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因素是( )
A.宗法制 B.皇帝制 C.世官制 D.察举制
2.如图反映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最有可能出现在(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3.《国史异纂》曰:“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其等第。盖糊名考校,自唐始也。今贡举发解,皆用其事曰弥封(指把试卷上填写姓名的地方折角或盖纸糊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参考人员日趋多元 B.考试程序趋向公正
C.官员选拔方式多样 D.防弊措施流于形式
4.如图为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它器型大,造型秀挺,釉色净润,纹饰精美且又生动活泼,气势磅礴,是梅瓶中的极品。此瓶最可能产自于元代( )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5.《唐会要》卷八六记载:“贞观元年十月敕:五品以上,不得入市。”此规定反映了( )
①唐代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②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③政府官员企图以权谋利
④政府商业管理比较严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国学大师钱穆曾指出,“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失败了。”他之所以这样评价太平天国,主要依据是( )
A.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进步性
B.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D.太平天国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7.从1840年开始,为打开中国大门,列强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下列表格中甲、乙两者之间存在紧密关联的是( )
甲 乙
A 鸦片战争 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开放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
C 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列强闯入北京并火烧圆明园
A.A B.B C.C D.D
8.朱元璋在《谕中原檄》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到了近代,“恢复中华”的口号再次被人提出,他是( )
A.林则徐 B.洪仁玕 C.孙中山 D.陈独秀
9.有学者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之一是“揖欧(学习欧洲)仿美”。其“揖欧”表现在( )
A.学习英国,实行责任内阁
B.效仿美国,确立民主共和
C.仿照法国,尝试君主立宪
D.以俄为师,推行改良道路
10.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对民国前后的历次革命进行追述。他说,一次革命,起于______,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三次革命在云南,因袁世凯推翻共和,僭称洪宪皇帝。材料中的“______”处应该填入的城市是( )
A.上海 B.长沙 C.武昌 D.北京
11.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时代精神相一致的歌词是( )
A.“五四,五四!真理的血和泪!”
B.“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C.“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D.“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
12.民国十五年,有一支军队势如破竹,同年席卷湖南,进入湖北,占领武汉,又沿长江东下,攻占江西首府南昌。这正是当年洪秀全的太平军通过的路线,而该军速度是太平军的数倍。材料中涉及的“军队”和事件指的是( )
A.湖北新军和武昌起义 B.国民革命军和北伐
C.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 D.八路军和抗日战争
13.如图是中共某次会议旧址,位于汉口鄱阳路139号二楼。这次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该会议为(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4.邮票是历史的缩影,方寸之间,融入历史风云。右图这枚残缺的邮票是中国发行的一枚纪念邮票,纪念某一事件80周年。这一事件最有可能是( )
A.中共诞生 B.长征胜利 C.抗战胜利 D.开国大典
15.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81、6、30、12……每一个数字背后的意义都提醒着我们那一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这段历史发生在( )
A.1927年 B.1937年 C.1945年 D.1949年
16.聂荣臻在答《抗敌报》记者问时指出,该战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该战应为( )
A.
B.
C.
D.
