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九上化学第七章《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用如图装置完成以下试验:
(1)探究燃烧条件:若B处盛放木炭。
Ⅰ.先在A处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后,在B处加热,B、C处没有明显变化;
Ⅱ.待B处冷却至室温,在A处通入氧气一段时间后,B、C处没有明显变化;
Ⅲ.在A处继续通入氧气,然后在B处加热,发现木炭燃烧,C处变浑浊。
(2)模拟工业炼铁:若B处盛放氧化铁粉末。在A处通入一氧化碳一段时间后,B处下方用酒精喷灯加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Ⅰ和Ⅲ对比,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②Ⅰ和Ⅲ对比,说明O2的化学性质比氮气活泼
③Ⅱ与Ⅲ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超过可燃物的着火点
④该实验还能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⑤实验(2)中缺乏尾气处理装置
⑥实验(2)中玻璃管内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的减少量可能等于C中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的增加量。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①②⑤
2.如图所示的实验目的是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燃物在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以上时就会燃烧
B.水中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
C.红磷不能燃烧说明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
D.实验中薄铜片的作用是利用铜片的导热性给物质加热
3.下列现象中,不是直接利用化学反应所产生的能量的是( )
A.人用食物维持体温和日常活动
B.家庭用煤气做饭
C.办公室用空调取暖
D.工人用炸药拆除危旧建筑
4.下列化学反应中能产生吸热现象的是( )
A.镁条与稀盐酸反应
B.高温煅烧石灰石
C.催化分解双氧水制取氧气
D.木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5.下列活动中,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
A.发射航天飞机 B.水车汲水灌溉
C.太阳能供热 D.风力发电
6.生活中使用的下列用品,其能量来自于化学反应的是( )
A.太阳能热水器 B.微波炉
C.电饭锅 D.天然气灶
7.下列不是直接利用化学变化产生能量的是( )
A.用液化石油气灶做饭 B.用蜡烛照明
C.用电饭煲煲汤 D.用炸药开山造路
8.现代社会对能量的需求越来越大,下列活动中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
A.水力发电 B.太阳能供热
C.火力发电 D.风力发电
9.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着火点较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10.用白色瓷片接近酒精灯外焰时,瓷片没有明显变化;接近焰心时,在瓷片上出现黑色粉末状固体,这是酒精没有完全燃烧时生成的炭黑.用水壶烧开水,开始时会发现:与火焰接触的壶底出现水珠和黑色的炭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燃料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B.燃料本身也可能含有水分子
C.加大空气的流量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
D.提高水壶的高度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
二.多选题(共5小题)
11.如图是某空间站能量转化系统局部示意图,其中水电解系统及燃料电池系统中的溶液均采用KOH溶液.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燃料电池系统中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作燃料
B.该能量转化系统中的水可以循环使用
C.水电解系统中KOH溶液中的水经电解部分消耗后,残留溶液的pH变小
D.水电解系统实现由电能到化学能的转化,燃料电池系统实现由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
12.环境和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下列有关环境和能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所有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都伴随着热量放出
B.煤、石油、天然气是三种重要化石燃料
C.太阳能、风能等是人类正在利用和开发的主要能源
D.推广乙醇汽油可以适度减轻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13.下列变化过程中吸收热量的是( )
A.Zn与盐酸反应 B.NaOH固体溶于水
C.CO2与C反应 D.NH4NO3固体溶于水
14.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已知白磷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发现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都没燃烧,铜片上白磷着火燃烧.对此实验的认识错误的是( )
A.物质燃烧必须要与氧气接触
B.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
C.烧杯中热水的作用只是使白磷Ⅱ与氧气隔绝
D.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
15.奶奶年轻时用煤球煮饭,现在家庭用煤做成蜂窝状,这种变化是为了( )
A.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B.减少一氧化碳的产生
C.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D.降低煤的着火点
三.填空题(共5小题)
16.如图是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设计的实验:
(1)该实验主要探究的是燃烧需要 ;
(2)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
(3)该实验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若用该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为五分之一,实验中应注意事项有 ; 。(写出两点)
17.某兴趣小组按图甲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查阅资料得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P2O5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P2O5还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交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2装置进行实验。
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现象 解释
①a试管中白磷燃烧;②烧杯中的白磷、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 烧杯中的白磷、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原因分别是(1)① ;② 。
(2)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A装置比较,优点是 。
(3)图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同学们设计了图3装置,优势是 。
18.镁条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 能和 能.
