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导入
古诗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人的看法也是一样的。关于人曾有过许多定义,有一个定义你也许会不同意,但你一定不能不思考,那就是:“人是欲望的动物”。
对于人来说,现实生活就是欲望的大海。生命也许就是驾一叶扁舟在欲望之海中奋力拼博的过程。在这过程里我们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的滋味。而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作家却用文字记录下了可贵的思考,启悟我们驻足凝望来路与去向,激情与现实,生命的过程与价值等等。现在就请我们参看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2.通过精读与深思,了解全文结尾的结构作用及主题意韵;
3.展开交流与讨论,超越故事表象,深入生活与生命的内涵中,学习和思考人生哲理,建构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学习,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910年10月他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他的主要作品:《战争与和平》、《童年》、《少年》、《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哥萨克》、《安娜·卡列尼娜》、《魔鬼》、《复活》等等。
作者简介
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积攒(??? )?? 铁锨 (??? )? 贫瘠 (??? )??
广袤(??? )?? 罂粟(??? )(??? )?? 咫尺( ???)
zǎn
xiān
jí
mào
yīng
sù
zhǐ
检查预习
2.解释下列词语或用下列词语造句。
集思广益:
辗转反侧:
熠熠发光:
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指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
鲜耀地发着光。
检查预习
角度提示:
(1)帕霍姆的角度
(2)故事叙述者的角度
(3)巴什基尔首领的角度
(4)其他角度
检查预习
(1)比较标题:
A.帕霍姆需要多少土地? B.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思考: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切合文章内容?而课文为什么选择第二种?
合作探究
第(1)题:A答案中的帕霍姆只是文中具体的一个人,若以此为题,则他的故事只是他自己的故事,无法在读者心中引发起属于自己的思考与感触;而B答案中的一个人既包括了帕霍姆这样一个人,又包括我们读者,——在称呼上更具情感意味;这样在阅读之后,我们将会通过帕霍姆的故事引发共鸣,从而深切地思索个人的生命意义与追求。只有这样,文章才更富有启人深思的力量。
合作探究
(2)进一步比较分析标题:
结合课文,比较以下标题:A.他需要多少土地? B.他想要多少土地? C.他能要多少土地?
思考:这些标题哪一个好?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 生活情况(财产) 心情(结果)
需要多少土地 五十公顷属于自己的土地 心中充满欢乐
想要多少土地 生活比以前强十倍 不满足,苦于自己土地太少
能要多少土地 想获得比以前多十倍的土地 死亡,获得了六英尺的土地
一、你有没有想到主人公帕霍姆最后的结局?这样的结局你认为是不是最好的?为什么还要特地点明看“六英尺”(“帕霍姆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
主人公的这个结局,一般而言是出人意料的,但又合乎情理,因为他想追求最大值(得到了),结果超越了身体极限(人死了)。
这样的结局当然是最好的,因为它把许多相反的东西、尖锐的矛盾集中到了一起,引起读者很多的思考,正如主编导读说的,意味是非常丰富的,后面的练习二、三、四及其解答将就此展开讨论。如果换成算计得恰好,既获得了可能限度内的最多土地,人又完好无损的喜剧结果,或者眼看无望,干脆放弃,至多就损失一千卢布的结局,那么多深刻、丰富的寓意、主题就可能丧失了。
特地点明“六英尺”,与他得到的土地形成巨大反差,是对其贪欲的强烈讽刺,或者说是一种鲜明的提醒:这样的追求是否合算?是否值得思考?是否有意义?
难点突破
二、关于小说表现的主题有以下四种看法。你赞成其中的哪一种抑或另有看法?请依据文本具体说说你的意见。
1.批判、嘲讽贪得无厌。
2.表现真正男子汉的独特个性。
3.主要是批判、嘲讽过分贪婪,但也客观地表现了一个受人赞赏的个性。
4.主要是肯定,同时告诫人们要适可而止,量力而行。
本题是关于总体把握的问题。一般而言,这样的题目选项言之成理即可。但我个人以为课文习题的四种选项中1、4较妥贴,而2、3两项则有矫造之意,离题旨甚远。
难点突破
小说通过帕霍姆为拥有更多土地而累死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可贪得无厌。一个人有理想、有追求固然是好的,但要把握好度,特别在物质上不要过于贪婪,要明白“知足者常乐”的道理,不要过于追求不可能实现的东西。
主题归纳
三、开头部分帕霍姆两次买地的故事,有没有必要写出?为什么?
