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30 20:2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6分,每小题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自此,这条连接亚欧的商贸通道,逐渐衰落,终于湮没。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唐代诗人元稹《行宫》中的两句。这些宫女们,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了。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道路梗绝,往来不通”,杜甫写诗哀叹:“乘槎消息断,何处觅张骞。”
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著有一本《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爱德华?谢弗分析说,为什么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与《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的奇珍异物大量涌现,因为“从九世纪初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时代和黄金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都已经不可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了。”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的新奇物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杜撰虚构出怪异荒诞的贡物。
到了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但随着元帝国的土崩瓦解,这条路又陷入没落。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恢宏壮美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但是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因为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
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安史之乱后,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后者在宋、元时代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全球重心转向了西方。中国人因为丝绸之路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的终结,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这条商贸通道自此走向衰落。
B.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的彼此争夺与混战,使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C.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大量涌现像《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怪异荒诞的奇珍异物,直接原因是陆上丝路的中断。
D.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花剌子模因此遭遇了灭国之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引用元稹的诗,描述宫女的生活,是为了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B.文章第三段引用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的著作,丰富了文章内容,说明了陆上丝路对唐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四段提到莫高窟洞窟中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证明了明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没落了。
D.文章分析了唐代陆上丝路没落的原因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后来陆上丝路再度繁华与没落的现象,论证了丝绸之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朝就不会将兵力东调长安,也就不会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可能也不会衰落。
B.九世纪,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人们不太可能随处听到玄宗时期龟兹的琵琶,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来的香料与珠宝。
C.如果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那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就不会衰落。
D.丝绸之路的衰落,使中国人因之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可见开放、交流非常重要。
二、文言文阅读(12分.选择题8分,每小题12分;翻译题4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   。举酒属客,诵   ,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   ,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   ,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   ,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   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苏轼《赤壁赋》)

(1)下列对加点的实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①凌万顷之茫然 ②击空明兮溯流光 ③倚歌而和之 ④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A.①凌驾 ②逆流而上 ③靠着 ④细丝 B.①越过 ②顺水而下 ③靠着 ④一条
C.①越过 ②逆流而上 ③循  ④细丝 D.①凌驾 ②逆流而上 ③循  ④一条
(2)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④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3)下列语言形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D.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既望,农历十六。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明白畅达、汪洋恣肆,其词豪迈奔放,开豪放派一代词风。
C.通过阐述“变”与“不变”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企盼纵情山水,做赤壁隐士的愿望。
D.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借景抒情的同时,抒发了关于人生的感叹。一方面他感叹人生苦短,现实苦闷;另一方面,又能从苦闷中摆脱出来,表现了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酾酒临江,   ,固   也。
②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三、诗文默写和古代诗歌鉴赏(10分)
3.补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1)《诗经?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句是:   ,   。
(2)《兰亭集序》中,表达作者不赞同当时流行的道家生死观的一句话是:“   ,   。”
(3)一个人做事情,只要尽力了,即使不成功,也没有什么后悔的。正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所说:“   ,   ,其孰能讥之乎?”
4.(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春怀示邻里 陈师道
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着尘沙。
