
检查预习
张岱年(1909-2004),字季同,别署宇同。1933年大学毕业时,因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被清华大学哲学系聘为助教,从事哲学专业的教学工作。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直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张岱年的学术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哲学史的阐释;二是哲学问题的探索;三是文化问题的研讨。
作者简介
本文原载《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当时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我国学术界思想解放,百家争鸣,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有全盘否定不屑一顾的,也有抱残守缺敝帚自珍的。尤其对于儒家思想,更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这篇文章,围绕以上问题,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背景简介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民族精神的本质特征以及其必备的两个条件
“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正面)
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反面)
强调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整体感知
“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自强不息”虽非孔子所著,确是孔学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孔子、 曾子、尧舜、文王等例证)
结论:来自于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本质。
合作探究
“中庸”是“为德”而非为道,应是指修养境界。“中庸”体现的是“无过无不及”的处世态度。
中庸追求为德的修养境界与无过无不及的处世态度。
合作探究
限制恪守君臣之义 西方打倒君权
排斥奇技淫巧 西方实证科学进步
不能推动文化发展
不是民族基本精神
合作探究
课文围绕着疏通文章内部层次关系把握文章主体的问题,采用了整体阅读和提取中心句的方法帮助大家掌握一些筛选、提取信息的方法。明确了“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
主题归纳
?本文思路清晰。文章开头提出论题,明确了民族精神的本质特征及必备的条件;随后指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具有广泛的影响,能激励人们前进;接着断言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最后强调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思路归纳
作者通篇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通过正与误、是与非的对比,鲜明地表明了立场,阐发了观点。使观点得以鲜明地凸显出来;语言典雅流畅,同时还引用了大量的经典实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加重了文章内涵的厚度与力度。
方法归纳
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句子
1.“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2.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之者也。”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6.“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7.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8.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9.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10.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拓展延伸
体现“厚德载物”精神的句子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6.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毋惮改。”
7.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拓展延伸
1. 完成《基础训练》上的练习;
2. 预习下一课。
课后练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九年级(下册)

比较·探究《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节选)》教学设计

从清末“中体西用”开始到五四前后有人要砸烂“孔家店”,有人要“整理国故”,一直到今天,关于中国的这些文化遗产的评价经历了不断的波动,有时被骂得一钱不值,有时又被捧得价值连城。由此又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形象并不那么清晰,百年来我们获得的成绩只怕不大,真实的答案可能不仅是在民族自大狂和历史虚无主义之间寻找平衡那么简单,现在,寻求对于自身历史和文化的有效力的解释,仍然是一种严肃的、不能推卸的责任。张岱年先生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张岱年的文章,他所提到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这两个词的意义必须放到中国古代文明具体的语境当中才能被真正理解。

【知识与能力目标】
把握文章大意、理解文化传统的发展及核心内容以及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内容;
疏通文章内部层次关系,把握议论文的文体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论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民族精神的含义。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制作课件;布置预习任务。