19.人类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如利用沼气燃烧可以煮饭、炒菜等,请你举出两例利用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事例.① ;② .
20.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与我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下是关于燃烧的三个实验,请回答问题.
【实验1】a、b、c三处物质中能够燃烧的是 (填字母序号),其燃烧时伴随的现象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2】集气瓶中充满氧气,胶塞处装有一对石墨电极,分别接到电源的正负两极,电极之间连有一段很细的铁丝.实验时,通入20v的直流电,能够看到铁丝剧烈燃烧.从燃烧的条件的角度分析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 .
【实验3】将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后再放入充满CO2的集气瓶中,发现镁条继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一种白色固体和一种黑色固体.已知该反应为置换反应,则此白色固体和黑色固体分别是 .这个实验使你对燃烧和灭火产生的新认识是 .
四.解答题(共2小题)
21.某同学用以下方法探究燃烧的条件,请你帮他分析,填写空格.该同学做了下面对比三个实验(如图)
(1)实验1中的现象是 ;
(2)实验2中的现象是 ;
(3)实验3中的现象是 .
根据以上实验,总结出燃烧的条件为(按实验顺序回答):
① ;
② ;
③ .
22.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对“铁粉和硫反应”所作的改进实验.用烧红的玻璃棒接触后混合物剧烈反应,玻璃棒移开后反应继续进行直至底部,由此可知该反应是一个 (选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实验中,该同学分别用磁铁吸引反应前的混合物和反应后的物质,目的是 .
2019年人教版九上化学第七章《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用如图装置完成以下试验:
(1)探究燃烧条件:若B处盛放木炭。
Ⅰ.先在A处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后,在B处加热,B、C处没有明显变化;
Ⅱ.待B处冷却至室温,在A处通入氧气一段时间后,B、C处没有明显变化;
Ⅲ.在A处继续通入氧气,然后在B处加热,发现木炭燃烧,C处变浑浊。
(2)模拟工业炼铁:若B处盛放氧化铁粉末。在A处通入一氧化碳一段时间后,B处下方用酒精喷灯加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Ⅰ和Ⅲ对比,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②Ⅰ和Ⅲ对比,说明O2的化学性质比氮气活泼
③Ⅱ与Ⅲ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超过可燃物的着火点
④该实验还能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⑤实验(2)中缺乏尾气处理装置
⑥实验(2)中玻璃管内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的减少量可能等于C中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的增加量。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①②⑤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炼铁的原理、一氧化碳的毒性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①Ⅰ与Ⅲ对比,通入的气体不同,温度相同,由Ⅲ中木炭能燃烧Ⅰ中木炭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故①正确;
②Ⅰ和Ⅲ对比,氧气能与木炭反应氮气不能与木炭反应,说明O2的化学性质比氮气活泼,故②正确;
③Ⅱ与Ⅲ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不是超过可燃物的着火点,故③错误;
④该实验不能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故④错误;
⑤实验(2)中的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能污染空气,该装置缺乏尾气处理装置,故⑤正确;
⑥实验(2)中玻璃管内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的减少量是氧元素的质量,C中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的增加量是二氧化碳的质量,二者不可能相等。故⑥错误。
由以上分析可知,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燃烧条件的探究和工业炼铁原理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即可解答。
2.如图所示的实验目的是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燃物在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以上时就会燃烧
B.水中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
C.红磷不能燃烧说明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
D.实验中薄铜片的作用是利用铜片的导热性给物质加热
【分析】要正确解答本题,需要熟练掌握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并达到着火点这一知识点。我们可以利用此装置来探究燃烧的条件的实验。因为红磷和白磷的燃点不同,且所给的条件也不一样,有对比性。
【解答】解:A、可燃物不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以上时也不会燃烧,故A错误;
B、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空气(或氧气),故B正确;
C、薄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说明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不符合燃烧的条件,故C正确;
D、实验中薄铜片的作用是利用铜片的导热性给物质加,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检测学生对“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下列现象中,不是直接利用化学反应所产生的能量的是( )
A.人用食物维持体温和日常活动
B.家庭用煤气做饭
C.办公室用空调取暖
D.工人用炸药拆除危旧建筑
【分析】首先判断该反应是否属于化学变化,分析人用食物维持体温和日常活动、煤气燃烧、炸药爆炸、用空调取暖的原理,再结合要求选择即可.