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巢趁两衙。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1)首联除了扣题“春”字,还暗示作者居住之处   的特点。
(2)颈联运用   、对偶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春天的景象。
四、现代文(文学类)阅读(15分)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干涸的鸿沟,历史的裂痕
王剑冰

古人有话,生于苏杭,葬于北邙。
在邙山莽莽黄土之上,到处布满了高高低低的墓群。这些墓群依次排列开去,似在诉说着那些尘埋的历史。就在黄河岸边,邙山之巅,横向里现出一条沟壑,像谁猛舞利刃,在历史的深处划出一道裂痕。这就是鸿沟。曾经搅乱历史风云的鸿沟;让人发无数联想的鸿沟。
这道沟,原口宽有八百米,深达两百米,原名叫广武涧,是战国时期魏国开凿的引黄济田的水利工程。当时的场景让今人难以想象:鸿沟的北面是滔滔的黄河,西南面则群山万壑。沟中滚滚的黄河水深不可测,沟的四周万木丛生,百兽哀鸣。其地势之险,是东西向的咽喉要塞。有人说,当取天下之日,中原在所必争。古往今来,中原多少战事如烟云过眼,唯鸿沟引出的故事成千古绝唱。
走进这个故事的两个人物,起先无甚大名,却胸有大志。史有传闻,当以勾画万里长城的大手笔著称的始皇车队路过时,有两个人在赞叹之余,同时发出了不同的豪言。一说:“大丈夫当如是也!”一说:“彼可取而代之!”说前一句的较工于心计,后来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说后一句的则少城府,鸿门宴放走了死对头,一把火焚烧了阿房宫,空做一场皇帝梦。
鸿门宴与鸿沟都是鸿字起头,本没有自然的联系,但总让人感到有某种天然的巧合。鸿门宴之时,项羽大军40万,刘邦仅有10万。项羽若依范增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便不会再有后面的鸿沟之争。偏偏项羽自恃高强而犹豫不定,失去了重要的一次机会,以致放虎归山,使之形成与项羽抗衡的军事阵营。鸿门宴是项羽的一个败笔,鸿沟亦然。项羽失去了最后的机会。其时是公元前202年,鸿沟西侧是刘邦的汉王城,东侧筑起项羽的霸王城。项羽势强,两军对垒,可还是让刘邦滑了过去。
两个鸿字,让项羽有了终生的遗憾。最终自刎乌江。项羽毕竟是项羽,其如果过江而去,汲取教训,重整旗鼓,历史还不定如何写就。但项羽的性格决定了他只能以这样的结局塑造自己的形象。多少年后,一个忧惋的女子在一个梧桐更兼细雨的黄昏想起项将军,依然感叹不已:“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氏之类女子心目中的英雄,于刘项之间,非项莫属。成者英雄败者贼,这贼的骂名,怎么也安不到项羽身上。
在两军对垒,楚军久攻汉军无果的时候,项羽支起了一口大锅,欲把刘邦的老父煮了。而刘邦却耍起了无赖,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不知太史公如何得知血肉横飞的战场上,这等糅和着残忍与机诡的情节。项羽太要了名声和体面,人家的老爹没有杀掉,还和刘邦在鸿沟平分了天下。这在项羽来说可能是无奈之举,两年半的争斗中,刘邦已渐渐缓过劲来;而对于刘邦,则是一种缓兵之策。其一旦羽翼丰满,便想遮蔽整个中国了。野心乘势,要比项羽来得十二分的凶猛。最终导演了一场历史上最有感染力的话剧,这场“霸王别姬”,让天地为之动容。当虞姬拔剑起舞,血别项羽,正是四面楚歌唱响之时。“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与美人,刀剑与热血,在那个凄惋之夜形成鲜明的对立。
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这一笔是最有说服力的警言妙语。有人要将长江变成第二个鸿沟时,毛泽东没听那一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一警觉与历史紧密相连。刘氏建立汉朝之后,恐怕没有故地重游。这里说不上是他的光荣呢,还是耻辱。倒是多少年以后,一个叫做阮籍的人信马由缰,来到这里,看着早已是断壁残垣的古战场,不禁仰天长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声叹息由着狂舞的涧风,飞扬了数千年,对其的认识却莫衷一是。那是个产生故事的时代,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
历史总是要向前发展的,不管是秦始皇精心修造的长城,还是刘邦与项羽利用的这条鸿沟,都不能阻挡住历史的风雨。这风雨可以使长城颓毁,也可以将鸿沟填平。现在,它们早已不再是深不可测,无法逾越了。鸿沟看上去是那么普通,就像一条干涸的河道,完全没有当年的险要。甚至让人想不出,这样的一条沟是如何能够将两支兵马分而拒之。
黄土漫漫,芳草萋萋,顺黄河而来的风,腾挪漫卷,似搅起阵阵马蹄和喊杀的烟尘。
(1)文章在对项羽和刘邦这两个历史人物成败得失的思考、评说中,选取了刘、项之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   、四面楚歌等几个场景。作者回放历史,把鸿沟定格在最浓墨重彩之处,从写法的角度,分析其用意在于   。
(2)如何理解“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试分析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不同。
(4)文章中说“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联系文章分析,后人从鸿沟的有关故事中“品味”出了哪些内容?
五、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17分.选择题10分,每小题2分;20题3分;21题4分)
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遒(qiú)劲 莅(lì)临 长歌当(dàng)哭 桀骜(ào)锋利
B.弄堂(nòng) 戮力(lù) 租赁(lìn) 切齿拊心(fǔ)
C.浸渍(zì) 彳亍(chù) 绯红(fēi) 未雨绸缪(miáo)
D.翌(yì)年 踌躇(zhú) 重创(chuàng)敌军 妄自菲(fěi)薄
7.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商家如果头脑迟钝、麻木的话,不知不觉就会使他人陷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
B.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响起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C.历来人们都称颂荆轲“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我认为如果单从这个角度理解“刺秦”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
D.如果秦少游想步人仕途,为国出力,有的是机会与条件,因为远的不说,十分欣赏少游诗词的清正廉洁的王安石就曾数度为相,广有羽翼,政治人脉极旺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仅《史记》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对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越南等地,也有深远影响,甚至成为他们议论朝政参考的对象
B.荆辄刺秦对于大家都不陌生,大多数人认为荆辄是一位勇士,虽刺秦失败,但也凸显了不怕牺牲的精神,但也有人认为荆轲刺秦的失败,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C.司马迁在史学上有着至髙无上的地位,而且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让人难以企及的。 通过他对一个个重要人物的生动刻画,使中国历史的魂魄得以凸显
D.尽管燕太子丹一手策划了刺秦计划,但他的急功近利和生性多疑的性格,又间接地导致了荆轲刺秦的失败,留给后人无限的叹息
9.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刺绣画艺术,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 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令人 的作品。它们或如摄影写实,或如油画般立体,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 。
A.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
B.励精求治 刮目相看 美不胜收
C.精益求精 刮目相看 数不胜数
D.励精求治 耳目一新 数不胜数
10.对下列对联所指的文学字,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②何事妨心情?问丁香无语,时来多愁雨巷;谁人当风景?挽片云难留,不期再别康桥。
③乘激流以壮志抛家,风雨百龄,似火朝霞烧长夜;讲真话而忧心系国,楷模一代,如冰晚节映太阳。
A.巴金戴望舒、徐志摩鲁迅
B.巴金徐志摩、戴望舒鲁迅
C.鲁迅戴望舒、徐志摩巴金
D.鲁迅徐志摩、戴望舒巴金
六、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7分)
11.(3分)根据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拟写一则新闻标题(不超过15字)。
本报讯(记者郑燕峰)湖南省长沙市消防部门针对城区内人员密集场所墙面上大型广告牌设置较多、一旦发生火灾不利于人员疏散和逃生的实际状况,联合公安、城管部门,在政府统一领导下,组成3个拆牌分队,在城区内展开拆除大型广告牌行动。
