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凿空之人·凿空之旅·未来构想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汉武帝时汉朝疆域
复习旧知1、我能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史实。
2、我会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
3、我能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学习指导背景: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战:匈奴兴起,南下黄河流域掠夺战:蒙恬北伐匈奴,收复河套,设县,修筑万里长城和:汉向匈奴和亲,开放关市,以求安宁小贴士:
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草原的游牧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沙漠,最初在蒙古建立国家。西域指的是哪里?西域现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
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为了联络大月氏
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没达到目的,但是有一定成果的。了解西域的风土人情,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基。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
发展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公元前119年一. 张骞出使西域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日趋频繁。
一. 张骞出使西域材料 第一,最初出现的通西域的道路,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繁荣和畅通,比如这条通道常常因一些民族或国家的纠纷和战争而中断,尤其常被匈奴人阻塞;
第二,即使它有时相通,也因山川阻隔、道路遥远,加之巨大的草原和茫茫的沙漠,缺乏食宿饮水和没有安全保障而通行艰难;
第三,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当代这条道路的行经地点和具体路线,都是语焉不详、地理概念也相当模糊。只有到了张骞通西域后,才使中国人的地理知识得以提高。而且由于汉朝廷在西域地区采取了各种有力措施,并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使这条横贯亚洲的通道得以发展,从而出现了中西交通空前繁荣和畅通。阅读P64“材料研读”和下列材料,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中国丝织业的发展秦汉时期与匈奴关系的变化张骞通西域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实力进入鼎盛时期丝路开通的前提条件东汉起自中国古都洛阳,西汉起自古都长安(今西安),经凉州、酒泉、瓜州、敦煌、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北线:珲春--吉林--长春--满洲里--俄罗斯---欧洲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2000多年前,一条以中国徐闻港、合浦港等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贸易网络。[4]??唐代,我国东南沿海有一条叫作“广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这便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上出土的丝织品万世如意锦实袷袍(东汉 ,1959年新疆民丰尼雅古城出土)为什么这条路被成为“丝绸之路”? “因暴兵威以动乌孙、大宛之属。......于是汉列亭障至玉门关矣。”.....“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置使者校领护,以给外国者。
——《汉书》 原文大意:出动军队、显示兵威,攻打、震慑乌孙、大宛等国……于是,汉朝把长城延伸至玉门。……自敦煌往西至罗布泊,沿线构筑军事防御设施,设置官员镇守,以保护去外国的使者,并供应给养。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丝绸之路”得以形成的
重要原因是什么?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域都护17西域传来的有:中原王朝外传的有:胡蒜胡葱洋葱胡萝卜蒲陶(葡萄)石榴黄瓜(胡瓜)蚕豆(胡豆)
胡琴核桃胡椒汗血宝马互学互鉴沿着古丝绸之路互利共赢 习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丝绸之路极简史
2017-05-15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1912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代商贸、文化交流路线。从狭义上讲,丝绸之路仅指陆上丝绸之路;从广义上讲,丝绸之路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正式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是连接中国与欧洲直到非洲诸地区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从开通一直到16世纪仍保留使用。陆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之路,但因中国盛产的丝绸在丝路历史上长期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19世纪70年代当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为接受。今天,我们用“丝绸之路”指称以中国为根本的古代东西交往的各条道路。
“海上丝绸之路”正式形成于秦汉时期,是连接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直到明末清初实行海禁后,才开始走向衰落。海上丝绸之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并不仅仅是一条商业通道,而是一条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古老的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中亚文明在这里交会碰撞。
丝绸之路,并不仅仅是一条单一的道路,而是一个贯穿古今的陆上和海上的商贸文化交流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中国的丝绸、瓷器、陶器、茶叶等大量珍贵物品和科学文化通过陆路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非洲,也通过海路源源不断地传入东亚、大洋洲、美洲和世界各地。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的天文、算术、医药等科技知识,音乐、舞蹈、雕塑、绘画、建筑等艺术手法,早期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沟通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也促进了东西方双向的文化交流。历史证明,由丝绸之路带动的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
陆上丝路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岑参《碛中作》
古老的陆上丝绸之路,伴着悠悠驼铃声,让我们再一次回望你。
陆上丝绸之路全长约7000公里,是联系东方与西方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陆上通道。公元前138年(西汉建元三年),张骞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起程,经陇西(今甘肃洮南)向西进发,历尽艰难,终于到达中亚、西亚地区,中国通往西方的门户得以贯通。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以“凿空”二字精辟形象地概括了张骞出使西域使命的艰辛。