【解答】解:A、食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变化,放出人体维持体温和日常活动所需的能量;
B、煤气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属于化学变化;
C、办公室用空调取暖,利用了电能转化成热能,不是直接利用化学反应所产生的能量。
D、炸药爆炸放出大量的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关于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及人们根据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产生的能量的合理利用.
4.下列化学反应中能产生吸热现象的是( )
A.镁条与稀盐酸反应
B.高温煅烧石灰石
C.催化分解双氧水制取氧气
D.木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分析】根据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常伴随能量的变化,有放热现象或吸热现象发生,由常见化学反应的吸热与放热现象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镁条与稀盐酸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属于放热现象,故选项错误。
B、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反应吸收热量,故选项正确。
C、催化分解双氧水制取氧气,放出热量,属于放热现象,故选项错误。
D、木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放出大量的热,属于放热现象,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化学反应时的吸热与放热现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下列活动中,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
A.发射航天飞机 B.水车汲水灌溉
C.太阳能供热 D.风力发电
【分析】本题是化学中有关能量来源的判断问题,解答时首先从选项中判断出属于化学变化的选项。
【解答】解: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
A、发射航天飞机,高能燃料燃烧提供能量,发生了化学变化;
B、C、D均是单纯的能量间的转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均属于物理变化中的能量变化。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看能量转变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
6.生活中使用的下列用品,其能量来自于化学反应的是( )
A.太阳能热水器 B.微波炉
C.电饭锅 D.天然气灶
【分析】能量来自于化学反应,即能量的获取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太阳能热水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微波炉是利用电磁波来加热食物,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电饭锅是将电能转化成热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天然气灶是利用天然气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反应时的能量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下列不是直接利用化学变化产生能量的是( )
A.用液化石油气灶做饭 B.用蜡烛照明
C.用电饭煲煲汤 D.用炸药开山造路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能量的变化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用液化石油气灶做饭的过程中,液化石油气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用蜡烛照明的过程中,蜡烛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用电饭煲煲汤的过程中,电能转化成热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用炸药开山造路的过程,炸药爆炸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8.现代社会对能量的需求越来越大,下列活动中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
A.水力发电 B.太阳能供热
C.火力发电 D.风力发电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水力发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太阳能供热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火力发电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风力发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9.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着火点较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解答本题.
【解答】解: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在日常生活中,将火柴划燃后将火焰向上竖直火柴,下面的火柴没达到着火点,所以不易燃烧,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解题,并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10.用白色瓷片接近酒精灯外焰时,瓷片没有明显变化;接近焰心时,在瓷片上出现黑色粉末状固体,这是酒精没有完全燃烧时生成的炭黑.用水壶烧开水,开始时会发现:与火焰接触的壶底出现水珠和黑色的炭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燃料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B.燃料本身也可能含有水分子
C.加大空气的流量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
D.提高水壶的高度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
【分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做出猜想;
B.根据壶底水的来源来分析;
C.根据促进燃料燃烧的方法来分析;
D.根据增大可燃与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来分析.
【解答】解:A.酒精燃烧出现了炭黑和水珠,这可以说明酒精中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错误;
B.与火焰接触的壶底出现水珠有可能是燃料中含有的,故正确;
C.酒精燃烧出现炭黑是由于氧气不足造成的,所以加大空气的流量可以减少炭黑的生成,故正确;
D.提高水壶的高度增大了酒精火焰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了酒精的燃烧,可以减少炭黑的产生,故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燃烧和促进燃料燃烧等方面的内容,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多选题(共5小题)
11.如图是某空间站能量转化系统局部示意图,其中水电解系统及燃料电池系统中的溶液均采用KOH溶液.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燃料电池系统中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作燃料
B.该能量转化系统中的水可以循环使用
C.水电解系统中KOH溶液中的水经电解部分消耗后,残留溶液的pH变小
D.水电解系统实现由电能到化学能的转化,燃料电池系统实现由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
【分析】燃料电池是一种化学电池,它利用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释出的能量,直接将其变换为电能.从这一点看,它和其他化学电池如锰干电池、铅蓄电池等是类似的.但是,它工作时需要连续地向其供给反应物质﹣﹣燃料和氧化剂,这又和其他普通化学电池不大一样.由于它是把燃料通过化学反应释出的能量变为电能输出,所以被称为燃料电池.