在执法行动中,执法人员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做到严格执法、认真做好一些商户业主的耐心说服工作,使他们在思想上认识到人员密集场所墙面设置大型广告牌的危害性。截至目前,共拆除大型广告牌32块。
标题:   
12.(4分)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参照示例写一段评论。要求抓住人物特点,对人物加以评说,表述上有文采。(不超过 100 字)
荆轲 烛之武
示例:项羽他是怀揣壮志 果取勇武的西楚霸王。在普通百姓眼中,他是力能扛鼎的盖世英雄;在词人眼里他是令人仰慕的“人杰”“鬼雄”;在史学家眼里他是迷信武力、缺乏宽容,政治幼稚,令人扼腕的悲情英雄。
   。
六、写作(40分)
13.请以“那一抹亮色”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6分,每小题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自此,这条连接亚欧的商贸通道,逐渐衰落,终于湮没。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唐代诗人元稹《行宫》中的两句。这些宫女们,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了。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道路梗绝,往来不通”,杜甫写诗哀叹:“乘槎消息断,何处觅张骞。”
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著有一本《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爱德华?谢弗分析说,为什么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与《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的奇珍异物大量涌现,因为“从九世纪初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时代和黄金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都已经不可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了。”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的新奇物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杜撰虚构出怪异荒诞的贡物。
到了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但随着元帝国的土崩瓦解,这条路又陷入没落。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恢宏壮美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但是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因为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
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安史之乱后,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后者在宋、元时代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全球重心转向了西方。中国人因为丝绸之路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A.“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的终结,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这条商贸通道自此走向衰落。
B.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的彼此争夺与混战,使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C.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大量涌现像《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怪异荒诞的奇珍异物,直接原因是陆上丝路的中断。
D.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花剌子模因此遭遇了灭国之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文章第二段引用元稹的诗,描述宫女的生活,是为了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B.文章第三段引用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的著作,丰富了文章内容,说明了陆上丝路对唐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四段提到莫高窟洞窟中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证明了明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没落了。
D.文章分析了唐代陆上丝路没落的原因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后来陆上丝路再度繁华与没落的现象,论证了丝绸之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朝就不会将兵力东调长安,也就不会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可能也不会衰落。
B.九世纪,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人们不太可能随处听到玄宗时期龟兹的琵琶,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来的香料与珠宝。
C.如果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那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就不会衰落。
D.丝绸之路的衰落,使中国人因之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可见开放、交流非常重要。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解答】(1)A.扩大范围,原文第一段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B.以偏概全,唐朝失去对西域的控制,还源于三股力量对相关地区的控制。原文第二段为“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D.强加因果。花刺子模遭遇了灭国之灾,是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原文第三段为“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
(2)A.文中只是借用该诗说明宫女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
(3)C.推断错误,原文最后一段“遗憾的是……日渐衰落”。由“迁海令”之后的省略号可知,海上丝路衰落的原因不止这两点。

答案:
(1)C
(2)A
(3)C
【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二、文言文阅读(12分.选择题8分,每小题12分;翻译题4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 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 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 余音袅袅 , 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舳舻千里 ,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本来 ,固一世之雄 句末虚词表判断 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 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苏轼《赤壁赋》)

(1)下列对加点的实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C 
①凌万顷之茫然 ②击空明兮溯流光 ③倚歌而和之 ④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A.①凌驾 ②逆流而上 ③靠着 ④细丝 B.①越过 ②顺水而下 ③靠着 ④一条
C.①越过 ②逆流而上 ③循  ④细丝 D.①凌驾 ②逆流而上 ③循  ④一条
