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时间:年 月 日
三维目标:
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华佗对于中医学的贡献、《史记》、道教佛教等基本史实,思考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以及影响。
通过图片解读,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阐述事物的能力。
学习张仲景、司马迁等人的精神品质。
重点与难点:
重点:造纸术、张仲景、华佗、史记。
难点:道教和佛教的基本概况。
课前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了解基本史实。
板块
展开教学的任务性问题串设计
学生活动串设计
目标达成反馈串设计
板块一导入新课
欢迎来到两汉科技文化盛典的颁奖典礼,两汉在政治经济上的高度繁盛,也使得科技文化大放异彩。今天究竟哪些人能够摘得桂冠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学生根据引导进入情境
教师揭开颁奖礼的序章
板块二
学习内容
一、造纸术的发明
首先要颁发最佳创新奖,获奖人是——蔡伦。
访问学生,你认为蔡伦获奖是不是实至名归?他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在纸发明以前,中国都有哪些书写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缺点呢?
蔡伦为何没有得到最佳发明奖?
根据材料回答,蔡伦对于纸的改进,主要用上了哪些原料?
这样的纸有何优点?
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原料是怎样变成一张张纸的呢?根据视频讲解。
造纸术不仅对于国内产生深远影响,而且远播国外,它都传播到了哪些地区?
造纸术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它究竟对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尽管纸给人们提供了方便,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造出一吨纸需要耗费多少原料(PPT展示),所以,我们一定要节约用纸。
过渡:再次以热烈地掌声感谢蔡伦。下面我们继续颁奖。中医一直是我国引以为傲的一项成就,也是我们代代传承的一门技术,医学界至高无上的荣誉“医圣”大奖,究竟会花落谁家?我们一起来听听观众们的呼声。
医学
张仲景
张仲景何许人也?资料卡
他能摘下“医圣”奖跟他的这本书密切相关。这一部《伤寒杂病论》究竟有何神奇之处呢?它写了些什么?
你觉得张仲景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实践出真知)
华佗
在我们医学界还有这样一个人,他生于东汉末年,当时天下大乱,白骨露野,天危授命。他首创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编创五禽戏。他就是?
华佗人物介绍
贡献
模拟五禽戏
历史巨著《史记》
中医确实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让我们再次对杰出的医学家致敬。接下来我们把目光投向史学界,究竟谁能获得终极大奖呢?终生成就奖。
司马迁小档案
《史记》的内容和地位?
什么叫纪传体?
两则关于司马迁的材料,从中看出司马迁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小组讨论,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历史巨著?
道教和佛教
过渡:两汉时期,还有一些新兴的文化正在磅礴生长,下面我们要发一个特殊的奖——文化新星。它的获奖者是两大宗教。
道教
出现的背景?
早起代表?
教义?
老子的神化,太上老君。
佛教
起源?
教义?
传入?
影响?
佛教为何能在中国兴起?
两大宗教对于文学、艺术等等各方面的影响表现。
学生阅读教材学习。独立完成。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回答。
观看视频,提取信息。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倾听
学生回答。
学生阅读教材总结。
独立完成。
学生倾听并回答。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独立完成。
学生倾听教师讲述。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独立完成。
学生阅读材料。同桌交流学习完成。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倾听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独立完成。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独立完成。
教师引导学习
教师巡视学生学习并评价总结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价总结
教师进一步梳理。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并总结。
引导价值观的升华
教师巡视学生学习并评价总结
教师巡视学生学习并评价总结
教师精讲到位
教师巡视学生学习并总结评价小组讨论的结果
教师巡视学生学习并评价总结
教师巡视学生学习并评价总结
教师巡视学生学习并评价总结
板块三
小结
梳理知识点
两汉时期科技文化为何如此繁荣?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师生齐答
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本课系统完整,在设计上我的主题鲜明,亮点较为突出。在重难点的处理方面也比较合理。要注意的地方是,颁奖典礼的形式可再突出一点,让学生深入情境。在素材及活动的设计上也可更加丰富。
课件35张PPT。两汉科技文化盛典最佳创新奖蔡伦思考:在纸发明以前中国古人都有哪些书写材料,这些材料有哪些缺点?陶器甲骨青铜器竹木简丝帛石壁重贵蔡伦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甘肃天水)
——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纸放马滩纸(质脆、书写不流畅)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范晔的《后汉书》从记载中,蔡伦用什么原料造纸?这种纸有什么优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一、造纸术的改进1、概况:?洗涤⑤舂(chōng)捣④蒸煮?焚烧草木灰?浸渍沤制⑧
晒
纸⑦捞取⑥制浆⑨揭纸码放2、制作流程3、造纸术的传播和影响公元4世纪(朝鲜)公元7世纪(日本) 公元8世纪 (阿拉伯国家)公元12世纪(非洲)公元12世纪(欧洲)公元19世纪(大洋洲)公元16世纪(美洲)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制造一吨白纸,需砍伐17棵树龄4年的大树!