有必要。因为前两次买地为最后一次得到土地却丧了命作铺垫。帕霍姆过分的的贪心是逐步发展来的,也是前面过于顺利造成的。第一次买地可说是为了摆脱贫困,但进展顺利造成了他后面欲望膨胀的基础。第二次自称是为了不受穷,其实至少应是为了日子越过越好,结果更为顺利,生活强了十倍,这就大大激发了他的欲望,他希望眼前所有的土地都属于他,他的贪欲大大膨胀了。这才有后面买大批土地的决定和表现出的过分贪心。这样的情节才是故事不显得生硬和突然。
难点突破
参看下面的提示,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发挥想像,写一段故事。
如果帕霍姆死后灵魂有知,那么,你认为他会有怎样的行为、思想与心情。
拓展延伸
帕霍姆死亡的真正原因调查与思考
帕霍姆死亡的表面原因:
帕霍姆死亡的深层原因:
原因分析所引发出的思考:
疲劳而死
膨胀的贪欲
由合理的欲望到膨胀的贪欲,由充溢着灵魂的幸福感到被欲望灼烧的痛楚感,再到对死亡的恐惧感,帕霍姆的经历显然点燃起我们对于生命本质的深深思考:超出我们需要,超出我们能力的追求能在多大程度上给我们带来幸福感?我们生命中的幸福感又应该通过怎样的节制而获得充实?我们应该有怎样的生命认识与价值追求?
课堂小结
1.完成《伴你学语文》中本课相关的练习;
2.预习《黑羊》,具体要求:诵读全文,疏通字词,整体把握文章意旨;
3.思考: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发挥想像,构想文中诚实人的最后结局。
课后练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九年级(下册)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在小说《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对土地贪得无厌的帕霍姆,最终在用脚丈量土地的贪婪中吐血而死,他的仆人发现,“帕霍姆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 课文引发了人们深入地思考“生命、欲望、价值”等问题。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2.通过精读与深思,了解全文结尾的结构作用及主题意韵;
3.展开交流与讨论,超越故事表象,深入生活与生命的内涵中,学习和思考人生哲理,建构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精读课文,领会文章主旨;
通过交流与讨论,理解文章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构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多角度分析问题,关注社会。
【教学重点】
深研精思,了解与把握文章的主题及结构。
【教学难点】
延伸拓展,结合自身生活与现实生活,体味蕴含在其中的生命哲理。
搜集有关托尔斯泰及其作品的资料,下发给学生;阅读相关鉴赏文章,制作相关课件;布置预习任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参考方案〗角度:从文章主题方向提出的导语。
〔示例〕
古诗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人的看法也是一样的。关于人曾有过许多定义,有一个定义你也许会不同意,但你一定不能不思考,那就是:“人是欲望的动物”。
对于人来说,现实生活就是欲望的大海。生命也许就是驾一叶扁舟在欲望之海中奋力拼博的过程。在这过程里我们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的滋味。而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作家却用文字记录下了可贵的思考,启悟我们驻足凝望来路与去向,激情与现实,生命的过程与价值等等。现在就请我们参看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散行板书〕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设计说明】导语是一节课的序曲,起着确定基调、引发兴趣、营造气氛等等方面的作用。优秀的导语应该是有具体情境的灵活性与适应性的。因此,每位教师都将有最适合自己教学需要与情境的导语,这里提供的只是一个参考。
二、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学习,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后来又几度出国游历考察。这一切经历为他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1910年10月他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他的主要作品:《战争与和平》、《童年》、《少年》、《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哥萨克》、《安娜·卡列尼娜》、《魔鬼》、《复活》等等。(散行板书主要作品名称)
三、检测预习
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积攒(??? )?? 铁锨 (??? )? 贫瘠 (??? )??