(2)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D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④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3)下列语言形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A 
A.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D.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既望,农历十六。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明白畅达、汪洋恣肆,其词豪迈奔放,开豪放派一代词风。
C.通过阐述“变”与“不变”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企盼纵情山水,做赤壁隐士的愿望。
D.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借景抒情的同时,抒发了关于人生的感叹。一方面他感叹人生苦短,现实苦闷;另一方面,又能从苦闷中摆脱出来,表现了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固 一世之雄 也。
②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分析】(1)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是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3)本题考查文言句式及观察语言的形式的能力。要从语法以及语言的外在形式方面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考查以及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平时要注重积累以及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凌”应解释为“越过”;“溯”意为“逆着水流的方向而上”;“倚”意为“循着”;“缕”意为“细的丝线”。故选C项。
(2)①中“于”,介词,在;②中“于”,介词,表被动,被;③中“夫”,指示代词,那;④中“夫”,句首发语词,引起下文议论,不译。所以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3)A.状语后置句,“托遗响于悲风”应是“于悲风托遗响”。句子翻译为:(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在悲凉的秋风中寄托它罢了;
B.一般对偶句,对仗工整。句子翻译为: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
C.一般对偶句,对仗工整。句子翻译为: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
D.一般对偶句,对仗工整。句子翻译为: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
(4)C.“表达了作者企盼纵情山水,做赤壁隐士的愿望”分析有误,应是表达了作者表现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的情怀。
(5)①“酾”,斟满;“横槊”,横握长矛;“固”,本来。句子翻译为:面向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
②“自”,从;“其”,代词,那;“则”,那么;“皆”,

答案:
(1)C
(2)D
(3)A
(4)C
(5)①面向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
②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

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轼说:“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于是同伴高兴的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三、诗文默写和古代诗歌鉴赏(10分)
3.补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1)《诗经?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句是: 桑之落矣 , 其黄而陨 。
(2)《兰亭集序》中,表达作者不赞同当时流行的道家生死观的一句话是:“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齐彭殇为妄作 。”
(3)一个人做事情,只要尽力了,即使不成功,也没有什么后悔的。正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所说:“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分析】此题考查了名句默写。命题改变以往给出上下,填写下句纯记忆型方式,而是改为通过名句含意的提示要求默写,这样就将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解题时必须注意:一是语意的提醒。二是注意难写字。
【解答】故答案为:
(1)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重点字:陨)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重点字:诞、殇)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重点字:至)
【点评】《氓》
1.写女子在无奈下与男子约定婚期的句子是: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写女子家人对其不理解的句子是: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4.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5.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6.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句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7.写女子在断墙上眺望心上人,见到心上人后前后行为差异的句子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8.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9.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0.女子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的句子:“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11.女子表明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受和决心的句子:“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3.表明文中女子热情、温柔的句子: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4.(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春怀示邻里 陈师道
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着尘沙。
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巢趁两衙。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1)首联除了扣题“春”字,还暗示作者居住之处 破败(寒伧、窘迫) 的特点。
(2)颈联运用 拟人 、对偶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春天的景象。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解答】(1)“断墙”“蜗成字”“老屋无僧”这些词句写出了老屋的惨败不堪。
(2)“雷动蜂巢趁两衙”赋予蜜蜂人格的力量,突出蜜蜂听到惊雷,能够有秩序地拥簇在一起,如同衙门里排衙一样,这是拟人的手法。

答案:
(1)破败(寒伧、窘迫)
(2)拟人

译文:
破败的断墙被春雨淋湿,蜗牛爬行留下歪斜的篆字。失修的老屋没有僧人,只有梁燕作案把它当作家。春光绮丽,真想出门去追随欢声笑语,又嫌归来时鬓发蒙尘脸上扑满了灰沙。
春风吹翻蛛网,飞虫尚且可以三面逃生;春雷震动蜂窠,黄蜂有主还能排列成衙。几次爽约,没能赴南邻赏春的约会,只希望现在还能有尚未开放的春花。

赏析:
这首七律首联、颈联写景状物,颔联、尾联叙事抒情,是一首学杜的力作,表现作者贫居闲静的心境,也委婉地流露出世路艰辛的愤慨。
诗的开头两句:“断墙著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以“断墙”“老屋”,点明所居的简陋。残破的墙壁上,在春雨淋湿之后,蜗牛随意爬行,留下了歪歪斜斜的痕迹。老屋因久无人居,所以任凭燕子飞来做巢。作者在这里不写“老屋无人”,而代以“无僧”,实际上是自嘲的戏笔。表明他也不过像个游方和尚而已,是经常浪迹在外边的(有人以为,作者租住僧房,故说“老屋无僧”。但无佐证)。作者居住在这样的老屋之中,可见生活的清苦。