【解答】解:A、燃料电池系统中氧气做氧化剂,具有助燃性,但氧气不是燃料。故A说法错误;
B、电解水消耗了水;燃料电池又生成了水,故水可以循环使用。故B说法正确;
C、水电解系统中KOH溶液中的水经电解部分消耗后,残留溶液的浓度增大,pH变大。故C是错误;
D、水电解系统实现由电能到化学能的转化,燃料电池系统实现由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故D说法正确;
选AC。
【点评】本题以信息的形式来考查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学生应明确存在的化学反应和溶液的溶质来解答.
12.环境和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下列有关环境和能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所有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都伴随着热量放出
B.煤、石油、天然气是三种重要化石燃料
C.太阳能、风能等是人类正在利用和开发的主要能源
D.推广乙醇汽油可以适度减轻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分析】A、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在化学反应的同时还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根据化石燃料的种类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人类正在利用和开发的主要能源进行分析判断.
D、使用乙醇汽油的优点是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解答】解:A、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在化学反应的同时还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表现出放热和吸热现象,不一定都伴随着热量的放出,故选项说法错误。
B、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燃料,故选项说法正确。
C、太阳能、风能等是人类正在利用和开发的重要的新能源,化石燃料是人类正在利用和开发的主要能源,故选项说法错误。
D、乙醇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推广乙醇汽油可以适度减轻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反应的特征与能量变化、化石燃料的种类、使用乙醇汽油的优点等是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3.下列变化过程中吸收热量的是( )
A.Zn与盐酸反应 B.NaOH固体溶于水
C.CO2与C反应 D.NH4NO3固体溶于水
【分析】吸收热量即变化时温度会降低,对各选项的反应认真分析结合实验实际解决.
【解答】解:A、Zn与盐酸反应,是化学变化放热,故此选项错误。
B、NaOH固体溶于水时迅速溶解,是物质溶解的过程,是物理变化。其中NaOH固体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温度升高放出热量,故此选项错误。
C、要发生这一化学反应需要给反应物加热,是吸热反应,故此选项正确。
D、,NH4NO3固体溶于水会吸收大量的热,使溶液温度降低。故此选项正确。
故选:CD。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变化过程中伴随的能量变化.这种变化有时在生活中有很重要的应用,故一定要了解.
14.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已知白磷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发现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都没燃烧,铜片上白磷着火燃烧.对此实验的认识错误的是( )
A.物质燃烧必须要与氧气接触
B.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
C.烧杯中热水的作用只是使白磷Ⅱ与氧气隔绝
D.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
【分析】A、根据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来考虑本题;
B、根据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来考虑;
C、根据水的作用考虑;
D、根据燃烧的条件考虑.
【解答】解:A、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因为水中没有氧气,故A正确;
B、因为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原因是红磷的着火点高,所以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故B正确;
C、烧杯中热水的作用一是提供热量使白磷达到着火点,二是隔绝空气,故C错误;
D、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没有达到着火点,而不是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故D错误。
故选:CD。
【点评】要掌握燃烧的条件,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知道控制变量的实验的设计方法,只允许有一个变量.
15.奶奶年轻时用煤球煮饭,现在家庭用煤做成蜂窝状,这种变化是为了( )
A.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B.减少一氧化碳的产生
C.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D.降低煤的着火点
【分析】这种变化是为了促进可燃物燃烧,燃烧通常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
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1)增大氧气的浓度.(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解答】解:A、“煤球”到“蜂窝煤”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够使煤充分燃烧;故对
B、这种变化是为了促进可燃物燃烧,从而减少产生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故对
C、煤充分燃烧生成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就是一种温室气体,不能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故错
D、可燃物的着火点是固定的,所以不能降低煤的着火点;故错
故选:AB。
【点评】完全燃烧时,燃烧得快,放热量多,可燃物中的碳、氢等元素能被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而不完全燃烧,燃烧得慢,放热量少,可燃物中的元素不能被完全氧化,应该防止不完全燃烧的发生.