17.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双方兵力装备实力距离逐渐缩短。随后,解放军一举突破黄河天险,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与这一“突破”相关的是( )
A.南昌起义 B.挺进大别山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18.2018年12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其中,“根本政治前提”是指( )
A.新中国的成立 B.《共同纲领》的颁布
C.三大改造完成 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此次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的662 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指出:“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
A.曾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B.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将依法治国写进了宪法
D.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20.2018 年3 月1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次宪法修改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可见,我国宪法修订具有( )
A.革命性 B.和平性 C.曲折性 D.时代性
21.2018年11月17日第55届金马奖颁奖典礼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举行,上届金马影帝涂门发言(如图),“特别荣幸再次来到中国台湾金马奖做颁奖嘉宾。这次见到很多熟悉面孔,接触很多新面孔,认识很多新朋友,我感到两岸一家亲。”那么,“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 )
A.“一国两制”构想 B.“一个中国”原则
C.“和平统一”方针 D.“政治协商”制度
22.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强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要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下列内容,最能体现这一外交理念的是(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3.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解冻成为中国外交走向的重大成就,对国际形势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B.推动了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C.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
D.促成了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24.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是新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突出成就。它( )
①突出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②丰富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③提供互利协作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④培育了尊重多样性文明的精神力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5.2018年12月2日,英国反对党工党称,如果议会在12月11日否决了首相特雷莎?梅的“脱欧”协议,则工党将呼吁对特雷莎?梅政府进行不信任投票。这充分体现了英国政体的什么特点?( )
A.国王“统而不治” B.首相掌握立法权
C.内阁对议会负责 D.三权分立的结构
26.“《1787年宪法》比《独立宣言》更符合美国独立后的政治经济形势。”“它用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去代替……一个松散的、众多的主权国家之间的联盟,……”(关绍纪《世界近现代史精要》)材料主要反映了美国《1787年宪法》( )
A.确立了共和制 B.实行了总统制
C.创立了联邦制 D.建立民选制度
27.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说,“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共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不科学
B.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不够严谨
C.《共产党宣言》只适用于一定时期
D.马克思主义理论也需要不断发展
28.阅读下列图文,其应该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
A.英国“光荣革命” B.巴黎公社革命
C.俄国“二月革命” D.俄国“十月革命”
29.观察漫画,下列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B.两极对峙,威胁世界和平
C.美苏冷战,世界相安无事
D.两强相争,战火持续不断
30.20世纪60年代的某国际组织在其宣言中说:“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该国际组织应该是( )
A.华沙条约组织 B.不结盟运动
C.欧洲联盟 D.亚太经合组织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合计30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如何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极为关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元行省)……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钱穆《国史大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与秦的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分析秦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并分析由此产生的后果。
(3)依据材料三,概括钱穆对行省制度的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3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图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尤其是华北事变和七七事变后,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人们常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这种民族精神的真正觉醒与近代哪一次战争有关?
(2)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发展和高涨,进一步丰富了民族精神。据材料二,抗战时期民族精神进一步丰富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如何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国人民抗争的认识。
33.在国际格局演变中,大国确实是极为重要的力量;但是,在大国之外,也还存在许多其他重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终极性质是超级大国竞争。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它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争斗而不兵戎相见。仅就此而言,冷战时代确实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二 冷战后时代的世界是一个包含了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的世界。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文明。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文明的不同而不同。国际议题中的关键争论问题包含文明之间的差异。权力正在从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向非西方的各文明转移。全球政治已变成多极的和多文明的。
﹣﹣摘编自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完成下列要求:
(1)战后,美苏形成冷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冷战时代确实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
(2)材料二反映了冷战后的国际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国际格局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1题,10分.根据设问,回答问题.
34.古代中国在农业方面的创造,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它们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影响着传统农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有何突破?唐朝时生产工具又有何革新?
(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土地制度?战国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实际又确立了什么土地制度?从这一时期起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形成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3)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是古人对哪项水利工程的赞美?汉代关中农民还因地制宜的创造了一种什么灌溉系统?
(4)“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导致了哪些社会问题?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因素是( )