一、导入新课
从清末“中体西用”开始到五四前后有人要砸烂“孔家店”,有人要“整理国故”,一直到今天,关于中国的这些文化遗产的评价经历了不断的波动,有时被骂得一钱不值,有时又被捧得价值连城。由此又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形象并不那么清晰,百年来我们获得的成绩只怕不大,真实的答案可能不仅是在民族自大狂和历史虚无主义之间寻找平衡那么简单,现在,寻求对于自身历史和文化的有效力的解释,仍然是一种严肃的、不能推卸的责任。
那么什么才是我们的民族精神?请学习张岱年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节选)》
二、检查预习:
1.掌握字词:
◆读准字音
鼎(dǐng)盛 邃(suì)密 附庸(yōng) 遏(è)制 契(qì)机 屹(yì)立
枷(jiā)锁 斫(zhuó)丧 日昃(zè) 裨(bì)益 分歧(qí) 狂狷(juàn)
精湛(zhàn) 迩(ér)言 逾(yú)越
◆词义辨析
简洁——简捷 “简洁”指(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如这篇论文简洁有力。“简捷”指①直截了当。②简便快捷。如算法简捷。
标志——标致 “标志”指①表明特征的记号。如:地图上有各种形式的标志。②表明某种特征。如:这件事标志着正义是不可战胜的。“标致”指相貌、姿态美丽(多用于女子)。
委屈——委曲 “委屈”指①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如:她觉得很委屈②让人受到委屈。如:对不起,委屈你了。
妄自尊大——妄自菲薄 “妄自菲薄”过分的看轻自己。“妄自尊大”狂妄地自高自大。
作者简介
张岱年(1909-2004),字季同,别署宇同。1909年5月出生于北京,原籍河北省献县。父亲张濂,光绪(1903年)进士,授职翰林院编修。长兄张崧年是中国现代哲学家,对张岱年的学术道路选择产生了直接影响。1928年,张岱年考入清华大学,旋即退学,又报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被录取。1933年大学毕业时,因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被清华大学哲学系聘为助教,从事哲学专业的教学工作。“七·七”事变以后,清华大学南迁,他滞留北京,闭门著书。1943年任教于私立中国大学,聘为哲学讲师。抗战胜利后,1946年清华大学复校,回清华大学哲学系工作,1951年晋升为教授。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直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张岱年的学术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哲学史的阐释;二是哲学问题的探索;三是文化问题的研讨。
4.背景介绍
本文原载《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当时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我国学术界思想解放,百家争鸣,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有全盘否定不屑一顾的,也有抱残守缺敝帚自珍的。尤其对于儒家思想,更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这篇文章,围绕以上问题,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作者认为中国文化传统包含着促进我们迎接现代性挑战的理论要素,或者说在当前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仍保留着一些起积极作用的从遥远的过去传承而来的心理特质。具体将其概括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张岱年重新引出《易传》这样的古老典籍作为中国人当下的精神资源,不仅仅只是让人相信某些文化遗产的正面价值就那么简单,在这里,他和很多其他学者一样,在理论上暗自假设了一种内在于历史的观念的连续性,假设存在着某些独立于历史变迁的价值标准。
三、新课学习
【方法指导】筛选信息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阅读能力。社会迅速发展,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信息来源纷繁复杂。因此迅速而准备地筛选、提取信息,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成为人们工作和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今天,我们就以本文为例,掌握议论文的文体特点,了解筛选信息、提取信息的一些常用方法。
(一)教师重点指导阅读方法,并整体感知课文:
要想准确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主旨,必须在阅读文章时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清作者行文思路;二是把握文章大意。
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 1.从文章题目入手,文章的题目往往是解读文章思路的钥匙,它常常可以暗示我们文章的文体归类。比如《一件小事》是以记事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白杨礼赞》是一篇充满赞誉之情的抒情散文;《苏州园林》是以介绍为主的说明文等。这样有利于我们结合文体特点来解读文章。其次,题目也常常提示我们文章所写的主体内容。
请同学们试分析本文课题,看看包含了哪些内容,给我们怎样的提示。
给学生充分自由发言的时间。
教师明确:本文题目暗示我们文体是议论文,本文内容在谈论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2.提取段落的小标题或首尾句,从宏观上把握作者行文思路。请学生自行提取。
3.利用文体知识解读文章内容。
不同文体的文章,其行文思路和篇章结构有着鲜明的特征。议论文多是按照人们思维的 逻辑顺序安排。文章多由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构成。三个部分的写作重心分别为:提出
要讨论的问题、分析要讨论的问题和解决要讨论的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依据文体特点试着将全文划分层次。试分析每个层次分别阐述了什么内
容。?学生充分讨论,形成共识。
引论 提出论点? 民族精神的本质特征以及其必备的两个条件
本论?分析问题? “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正面)
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反面)
结论?解决问题? 强调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教师:以上,我们对文章的层次结构、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行了疏通和分析。下面我们分析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手法。请同学们举例加以说明。?
教师要给同学们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使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互动式阅读中,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得到充分训练。?
师生共同明确:?
作者通篇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通过正与误、是与非的对比,鲜明地表明了立场,阐
发了观点,使观点得以鲜明地凸显出来,同时还引用了大量的经典实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加重了文章内涵的厚度与力度。
结论:只有受到人们的尊崇,有较为广泛的影响,能激励人们不断前进,能促进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才是真正的民族精神。
(二)“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虽非孔子所著,确是孔学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孔子、 曾子、尧舜、文王等例证)
“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结论:来自于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本质。
(三)“中庸”辨析:
“中庸”是“为德”而非为道,应是指修养境界。“中庸”体现的是“无过无不及”的处世态度。
中庸追求为德的修养境界与无过无不及的处世态度。
限制恪守君臣之义——西方打倒君权
排斥奇技淫巧——西方实证科学进步
不能推动文化发展——不是民族基本精神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围绕着疏通文章内部层次关系把握文章主体的问题,采用了整体阅读和提取中心句的方法帮助大家掌握一些筛选、提取信息的方法。明确了“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本文作者采用了对比论证手法,使文章中心观点得以突显出来。这将是我们要学习的重要的议论文写作手法。
五、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整理《论语》中体现“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精神的名句:
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句子:
1.“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论语·宪问》第三十五)
2.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第十九)
3.“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之者也。”(《论语·述而》第二十)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第二十二)
5.“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第二十一)
6.“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第二十九)
7.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第三十)
8.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第三十七)
9.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治长》第二十八)
10.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第八)
体现“厚德载物”精神的句子: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论语·墨仁》第十七)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第二十二)
3.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第一)
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第十四)
5.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第二十三)
6.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毋惮改。” (《论语·子罕》第二十五)
7.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第三十六)
六:布置作业:
完成《基础训练》上的练习;
预习下一课。


