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语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课件+教案+练习)(幻灯片2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桃花源记》 (语文北师大版九年级下课件+教案+练习)(幻灯片2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31 10:41:41

文档简介

课文导入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学习目标
1.加深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语言现象的认识;
2.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如皆、具、妻子、交通等;
3.掌握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来叙事的手法;
4.讨论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激发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
5.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正确看待世外桃源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价值。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是“田园诗人”的代表作家。
作者简介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游记。
背景资料
世外桃源
【解释】: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出自】:晋·陶潜《桃花园记》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遭到祸乱的美好地方。 【近义词】:洞天福地 【反义词】:人间地狱
成语解释
豁然(huò) 俨然(yǎn) 阡陌(qiān mò)
垂髫(tiáo) 邑人(yì) 骥(jì)
间隔(jiàn) 问津(jīn) 叹惋(wǎn)
诣(yì) 郡下(jùn) 缤纷(bīn)
读准字音
课文朗读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职业。(一天)沿着溪流划船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晋太元中,武陵 人捕鱼为业。 缘溪 行,忘 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 无 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流两岸几百步长,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繁
纷。 渔人甚 异 之。 复前行,欲穷其 林。
多。捕鱼人对这里的美景感到很惊奇。又继续前行,想走完这片桃林。
[点评]此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时间、经过和沿途所见的奇丽景色。 “桃花溪水行舟图’,
课文翻译
林 尽 水源, 便 得 一 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 光 。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消失了,打鱼人在这里看到一座山,山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透出来。
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打鱼人)便离船上岸,从洞口进入(洞内)。开始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林、竹园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鸡犬相 闻。其中往 来 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
能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着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
垂髫(tiao),并怡然自乐。
和小孩, 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 池 桑 竹之属。阡陌交通,
课文翻译
见渔人, 乃大惊,问所从 来, 具 答 之。便要
看见打鱼人,(他们)竟然非常惊异,问从什么地方来,打鱼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他们)就邀请(打鱼
还 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 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
人)到他们家里,摆酒杀鸡热情款待。村中听说来了这么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述说他们的祖先
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 境,不 复出焉,遂与外人
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
间隔 。问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 晋 。此人一一
断绝了来往。问(打鱼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打鱼人一件一件地
课文翻译
为具言 所闻 ,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 ,
给他们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事,(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不已。其余的人各自都又请打鱼人到他们家中做客,
皆出 酒 食。 停数日, 辞 去。此中人语云:
都拿出好酒好菜招待。打鱼人住了几天后,就告别(他们)回去。桃花源的人对他说:
“ 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一切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起。”
[点评]此段是全篇文章的中心。写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以及和世外桃源的人接触交往的情况。
课文翻译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 处处 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
(打鱼人)出了洞,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返回,沿途到处做上标记。到了武陵郡,拜见大守,说了
如 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他在桃花源的奇遇。大守当即派人跟他前去,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竟迷了路,不再找得到先前去桃花源的那条路了。
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闻 之 ,欣然规 往。 未果,寻 病
听到这件事,欣然计划着前往。计划还没实现,不久便病死
终。 后 遂 无问津 者。
了。 以后,就再也没有去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
[点评]此段写渔人出来以后的事,说明了桃花源是一个虚无飘渺,在当时社会根本不可能找到的地方,更显示了世外桃源的神奇莫测。
课文翻译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邀请。)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词
①芳草鲜美(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多指味道鲜美)
②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古义:指与世隔绝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地方)
⑤遂与外人间隔(间隔古义:隔绝今义: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
⑥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关联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考点突破
(3)一词多义
①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
②中 中无杂树 (中间)
晋太元中 (年间)
其中往来种作 (里面)
③之 忘路之远近 (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闻之,欣然规往 (代词,这件事)
处处志之 (代词,记号,标志)
渔人甚异之 (代词,这种景况)
④遂 遂迷,不复得路 (最终)
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
⑤舍 便舍船 (丢弃)
屋舍俨然 (房屋)
⑥志 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寻向所志 (名词,记号)
⑦寻 寻向所志 (动词,寻找)
寻病终 (副词,不久)
⑧其 欲穷其林 (这)
其中往来种作 (代词,桃花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代词,自己)
考点突破
(4)词类活用
①渔人甚异之(异: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②欲穷其林(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③处处志之(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
(5)文言句式
①见渔人,乃大惊:省略句,省略主语“村人”。
②问所从来:省略句,省略宾语“渔人”。
③具答之:省略句,省略主语“渔人”。
④便要还家:省略句,省略主语“村人”宾语“渔人”。
考点突破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指名学生朗读描写桃源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优美的句子。
外部环境——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内部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桃源的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你选一个景点用一个句式进行描述(这里的XX美,你看……)
示例: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土地肥沃,庄稼茁壮成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合作探究
(二)理解桃源之乐
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哪些人感受到了桃源的欢乐呢?(老人、小孩、男女、渔人)他们分别为何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老人——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小孩——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大人——免受战乱之苦,安居乐业
人与人之间——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渔人——受到热情款待
合作探究
(三)探桃源之奇
1.奇在何处?请你找出相关语句。
桃林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奇:仿佛若有光。且形状也奇: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人奇:种作、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奇:处处志之,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
合作探究
(三)探桃源之奇
2.问题探讨。
(1)桃源人见渔人后为什么“乃大惊”?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4)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再往时,为什么会“遂迷,不复得路”?
写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人与世隔绝之久远。
为桃源外世界如此动乱黑暗、为桃源外人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不希望外人打扰,想保持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也为下文再寻埋下伏笔。
桃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理想社会,暗示其是虚构的。
合作探究
1.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我们找得到它吗?为什么要虚构?解释“世外桃源”的意思。
找不到,虚构的;寄托了作者改变黑暗现实的政治理想,寄予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作者对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宁、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合作探究
2.有人说桃源是陶渊明积极的理想,也有人说是他的消极逃避,你怎样评价?
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合作探究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改变黑暗现实的政治理想,寄予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作者对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宁、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
合作探究
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们的祖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桃花源就是他们闪光理想的寄托。《桃花源记》引起劳动人民无限遐想和向往,放眼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谁像陶渊明那样将绚丽的理想描绘得如此酣畅淋漓?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中华大地几千年的变迁,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试问,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如果陶渊明地下有知,不知其欣喜为何如?
课堂小结
1.背诵课文。
2.完成《基础训练》。
课后练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九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诗人虚构了一个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绘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 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没有城市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加深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语言现象的认识;
2.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如皆、具、妻子、交通等;
3.掌握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来叙事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深刻领会文章的语言、意境、内涵之美;
2.查阅有关资料,初步疏通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进一步品味语言;
3.加强朗读训练,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讨论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激发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
2.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正确看待世外桃源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价值。