A.宗法制 B.皇帝制 C.世官制 D.察举制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需要掌握宗法制的内容和影响。高考中对宗法制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②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解答】A题干中“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符合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的宗法制,正确。
BCD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宗法制即宗族法规,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宗法制下的等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如图反映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最有可能出现在(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分析】本题考查北宋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对题干图片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以加强君主专制,故D正确。
秦朝主要是实行三公九卿制度,排除A。
汉朝主要设立中朝,排除B。
唐朝主要实行三省六部制,故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结论,难度偏低。
3.《国史异纂》曰:“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其等第。盖糊名考校,自唐始也。今贡举发解,皆用其事曰弥封(指把试卷上填写姓名的地方折角或盖纸糊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参考人员日趋多元 B.考试程序趋向公正
C.官员选拔方式多样 D.防弊措施流于形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要求学生结合科举制的特征和影响以及材料信息来分析。
【解答】A.材料看不出考试人员增多。
B.材料反映的是糊名等措施,这是为了防止考试作弊,而采取的措施,体现了考试程序,逐渐走向公正。
C.材料看不出方式的多样性。
D.材料中防止作弊的措施并没有流于形式。
故选:B。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科举制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4.如图为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它器型大,造型秀挺,釉色净润,纹饰精美且又生动活泼,气势磅礴,是梅瓶中的极品。此瓶最可能产自于元代( )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需要掌握官营手工业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它器型大,造型秀挺,釉色净润,纹饰精美且又生动活泼,气势磅礴,是梅瓶中的极品”和图示的分析,结合官营手工业的特点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材料“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它器型大,造型秀挺,釉色净润,纹饰精美且又生动活泼,气势磅礴,是梅瓶中的极品”和图示可以看出该瓷器工艺水平高超,结合所学可知,官营手工业的工艺水平高超,因此该瓷瓶出自官营手工业,故A项正确。
BC两项工艺水平不高,排除。
D项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不符合中国古代的史实,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对官营手工业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图示、提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唐会要》卷八六记载:“贞观元年十月敕:五品以上,不得入市。”此规定反映了( )
①唐代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②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③政府官员企图以权谋利
④政府商业管理比较严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隋唐商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五品以上,不得入市”,即五品以上官员不得从事商业活动。
【解答】①五品以下官员可经商,说明唐代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正确。
②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说法错误。
③五品以上,不得入市的规定从侧面反映出政府官员企图以权谋利,正确。
④五品以上,不得入市的规定反映了政府商业管理比较严格,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国学大师钱穆曾指出,“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失败了。”他之所以这样评价太平天国,主要依据是( )
A.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进步性
B.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D.太平天国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A.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具有进步性,与材料内容是相矛盾的。
B.太平天国没有联合,其他反清力量不能证明若是成功了,中国便失败了。
C.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代表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表现,所以如果太平天国运动成功了,仍然体现出中国落后生产力取得胜利,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会受到阻碍。
D.太平天国没有破坏自然经济,反而应该是维护自然经济。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太平天国运动的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数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7.从1840年开始,为打开中国大门,列强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下列表格中甲、乙两者之间存在紧密关联的是( )
甲 乙
A 鸦片战争 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开放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
C 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列强闯入北京并火烧圆明园
A.A B.B C.C D.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鸦片战争以后确实开放了广州,上海等地为通商口岸。
B.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革命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
C.甲午战争之前,中国领土主权就开始遭到破坏。
D.火烧圆明园的应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英法联军。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鸦片战争的特点和影响,还要搞清楚近代列强对华侵略的表现。
8.朱元璋在《谕中原檄》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到了近代,“恢复中华”的口号再次被人提出,他是( )
A.林则徐 B.洪仁玕 C.孙中山 D.陈独秀
【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需要掌握三民主义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恢复中华”,结合三民主义内容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材料“恢复中华”,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因此他是孙中山,故C项正确。
A项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排除。
B项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排除。
D项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三民主义内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有学者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之一是“揖欧(学习欧洲)仿美”。其“揖欧”表现在( )
A.学习英国,实行责任内阁
B.效仿美国,确立民主共和
C.仿照法国,尝试君主立宪
D.以俄为师,推行改良道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要求学生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体现了学习英国政体的特征。符合材料的意思。
故选:A。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特点,还要搞清楚英美国家政体的特征。
10.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对民国前后的历次革命进行追述。他说,一次革命,起于______,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三次革命在云南,因袁世凯推翻共和,僭称洪宪皇帝。材料中的“______”处应该填入的城市是( )
A.上海 B.长沙 C.武昌 D.北京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武昌起义,要求学生结合武昌起义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所谓的一次革命,应该是指辛亥革命,是从武昌起义开始的。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辛亥革命的过程特征,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1.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时代精神相一致的歌词是( )
A.“五四,五四!真理的血和泪!”