第三四两句:“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逐尘沙。”写他也想外出追寻点笑语的机会,无奈又感到归来之后,鬓角上更会染上沙尘。这两句显示作者虽然处于贫困之中,仍然保持傲然的情操,不愿在风尘中追逐。
第五六两句:“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即景抒怀,屋角的蛛网,檐口的蜂巢,在“风翻”、“雷动”的情况之下,形成了老屋的风光,而“开三面”、“趁两衙”,则是有所寄寓的笔墨。作者先写风翻蛛网,却是网开三面,昆虫仍好有个避开的去处。次写雷动蜂衙,那些蜂儿也仍然有主,有秩序地拥簇在一起,就衙门里排衙一样。而人在尘网之中,倒是网张四面,受到党祸牵连,难有回旋的余地。过去他虽曾奔走多年,此时依旧有途穷之感,不似蜂儿还有走动的机会。语意中对世路崎岖深表慨叹。
结尾两句:“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此二句表明他在现实的情况下,平白地辜负了春天,虽然邻家几次以春事相邀,都因未能赴约而失去机会,此时或许还有有未开的花儿。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反映宋诗的新趣味还在于它在看似纯粹的、很地道的白描形象中暗暗地搬动着书卷,使得它看似非常琐细,其实却大有来头。
此诗词语讲究,情感深细,意境新奇。结构则跳跃错落,写景、叙事隔联相承。处处体现诗人细致、求新的构思。
【点评】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四、现代文(文学类)阅读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干涸的鸿沟,历史的裂痕
王剑冰

古人有话,生于苏杭,葬于北邙。
在邙山莽莽黄土之上,到处布满了高高低低的墓群。这些墓群依次排列开去,似在诉说着那些尘埋的历史。就在黄河岸边,邙山之巅,横向里现出一条沟壑,像谁猛舞利刃,在历史的深处划出一道裂痕。这就是鸿沟。曾经搅乱历史风云的鸿沟;让人发无数联想的鸿沟。
这道沟,原口宽有八百米,深达两百米,原名叫广武涧,是战国时期魏国开凿的引黄济田的水利工程。当时的场景让今人难以想象:鸿沟的北面是滔滔的黄河,西南面则群山万壑。沟中滚滚的黄河水深不可测,沟的四周万木丛生,百兽哀鸣。其地势之险,是东西向的咽喉要塞。有人说,当取天下之日,中原在所必争。古往今来,中原多少战事如烟云过眼,唯鸿沟引出的故事成千古绝唱。
走进这个故事的两个人物,起先无甚大名,却胸有大志。史有传闻,当以勾画万里长城的大手笔著称的始皇车队路过时,有两个人在赞叹之余,同时发出了不同的豪言。一说:“大丈夫当如是也!”一说:“彼可取而代之!”说前一句的较工于心计,后来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说后一句的则少城府,鸿门宴放走了死对头,一把火焚烧了阿房宫,空做一场皇帝梦。
鸿门宴与鸿沟都是鸿字起头,本没有自然的联系,但总让人感到有某种天然的巧合。鸿门宴之时,项羽大军40万,刘邦仅有10万。项羽若依范增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便不会再有后面的鸿沟之争。偏偏项羽自恃高强而犹豫不定,失去了重要的一次机会,以致放虎归山,使之形成与项羽抗衡的军事阵营。鸿门宴是项羽的一个败笔,鸿沟亦然。项羽失去了最后的机会。其时是公元前202年,鸿沟西侧是刘邦的汉王城,东侧筑起项羽的霸王城。项羽势强,两军对垒,可还是让刘邦滑了过去。
两个鸿字,让项羽有了终生的遗憾。最终自刎乌江。项羽毕竟是项羽,其如果过江而去,汲取教训,重整旗鼓,历史还不定如何写就。但项羽的性格决定了他只能以这样的结局塑造自己的形象。多少年后,一个忧惋的女子在一个梧桐更兼细雨的黄昏想起项将军,依然感叹不已:“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氏之类女子心目中的英雄,于刘项之间,非项莫属。成者英雄败者贼,这贼的骂名,怎么也安不到项羽身上。
在两军对垒,楚军久攻汉军无果的时候,项羽支起了一口大锅,欲把刘邦的老父煮了。而刘邦却耍起了无赖,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不知太史公如何得知血肉横飞的战场上,这等糅和着残忍与机诡的情节。项羽太要了名声和体面,人家的老爹没有杀掉,还和刘邦在鸿沟平分了天下。这在项羽来说可能是无奈之举,两年半的争斗中,刘邦已渐渐缓过劲来;而对于刘邦,则是一种缓兵之策。其一旦羽翼丰满,便想遮蔽整个中国了。野心乘势,要比项羽来得十二分的凶猛。最终导演了一场历史上最有感染力的话剧,这场“霸王别姬”,让天地为之动容。当虞姬拔剑起舞,血别项羽,正是四面楚歌唱响之时。“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与美人,刀剑与热血,在那个凄惋之夜形成鲜明的对立。
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这一笔是最有说服力的警言妙语。有人要将长江变成第二个鸿沟时,毛泽东没听那一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一警觉与历史紧密相连。刘氏建立汉朝之后,恐怕没有故地重游。这里说不上是他的光荣呢,还是耻辱。倒是多少年以后,一个叫做阮籍的人信马由缰,来到这里,看着早已是断壁残垣的古战场,不禁仰天长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声叹息由着狂舞的涧风,飞扬了数千年,对其的认识却莫衷一是。那是个产生故事的时代,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
历史总是要向前发展的,不管是秦始皇精心修造的长城,还是刘邦与项羽利用的这条鸿沟,都不能阻挡住历史的风雨。这风雨可以使长城颓毁,也可以将鸿沟填平。现在,它们早已不再是深不可测,无法逾越了。鸿沟看上去是那么普通,就像一条干涸的河道,完全没有当年的险要。甚至让人想不出,这样的一条沟是如何能够将两支兵马分而拒之。
黄土漫漫,芳草萋萋,顺黄河而来的风,腾挪漫卷,似搅起阵阵马蹄和喊杀的烟尘。
(1)文章在对项羽和刘邦这两个历史人物成败得失的思考、评说中,选取了刘、项之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鸿门宴 、 鸿沟对垒 、四面楚歌等几个场景。作者回放历史,把鸿沟定格在最浓墨重彩之处,从写法的角度,分析其用意在于 借古鉴今 。
(2)如何理解“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试分析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不同。
(4)文章中说“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联系文章分析,后人从鸿沟的有关故事中“品味”出了哪些内容?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赏析文章写作技巧能力。解答此类题,仔细阅读题干,根据题干回归文章,仔细阅读,根据题干中提示,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回答问题。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能力。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中景物描写作用能力。答题时,先找出文章开头和结尾的两处景物描写,仔细阅读,分析其与上下文的关系,即可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求通读文章,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然后仔细阅读答题区域内容,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得出答案。
【解答】(1)根据题干提示“对项羽和刘邦这两个历史人物成败得失的思考、评说中”“选取了刘、项之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几个场景”,可以确定前三空答题区域在文章五至七段,仔细阅读这几个自然段,从作者选取的鸿门宴、鸿沟对垒、四面楚歌、自刎乌江、霸王别姬几个场景中任选三个答题即可。第二空,是考查学生赏析写作技巧能力。根据题干中“回放历史,把鸿沟定格在最浓墨重彩之处,从写法的角度,分析其用意在于”,第八段和第九段中“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这一笔是最有说服力的警言妙语。有人要将长江变成第二个鸿沟时,毛泽东没听那一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一警觉与历史紧密相连”“历史总是要向前发展的,不管是秦始皇精心修造的长城,还是刘邦与项羽利用的这条鸿沟,都不能阻挡住历史的风雨。这风雨可以使长城颓毁,也可以将鸿沟填平”,以及文章标题“干涸的鸿沟,历史的裂痕”的题意,可知作者回放历史,把鸿沟定格在最浓墨重彩之处,从写法的角度,分析其用意在于借古鉴今(或:以古鉴今)。
(2)首先明确此句是一个过渡句,承上启下,同时又是一个呼应句,呼应开头,然后综合此句前后内容,就可得出答案。结合“这就是鸿沟。曾经搅乱历史风云的鸿沟;让人发无数联想的鸿沟”可知,这是一处历史遗迹,展现出历史风云的变换,突显出的是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浮沉。
(3)本题,仔细阅读文章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就在黄河岸边,邙山之巅,横向里现出一条沟壑,像谁猛舞利刃,在历史的深处划出一道裂痕。这就是鸿沟。曾经搅乱历史风云的鸿沟;让人发无数联想的鸿沟”,可发现此处的景物描写引出下文出作者对鸿沟的思索,探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文章结尾部分“黄土漫漫,芳草萋萋,顺黄河而来的风,腾挪漫卷,似搅起阵阵马蹄和喊杀的烟尘。”景物描写让读者沉浸于历史,突出的是一种历史的痕迹,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人生思索。