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九年级(下册)

比较·探究《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节选)》同步练习
(
基础知识达标
)
一 、积累与运用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遏(è)制 契(qì)机 屹(yì)立 枷(jiǎ)锁
B日昃(zè) 裨(bǐ)益 分歧(qí) 狂狷(juān)
C鼎(dǐng)盛 邃(suì)密 附庸(yōng) 斫(zhuó)丧
D精湛(zhàn) 迩(ér)言 逾(yù)越 干(gàn)宝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的一项是( )
A.卖国求荣 革故取新 发愤图强 临危不惧
B.实事求是 克不容缓 力挽狂澜 妄自菲薄
C.瞠乎其后 惊心动魄 以身徇职 厚德载物
D.因循守旧 决处逢生 化险为夷 恰如其分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南山佛教文化苑是一个新崛起的大型文化和生态旅游园区,依山傍海,园林设计匠心独具,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均含禅理,环境 清静,风景独秀,不失为放松身心,休闲养性的好去处。
②国际油价的每一次上涨,都对中国形成了巨大的生产成本压力。然而,对给中国造成的损失并未得世界普遍理解,相反,“中国大量进口造成国际油价高涨”的论断不胫而走。更需注意的是,面对充满投机与陷阱的国际油市,中国还可能面对来自西方国际炒家的“石油 ”。
③既重视学生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又重视抓高考成绩,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今年我市的高中教学工作有着 的表现。
A.幽雅 敲诈 不俗 B.优雅 讹诈 不俗
C.幽雅 讹诈 不菲 D.优雅 敲诈 不菲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推翻萨达姆并没有给中东带来预想中的和平,反美武装力量不断绑架人质,并进行自杀式爆炸,令许多想在伊拉克投资的企业退避三舍。
B.“你从哪里拿到我个人资料的?”面对刘女士的质问,陌生人闪烁其词,只是不断向刘女士推销他们公司的产品。
C.这孩子从小好动,他母亲因地制宜,打二年级就送他进少年体校学踢足球,现在他已经是区足球队的一名骨干队员了。
D.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为政清廉,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这样才能上行下效,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
5.填写下列名句:
(1) ,有与立焉。
(2)儒家鼓吹三纲五伦,三纲指 、 、 。
五伦指 、 、 、 、 。
(3)三军可夺帅也, 。
(4)富贵不能淫, , 。
(5)天行健, ,地势坤, 。


(
课后能力提升
)