自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后,这条通道便成为了历代王朝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当时汉朝赴西域的使者“相望于道”,从西域来中国的使者、商人也络绎不绝。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内乱,不少大族和有文化的士人迁居河西,促使河西走廊的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也为丝路文化的欣欣向荣奠定了基础。隋朝统一南北后,隋炀帝派黄门侍郎裴矩往来于张掖、敦煌之间,通过西域胡商,联络各国首领,总管贸易,拉开了丝绸之路繁荣昌盛的序幕。进入唐代,民族的进一步融合,疆域的更广阔开拓,使得中西往来更加畅通无阻。宋代时,北方民族多战乱,加上宋朝经济、文化重心的逐渐南移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弱化了陆上丝绸之路的中西交往。蒙元时期,随着欧亚帝国的建立,东西丝路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到了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愈演愈烈,加之近代中国战争动荡,以致统治者无暇顾及,丝绸之路沿线沙漠化严重,导致丝绸之路开始走向衰退。
陆上丝绸之路是一个符号,一个过程,一种精神的象征。当古罗马人把他们想象中的中国称为“赛里斯”(意即丝绸之国)时,我们能感受到丝绸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当漆器、火药、指南针、瓷器以及造纸、打井、冶炼等技术次第西传时,当葡萄、石榴、核桃、香料、胡椒、玻璃、象牙、狮子等“殊方异物,四方而至”时,我们亦能感受到世界共荣的盛大景象。
陆上丝绸之路作为人类交通、商贸、文化、宗教、技术以及民族等方面长期交流与融合的文化线路,因华美而矜持,因富有而远藏。
●陆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文明向西方传播的重要渠道,是沟通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通常所说的陆上丝绸之路是指西汉张骞开辟的东起长安、西到罗马的大陆通道,另有草原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本书不再详述。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帕米尔高原以东,昆仑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即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辖地。广义的西域包括葱岭以西的中亚细亚、罗马帝国等地,包括今阿富汗、伊朗、乌兹别克斯坦至地中海沿岸一带)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学术界一般把这条东西通道分成东段、中段和西段。
海上丝路
前文带着我们在陆路的时空通道上重拾过往,现在,我们将从“大漠孤烟驼铃响”的回忆中进入另一番景象——“涨海声中万国商”。
2000多年前,一条以中国东南沿海为起始的海上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与世界交往的贸易通道,在这条通道上,我们既见证了繁盛的商贸往来,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这也是人类文明传播和交融的又一个大舞台。
一般来说,海上丝绸之路的出现要先于陆上丝绸之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筹备于先秦时期,形成于秦汉时期,徘徊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兴于隋唐时期,盛于宋元时期,明朝初年达到顶峰,明中叶至清代因海禁而衰落。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最后抵达东非和欧洲。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主要有两条,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占次要地位的是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输往世界各地的主要货物,从丝绸到瓷器与茶叶,形成一股持续吹向全球的东方文明之风。中国养蚕织绸的技术最先东传至朝鲜、日本,5世纪又西传到中亚、欧洲。中国瓷器和制瓷技术的传播,其影响不亚于丝绸。美国学者卜德说:“全世界公认,只有瓷器最能表达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绝技”,因而也有人称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为“丝瓷之路”。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科学技术也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外传到世界各地。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把世界各地的文明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如香料、珍珠、宝石、玻璃、象牙等各种特产;狮、虎、豹、大象等各种动物;棉花、蕃薯、玉米、花生、烟草、西红柿等各种农作物;以及世界各地的宗教、哲学、医学、天文学、化学、数学、法学、美学艺术等等也都通过这条海上大动脉传入中国,这些对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友善、包容、互惠、共生、坚韧”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对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和重要的当代意义。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秦汉时期航海图——秦汉之际,中央政府越来越重视海洋疆土的管理。汉武帝通使“凿空”西域,又发舶于南海,初步形成通过陆上及海上丝绸之路与国际交流的宏伟构架。(图片采自文物出版社2015年版《海上丝绸之路》)
●历代海上丝路,可分为三大航线:
①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朝鲜、日本。
②南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东南亚诸国。
③西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海上丝路的重要起点有泉州、番禺(今广州)、明州(今宁波)、扬州、登州(今蓬莱)、刘家港等。同一朝代的海上丝路起点可能有两处乃至更多。规模最大的港口是广州和泉州。广州从秦汉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商港。明清实行海禁,广州又成为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泉州港发端于唐,宋元时成为东方第一大港。
●东海丝路最晚始自周武王灭纣,建立周王朝, 他封箕子到朝鲜,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到达朝鲜,教其民田蚕织作。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由此通过黄海最早传到了朝鲜。
●南海丝路是唐宋以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泉州、宁波。因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徐闻古港,而称南海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本文选自中华书局出版《一张图表看懂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活的道路
隋炀帝举办“万国博览会”
公元609年,为了进一步拓展丝绸之路,打破与西域的贸易壁垒,隋炀帝西巡至张掖,召开了“万国博览会”。西域27国君主、使臣受邀前来。为款待宾客,隋炀帝令人组织文物展,并举办宴会,各国商人赶来开展大规模的贸易活动。这次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历时6天。
中国东、南面是大海,西面是沙漠、高山,北面是戈壁、森林,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当中,不利于与外界的沟通。但是,中国自古以来并没有自我封闭,经过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与外部世界有着广泛的联系。在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中,丝绸之路无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赋予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的名字。但是,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考古发掘的进步,丝绸之路的含义越来越广,范围也越来越大。的确,丝绸之路早在汉代以前就存在于中西之间,也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与中亚、南亚的交往,还包括西亚、地中海地区以及海上丝路所连接的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等地;贸易物品也不仅仅有丝绸,还有各种手工制品、植物、动物、美术品等。“丝绸之路”正如同丝绸一样,有时是一股一股的丝线,延伸开来,有的线路清晰,有的断断续续;有时又像一张大网,涵盖广阔,时时出现绚烂的织锦。因此,不能死板地看待“丝绸之路”,可以说,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丝绸之路。