【教学重点】
1.诵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意;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1.探究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2.理解文章大意和怎样看待世外桃源在今天的存在价值。


教师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学生预习作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走近作者,资料拓展
1.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是“田园诗人”的代表作家。
2.背景资料。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游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试读,正音正字。(幻灯片展示生字生词)
豁然(huò) 俨然(yǎn) 阡陌(qiān mò)
垂髫(tiáo) 邑人(yì) 骥(jì)
间隔(jiàn) 问津(jīn) 叹惋(wǎn)
诣(yì) 郡下(jùn) 缤纷(bīn)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
3.再选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评点,一边朗读,一边纠正。
4.同学们齐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语气,感知大意。
四、师生互译,疏通文意
1.学生依据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发现疑难。
2.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疑难问题讨论研究,共同解决。教师巡回检查并答疑解惑。
3.以小组为单位,把各组共同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和老师一起解决。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词
①芳草鲜美(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多指味道鲜美)
②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古义:指与世隔绝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地方)
⑤遂与外人间隔(间隔古义:隔绝今义: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
⑥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关联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3)一词多义
①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
②中 中无杂树 (中间)
晋太元中 (年间)
其中往来种作 (里面)
③之 忘路之远近 (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闻之,欣然规往 (代词,这件事)
处处志之 (代词,记号,标志)
渔人甚异之 (代词,这种景况)
④遂 遂迷,不复得路 (最终)
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
⑤舍 便舍船 (丢弃)
屋舍俨然 (房屋)
⑥志 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寻向所志 (名词,记号)
⑦寻 寻向所志 (动词,寻找)
寻病终 (副词,不久)
⑧其 欲穷其林 (这)
其中往来种作 (代词,桃花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代词,自己)
(4)词类活用
①渔人甚异之(异: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②欲穷其林(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③处处志之(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
(5)文言句式
①见渔人,乃大惊:省略句,省略主语“村人”。
②问所从来:省略句,省略宾语“渔人”。
③具答之:省略句,省略主语“渔人”。
④便要还家:省略句,省略主语“村人”宾语“渔人”。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再次疏通文意,并试着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温故知新,检查反馈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对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掌握情况,并检查学生的翻译课文的能力。
二、复述课文,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2.请同学们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3.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或一句话谈谈你对桃源的感受,并简述理由。
美——乐——奇
4选择自己喜欢或有感悟的句子,朗读、背诵。
三、精读课文,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指名学生朗读描写桃源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优美的句子。
外部环境——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内部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桃源的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你选一个景点用一个句式进行描述(这里的XX美,你看……)
示例: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土地肥沃,庄稼茁壮成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二)理解桃源之乐
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哪些人感受到了桃源的欢乐呢?(老人、小孩、男女、渔人)他们分别为何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老人——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小孩——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大人——免受战乱之苦,安居乐业
人与人之间——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渔人——受到热情款待
(三)探桃源之奇
1.奇在何处?请你找出相关语句。
桃林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奇:仿佛若有光。且形状也奇: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人奇:种作、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奇:处处志之,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
2.问题探讨。
(1)桃源人见渔人后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人与世隔绝之久远。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世界如此动乱黑暗、为桃源外人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打扰,想保持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也为下文再寻埋下伏笔。
(4)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再往时,为什么会“遂迷,不复得路”?
桃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理想社会,暗示其是虚构的。
四、研读课文,击破难点
1.好一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地!让我们再读一遍课文,再游桃花源。读后思考: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我们找得到它吗?为什么要虚构?解释“世外桃源”的意思。找不到,虚构的;寄托了作者改变黑暗现实的政治理想,寄予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作者对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宁、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有人说桃源是陶渊明积极的理想,也有人说是他的消极逃避,你怎样评价?
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
五、主题探讨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改变黑暗现实的政治理想,寄予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作者对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宁、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
六、课堂小结
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们的祖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桃花源就是他们闪光理想的寄托。《桃花源记》引起劳动人民无限遐想和向往,放眼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谁像陶渊明那样将绚丽的理想描绘得如此酣畅淋漓?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中华大地几千年的变迁,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试问,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如果陶渊明地下有知,不知其欣喜为何如?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基础训练》。