广袤(??? )?? 罂粟(??? )(??? )?? 咫尺( ???)
2.解释下列词语或用下列词语造句。
集思广益:
辗转反侧:
熠熠发光:
四、请学生复述课文
1.提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也可以采用不同的顺序。
角度提示:(1)帕霍姆的角度(2)故事叙述者的角度(3)巴什基尔首领的角度(4)其他角度
2.学生复述。
〔学情预测〕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概括表达的能力。学生多会按照故事本身的情节发展来概括。但教师在引导时多注意对学生的思维角度与叙述顺序进行创意指导,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得到良好的训练与发展。
3.师生评点。
评点标准:故事完整、叙述条理清晰,有层次感,语言流畅等等。
五、课文分析。
1.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列出问题。(投影或板书)
(1)比较标题:A.帕霍姆需要多少土地? B.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思考: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切合文章内容?而课文为什么选择第2种?
(2)进一步比较分析标题:
结合课文,思考:A.他需要多少土地? B.他想要多少土地? C.他能要多少土地?
〔学情预测〕教学中应重视对学法的指导。对于这样一篇长文,应该选择一个良好的切入点,然后提纲挈领,进入教学的重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这一点上,我以为本文标题就是一个富矿,它与文章的意旨,结构层次都有着较密切的联系。这两道题的难度较大,教师最好能将以上的问题再细化,设立引领的台阶。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小组或个别指导。
3.明确:
第(1)题:A答案中的帕霍姆只是文中具体的一个人,若以此为题,则他的故事只是他自己的故事,无法在读者心中引发起属于自己的思考与感触;而B答案中的一个人既包括了帕霍姆这样一个人,又包括我们读者,——在称呼上更具情感意味;这样在阅读之后,我们将会通过帕霍姆的故事引发共鸣,从而深切地思索个人的生命意义与追求。只有这样,文章才更富有启人深思的力量。
第(2)题:见板书。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文后的“阅读练习·探究”第一、二道题。
2.参看下面的提示,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发挥想像,写一段故事。
如果帕霍姆死后灵魂有知,那么,你认为他会有怎样的行为、思想与心情。
〔附〕板书设计
?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 生活情况(财产) 心情(结果)
需要多少土地 五十公顷属于自己的土地 心中充满欢乐
想要多少土地 生活比以前强十倍 不满足,苦于自己土地太少
能要多少土地 想获得比以前多十倍的土地 死亡,获得了六英尺的土地
?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参考方案〗角度:从文章结尾效果的角度提出的导语。
对于写作,古人曾经提出过很多富有启迪意义的经验总结。比如说“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其中的“豹尾”指的是指文章结尾时应当精警有力,鞭辟入里。也有人总结说,文章的结局当如撞钟,余韵悠扬。说法各有其理,但都要根据自己的写作需要与情境来具体确定。
课文《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的结局也很有特色。文章以帕霍姆的美好生活开始,以最后的死亡而结束,显然是一个悲剧。但是作者如果仅仅告诉我们这悲剧的结局,文章可能只会让人在一片惋惜声中结束,却无法引人深思。文章的深刻性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那么,请同学们试想,作者在全文结束的时候启发人们对于悲剧进行怎样深入的思考呢?
