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课件﹢朗读(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课件﹢朗读(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1-31 12:44:51

文档简介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件
同学们,你爱读童话故事吗?
你们都读过哪些童话故事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
安徒生(1805—1875),世界著名童话作家。因家境贫寒,安徒生幼年未进过正规学校,十四岁时独自去哥本哈根,在剧院里打杂。后来在一些艺术家的帮助下才正式上学。他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了著名作家。
主要作品:《海的女儿》《拇指姑娘》《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
作者简介
橱窗
蜷腿
哆哆嗦嗦

围裙
乖巧
ɡuāi
qún
āi
chú
duō suō
quán
衣兜
硬币
dōu


听朗读,读准字音。


( )冲动
( )冲劲儿

( )花卷
( )试卷
chōnɡ
chònɡ
juǎn
juàn

【橱窗】指商店临街的玻璃窗,用来展览货物的样品。
【精致】精巧细致。
【一向】表示从过去到现在。
【慈爱】仁爱,喜爱。这个词一般用于长者对幼者。
【乖巧】(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例句:金毛性格温和乖巧,是十分受欢迎的家养宠物。
【灵魂】迷信的人认为附在人体上的东西,认为死亡就是灵魂离开躯体。
【奇异】奇特,特别。
例句:她的脑海里充满了各种奇异的想法。
【强烈】极强的;力量很大的。
例句:该城市遭到了大自然强烈风暴的袭击。
【哆哆嗦嗦】本课指饥寒交迫使小女孩浑身不住地颤动。
主要讲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凄美故事。
本文以火柴为线索,主要讲述了什么事?
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在大年夜的风雪中,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大街上卖火柴,她一根也没有卖出去。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讲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她看到了各种幻景。
第三部分(第11—12自然段)讲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受到小女孩生活穷苦的语句。
①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学习1-4自然段
②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③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④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阅读第5—10自然段,思考:
小女孩一共擦燃了五次火柴,每次擦燃火柴她都看到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第一次擦火柴看到的幻景:
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思考: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大火炉?
这是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带来的幻象。因为“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她需要在火炉旁得到温暖。这里通过对幻觉的描写反衬出现实之中的小女孩是多么寒冷,多么渴望温暖。
第二次擦火柴看到的幻景:
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思考:小女孩为什么会在幻象中看到烤鹅?
这是小女孩第二次擦燃火柴带来的幻象。说明现实中,小女孩实在太饿了,她渴望得到食物,尤其是在大年夜,她更渴望得到美味的食物,所以她在幻象中看到了烤鹅。
第三次擦火柴看到的幻景:
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
思考:在饥寒交迫的夜晚,小女孩为什么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
圣诞树的出现,表明小女孩非常孤独,渴望得到礼物,渴望快乐幸福。
第四次擦火柴看到的幻景:
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在这一次的幻境中,小女孩对奶奶说了什么话?这几句话表现了小女孩怎样的心情?
小女孩的话:
“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这几句是小女孩的内心独白,见到亲爱的奶奶,她急迫地叫起来,她知道奶奶也会在火柴熄灭时很快不见的,所以恳求奶奶把她带走,她向奶奶表达自己此时痛苦的心情。小女孩的话中四次出现了感叹号,表现了小女孩渴盼奶奶带她脱离苦海的愿望之强烈。
第五次擦火柴:
默读第10自然段,开头一句话: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思考:舍不得擦火柴的小女孩此刻为什么要擦着一大把火柴?
第一次擦燃火柴带给她片刻的幸福和欢愉,所以她不假思索地一次又一次擦燃火柴,她渴望幻象中的一切成为现实,永远不消失,尤其是慈爱的奶奶,所以她不惜擦燃“一大把”火柴留住幻象中的奶奶。
第五次擦火柴看到的幻景:
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产生的 幻象
原因
结果
大火炉
香喷喷的大烤鹅
美丽的圣诞树
慈祥的奶奶
和奶奶一起飞走
冷极了,渴望得到温暖。
饿极了,渴望得到食物。
缺少欢乐,渴望得到欢乐。
缺乏疼爱,渴望得到疼爱。
想摆脱寒冷,饥饿和痛苦。
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火柴灭了,烤鹅不见了。
火柴灭了,圣诞树不见了。
火柴灭了,奶奶不见了。
小女孩冻死了。
根据小女孩每次擦火柴时所看到的幻境及火柴熄灭后面对的现实,完成表格。
点燃火柴 看到的东西 说明小女孩 她渴望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火炉
寒冷
温暖
烤鹅
饥饿
食物
圣诞树
痛苦
快乐
奶奶
悲惨
关爱
和奶奶飞走
艰难
幸福
根据小女孩每次擦火柴时所看到的幻境及小女孩的愿望,完成表格。
“她曾经多么幸福”中的“幸福”指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在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幸福”的含义:
在今天的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穷苦的大人、小孩正生活在寒冷、饥饿和痛苦中,我们多么希望全世界的大人、儿童都生活在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光明、美好的社会里。同学们要知道你们现在是幸福的,有着爸爸妈妈的疼爱,有着美味的食物,所以,应该好好的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1
默读课文。说说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参考答案: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大火炉,火炉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我体会到小女孩此时特别寒冷,她渴望得到温暖。第二次擦燃火柴,她看到了香喷喷的烤鹅。我体会到小女孩此时非常饥饿,渴望食物。
第三次擦燃火柴,她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我觉得小女孩此时也渴望和富家的孩子一样享受圣诞节的快乐。第四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看到了慈祥的奶奶。小女孩受尽了人间的苦难,她渴望得到亲人的疼爱。第五次擦燃火柴,她看到奶奶把她带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觉得这是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她内心深处藏着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能够生活在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世界中。


1
默读课文。说说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课文中哪些描写最让你感动?找出来多读几遍,把你的感情充分地读出来。
点拨:课文中的许多描写都让人感动,找出让自己最动情的地方,反复朗读,把自己的感情读出来。如读到小女孩看到的幻象的时候,要充满喜悦、兴奋之情;读到小女孩冻死在大年夜的时候,语调要低沉,充满悲愤与同情。


2
读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联系上文,和同学一起讨论下面的问题。
(1)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女孩离开了人世。这里把死亡说成是去“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将死亡说成是一种解脱,把小女孩悲惨的生活表现了出来,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穷苦人民生活的不幸。


3
(2)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
参考答案:第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在死前看到的种种幻象,把那些幻象称为小女孩生前的幸福,可以说是很悲惨的。第二个“幸福”是指在死后她不会再悲伤,再受冻,再挨饿了,是一种死亡后的幸福,是一种让人心酸的解脱。
读了下面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你愿意拿起笔来,也写几句话送给那位“卖火柴的小女孩”吗?(原文见教材第71、72页)
参考答案:我的感想:小诗人把自己对小女孩的爱与同情都倾注到这首小诗中,给她棉衣,和她一起分享食物与快乐,说出了我们少年儿童的心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