二、阅读与鉴赏  
阅读下文,完成6—9题。
孔子的忠是指对人,特别是对上竭心尽力、诚实负责的态度。他要求“与人忠”,他的弟子曾子经常检查自己是否“为人谋而不忠”。然而对普遍人的忠具有平等的因素,人们可以相互尽忠。对君——天子、诸侯的忠具有不平等因素。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事君尽礼”“事君,能至其身”。一个“使”,一个“事”,已经分明地道出了君臣关系的不平等,臣为君要拼出性命,君为臣绝不要求如此。事君以忠也可以说就是事君尽礼。这是下对上之礼,与“君使臣以礼”即上对下的礼不同。但孔子的忠君与后儒的忠君有相当大的差别。后儒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吸收法家思想,把忠君解释为君对臣的绝对统治与臣对君的绝对服从,韩愈认为,即使是暴君纣王要处死周文王,文王也不应该有怨怒,要依旧忠心耿耿地对纣王说:“臣罪当诛佤,天王圣明。”孔子的“臣事君以忠”是以“君使臣以礼”为前提的。君无礼,臣也就无忠,也就可以离去不干。孟子把这个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而且孔子主张,君主有过错,臣应犯颜直谏(《论语·宪问》:“勿欺也,而犯之。”)君主坚持错误,臣子可以抛弃他,另投明君。他自己正是这样离开鲁国的。但孔子的开明到此为止了,不管君主如何昏聩荒淫,他也不主张推翻君主。他对周武王稍有不满,就是因为武王用武力推翻了殷纣王。由于孔子忠君思想中有这类消极的不合理因素,所以后儒才把它与法家思想结合起来。但是对换后儒所提倡的忠君也应有所分析。君是封建国家和民族的代表或象征。当外族进犯的时候,人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往往与忠君连在一起,并且以忠君这旗号。在这种情况下,忠君思想往往具有某种积极因素。但是君的利益与国家、民族的利益是不同的,君主为一己私利常常破坏抗战,因此忠君想常常限制一些民族英雄发挥其爱国热情,使他们的事业半途而废。
信即诚实无欺。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一个有道德的正派人,必须“主忠信”“敬事而信”“谨而信”“言而有信”。他指出,一个人有信这种品德,才能得到人的作用——“信则人任焉”;执政者诚信,才能使民众诚信——“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因此信不仅是普通人与人之间的交友之道,也是仕进和治国之道。但孔子不赞成无原则的守信用。他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因为只知重然诺而不知道分辨是非善恶,有言必信,有行必果,就往往会犯错误。所以有若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即是说只要守信本身是合于道义的,如发现已说过的话有不对之处,对这种话即使不履行也是可以的。也就是说合于义的言才是应该兑现的,而不合于义的言就不应该兑现。
承认人可以通过教育得到改造和提高,是教育思想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对于这个问题,孔子已有了明确的认识,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谓“性”是指人的共同本性,“习”是后天的环境影响,主要是教育、习染。正如王夫之说的:“性者天道,习者人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差不多的,人在道德和知识上的重大差异,是后天教育、学习的结果。所以孔子说人的本性相近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在实际生活中,孔子更重视后天的习染对人的意识起的作用,认为人的实际的思想状况是由习染决定的,而不是先天决定的。这里就有着可贵的唯物主义的因素。这个观点是孔子对先秦哲学和心理学的重大贡献,对于他的伦理、政治、教育理论具有重大意义,是他的教育学说的认识论基础。根据这个理论,孔子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接受良好影响,在道德、知识上得到改进和提高,即使是受到不良习染的人也有可能变好。他的学生中有素质较好的,也有素质较差的,经孔子的循循善诱的教导,不少变成著名的贤才。
孔子在两千多年以前提出的教育可以更新人的“性习说”,强调和承认人的后天习染的作用,亦即教育的重要作用,这对于运用教育手段来改变人,提高人的道德、知识水平,对于教育可以缩小以至消灭人类社会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知识水平的差距,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也应当把这一思想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来研究。
6.孔子提出的“忠信”的含义是什么?(4分)


7.孔子的“忠君”与后儒的“忠君”有什么重大的差别?(4分)



8.孔子主张人要诚信,孔子的思想一直影响到现在,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都应该诚实守信。你认为这样说对吗?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9.根据孔子的“性习说”,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管人的素质如何,只要经过后天的教育、学习,他就会成为优秀的人才。你同意这个看法吗?结合实际作简要分析,80字左右。(6分)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1. C(A枷(jiā)锁B 裨(bì)益 狂狷(juàn)D 逾(yú)越 干(gān)宝)
2. A(B刻不容缓 C以身殉职 D绝处逢生)
3. A(优雅:优美雅致。幽雅:幽静雅致。敲诈:依仗势力或用威胁、欺骗手段,索取财物。讹诈:假借某种理由向人强行索取财物。不俗:不寻常的。不菲:不薄,不少。)
4. B(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闪烁其词:(说话)稍微露出一点想法,但不肯说明确;吞吞吐吐。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
5. (1)国于天地(2)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伦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3)匹夫不可夺志也(4)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5)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以厚德载物
课后能力提升
6. 孔子的忠是指对人,特别是对上竭心尽力、诚实负责的态度;信即诚实无欺。
7. 臣为君可以拼出性命,君为臣决不要求如此。事君以忠也可以说就是事君尽礼。这是下对上之礼,与“君使臣以礼”即上对下的礼不同。特别强调对上要尽心竭力、诚实负责。孔子的“臣事君以忠”,是以“君使臣以”以为前提的。君无礼,臣也就无忠,也就可以离去不干,但不主张推翻君主。后儒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吸收法家思想,把忠君解释为君对臣的绝对统治与臣对君的绝对服从。
8. 孔子指出,一个人有信这种品德,才能得到别人的任用;执政者诚信,才能使民众诚信。因此信不仅是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友之道,也是仁途和治国之道。但孔子不赞成无原则的守信用。只要守信用本身是合于道义的,如发现已说过的话有不对之处(不合义),对这种话即使不履行也是可以的。也就是说合于义的言才是应该兑现的。这种思想在我们处理一些事情时是值得借鉴的。
9. 要求:对这个问题要结合孔子的观点,结合实际作客观的、全面的、公正的、一分为二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