汉唐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陆路从长安或洛阳出发,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越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伊朗、阿拉伯和地中海地区;海路则从东南沿海出发,经南海、马六甲海峡,到印度东西海岸,再到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地中海,乃至北非东岸。但是,丝绸之路是一条活的道路,由于政治、宗教、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选取不同的走向。比如南北朝时期,占据中原北方的鲜卑统治者,不仅与南朝处于敌对状态,而且与其北面的柔然汗国也经常兵戎相向。我们曾经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发现一件公元474年至475年阚氏高昌王国护送各国使者出境的记录,短短数行文字告诉我们,当时来自南朝刘宋、塔里木盆地的焉耆和子合国、西北印度的乌苌和中印度的婆罗门国的使者们,要前往蒙古高原的柔然汗庭,都要经过高昌(吐鲁番)。这片文书勾勒出公元5世纪下半叶南北、东西交往的路线,也就是说,当时虽然兵荒马乱,但连通东亚、北亚、中亚以及南亚的丝绸之路仍然通畅。
位于丝绸之路干线上的一些地域,如狭义的西域,即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盆地,特别是一些西域绿洲王国的命运,与丝路是否通畅息息相关。因为丝路的中转贸易是这些绿洲王国的一项重要收入,文化的繁荣也依赖于东西文明的流播与渗透。因此,这些绿洲王国都要极力维护丝绸之路的通畅,并为丝路的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方便,以期把丝路牢固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历史上,丝绸之路干道周边强大的势力,也都希望能够控制这条既有经济利益又有军事价值的交通路线。唐朝从贞观十四年进军高昌,到显庆三年灭西突厥汗国,整个中亚、西域王国的宗主权转归唐朝。唐朝先后设安西、北庭都护府来控扼西域天山南北,并且按照中原制度建立馆驿烽堠体系,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吐鲁番出土的一些文书,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商旅行走在丝路上的记录,也记载了强大的国家制度对于交通路线的维护所做出的艰苦努力。
丝绸之路沿线的许多城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丝绸之路的维护、东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贡献。我们可以罗列出一连串的名字,比如西域丝路南道的于阗、楼兰,北道的龟兹、焉耆、高昌,河西的敦煌、武威,以及中原地区的固原、长安、洛阳,甚至有些今天看来比较偏远的城镇,在某个历史时段中也在中西交通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位于今陕西最北端靖边县的统万城,在439年北魏灭河西的北凉政权,打通了从河西经过薄骨律(灵州)、夏州(统万城),沿鄂尔多斯沙漠南缘路到达北魏首都平城的捷径之后,统万城就成为西方世界与平城交往线上的关节点。
丝绸之路是一条活的道路,只要丝路是活跃的,沿线的国家和城镇也随之活跃;丝绸之路随着不同时代的政治变迁而有所变化,不同城镇因此而起到了特定时代的历史作用。
■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双向的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沟通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也促进了东西方双向的文化交流。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好的时候,文化的交流会通过官私渠道,畅通无阻;有的时候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因为政治或其他原因断绝了关系,但文化是流动的,并不因为政权的敌对而完全断绝交流,文化的因子会通过其他途径输入或传出。这两方面的情形,在历史上都留下许多很好的例子。
从北朝到隋唐,中国与萨珊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的使者不断。相互之间除了政治声援,还有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不论作为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波斯与中国的两种文化在唐朝交融产生的成果,比如唐人制作的波斯纹样、仿金银器制品,又从中国传到新罗、日本。
历史上文化交流所能达到的深远程度常常是出乎今人意料之外的,我们在慨叹明朝郑和伟大的下西洋壮举的时候,不要忘记在唐朝也有这样一位“郑和”,他的名字叫杨良瑶。杨良瑶在德宗贞元元年受命出使阿拉伯半岛的黑衣大食,他从广州出发,走海上丝路,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完成联络大食、夹击吐蕃的政治使命,返回唐朝。杨良瑶聘使大食更为重要的成果,是给唐朝带回来珍贵而完整的海上丝路的航海日记,这应当就是贾耽记录下来的《皇华四达记》中从广州到缚达(巴格达)的路线。
杨良瑶从海路出使大食的背景,是因为吐蕃乘唐朝安史之乱,攻占了唐朝的河西领地,并向西域进军。由于吐蕃和唐朝的敌对情形,像杨良瑶这样的政治使节很难经陆上丝路去往西方。过去学术界普遍认为,贞元六年沙门悟空从天竺回到长安之后,中印之间的交往就完全断绝了,晚唐五代时期西北兵荒马乱,也没有任何交往的记录。其实,许多历史没有被传世文献记录下来,我们今天可以通过出土文书再现某些历史真相。敦煌发现的汉藏语文献材料告诉我们,晚唐五代直到宋初,中印之间僧侣的往来、经本的流通等佛教文化的交往始终未断,因为吐蕃也同样信奉佛教,所以佛教僧侣的往来并没有受到阻碍,他们仍然肩负着文化交流的使命,奔波在陆上丝绸之路上。
丝路上的文化的流动性极强,不仅在中国与西方之间,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东渐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由于奈良正仓院和韩国、日本古寺院收藏品的大量保存,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我们也不断从传世典籍和新发现的石刻史料中找到新的印证。
■汉文化的西渐与外来物质文明的贡献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笔者利用多年来对西域出土文书的调查整理,致力于探讨精神文化的物化形式——汉文典籍向西域地区的传播情形,这应当是前人比较忽略的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内容。
随着唐朝的势力进入西域,汉化佛寺系统也在西域地区建立起来,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阿克贝希姆遗址的碎叶城中,就有武周时期敕建的大云寺,一些西域官寺的三纲领袖,还来自长安的大寺。随之而来的是汉译佛典,在当时中原流行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维摩诘所说经》汉文文本,都在西域地区流行,甚至一些中原内地的禅宗经典如《神会语录》,也都传播到了遥远的西陲;代表着儒家文化的《尚书正义》《经典释文》《切韵》,道家的《刘子》,史部的《史记》《汉书》等,也都传抄到沙漠绿洲;唐朝学生习字的标本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尚想黄绮帖》,也都成为西域地区儿童的习字范本。由此可见最具汉文化特征的典籍在西域的传播程度。虽然我们目前在更遥远的中亚、西亚没有看到类似新疆古代遗址出土的汉文典籍资料,但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献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西渐的深度和广度。
随着大量考古新发现、墓志的出土和发表,以及传世文献的数字化,我们今天对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物质文明和宗教文化如何沿丝绸之路向东方传播,有了比前人更加清楚的认知,特别是对于中古时期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粟特商人的重要性,所知更为丰富多彩。敦煌长城烽燧发现的粟特语古信札,记录了粟特商人在丝路沿线建立的贸易网络和经营方式;吐鲁番出土的高昌王国称价钱文书,表明粟特商人用中转贸易的形式经营丝路上的贵重商品交易;安伽、史君等北朝末年粟特领袖墓葬的出土墓志与图像,表现了粟特商队首领萨保的日常生活场景,以及他们使用的器皿,他们歌舞、宴饮的情景。这些都让我们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丝绸之路上的粟特商人活动与他们带来的粟特、波斯文化。在9、10世纪粟特人逐渐失掉他们在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垄断地位后,一些丝路沿线的绿洲王国或地方政权,开始经营传统的中转贸易。敦煌文书的记载表明,中原以及西域王国生产的丝织品,依旧是丝绸之路上最为畅销的商品之一,“丝绸之路”的名字,可谓名实相符。
丝绸之路才使汉与罗马互称“大秦”?