二、课文分析。
1.学生讨论交流“阅读练习·探究”第一题与第二题,教师指导。
2.师生讨论明确。
第一题:死亡是最好的讽刺代言人。一个以追求幸福生活开始的贪欲最终死于贪欲的追求中。这样的回答不仅简洁,而且深富讽刺的力量感。最后的“六英尺”以极小反衬前文的不断膨胀的财产追求,精警有力,同时也启发人们的思考:对于生命而言,人们需要什么样的追求;什么样的欲望才是合乎生命逻辑的等等。
第二题:本题是关于总体把握的问题。一般而言,这样的题目选项言之成理即可。但我个人以为课文习题的四种选项中1、4较妥贴,而2、3两项则有矫造之意,离题旨甚远。
〔学情预测〕关于第一道题,学生在整体把握上可能偏重于主题的思考,建议教师能在讲解中渗透学法教育。引导学生从意旨、结构方面构建起相应的知识结构。第二道题相信学生大部能较好把握,建议教师在讲解时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主旨与关键词句之间的关系。
三、交流与活动。
(一)针对上节课布置的第2道题,师生进行讨论交流。
题目回放:如果帕霍姆死后灵魂有知,那么,你认为他会有怎样的行为、思想与心情。
1.检查作业,讨论交流。
2.请几位同学上台发言,阐述看法。
〔学情预测〕本题的基本训练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将课内外结合,能将理解与想像进行很好的结合,并且训练良好的交流与讨论能力。预测学生大部分会谈及“后悔、改过”等内容,但建议教师能更深入地引导学生,一则避免思维陷入集体性的单调,二则要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生命、欲望、价值”等问题。
(二)帕霍姆死亡的真正原因调查与思考。
1.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教师板书问题。
2.学生交流讨论,师生明确:
帕霍姆死亡的表面原因:疲劳而死。
帕霍姆死亡的深层原因:膨胀的贪欲。
原因分析所引发出的思考:由合理的欲望到膨胀的贪欲,由充溢着灵魂的幸福感到被欲望灼烧的痛楚感,再到对死亡的恐惧感,帕霍姆的经历显然点燃起我们对于生命本质的深深思考:超出我们需要,超出我们能力的追求能在多大程度上给我们带来幸福感?我们生命中的幸福感又应该通过怎样的节制而获得充实?我们应该有怎样的生命认识与价值追求?
〔学情预测〕关于“表面原因”与“深层原因”的思考,相信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总结明确。但对于“引发的思考”,学生的认识可能就会比较浅近,建议教师教学时能结合生活中的某些实例,或者假设某些情境引导思考的深入。在创设这些情境之后,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言,良好的课堂讨论情境将有助于思维训练与教学目的的达成。
四、作业布置。
1.完成《伴你学语文》中本课相关的练习。
2.预习《黑羊》,具体要求:诵读全文,疏通字词,整体把握文章意旨。
3.思考: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发挥想像,构想文中诚实人的最后结局。
?
〔附〕板书设计
帕霍姆死亡的表面原因
帕霍姆死亡的深层原因
原因分析所引发出的思考
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九年级(下册)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同步练习
(
基础知识达标
)
一、字音字形
1.识记生难字
铁锨( ) 贫瘠( ) 广袤( )
罂粟( ) 熠熠( ) 荆棘( )
贪婪( ) 灼疼( ) 咫尺( )
咂咂嘴( )
2.读准多音字
(1)积攒:____ 其他读音:____ 组词:______
(2)处女地:____ 其他读音:____ 组词:______
(3)模糊:____ 其他读音:____ 组词:______
二、重要词语
1.养家糊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集思广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破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辗转反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贫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广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熠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贪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咫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敦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课后能力提升
)
三、阅读文章,回答文章后面的问题。
家园落日
莫怀戚
很久以来,我都有种感觉:同是那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
说不清楚这是因为什么,当然也可能是:眼睁睁看它又带走一份岁月,英雄终将迟暮的惺惺惜惺惺,想到死的同时就想到了爱。
……这么说着我想起已到过许多地方,见过各种落日。
戈壁落日很大,泛黄古旧,半透明,边缘清晰如纸剪。此时起了风。西北一有风则苍劲,芨芨草用力贴紧了地,细沙水汽一般游走,从太阳那边扑面而来,所以感到风因太阳而起;恍惚之间,太阳说没了就没了,一身鬼气。
云海落日则很飘忽柔曼,宛若一颗少女心。落呀落,落到深渊了吧,突然又在半空高悬,再突然又整个不见了,一夜之后从背后起来。它的颜色也是变化的——我甚至见过紫色的太阳。这时候连那太阳是否属实都没有把握。
平原落日总是一成不变地渐渐接近地平线,被模糊的土地浸润似的吞食。吞到一半,人没了耐心,扭头走开。再回头,什么都没啦,一粒种子种进了地里。
看大海落日是在美国。或许因为是别人的太阳,总感到它的生分不遂意:你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太阳是怎样浸进海水的,隔得还有一巴掌高吧,突然就粘在了一起——趁你眨眼的时候。这时美国朋友便骄傲地说,看,一颗水球在辉煌地接纳火球了。我说唔,唔唔。
说到底,我看得最多的,还是浅缓起伏的田野之上的落日。一说起它想到庄稼和家园的落日,普通得就像一个人。
在我居住的中国川东,就是这种太阳。
我常常单骑出行,驻足国道,倚车贪看丘陵落日。
那地势的曲线是多层的,颜色也一一过渡,从青翠到浓绿,从浓绿到黛青,而最近夕阳之处一派乳白,那是盆地特有的雾霭。
似乎一下子静了一阵,太阳就这样下来了:红得很温和,柔软得像泡过水。有时候有如带的云霞绕在它的腰际。有时候是罗伞般的黄桷树成了它的托盘。
农舍顶上如缕的炊烟飘进去了,化掉了;竹林在风中摇曳,有时也摇进去了。
当路人不顾这一切时,我很焦急,很想说,喂,看哪!