三.填空题(共5小题)
16.如图是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设计的实验:
(1)该实验主要探究的是燃烧需要 氧气 ;
(2)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甲中白磷不燃烧,乙中白磷燃烧 ;
(3)该实验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P+5O22P2O5 ;
(4)若用该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为五分之一,实验中应注意事项有 装置不漏气 ; 白磷要足量 。(写出两点)
【分析】(1)对比两个实验装置可以发现,甲中的白磷不与氧气接触,乙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
(2)根据白磷燃烧可生成五氧化二磷写出化学方程式;
(3)根据白磷燃烧可生成五氧化二磷写出化学方程式;
(4)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五分之一,应做到白磷足量,装置要密封好。
【解答】解:(1)甲中的白磷不能够燃烧是因为缺少燃烧所需要的氧气,而乙中的白磷能够燃烧正是因为与氧气接触了,所以该实验主要探究的燃烧条件是燃烧需要氧气。
故答案为:氧气。
(2)燃烧需要氧气,所以甲中白磷不燃烧,乙中白磷燃烧;
故填:甲中白磷不燃烧,乙中白磷燃烧;
(3)白磷燃烧可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方程式是:4P+5O22P2O5。
故填:4P+5O22P2O5
(4)用该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为五分之一,应做到白磷足量,使空气中的氧气能够成分与白磷反应;装置要密封好,防止外界空气进入,使测量的结果不准确。
故答案为:装置不漏气;白磷要足量(冷却到室温再打开活塞等)。
【点评】本题是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实验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具有一定的难度。
17.某兴趣小组按图甲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查阅资料得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P2O5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P2O5还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交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2装置进行实验。
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现象 解释
①a试管中白磷燃烧;②烧杯中的白磷、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 烧杯中的白磷、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原因分别是(1)① 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达到着火点但没有和氧气接触 ;② 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和氧气接触但没有达到着火点 。
(2)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A装置比较,优点是 防止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造成污染 。
(3)图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同学们设计了图3装置,优势是 防止有害物质污染空气,调节试管内的气体压强,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 。
【分析】(1)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可得到实验现象的原理;
(2)可从资料中查阅的五氧化二磷的性质得知,它有毒,所以要从防止污染的角度来分析根据气球的弹性较大,
(3)在反应过程中试管内的压强会变化,分析可得出装置中气球的作用。
【解答】解:(1)燃烧必须达到三个条件:①物质本身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助燃物充分地接触,③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所以投入水中的白磷虽然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是在水中与空气隔绝,所以不会燃烧;试管中的白磷会燃烧,它的温度即达到着火点又与空气接触,满足燃烧的条件;试管中的红磷尽管与空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所以不会燃烧。
(2)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燃烧后的产物在试管中不会散发到空气里,所以优点是能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危害人体健康。
(3)在反应过程中试管内的压强会变化,所以图3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被冲开。
故答案为:
【改进与实验】
现象 解释
①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②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 烧杯中的白磷、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原因分别是:(1)①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达到着火点但没有和氧气接触,②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和氧气接触但没有达到着火点
(2)防止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造成污染
(3)防止有害物质污染空气,调节试管内的气体压强,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
【点评】熟练掌握物质燃烧的条件,即是:①物质本身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助燃物充分地接触,③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要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物质就可以燃烧;同时对于装置优越性的改进一般要考虑到操作的简便性,气密性良好,反应易操控,环境保护等方面。
18.镁条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 光 能和 热 能.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分析.
【解答】解:物质的燃烧属于放热的反应,镁条燃烧时会发出耀眼的白光,所以储存在镁中的化学能经过化学反应后,一部分转变为热能,另一部分转变为光能.
故答案为:光;热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认真分析,难度不大.
19.人类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如利用沼气燃烧可以煮饭、炒菜等,请你举出两例利用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事例.① 蜡烛照明 ;② 火力发电 .
【分析】化学反应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结合生活常识和所学知识举出两例利用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事例即可.
【解答】解:蜡烛照明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火力发电是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能,通过发电动力装置转换成电能.