文/孙隆基
节选自《新世界史·第2卷》
* 欧亚大陆的大动脉:丝绸之路 *
在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还未形成前,草原民族已用草原之马交易中土之丝,待秦朝连贯各国的边墙形成一道长城,交易始集中于关卡。秦北方边防以匈奴为大敌,故作为战略物资之马匹多与月氏交易所得。丝绸之路大动脉成形于公元前3至公元前2世纪之间,是亚历山大大帝东伐波斯、抵达内亚,稍后汉朝与匈奴大战,将统一战线亦伸展至内亚,方造成接轨。在丝绸之路的早期史上,月氏人仍扮演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正是他们建立的贵霜帝国构成此大动脉的中间环节。月氏之崛起约与安息帝国同时,两者亦很快成为贸易伙伴。问题在于:安息与罗马乃长期交战国,丝绸之路遂出现分叉现象,终另辟海上丝路之蹊径。
在欧亚的东西大动脉未就绪前,地域性的微细血管网络应早已存在,而且它们多分布于跨文明地带。在东端,它们散布于草原游牧民及其毗邻的绿洲聚落之间,后者即塔里木盆地的“西域”诸邦。当伊朗、印度与中国等大国对奢侈品的要求骤增,长途跋涉的跨国商旅即成为常态。印度商旅前赴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城邦购买中国的丝,中国商旅则至该地购买印度的香料,而于阗的玉亦供应中国的庞大需求。
张骞抵达月氏(想象图)
在西端,北阿拉伯的帕密拉与佩特拉等绿洲市集早于亚历山大大帝之东征,而由安息人建立的杜拉-欧罗坡斯则兴起于丝绸之路形成之前。除了这几处希腊化世界(后来则是罗马)与安息帝国接壤的绿洲市镇外,阿拉伯半岛也加入这个跨地域贸易网。地中海区自古即从该半岛南部收购乳香和没药,用于宗教祭祀与殡葬,其需求不亚于中国对玉的需求。其供应地之阿拉伯半岛南端,古有示巴,后有希米叶尔,皆在今也门之地。该地的商旅很早就掌握了印度洋的季候风规律,往返印度,从该半岛西南岸进口肉桂、胡椒以及各色芬芳的松脂,售予地中海地区。罗马人原初不知,以为是阿拉伯半岛南端的土产,待罗马征服埃及后,帝国治下之商人开始从红海进入印度洋,掌握了季候风规律,直接用红珊瑚和玻璃制品交换印度的香料,却在较北的印度河口之贵霜商埠首先遇见了中国的丝。
丝绸之路的中国一端大家比较熟悉:它起自长安(东汉时始于洛阳),穿过河西走廊敦煌等地,进入塔里木盆地,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边缘的绿洲地带西进,是为天山南路北道与南道,至于天山北路则途经准噶尔盆地、七河地区和楚河流域,殊途同归,都在河中地区会合,粟特与大夏等地遂成为丝绸之路的集散地,盖这条大动脉经由该地区接驳到伊朗与罗马。它从内亚进入安息帝国的东北角,穿过里海南部的走廊,这道走廊类似汉帝国的河西走廊,都是沙漠边缘的狭长通道,然后抵达幼发拉底中游的杜拉-欧罗坡斯这个大转运站、进入罗马,沿线有众多的旅行商队歇脚的小镇。
此道多险阻,而且罗马与波斯的关系阴晴不定,故罗马商人掌握了季候风的规律后,可直接航行到印度海岸,采购香料、珠宝、纺织品,尤其是中国的丝。罗马则输出琉璃、金属器皿以及灰泥塑像。中国与罗马无直接交往,使贵霜帝国的中介地位益显关键,贵霜铸造与罗马等值的金币,即其从海上绕过竞争对手安息帝国之明证。
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
必须强调的一点是:欧亚大通道的形成,将四大帝国的周边地区都调动了、搞活了。尤其在贵霜帝国衰落、更强势的萨珊帝国代安息而兴、将运往西北印度海港的中国丝转移了一大半至伊朗—黑海陆上商路之后,罗马遂开始积极经营红海。特别与非洲红海岸基督教国家阿克苏姆(即埃塞俄比亚)结盟,从南阿拉伯也门地区的希米叶尔等邦手中夺取前往印度的商道。但运往印度西北角的中国丝既大为减量,埃塞俄比亚人纵使切入阿拉伯人的海上商道,顶多掌握了南印度的香料。幸好丝的供应也有经马来半岛者,乃从恒河口贴着孟加拉湾东岸至马来半岛细腰的克拉地峡,着陆穿越之,进入暹罗湾,从此接通华南,并在途经之地造就了供停歇的“扶南国”。约与阿克苏姆势力盖过南阿拉伯半岛之同时,即公元350年前后,扶南较消极的角色亦被新进场的马来人取代。马来人利用季候风打通了南中国海至斯里兰卡的商道。他们不只为南印度带来了中国的丝,还有香料群岛的香料。东晋法显和尚取经的生涯即此段历史的缩影:399年,他从长安出发,经陆上丝路的西域等国,跨过葱岭,抵达印度,待至415年回国时,则从斯里兰卡出发,经耶婆提(爪哇或苏门答腊)等地回抵中国山东,显示这些航线已到位。
萨珊帝国也没闲着,从3世纪起,它鼓励波斯人建立从波斯湾至印度的垄断,至7世纪时甚至一度占领红海与拜占庭的埃及,在东面其商旅活动则直达中国的广州,波斯商人在印度洋这条线上的活跃并不因伊斯兰征服而减弱。因此,埃塞俄比亚人的活动并非是强势,他们甚至未能全面取代南阿拉伯人,只是从西方(罗马)的角度看海上丝路,倾向将他们的身影放大而已。这些埃塞俄比亚人成为来自罗马帝国的“希腊商人”,他们使用希腊钱币,其后则用拜占庭钱币,此等遗留在南印度大量出土,再加上有人用希腊文为后世留下这条道上的地理风土记录《厄里塞雷亚海航行记》,故印象中是罗马的希腊商人支配这一带。
萨珊帝国的军人
波斯人在海上丝路位居中央,类似贵霜人一度在内亚之枢纽地位。但海上丝路也调动了四大帝国南缘的阿拉伯人、埃塞俄比亚人、西北印度人、南印度人、斯里兰卡人、孟加拉人、扶南人和马来人。前述《厄里塞雷亚海航行记》称丝来源于印度以东的“内陆大邑秦那”,并透露罗马世界已知晓印度孟加拉湾的海口。2世纪的地理学家托勒密绘制的世界地图上已有中南半岛与南中国海。在暹罗湾区遗址出土了罗马五贤君之安东尼·庇护铸造的纪念章,年代是公元152年,其地可确定为中国史书中的“扶南”。根据《后汉书》,大秦国君安敦(当为五贤君之末的奥勒留)在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曾遣使至中国,虽然罗马史并无记载,汉书亦谓“疑传者过焉”,但总算留下了欧亚大陆两端挂钩的一鳞半爪。