两只小狗在落日里追逐;老牛在落日里舐犊……有一天一个老农夹在两匹马之间,在光滑的山脊里走进了太阳。马驮着驮子。老农因为老了,上坡时抓着前面的马尾巴。后面的马看见了,就将自己的尾巴不停地摇着。
我不禁热泪出眶,一种无法描述的爱浸透全身。
这个迟暮的老农!他随心所欲的自在旷达让我羞愧……我突然想到就人生而言,迟暮只有一瞬,长的只是对迟暮的忧虑而已。
这个起伏田野的落日啊……我曾经反复思索这种落日为什么特别丰富——曲线?层次?人物活动?抑或角度的众多?
最终承认:仅仅因为它是家园落日。
家园!这个毫无新意的单纯的话题!
家园的感觉何以如此说不清?譬如在我生长的重庆——我心知凡是它能给予我的,其他地方也能给予,然而一切的给予,又代替不了家园。
关于这个,一切的学术解释都是肤浅,似是而非的。只能说:家园就是家园。
而人在家园看落日,万种感觉也许变幻不定,有一种感觉却生死如一:
那才是我的太阳啊!
(略有删改)
1. 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2. 文章写了几种情况下的落日? 请简要概括各自的特点。
答:
3. 文章的开头作者写道:“同是那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答:
4. 作者在描述“家园落日”时,就“落日”本身着笔很少,而更多地描绘了丘陵、树木、农舍、人物等。请结合文意,简要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答:
5. 文章倒数第三自然段说“家园就是家园”,而文章最后又说“那才是我的太阳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一、字音字形
1.xiān jí mào yīngsù yì jīngjí
lán zhuó zhǐ zā
2.(1)zǎn cuán 攒凑 (2)chǔ chù 处所 (3)mó mú 模样
二、重要词语
1.供给家庭成员生活所需,使不饿肚子。
2.集中众人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3.(天)刚亮。
4.形容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不能入睡。
5.(土地)薄,不肥沃。
6.广阔,宽广。
7.形容闪光发亮。
8.贪得无厌(含贬义);渴求而不知满足。
9.比喻很近的距离。
10.恳切地催促。
课后能力提升
阅读理解
1.本文以“落日”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2.文章写了五种情况下的落日,各自的特点是:①戈壁落日,一身鬼气;②云海落日,飘忽柔曼;③平原落日,一成不变,④大海落日,生分不遂意;⑤家园(田野、丘陵)落日,亲切温暖(温和、柔软)。
3.眼睁睁看它又带走一份岁月,英雄终将迟暮的惺惺惜惺惺,想到死的同时就想到爱。
4.从全文看“落日”只是行文的线索,作者爱“家园落日”的根本用意在于爱“家园”,因而把描写重点放在了那些最能体现家园特色的景物上,这些景物更具体地体现了作者爱家园的情怀。
5.对家园的热爱、依恋是一种与生俱来、生死如一、永难割舍的情感,是无法也不需要用生硬的道理说清楚的。家园就是“我”心中的太阳,这更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热爱的强烈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