耗油1500升!
耗木材0.875吨!
耗煤0.5吨!
用水375吨!张仲景医圣 名人信息卡
姓名:张仲景
民族:汉族
生活时代:
职业:
成就:东汉末年太守、医学家著《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医圣”。二、张仲景和华佗《伤寒杂病论》1、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
2、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实践出真知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及至汉末,厥失大统,
兵戈扰乱,疾疫肆张。白骨露野,万姓沦亡,天授危命,悲苦无忘。
解民倒悬,救死扶伤,青囊济世,脉度三江。
外科鼻祖,解剖首创,麻沸神汤,除痼祛疾。
五禽神戏,教化安康,岁月更迭,今更荣光。外科鼻祖华佗成就及地位:擅长技术:生活时期:东汉末年外科手术制成“麻沸散”编制“五禽戏”
“神医”2、华佗 二、张仲景和华佗贡 献A、发明“麻沸散”。 麻沸散传说是华佗创制的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kū,剖开)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华佗所创麻沸散的处方后来失传。华佗给关公"刮骨疗毒"贡 献2、创造出“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鹿形虎形猿形飞鸟形熊形猜一猜这些动作分别模仿什么动物? 五禽戏是一种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具备、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内外兼练的仿生功法,与中国的太极拳、日本的柔道相似。终身成就奖司马迁 名人信息卡
姓名:司马迁
民族:汉族
生活时代:
家乡: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职业:
成就:
汉武帝时期史学家著《史记》三、历史巨著《史记》太史公——司马迁内容:作者:西汉 司马迁地位: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书的典范,文学的杰作。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三、《史记》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战于浚稽山,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唯有司马迁为其辩护,终激怒汉武帝,遭受腐刑。
三年后,获赦。司马迁发愤著书,约于55岁写成《史记》。想一想:
司马迁身上有一股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史记》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司马迁在《史记》中揭露夏桀、商纣、秦始皇的残暴行径;颂扬了陈胜、吴广起义的作用;还大胆抨击当代最高统治者的丑恶行为,“不虚美,不隐恶”,如揭露了汉武帝晚年搜刮人民的情况,抨击他迷信、梦想会仙人的荒唐事。正直不屈、
百折不挠秉笔直书、
不畏权贵见贤思齐思考: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历史巨著? 1)汉武帝时国家的安定繁荣为司马迁写作提供了社会条件。
2)就司马迁个人来讲:博览群书,完成父愿, 寻访史迹,搜集资料,坚韧不拔,奋笔疾书。议一议文化新星文化新星道教佛教教义:创立背景:1、道教的兴起东汉末年 ,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尊奉黄帝和老子及神仙方术 四、道教和佛教张角创立太平道
张陵创立五斗米道。(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早期代表:老子太上老君道教教主——太上老君前6世纪 古印度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张骞通西域后,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传入:起源:2、佛教的兴起 基本教义: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
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 四、道教和佛教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西汉相传汉明帝夜间梦见一个金人,顶上有白光,在殿廷间飞行。第二天将此梦告诉朝臣,问他们是吉是凶。傅毅说,梦见的是佛。于是汉明帝派遣郎中蔡和博士弟子秦景等出使天竺。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白马驮经思考:佛教为什么能在中国兴起?统治阶级每日华衣美食,不用为生计犯愁,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精神空虚,佛教正好可以填补。
东汉后期,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吏治腐败,人民生活艰辛,佛教所宣扬的灵魂不灭,来世投胎等观点又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统治阶级也正好利用了这一点。大力扶持佛教,使其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 你能从常见的文学影视作品、日常用语、建筑雕塑等方面找出道教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吗?动脑筋道教与中华科技火药的发明佛教、道教与中华文学《西游记》《东游记》佛教与中华艺术千手观音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高71米的乐山大佛发明造纸术蔡伦改进造纸术华佗麻沸散;五禽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司马迁《史记》(纪传体)佛教传入中原张陵张角太平道教五斗米道教小结两汉时期科技文化繁荣的
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基石)4、对之前的科技文化成就的继承和发展;3、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2、经济繁荣;(物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