* 正是丝绸之路发明了China *
贵霜帝国疆域一度直跨中亚与北印度,连接两地的中段为克什米尔。贵霜坠后,该地一度为白匈奴所盘踞,中国的《魏书》仍以其为“大月氏之种类”。继白匈奴后,此地又出现一个克什米尔国,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的“迦湿弥罗国”当为其前身。克什米尔堪称强大,在8世纪时甚至阻挡吐蕃帝国的南进,其势力西及信德,东至孟加拉湾。后国势渐衰,至14世纪始消亡,被一个伊斯兰素丹邦取代。克什米尔国可能刻意保存贵霜的传承。伊斯兰世界的印度学创始人比儒尼在其11世纪的著述中记述克什米尔人称其北方大山之外为“摩诃秦”,应不是中国的现名,而是古称。
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2至3世纪贵霜时期的文书透露来此处定居的中国人皆被冠以“秦那”(Cina)姓,姓之后是用梵文通俗语拼音的本名。尼雅文书与钱币上用梵文与汉文双语,其行政体制却是贵霜化的。中国人皆姓“秦”,与中国将贵霜来客皆冠以“支”姓(月氏亦称月支)、把所有安息来客冠以“安”姓如出一辙。而且,在安息帝国亡后数百年,唐代仍在西域设“安息都护府”。
罗马人的衣物用上了丝绸
果如是,则“大秦”一词当源自贵霜,后者之先祖乃月氏,彼等不只是秦时对中土友善之游牧民,且在未西迁前长期定居甘肃一带,当于秦国在统一中国之先即以“秦”为中土之统称,随后的改朝换代只是政权更替,无改于国名。这好比俄文里中国一直是“契丹”一般,虽然辽朝从未统一中国,契丹时代亦早已过去,但辽朝时正是今蒙古草原从“突厥斯坦”转化成“蒙古利亚”之时,深受蒙古之祸的俄国人在语言称谓上似乎固置在蒙古利亚的诞生期。罗马人从贵霜处获得中国的丝,方在公元1世纪的希腊文地理书中写到丝来源于印度以东的“内陆大邑秦那”。
但中国这个“大秦”如何又将罗马也变成“大秦”,是否从也是道听途说的中介人贵霜处得知罗马“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在这里,只能以比较历史为参考,做出蠡测:罗马一旦成为“帝国”的同义词后,即使在日耳曼出现的帝国也被当作“罗马帝国”;当蒙古成就世界霸业后,即使在印度建立的帝国亦被冠以“蒙古”(莫卧儿)之名。贵霜人可能视“大秦”为普世帝国的参照词,但汉代的地理观从贵霜处接过这个国名后,不见得与本国史上短命不祥的秦朝发生联想。除此蠡测之外,则是一个千古之谜。顶多能说:两个“大秦”是丝绸之路这个长筒西洋镜两端彼此观照的朦胧身影。
丝绸之路的见证者——蚕
新闻是昨天的历史,历史是今天的新闻,古老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世界东西方之间最为重要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将中国和世界上诸多国家联系在了一起。最近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再次把伟大的丝绸之路呈现在世人面前,而悠久的中国桑蚕文化是不可不知的历史知识点。
文明且漫长的丝绸之路,背后的由来,其实是有着前提和付出的,以丝绸为贸易载体只不过是过程中的一个渠道。两头的承接者除了智慧的国人另一个源头则是一只只功不可没、不可小觑的小小的蚕。
你可以自行脑补一下这个画面,一粒蚕卵,在恰当的温度下孵化成细小如芝麻的蚕蚁,出壳四十分钟后,它就会拥有强大的食欲,不停的进食桑叶,身体逐步变成白色,一段时间后便开始进入不吃不喝脱皮的“休眠期”,约有一天的时间。经过一次脱皮后,就是二龄幼虫.它脱一次皮就算增加一岁,这个过程约是五六天。幼虫共要脱皮四次,成为五龄幼虫,再吃桑叶约七八天成为熟蚕,开始吐丝结茧. 这个时间大概需要二天二夜。茧中的蚕蛹经过一段时间会蜕变为蚕蛾,雌雄交尾后,雄性死去,雌性在产下大约500个蚕卵后生命也逐渐消亡。蚕的一生经过蚕卵—蚁蚕—熟蚕—蚕茧—蚕蛾,共五十多天的时间。后面的蚕卵孵化转变,如此周而复始,这是一个聚沙成塔的过程。更多的蚕茧产出。人们开始利用蚕茧来缫丝制衣制被,遮体取暖。
半个蚕茧 仰韶文化遗址
这个场景的首次出现已经有很悠远了,远在6000年前的黄河流域,这一点在1926年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半个蚕茧给出了实证。
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文化 蚕纹象牙杖首饰 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新石器时代 丝绢残片 浙江省湖州市钱山漾新石器遗址出土
新石器时代 丝线 浙江省湖州市钱山漾新石器遗址出土
如果说“半个茧”在科学界是有争议的,那在距今天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的梅堰遗址上出土的蚕纹装饰,钱山漾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丝绢残片等实物则进一步证明中国祖先当时已开始养蚕种桑,尤其是后者,经当时的浙江丝绸工学院、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切片检测,其中的绸片和丝带被确认为人工饲养的家蚕丝织物。
商代 玉蚕 安阳殷墟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商代 甲骨文字“丝”“桑”
1953年在安阳殷墟出土过一只雕琢逼真的玉蚕,安阳武官村所发现的戈援上,残留着绢纹和绢帛。甲骨文里也有了蚕、桑、丝、帛等象形字和祭祀蚕神的记载,说明在商代黄河流域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育蚕和丝织事业了。