B.“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C.“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D.“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五四运动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五四运动时期,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当时的时代思想,所以与它相适应的应该是五四运动。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五四精神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2.民国十五年,有一支军队势如破竹,同年席卷湖南,进入湖北,占领武汉,又沿长江东下,攻占江西首府南昌。这正是当年洪秀全的太平军通过的路线,而该军速度是太平军的数倍。材料中涉及的“军队”和事件指的是( )
A.湖北新军和武昌起义 B.国民革命军和北伐
C.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 D.八路军和抗日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的北伐战争,关键信息“民国十五年,有一支军队势如破竹,同年席卷湖南,进入湖北,占领武汉,又沿长江东下,攻占江西首府南昌”。
【解答】根据材料中的时间民国十五年,是公历1926年,正是国民革命期间,而一支军队“席卷湖南,进入湖北,占领武汉,又沿长江东下,攻占江西首府南昌”,这应是北伐战争时期的国民革命军不断半年时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故B项正确;
ACD项时间上都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和准确解读能力。关键是对民国纪年的时间与公历的换算。
13.如图是中共某次会议旧址,位于汉口鄱阳路139号二楼。这次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该会议为(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分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关键信息“中共某次会议旧址,位于汉口”“次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解答】根据所学,党在汉口召开重要会议,且对党和革命具有重要转折的影响的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八七会议”,为失败后的革命指明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方针,故B正确;
ACD都不是在汉口召开的,故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所学知识的记忆能力,是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14.邮票是历史的缩影,方寸之间,融入历史风云。右图这枚残缺的邮票是中国发行的一枚纪念邮票,纪念某一事件80周年。这一事件最有可能是( )
A.中共诞生 B.长征胜利 C.抗战胜利 D.开国大典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红军长征,要求学生结合红军长征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中的金沙江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旗帜,可以看出,这是红军长征,而不是中共诞生,抗战的胜利和开国大典。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红军长征的过程特征,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5.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81、6、30、12……每一个数字背后的意义都提醒着我们那一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这段历史发生在( )
A.1927年 B.1937年 C.1945年 D.1949年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对华侵略,要求学生结合日本对华侵略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材料反映的是南京大屠杀的惨案,时间是在1937年12月份。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南京大屠杀的时间特征,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6.聂荣臻在答《抗敌报》记者问时指出,该战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该战应为( )
A.
B.
C.
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A.材料中打破囚笼政策的战争应该是百团大战,选项是淞沪会战。
B.选项是台儿庄战役。
C.选项是百团大战的表现。
D.选项是徐州会战。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过程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7.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双方兵力装备实力距离逐渐缩短。随后,解放军一举突破黄河天险,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与这一“突破”相关的是( )
A.南昌起义 B.挺进大别山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要求学生结合解放战争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A.材料中涉及到了解放军突破黄河天险,所以不可能是南昌起义。
B.1947年,解放军突破黄河天险,挺进大别山,威胁到南京和武汉,能够体现材料的特点。
C.辽沈战役是在东北进行的,与黄河无关。
D.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
故选:B。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解放战争的过程特征,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18.2018年12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其中,“根本政治前提”是指( )
A.新中国的成立 B.《共同纲领》的颁布
C.三大改造完成 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关键信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解答】根据材料“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可知它是指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民主革命,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从而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故A正确;
BC项与“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不符,故排除;
D项不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故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新中国成立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没有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民主富强都是纸上谈兵,近代的历史经验教训都证明了,国家独立是民主富强的前提。
19.此次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的662 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指出:“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
A.曾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B.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将依法治国写进了宪法
D.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政协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政协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政协的召开,当时全国人大还没有召开,人民政协暂时代替全国人大的职能。
B.这次会议没有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将依法治国写进宪法是1999年。
D.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1954年制定的,而材料中的政协会议是1949年召开的。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政协制度召开的背景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0.2018 年3 月1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次宪法修改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可见,我国宪法修订具有( )
A.革命性 B.和平性 C.曲折性 D.时代性
【分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修改完善,成为国家政治制度和发展方向的根本保证。
【解答】根据材料,2018年宪法的修订,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适应我国时代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与时俱进和时代性,故D正确;
ABC项都与材料不符,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同时掌握新时期我国确立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战略表现。
21.2018年11月17日第55届金马奖颁奖典礼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举行,上届金马影帝涂门发言(如图),“特别荣幸再次来到中国台湾金马奖做颁奖嘉宾。这次见到很多熟悉面孔,接触很多新面孔,认识很多新朋友,我感到两岸一家亲。”那么,“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 )
A.“一国两制”构想 B.“一个中国”原则
C.“和平统一”方针 D.“政治协商”制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两岸关系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两岸关系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新时期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应该是都赞成一个中国的原则。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两岸关系发展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2.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强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要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下列内容,最能体现这一外交理念的是(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分析】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题的关键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要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
【解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要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各国和平相处的基础,是为各国普遍接受的指导国际关系的原则,即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60年后的今天,它对指导各国和平相处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解冻成为中国外交走向的重大成就,对国际形势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B.推动了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C.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
D.促成了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分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主要根据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的影响进行辨析。