(4)本题,答题时,首先要明确“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是全文内容的一个收束句,是对全文内容的归纳,然后,根据题干“后人品味出那些内容”的要求,结合对第八段内容的分析,可以归纳出答案。从“刘氏建立汉朝之后,恐怕没有故地重游。这里说不上是他的光荣呢,还是耻辱。倒是多少年以后,一个叫做阮籍的人信马由缰,来到这里,看着早已是断壁残垣的古战场”“这声叹息由着狂舞的涧风,飞扬了数千年,对其的认识却莫衷一是。那是个产生故事的时代,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可以具体把握。

答案:
(1)鸿门宴 鸿沟对垒 借古鉴今
(2)沟只是历史上演绎过刘项之争的一处历史遗迹,却“曾经搅乱历史风云”,“让人发无数联想”。
(3)①前者意在引出作者对鸿沟的思考和联想。②后者则给读者一种沉浸于历史而回味无穷的感觉。
(4)①虽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项羽自身的缺陷(疏于城府、自视甚高)决定了他最终会被排斥在古代帝王的名册之外。②真正的英雄是能弃历史的缺陷、接受历史的教训,推动历史前进的人。
【点评】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找“要素”。阅读叙事性散文,必须掌握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变性质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说,对人物、事件理解得越深,对文章中心思想就挖掘得越透,概括得越准。
2.理顺序。叙事散文以叙述和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阅读时,应注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研究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抓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整体感更强。
4.品情感。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感情历程,表达心灵之声,因此,阅读时,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即使是叙事散文,由于文中所写的人物大多是作者所接触的,有交往的,有的甚至是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的莫逆之交,因而也常常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独特的情感。
5.析哲理。就是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散文的抒情,总是在叙事、咏物的基础上进行,常说的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它传达着作者的心声,给人以启迪,仔细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尤其是借物抒情之作,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过关键词句(段)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
五、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17分.选择题10分,每小题2分;20题3分;21题4分)
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遒(qiú)劲 莅(lì)临 长歌当(dàng)哭 桀骜(ào)锋利
B.弄堂(nòng) 戮力(lù) 租赁(lìn) 切齿拊心(fǔ)
C.浸渍(zì) 彳亍(chù) 绯红(fēi) 未雨绸缪(miáo)
D.翌(yì)年 踌躇(zhú) 重创(chuàng)敌军 妄自菲(fěi)薄
【分析】该题考查字音,高考能力层级为A。
【解答】A.正确;
B.“弄堂”中“弄”应读作“lòng”;
C.“未雨绸缪”中“缪”应读作“móu”;
D.“重创”中“创”应读作“chuāng”;“踌躇”中“躇”应读作“chú”。

故选:A。
【点评】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7.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商家如果头脑迟钝、麻木的话,不知不觉就会使他人陷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
B.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响起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C.历来人们都称颂荆轲“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我认为如果单从这个角度理解“刺秦”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
D.如果秦少游想步人仕途,为国出力,有的是机会与条件,因为远的不说,十分欣赏少游诗词的清正廉洁的王安石就曾数度为相,广有羽翼,政治人脉极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解答】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人家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此处指使他人陷于不利境地,不合语境。
B.长歌当哭: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此处指歌声感人,望文生义。
C.士为知己者死: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正确。
D.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含贬义。此处是褒义,褒贬失当。
故选:C。
【点评】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仅《史记》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对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越南等地,也有深远影响,甚至成为他们议论朝政参考的对象
B.荆辄刺秦对于大家都不陌生,大多数人认为荆辄是一位勇士,虽刺秦失败,但也凸显了不怕牺牲的精神,但也有人认为荆轲刺秦的失败,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C.司马迁在史学上有着至髙无上的地位,而且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让人难以企及的。 通过他对一个个重要人物的生动刻画,使中国历史的魂魄得以凸显
D.尽管燕太子丹一手策划了刺秦计划,但他的急功近利和生性多疑的性格,又间接地导致了荆轲刺秦的失败,留给后人无限的叹息
【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
【解答】A.语序不当,前后分句主语一致,关联词应在主语之后,应该把“不仅”调至《史记》之后。
B.语序不当,“荆辄刺秦对于大家都不陌生”主客颠倒,可以在“对于”之后加“来说”或者改为“大家对于荆轲刺秦并不陌生”。
C.成分残缺,滥用介词“通过”造成主语残缺,可删掉“通过”。
D.正确。
故选:D。
【点评】主客颠倒:
一个句子中“谁”是主体,“谁”是客体一定要注意,否则就易出现主客颠倒的错误。如:
中国教育工作者对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畔的“国立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公共图书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句子中,“中国教育工作者”是主体,“公共图书馆”是客体。陈述主体时,应陈述为“主体对客体有印象”;陈述客体时,应陈述为“客体给主体留下印象”。
9.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刺绣画艺术,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 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令人 的作品。它们或如摄影写实,或如油画般立体,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 。
A.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
B.励精求治 刮目相看 美不胜收
C.精益求精 刮目相看 数不胜数
D.励精求治 耳目一新 数不胜数
【分析】本题考查对近义成语的辨析.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包括词义上、适用范围、词义轻重、感彩等方面的差别.