到西周春秋时代的蚕桑事业,在《诗经》中有大量记载。我们最为熟悉的那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则说明丝已作商品进行贸易。
春秋时期,随着对丝织品的需求加大,更是决定了蚕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养蚕的重要性,《谷粱》中记载:齐国桓公十四年“王后亲蚕,以共祭服。”所谓“王后亲蚕”,就是在育蚕的季节里,王后率领一批贵妇们,用一定的仪式去喂一下蚕儿。这是宫廷中举行的一种典礼,其目的,无非表示统治者对蚕桑生产的重视。
至秦汉时期,各地丝织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设服官的仅二处,一处即齐国都城临淄,名齐三服(春冬夏)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巨万”,产品以刺绣为主。
西汉时期(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就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汉代 铜鎏金蚕 观复博物馆藏
汉代同时期也开始出现的金蚕陪葬,金蚕的功能属于信仰的观念层面,在文献中,金蚕与币帛等同出,依据唐宋以来的文献记载,蔡條《铁围山丛谈》、曾慥《类说》等,南方人欲求富则蓄金蚕,蓄养金蚕,则宝货财源滚滚而来。从这一点看金蚕可以助人致富,这与中华历史悠久的蚕桑富民富国的历史史实是对应的。
唐代桑蚕养殖范围壮大,丝织品主要产地在河北、河南、江南、剑南四道,即今冀、豫、鲁三省和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和下游的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当时最为知名的丝织品莫过于扬州的锦被锦袍,四川的蜀锦了。
到宋代由于游牧民族金、辽的南侵与破坏,再者靖康战祸,北方大量人口南移,蚕桑纺织技术也随之南移,大大加强了南方丝织业,黄河流域蚕桑、丝织事业逐渐走下坡路。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是全国蚕桑和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
明清植棉业和棉织业的兴起对蚕桑、丝织业发展有一定影响。因为棉花比之蚕桑,是“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一带一路”建设赓续丝路精神,其互利共赢的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开放包容的特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丝绸之路”的前世。
题目考察方式:
1.“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中国的冶铁技术传到西方 B.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
C.中国的丝绸织品转运欧洲 D.西域的葡萄传入中国
2.把中国称为“丝国”的是( )。
A.古代印度人B.古代日本人C.古代非洲人D.古代罗马人
3.丝绸之路开通后,一个人为给他母亲过生日,有可能买到的商品是( )。
①汗血宝马②胡萝卜③胡桃④棉衣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如果我们沿着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重走丝绸之路,我们应该从哪个城市出发( )。
A.西安 B.兰州 C.北京 D.洛阳
5.下列物产中,从西域传到中原地区的有( )。
①葡萄②石榴③苜蓿④核桃⑤水稻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③
参考答案:BDAAB
丝绸之路产生的实质:
丝绸之路是西汉政府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汉朝的丝、丝织品大量运到西域后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情况下出现的。它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行为之后的民间行为所导致的后果。
开通丝绸之路的影响和历史作用: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是西汉与西域交往和交流的历史见证。丝绸之路也是西汉时期及以后,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
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往西,经甘肃的河西走廊及当今的新疆地区,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以至地中海东岸各国和南欧、北非等地。
丝绸之路开拓者的凿空之旅 (邮票)
http://mp.weixin.qq.com/s?src=11×tamp=1510293850&ver=505&signature=qUKBGb7Y0FSFHF09JMItIfuuUyhFWDV-vcZAgcBp-GMBD4jWJsmV4Wy*t0DdL9dPMrj1RvSdA8po8AUx6z2yOHKpkkCia8M8KY4aH-9xpynKUMRM3-eYUYo-vvRHAQuo&new=1
古丝绸之路,和时兴,战时衰。“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和平安宁的环境!