【解答】根据所学,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促进了中美两国的交住和发展同,是70年代中国外交突破的关键,中美关系的缓和,有利于亚洲和世界局势的缓和,故ABC项都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中美关系改善之前,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关键注意题干中的“不正确的是”,容易受干扰。
24.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是新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突出成就。它( )
①突出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②丰富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③提供互利协作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④培育了尊重多样性文明的精神力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要求学生结合新时期我国外交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①突出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上海合作组织体现不出来。
②丰富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从上海合作组织看出。
③提供互利协作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是上海合作组织的特点之一。
④培育了尊重多样性文明的精神力量是上海合作组织产生的影响。
故选:C。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新时期我国外交的特点,还要搞清楚上海合作组织的特征和影响。
25.2018年12月2日,英国反对党工党称,如果议会在12月11日否决了首相特雷莎?梅的“脱欧”协议,则工党将呼吁对特雷莎?梅政府进行不信任投票。这充分体现了英国政体的什么特点?( )
A.国王“统而不治” B.首相掌握立法权
C.内阁对议会负责 D.三权分立的结构
【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主要根据责任内阁特点进行判断
【解答】根据所学,英国责任内阁行使行政权,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责任内阁制特点: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②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2018年12月2日,英国反对党工党称,如果议会在12月11日否决了首相特雷莎?梅的“脱欧”协议,则工党将呼吁对特雷莎?梅政府进行不信任投票。结合所学可知,君主立宪制下,内阁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时,首相必须辞职,或要求解散议会重新大选,反映了英国内阁制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涉及国王,排除A;议会掌握立法权,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三权分立,排除D.故选:C。
【点评】英国责任内阁制要求内阁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监督。但在现实生活中,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原则往往变成内阁对议会、主要是对下院的控制。在英国的政体中,立法权和行政权并不分立,议会下院是最高立法机关,但立法的实权操在内阁手中。实际上,绝大多数议案来自内阁,并总是在议会优先讨论,得到通过。这样,内阁既参与立法,又负责行政,实际上使议会和君主都从属于自己。
26.“《1787年宪法》比《独立宣言》更符合美国独立后的政治经济形势。”“它用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去代替……一个松散的、众多的主权国家之间的联盟,……”(关绍纪《世界近现代史精要》)材料主要反映了美国《1787年宪法》( )
A.确立了共和制 B.实行了总统制
C.创立了联邦制 D.建立民选制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联邦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解答】根据”“它用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去代替……一个松散的、众多的主权国家之间的联盟,……”联系所学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改变了“一个松散的、众多的主权国家之间的联盟,”的邦联状态,故选C项,共和制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是民主选举方式选出,不符合题意,排除A;总统制由选民分别选举行政和立法机关,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同时担任政府首脑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建立民选制度与材料“代替……一个松散的、众多的主权国家之间的联盟,……”不符合,
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再联系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7.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说,“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共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不科学
B.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不够严谨
C.《共产党宣言》只适用于一定时期
D.马克思主义理论也需要不断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解题的关键是“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解答】“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也需要不断发展,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共产党宣言》,使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28.阅读下列图文,其应该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
A.英国“光荣革命” B.巴黎公社革命
C.俄国“二月革命” D.俄国“十月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解题的关键是“资产阶级指责我们不能建立有效的政权,无产阶级立刻用武力来制服他们,让反动阶级闭嘴”。
【解答】“资产阶级指责我们不能建立有效的政权,无产阶级立刻用武力来制服他们,让反动阶级闭嘴”指的是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人类社会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9.观察漫画,下列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B.两极对峙,威胁世界和平
C.美苏冷战,世界相安无事
D.两强相争,战火持续不断
【分析】本题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解题的关键是看懂图的内容。
【解答】从图中的国旗可知,是美苏两国,“五十亿人口的命运似乎就取决于两个人的意志”,指的是两极对峙,威胁世界和平,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个部分。
30.20世纪60年代的某国际组织在其宣言中说:“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该国际组织应该是( )
A.华沙条约组织 B.不结盟运动
C.欧洲联盟 D.亚太经合组织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不结盟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不结盟运动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华沙条约组织是一个结盟组织。
B.材料内容是反对集团政策,反对霸权主义,主张独立自主自由发展,所以该组织肯定是不结盟运动组织。
C.欧盟是典型的结盟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指促进经济联合,没有涉及到,国家主权和独立,以及政治上的自由。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不结盟运动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合计30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如何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极为关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元行省)……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钱穆《国史大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与秦的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分析秦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并分析由此产生的后果。
(3)依据材料三,概括钱穆对行省制度的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分析】(1)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周文武所封子弟”、“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秦朝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
(2)本题考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及后果,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汉有天下,矫秦之枉,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
(3)本题考查钱穆对行省制度的观点,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
(4)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解题的关键是梳理三则材料、找出共性与规律。
【解答】(1)依据材料“周文武所封子弟”、“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秦朝郡县制的特点可以从实行的条件、建立的基础、地方官员、历史作用等方面分析。
(2)依据材料“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可知原因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是吸取秦亡的教训。依据材料“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分封的诸侯国时有叛乱,威胁中央集权。
(3)依据材料“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可知钱穆对行省制度的观点是元朝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也造成地方缺乏自主性。
(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不断变化,有继承、有创新,但总的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故答案为:
(1)西周:分封制;秦:郡县制。
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2)原因:吸取秦亡的教训。
后果: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3)观点: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地方缺乏自主性。
(4)认识: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点评】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其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其二,分封的诸侯爵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其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3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图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尤其是华北事变和七七事变后,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人们常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这种民族精神的真正觉醒与近代哪一次战争有关?