【解答】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
励精求治: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
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数不胜数: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
第一空所填成语,是修饰限制“工匠精神”的,宜用“精益求精”;
第二空所填成语,是修饰限制“作品”的,所用对象是物而非人,因此用“耳目一新”;
第三个空所填成语,与“争奇斗艳”并列,强调的是美好的事物多,应用“美不胜收”,而不能用强调数量多的“数不胜数”。
故选:A。
【点评】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应从词义角度进行区别.特别是注意提取不同语素,找出词义上的细微差别.另外还要从适用范围、词义轻重、感彩等角度进行区别.如:“耳目一新” 和“刮目相看”,前者强调听到的、看到新鲜,后者则强调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人.
10.对下列对联所指的文学字,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②何事妨心情?问丁香无语,时来多愁雨巷;谁人当风景?挽片云难留,不期再别康桥。
③乘激流以壮志抛家,风雨百龄,似火朝霞烧长夜;讲真话而忧心系国,楷模一代,如冰晚节映太阳。
A.巴金戴望舒、徐志摩鲁迅
B.巴金徐志摩、戴望舒鲁迅
C.鲁迅戴望舒、徐志摩巴金
D.鲁迅徐志摩、戴望舒巴金
【分析】本题考查撰写对联的能力。实际上是考查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题目要求,其次是要领悟对联的含义及对联的拟写规律及样式。
【解答】①从“呐喊”“彷徨”可知,指鲁迅;②从“雨巷”知是戴望舒,从“再别康桥”知是徐志摩;③“乘激流”“讲真话”知指巴金。
故选:C。
【点评】对联特点: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①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②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③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④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六、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7分)
11.(3分)根据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拟写一则新闻标题(不超过15字)。
本报讯(记者郑燕峰)湖南省长沙市消防部门针对城区内人员密集场所墙面上大型广告牌设置较多、一旦发生火灾不利于人员疏散和逃生的实际状况,联合公安、城管部门,在政府统一领导下,组成3个拆牌分队,在城区内展开拆除大型广告牌行动。
在执法行动中,执法人员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做到严格执法、认真做好一些商户业主的耐心说服工作,使他们在思想上认识到人员密集场所墙面设置大型广告牌的危害性。截至目前,共拆除大型广告牌32块。
标题: 长沙拆除影响疏散逃生广告牌。 
【分析】考查提炼语意,此题要求根据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拟一则一句话新闻,需要从文中筛选出有用信息,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解答】通读新闻内容,筛选新闻要素,新闻地点:长沙,事件内容:拆除不利于人员疏散和逃生的大型广告牌,根据字数要求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长沙拆除影响疏散逃生广告牌。
【点评】解答压缩语段题,经常出现的错误主要有两点:一是不能全面地把握整个语段的主要信息,往往以偏概全,或遗漏要点;二是遣词造句的能力差,不能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解答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1)查找法。查找法就是在原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即表述主要信息的语句。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2)删减法。语段中所含的信息是有主次之分的。压缩语段实际上就是保留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
12.(4分)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参照示例写一段评论。要求抓住人物特点,对人物加以评说,表述上有文采。(不超过 100 字)
荆轲 烛之武
示例:项羽他是怀揣壮志 果取勇武的西楚霸王。在普通百姓眼中,他是力能扛鼎的盖世英雄;在词人眼里他是令人仰慕的“人杰”“鬼雄”;在史学家眼里他是迷信武力、缺乏宽容,政治幼稚,令人扼腕的悲情英雄。
 烛之武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秦伯,足见其义勇.说秦伯时,他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运用智慧最终解了郑国的危难,他是一个有义有勇有智谋的爱国之士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基本能力.
【解答】答题时应注意:一、答案求神似,不求形似(即句式上并不要求与“示例”一致);二、应抓住人物特点从多角度加以评说,不能只谈人物事迹;三、其他要求(像“有文采”“不超过100字”)也要予以关注.

答案示例:
(1)荆轲,一剑,承载国之重负;一歌,咏尽生死离别;一笑,彰显英雄本色.他有勇有谋,重诺守信;他睿智沉着,用大智应大局;他忠义刚直,视死如归.然而纵使他豪情万丈,终逆不过历史潮流.时势造英雄,亦能亡英雄.