http://mp.weixin.qq.com/s?src=3×tamp=1510293850&ver=1&signature=m1FVp53XauSrnOOaccLjJvYPUDljoVgxvsdn4U-J2K6m0RVOgjsEU6Yrwu*vOTb*S6PtJ6PwvYb9xJCRYpl3X1h5SMZJjEyoXCA4WTP31bL3FERxnXL5PR1GOiXCSJb*VDsV12sOQCKYruCTkGBcbLq-8Y9Ll4IbLYRxOQmZJ2Q=
张骞踏出的丝绸之路
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前后达十余年之久,行程数万里,历尽艰辛。最终,张骞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出使的任务。从此以后,西域天山南北各国相继归汉,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由此开辟,这对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领命出使
汉朝初年,匈奴在杰出领袖冒顿单于的率领下征服了周边的其他民族,汉朝东北的东胡、西北的西域诸国、西方的羌族全都臣服于匈奴,他们联合起来对汉朝形成了半包围的形势。
武帝登基之初,就积极寻求打破这种包围的方法。武帝从匈奴降人口中得知有个叫大月氏的国家世代与匈奴为敌,先前居住在河西一带,后来被匈奴连年攻击,连月氏国王的脑袋都被匈奴人砍了下来,做成了酒杯。月氏无力抵抗匈奴人的铁骑,只好远走西域。亡国之恨,杀王之仇,让月氏人十分怨恨匈奴,但却苦于没有盟友与之共击匈奴。于是汉武帝决定派遣使者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希望以此为突破口,将匈奴控制下的西域争取到汉朝手上,让匈奴人也尝尝四面受敌的滋味。
建元三年(前138年),武帝正式下诏,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的使臣。当时西域在汉朝人的眼中简直就是有去无回的绝域之地,没有几个读书人敢应征去那片陌生的土地,只有汉中郡(郡治在今陕西安康)人张骞从诏书中看到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当时的张骞还是一个小小郎官,碌碌无为的官僚生活让张骞厌倦无比,他渴望找到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去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正在此时,出使万里绝域的机会摆在了张骞面前,于是他毅然踏上了征途。
彩绘陶乐舞杂技俑·西汉
山东济南无影山出土。座长67厘米、宽47.5厘米,陶俑最高者22.7厘米。在一个长方形灰陶盘上,有乐舞杂技及观赏俑共21个(原应有22个,但一奏乐俑已缺失),造型拙稚但姿态生动,施彩鲜艳,为了解西汉杂技舞乐提供了形象资料。
漫漫归国路
当时匈奴对西域的控制非常严密,匈奴右贤王屯在敦煌祁连山一带,阻断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在匈奴骑兵的严密监视下,张骞率领的使团取道陇西郡(郡治在今甘肃临洮),刚刚出塞就被发现了,几千名长刀出鞘的匈奴骑兵包围了张骞率领的百人使团。
这时匈奴和西汉还维持着表面上的和平,双方还没有开始大规模的战争,因此匈奴人只是把张骞押回了单于驻地,扣留了起来。
张骞并没有在匈奴单于面前丢掉汉朝的面子,他侃侃而谈,硬是把战略外交出行说成了友好通商。
可匈奴单于也不是傻子,冷笑着反问张骞说:“月氏在我匈奴的北边,你们汉朝不通知我,随随便便就派人去和他们套交情,你觉得这还师出有名吗?我匈奴要是派人去联结你们汉朝南边的南越,你们的皇帝干吗?什么都别说了,看你还有点才华和气节,老实在我匈奴呆着吧。”
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何况张骞遇到的是说一不二的匈奴最高统治者,张骞只好在匈奴过起了变相俘虏的日子。
时间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为了麻痹匈奴人,张骞娶妻生子,从一个热血书生变成了有家有业的中年男子,可他仍然手持汉节,不忘记自己的使命。
这时匈奴人以为张骞已经安于现状,于是放松了对他的监视。张骞乘机逃出匈奴,向西走去。
张骞依靠射猎鸟兽为食支撑了几十天,通过姑师、龟兹等国,越过葱岭,到达了大宛。
大宛国王早就听说汉朝的富强,希望同汉朝通使往来,现在见到张骞到来,非常欢迎。张骞将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大宛国王,请求国王将自己送到大月氏,并许诺将来回到汉朝后,一定厚报。
于是大宛王派遣向导和翻译把张骞送到康居,又由康居送到大月氏。好不容易到达了目的地,张骞开始全力劝说大月氏东归河西地区,与汉朝夹击匈奴。
可这时大月氏刚刚打败大夏,已经没有要复仇的想法了。张骞在大月氏居住了一年多,始终无法说动月氏人,只好动身返回。
张骞从大月氏经天山南道东归,经过匈奴控制区时,再次被匈奴人俘虏并扣留起来。张骞被扣留了不到一年,匈奴的军臣单于就病死了,匈奴内部发生大规模内乱,再也没有人注意胡子拉碴的张骞。趁着这个良机,张骞再次逃出匈奴,回到了汉朝土地。
元朔三年(前126年),历经千辛万苦的张骞终于回到了长安,这时距离他当初执节出使,已经有13年之久,当年跟随张骞一起出使的百余人,生还的只有张骞和属下甘父两人而已。
当衣着破烂,却用无比庄严的神态捧着汉节的张骞步入未央宫时,连武帝这样喜怒不形于色的君王都为之色变,对张骞的壮举深为赞叹,当场拜张骞为太中大夫,封甘父为奉使君。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达到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的目的,但却同西域各国建立了联系,知道了许多西域地区的山川、地形、物产、人口、风俗等情况,增进了汉朝对西域地区的了解。
经营南路
张骞首度出使前后耗时13年,此后汉武帝虽然有心再度派使前往西域,却始终没有避开匈奴的良策,只好搁置下来。
可张骞出使西域的见闻却对汉朝十分有利,他被武帝派往与匈奴战争的前线,依靠他从前穿行大漠的经验,引导大军在大漠中寻找水草,张骞也因此被封为博望侯。
尽管在汉代军功的犒赏是最重的,可身在疆场的张骞却时时刻刻惦记着未完成的外交大业。张骞想起在大夏国时曾经见到了蜀郡(郡治在今四川成都)出产的蜀布和竹杖。根据大夏商人的说法,这是从大夏东南数千里外的身毒(今印度)买来的。张骞认为大夏位于汉朝的西南,身毒既然在大夏东南,想必离蜀郡不远。自己以前取道陇西前往西域的道路,沿途很不平坦,又随时可能被匈奴捕获,不如改从蜀地经过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穿过身毒到西域去,路程既近,又没有危险。
理清了思路之后,张骞就把自己的分析汇报给了武帝。武帝非常高兴,派出四路使者从蜀郡向不同方向各行一二千里,结果并没有找到通身毒之路。后来武帝又听说西南有滇越(今云南昆明一带)可通身毒,于是又派使者去探路,但终究还是没成功。
就在张骞和汉武帝为从西南方向打开前往西域的道路而煞费苦心时,西北方向被匈奴隔断的道路终于开通了。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大破匈奴右贤王,控制了整个河西地区,从此从玉门关到西域就一路畅通无阻了,从前因匈奴隔断道路受阻的打通西域计划,再次摆上了西汉政府的议事日程。