(2)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发展和高涨,进一步丰富了民族精神。据材料二,抗战时期民族精神进一步丰富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如何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国人民抗争的认识。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的特征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点来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人民抗争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近代我们的民族精神内涵包括,反抗精神,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这种民族精神,第一次真正的觉醒是在甲午战争中。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抗日战争时期,进一步丰富我们的民族精神,是因为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之所以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是因为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捍卫了民族尊严,提升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故答案为:
(1)内涵:反抗精神、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爱国精神等。(任意三点即可)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2)原因:民族危机的日益加重(日本侵华)。理解: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捍卫了民族尊严,提升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认识:中国人民的抗争,促进了民族觉醒,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33.在国际格局演变中,大国确实是极为重要的力量;但是,在大国之外,也还存在许多其他重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终极性质是超级大国竞争。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它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争斗而不兵戎相见。仅就此而言,冷战时代确实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二 冷战后时代的世界是一个包含了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的世界。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文明。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文明的不同而不同。国际议题中的关键争论问题包含文明之间的差异。权力正在从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向非西方的各文明转移。全球政治已变成多极的和多文明的。
﹣﹣摘编自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完成下列要求:
(1)战后,美苏形成冷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冷战时代确实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
(2)材料二反映了冷战后的国际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国际格局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分析】本题考查美苏形成冷战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多极化趋势的影响、影响国际格局的最主要因素,需结合美苏冷战、多极化趋势来解答。
【解答】(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世界总体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2)第一小问,“全球政治已变成多极的和多文明的”出现多极化趋势。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等。
(3)结合所学知识,国家实力。
故答案为:
(1)原因: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理解: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世界总体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2)变化:出现多极化趋势。
影响: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等。
(3)因素:国家实力。
【点评】本题偏难,考查美苏冷战、多极化趋势,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1题,10分.根据设问,回答问题.
34.古代中国在农业方面的创造,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它们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影响着传统农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有何突破?唐朝时生产工具又有何革新?
(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土地制度?战国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实际又确立了什么土地制度?从这一时期起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形成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3)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是古人对哪项水利工程的赞美?汉代关中农民还因地制宜的创造了一种什么灌溉系统?
(4)“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导致了哪些社会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演进的相关知识。主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为田开阡陌封疆”。
(3)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天下谓之‘天府’也”“汉代关中农民还因地制宜”。
(4)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解答】(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是,铁农具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是农业生产技术突破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标志古代耕犁技术走向成熟。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体现是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为田开阡陌封疆”体现是均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是这一时期起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形成的基本模式。
(3)依据“天府”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中地区创造井渠用于农业灌溉。
(4)依据材料“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土地兼并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造成农民贫苦落后,影响国家赋税收入;不利于中央集权,激化阶级矛盾,引起社会动荡。
故答案为:
(1)铁农具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铁犁牛耕)。发明曲辕犁。
(2)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战国李冰都江堰。井渠(坎儿井)。
(4)土地兼并现象(土地高度集中)。造成农民贫苦落后,影响国家赋税收入;不利于中央集权,激化阶级矛盾,引起社会动荡。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总体难度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