(2)烛之武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秦伯,足见其义勇.说秦伯时,他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运用智慧最终解了郑国的危难,他是一个有义有勇有智谋的爱国之士.
【点评】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多积累.
六、写作
13.请以“那一抹亮色”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写作要求:以“那一抹亮色”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审题立意:本题题眼是“亮色”。“亮色”可从原意和比喻义来考虑。原义是一种颜色,比喻义和引申义是将某人或者某物比喻成颜色,命题者的目的是让考生通过对与“亮色”相关事件的叙写,有感而发,去欣赏瑰丽的自然景观,体验诗意的人生旅途,感受厚重的历史气息,领悟深刻的社会哲思,领略璀璨的文化魅力,所以考生只要围绕以上思路来写,要写出一种心理体验(把某人或者某事与色彩联系),文中应该有一段相应的心理描写与之呼应。生活丰富多彩,回望诗意生活,“那一抹亮色”的写作方向:1、写人。选取一个或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讲述其故事,塑造其形象,凸显其性格,最后经过“虚化”,点明“色彩”,呼应文题。2、人景融合,将自然界中的“亮色”与人的精神、品质等层面的“亮色”糅合在一起,相互映衬,完美结合。3、取材文艺作品中的人或事入文。要写活“亮色”,以此来凸显主旨,抒发情感,吸引读者,是这篇作文的写作重点。技巧:如果是单纯写景,可紧扣景物,动用各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展开描摹,特别是要用好修辞,注意动静结合,写出前后变化,让那抹“亮色”格外夺目。如果是单纯写人的文章,可紧扣人物的品质特点,把故事讲得生动曲折,用多样化的人物描写来塑造鲜活人物,突出那抹“色彩”。最后要抒发一段情思。这道文题的真正的目的是让考生打开心扉,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抒发一种情感。行文时,有意识地将真情化于笔端,流入到字里行间。抒情时,可直抒胸臆,也可借景抒情;可在文章开头营造某种情感氛围,也可在结尾表达内心的真情。
【解答】
那一抹亮色

记忆的沙滩上,有无数细微而平凡的沙砾在闪烁,浪花荡在沙滩上,留下了一颗颗精致的贝壳,在太阳的照射下,它们像钻石一样璀璨夺目。就像那一抹亮色挂在我心头,闪着光芒。
公园里的小径蜿蜒、幽静,人们走在大树下,悠然地闲语。人虽然不少,但都很悠然自得,不急不躁,沉醉在这美好的自然时光中。我和朋友们也慢慢走着,足迹也越来越远,蓦然回首,一片片枯黄而美丽的落叶掩住了我们的足迹,恢复了小径原有的清静和美好。
我们走了很久,然后到了一个喧闹的地方,我们的脚步也不由自主地停了,去荡秋千、滑梯、玩跷跷板……我们都露出开心的笑容。后来,玩累了的我们找到一个长椅,歇息一会。这里也不算清静,人们都过来吃东西闲聊。树上鸟儿轻轻地哼叫,地上人们欢声笑语,不时还会落下几片树叶,气氛清闲美好。我静静地看着这影像,慢慢闭上双眼,感受这份美好。
远远的小路上出现了一个平凡的身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照人。她走近我身后的草坪,小心翼翼地走了上去。我仔细一看,原来这纯色的草坪上竟多了这么多垃圾,真是煞风景。她走近那些垃圾,弯腰默默的捡着。
她身高不高,大概四五十岁左右,头戴一顶橙色帽子,帽子下是她绾起的黑发,夹杂着一些银丝。身上穿着一个亮橙色马甲,上面写着醒目的四个字﹣﹣环卫工人。
脸上的汗珠慢慢滑落,滴在衣服上,她仍然在捡,背后的衣服被汗浸湿时,她还在捡,她像不知累。当她再次起身时,似乎没有那么自然,踉跄了一下,用袖子拂去额头上的汗珠,接着,又弯腰……当她捡到最后一片垃圾时,并没有迅速起来,她将双手撑在膝盖上,艰难地支撑着劳累的身体,缓缓起身。当她看见这片草坪又恢复了原来的纯粹时,她笑了。帽子下她的脸不太清楚,但那笑容就像一朵盛开的花,那么迷人,温暖了我。
沙滩上的贝壳总有一颗光彩夺目,就像她盛开的笑容,温暖了我的心田。
【点评】命题就是命制作文的题目,命题作文是根据所出示题目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方式。(一)从结构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1.词语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词或者是词语。如《尝试》,等等。2.短语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等,如《诗意的生活》3.句子式命题。作文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二)从形式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两种类型:1.完全式命题作文。只给命题与写作要求,没有其他文字材料加以说明,是纯命题作文的样式。2.材料式命题作文。这是“材料+命题”形式的命题作文,在命题前有文字材料加以引导。如每天,我们都和语文打交道,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在你记忆的深处,或许留有语文学习的难忘印象,或许有过关于语文的诸多感慨。(三)从内涵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1.观点型命题作文。命题就是我们文章要表达的观点,如《人生处处是考场》。2.论题型命题作文。命题提供的是一个观点所属的范围,具体的观点需要我们对论题进行分析和切《谈意气》。3.寓意型命题作文。命题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既有表面的意义,更有隐含意义,如《门》《路》。4.关系型命题作文。命题采用两个或三个词语,中间用间隔号或“与”“和”等词连接,这几个词语或短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人与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