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件﹢朗读﹢音频素材(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件﹢朗读﹢音频素材(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30 19:25:19

文档简介

捐躯为国难,视死忽如归
课前导入
同学们,当这激越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第三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带我们一起去缅怀革命先辈。
课前导入
壮别天涯未许愁, 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 高筑神州风雨楼。

(这首诗歌颂的是谁呢?)
同学们,你了解李大钊吗?
课前导入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直隶乐亭(今属河北)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早期领导人。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
被难
幼稚
军阀
便衣
1.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丧失生命。本课指被杀害。
2.年纪小。本课指见识浅薄,缺乏经验。
3.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4.穿着平常衣服执行特殊任务的军人、警察等。
词语理解
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并记一记吧!
5.本课指随随便便。
6.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7.惊慌、害怕。
8.严肃而厉害。
9.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10.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11.杂乱,混乱。
轻易
一拥而入
恐怖
严峻
沉着
会意
纷乱
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并记一记吧!
词语理解
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被捕前
被捕时
法庭上
牺牲后
8-17段
2-7段
18-29段
30-32段
快速浏览课文,根据内容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我”永远忘不了父亲被害的那一天。
第二部分(2-7):写李大钊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时刻,仍留在北京坚持工作。
第三部分(8-17):具体写父亲被捕的经过。
第四部分(18-29):写李大钊在敌人的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
第五部分(30-32):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全家人无比悲痛。
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
在你眼中,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1)被捕前:
对比:父亲此时的态度和他平常的耐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这两个方面的统一。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思考: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父亲明知形势严峻,处境万分危险,但他将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1)被捕前:
(2)被捕时: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思考:从父亲的动作和神情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不慌不忙”说明父亲对敌人的到来早有准备,表现出父亲面对险境时的从容不迫。
“惯有”说明父亲在敌人面前一直都是这样的镇定自若、临危不惧,这表现出了共产党人忠于革命事业、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
(3)法庭上: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思考: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李大钊被捕后,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但他始终无所畏惧,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1927年4月8日《晨报》报道:李大钊受审问时,“态度甚为从容,毫不惊慌”“着灰布棉袍,青布马褂,俨然一共产党领袖之气概”。同日《顺天时报》也报道:李大钊“精神甚为焕发,态度极为镇静,自称为马克思学说崇信者,对于其他之一切行为,则谓概不知晓”。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思考:面对亲人的哭喊,父亲为什么没说一句话?
(3)法庭上:
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处境下仍镇定自若,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伤痛。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她们化悲痛为力量。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首尾两个自然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这是前后照应的写法。“昨天是4月28”强调了父亲被难的时间,说明这一天让作者印象深刻,永远难忘,照应了文章的开头。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文章里还有几处地方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找出来,读一读。
如:“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前文中的“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相照应。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前文中的“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相照应。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局势严重 工作紧张
被捕时:镇定自若 态度严峻
法庭上:安定沉着 机智果敢
被害后:亲人悲痛 记住日期
忠于革命
品质高尚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是________,写于_____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本课主要写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星华
1943
对父亲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1.读拼音写词语。
shū jí chōu tì kǒnɡ bù cán bào
( ) ( ) ( ) ( )
书籍
抽屉
恐怖
残暴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以下几件事:首先写被捕前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然后写了父亲被捕时的情景,主要表现了敌人的心虚、残暴和父亲的镇静、处变不惊;接着写了父亲在法庭上与敌人斗争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的镇定、沉着;最后写了父亲被害后,全家人悲痛的心情。
2.从课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比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再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说明李大钊每天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在外面为革命事业奔波。
(2)“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李大钊同志虽然受过苦刑,但仍保持着对革命事业坚定的信念和对亲人深沉的爱。
(3)“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他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伤痛。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她们化悲痛为力量。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写了父亲牺牲后全家人的悲痛心情,而且反复强调了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与文章的开头形成了照应关系。这样写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悲痛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你认为需要积累的词语。
朗读指导: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朗读时要认真体会李大钊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高尚品质。本文是悼念性的文章,朗读基调应是悲痛的,语速要适中,语调要低沉些。
参考答案:慈祥、含糊、严峻、粗暴、恐怖、平静、安定、沉着、会意、一拥而入、伤心过度……
选做题 在清明前后祭扫烈士墓,再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点拨:写的时候要注意按照活动顺序简要记述祭扫过程,然后重点写出自己的感受,注意将记叙、议论与抒情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