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九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
基础知识达标
)
一、选择题
1.对“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A.既然出来了,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的方向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B.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扶着树枝向着道路的方向走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C.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每一处都记着它。?
D.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2.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便舍船?shè??????? 屋舍俨然shě???
B.为外人道wèi?????? 捕鱼为业wéi?
C.男女衣着zhuó????? 便要还家yào????
D.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
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4.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5.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代,更不必说魏朝晋朝了。)?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村里人嘱咐他道:“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6.下列句子中加黑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
D.处处志之?????????志:标记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魏晋(不管)??????B.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
C.寻病终(不久)???????D.后遂无问津者(探访)
二、填空题
9.《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他名 ,字 ,是 时期的诗人。也是成语 的由来。
10.(1)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 , 。
11.根据文章内容,上下两句分别用“桃花林”“桃花源”(在句中的位置不限)。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 , 。
(
课后能力提升
)

三、阅读理解
1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属:??????????? 要:
(2)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
14.晏子之晋,至中牟①,睹弊冠、反裘、负刍②、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③父也。”晏子曰:“何为而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三年矣。”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④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夫子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可耶?子何绝我之暴⑤也!”越石父曰:“吾闻士诎⑥乎不知己,而信⑦乎知己者。吾三年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仆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仆,请鬻⑧于世。”晏子出,请见,曰:“向者见客之容,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⑨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婴可以辞⑩而无弃乎?”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上客。
(《晏子春秋?内篇第五》)
【注】①中牟:地名,在今河南。②刍:柴草。③越石:地名。④骖:指驾在车两旁的马。⑤暴:猛、急。⑥诎:通“屈”,屈服。⑦信:通“伸”,伸展。⑧鬻(yù):卖。⑨行:德行。⑩辞:谢罪、道歉。
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颇为传神。请分别概括晏子和越石父的性格特点。
15.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 《桃花源记》节选)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2)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一、
1. 答案:D;解析:“既”是已经的意思;“向路”指“原来的路”;“志”是“做标记”。故选D。
2.答案:B;解析:A项“舍”前边应读三声,后边应读四声;C、“要”后边应读一声;D语,后边应读四声。故选B。
3. 答案:D;解析:D项应为:后遂/无问津者。故答案选D。
4. 答案:B;解析:B项“交通”意思是“交错相通”。故选B。
5. 答案:A;解析:“屋舍俨然”意思是“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故选A。
6. 答案:D;解析:D项“桑竹”指“桑树、竹子”。跟现代意思基本一致。故选D。
7. 答案:D;解析:D项“志”应为“做标记”。故选D。
8. 答案:A;解析:“无论”意思是“不要说,更不要说”的意思。所以应该选A。
二、
9.陶渊明|潜|元亮|东晋|世外桃源
10.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
11.桃花林芳草鲜美|桃花源土地平旷。
1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课后能力提升
三、
13
(1) 属:类? 要:同“邀”,邀请。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 晏子尊贤礼士,闻过则改;越石父自尊自重,刚正不阿。
15.
(1)①小孩和老人,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②(渔人)就沿着原先的走过的路,处处都做好标记。
(2)在整齐的篱笆旁,我亲手采摘金黄的菊花,周围顿时香气弥漫;在悠闲恬适间,突间望见高大的庐山,云雾缭绕。在夕阳的照耀下,庐山仿佛披上了一件彩衣,不时有成群结对归巢的鸟儿,吱吱喳喳,打破了山林的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