故答案为:蜡烛照明;火力发电等.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见的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20.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与我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下是关于燃烧的三个实验,请回答问题.
【实验1】a、b、c三处物质中能够燃烧的是 a (填字母序号),其燃烧时伴随的现象是 产生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白烟,放出热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P+5O22P2O5 .
【实验2】集气瓶中充满氧气,胶塞处装有一对石墨电极,分别接到电源的正负两极,电极之间连有一段很细的铁丝.实验时,通入20v的直流电,能够看到铁丝剧烈燃烧.从燃烧的条件的角度分析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 铁丝为可燃物,集气瓶中充满氧气,通电后,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温度升高至铁丝的着火点,因此铁丝可以燃烧 .
【实验3】将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后再放入充满CO2的集气瓶中,发现镁条继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一种白色固体和一种黑色固体.已知该反应为置换反应,则此白色固体和黑色固体分别是 MgO、C .这个实验使你对燃烧和灭火产生的新认识是 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助燃 .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进行解题;熟悉一些常见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利用题目给的信息进行判断.
【解答】解:【实验1】只有a处的白磷同时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所以a处白磷燃烧,同时观察到现象是产生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白烟,放出热量,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实验2】开通电源后,铁具备了燃烧的条件,所以会看到铁丝剧烈燃烧;
【实验3】根据看到的现象可知,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所以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故答案为:
【实验1】a、产生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白烟,放出热量、4P+5O22P2O5;
【实验2】铁丝为可燃物,集气瓶中充满氧气,通电后,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温度升高至铁丝的着火点,因此铁丝可以燃烧;
【实验3】MgO、C、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助燃.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解答题(共2小题)
21.某同学用以下方法探究燃烧的条件,请你帮他分析,填写空格.该同学做了下面对比三个实验(如图)
(1)实验1中的现象是 木条燃烧,玻璃棒不燃烧 ;
(2)实验2中的现象是 玻璃罩内的火焰熄灭,另一枝继续燃烧 ;
(3)实验3中的现象是 木条很快燃烧,煤难被点燃 .
根据以上实验,总结出燃烧的条件为(按实验顺序回答):
① 可燃物 ;
②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
③ 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
【分析】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发生:一需要有可燃物,二可燃物需与氧气接触,三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因此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可通过对比实验控制其它条件相同逐一分析.
【解答】解:(1)实验1通过引燃木条和玻璃棒的对比探究燃烧条件,木条具有可燃性而玻璃棒不可燃,观察到木条燃烧而玻璃棒不燃烧;
故答:木条燃烧而玻璃棒不燃烧;
(2)实验2使用玻璃罩罩住一支燃烧的蜡烛,使蜡烛不能与空气中氧气继续接触而熄灭,而另一支蜡烛则一直燃烧;
故答:玻璃罩内的火焰熄灭,另一支继续燃烧;
(3)实验3同时引燃木条和煤块,木条很快被点燃,而同样具有可燃性的煤块却难以点燃;
故答:木条很快燃烧,煤难被点燃;
实验1观察到的现象可以说明:具有可燃性的木条可以发生燃烧,而不具可燃性的玻璃棒却不能被点燃,燃烧需要有可燃物这一物质基础;
实验2观察到隔绝氧气燃烧就会停止,说明燃烧还需要氧气;
实验3观察到同样具有可燃性的煤块很难被点燃,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故答: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点评】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缺一燃烧都不能发生.
22.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对“铁粉和硫反应”所作的改进实验.用烧红的玻璃棒接触后混合物剧烈反应,玻璃棒移开后反应继续进行直至底部,由此可知该反应是一个 放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实验中,该同学分别用磁铁吸引反应前的混合物和反应后的物质,目的是 检测铁粉是否被完全反应 .
【分析】根据将玻璃棒移开后,反应继续进行和促进一种反应物完全反应的方法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题中描述“玻璃棒移开后反应继续进行直至底部”,可以判断反应放出热量,反应后的物质不被磁铁吸引就是说铁粉已经完全参与反应,所以用磁铁吸引反应前的混合物和反应后的物质,目的是检测铁粉是否被完全反应.
故答:放热;检测铁粉是否被完全反应
【点评】根据题中信息对反应进行简单判断,信息的处理与已有知识相结合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