再通西域
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再次向武帝提出出使西域的计划,他建议联络西域国家乌孙,使之东归河西地区共击匈奴。张骞告诉武帝说:“乌孙原本生活在祁连山、敦煌之间,曾经差点被大月氏亡国。后来乌孙王子昆莫臣属于匈奴,依靠匈奴人赶走了月氏人。昆莫兵力稍强后,不肯再服从匈奴,因此遭匈奴攻击,被迫远徒西域。如今右贤王败走,河西地区空旷无人。如果现诱招乌孙东居故地,与汉结为兄弟,就可以达到断匈奴右臂的目的。乌孙臣服汉朝之后,乌孙以西直达大夏的诸国全部可以招为大汉的外臣。”
武帝采纳了张骞的建议,任命他为中郎将,率领随从300人,每人给马2匹,带牛羊万头和价值数千万的金帛前往乌孙。
张骞这次出使西域没有受到匈奴阻拦,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听张骞说明来意后,乌孙国王认为自己距匈奴近而距汉远,他清楚匈奴军力强大,但不知汉朝国力到底如何,因此不愿东归河西。
张骞无奈,只好分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其他诸国。
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返回长安,乌孙使臣随之前来了解汉朝情况。乌孙使者看到汉朝地广人众,国势富强,回报乌孙王,于是乌孙与汉朝和亲。
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前后达18年之久,行程数万里,历尽艰辛。但他最终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出使的任务。张骞回长安后,被拜为大行,掌管各族事务,最终于元鼎三年(前114年)病卒。
他死后一年多,所遣副使分别回到长安,各国使臣也随同前来,纷纷与汉朝建立联系,汉朝与西域诸国的关系日趋密切,使节往来日益频繁。张骞虽已病逝,但汉使往来,还往往借用他的名声取信于西域诸国。
张骞出使西域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但其更深远的影响则不在军事而在经济和外交。汉朝之后的几千年里,张骞开辟的道路逐渐成为了中西交流最重要的商路,万里长路上,驼铃声声,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从这里传到西方,西方的土特产、乐器也从这里传入中国,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敦煌壁画《张骞出使西域辞别汉武帝图》
图中表现的是汉武帝带领群臣到长安郊外为出使西域的张骞送行,持笏跪地辞行的是张骞。
中国发现世界〖丝绸之路·年度系列壹〗
原创2015-06-10李伟三联生活周刊
从地图上看,丝绸之路是条迷人的曲线。
它东起古都长安,穿越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关中平原。渡过黄河后进入狭长的河西走廊,一侧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一侧是浩瀚的沙漠。走出河西走廊后便分为三路:一路跋涉于罗布泊沿昆仑山北麓的绿洲延伸;一路经楼兰古城,沿天山南麓西行;另一路则穿越沙漠到哈密,走天山北麓。楼兰、且末、精绝、安迪尔、尼雅等古城遗址如同一颗颗明珠,散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中。随后三条路线分别翻越天山和帕米尔高原。北线与中线汇合于费尔干纳盆地的历史名城塔什干。而南线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后到达阿富汗。它们分别沿南北两路,在沙漠和绿洲中穿行,进入伊朗高原。沿厄尔布尔士山脉和扎格罗斯山脉向西北行进,跨越波斯文明的腹地。然后,或向西北经大不里士,迈上安纳托利亚高原,抵达伊斯坦布尔;或向西南深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经巴格达、大马士革抵达地中海东岸港口安塔基亚。来自东方的货物终于可以在港口登船,在地中海扬帆起航,运往罗马、波尔多、马德里。
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沿线很长路段都是在沙漠中穿行
丝绸之路就像一条飘逸的丝带,穿行在灰褐色的亚洲腹地,将东方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串联在了一起。
这也是一条最艰苦卓绝的道路。一路上穿越十余个沙漠,攀登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帕米尔高原,在超过40摄氏度的戈壁中穿行,在冰天雪地中露宿,还要面临雪崩、雪灾、沙尘暴的灾害,提防缺水、迷路、强盗的威胁。至今,很多区域仍是人类无法涉足的生命禁区。在这条道路通行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交通工具与出行方式没有任何改变,仍旧依靠骆驼、马车和自己的双脚。上世纪初的旅行者和公元前1世纪的张骞一样艰苦,甚至还会面临更多的危险。因为中亚的持续干旱化,导致许多水源干涸。
西方成为古代中国人的主要出行方向,是因为那里可以通向当时世界上其他文明区域——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文明就像充满诱惑的火炬,无论中间有多少昏暗的迷雾,人们都可以循着透过的微光抵达彼岸。
欧洲距中国有多远?这是不能用“公里”来衡量的。因为走完这条道路的时间需以“年”来度量,要以勇气、毅力与信仰来支撑。丝绸之路由张骞开始贯通。此后,中国人逐渐成为这条道路的主力军。使节、僧侣、教徒、军人们探索未知领域,带回了远方的信息,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历史学家们把这些知识、见闻记录下来,首先帮助中国人完成了对世界的发现与认识,继而形成了中国人的“世界观”——这一观念,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
这条道路,在漫长的岁月里,一步一步往西,中国人以自己的勇气与生命力不断地跋涉与测量,完成的当然是属于中国的地理大发现。它的结果是中国人在发现世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了世界,也因此,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得以展开。在这条道路不断延伸的进程里,中国被它塑造,世界也被它塑造。这条道路所创造出来的结果,当然也不唯中国人的“世界观”,而是人类共同的知识谱系。
连接新疆南北的现代公路穿越天山
能在高山、大河间穿行跨越,是人类对自然的技术性征服。而跨越之后,便有不同的结果。翻越高山、涉过大河,开辟道路,从一个地理单元进入另一个地理单元,达到文化的交流、融合,这也是一种文明的成就。而道路本身则成为一条特殊的纽带,联系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与资源,促进彼此的交往,最终形成文明的共同繁荣。在2000年的历史中,无论发生了怎样的战争和自然灾害,丝绸之路上的交往从未中断过。
我们现在重新回溯这条道路的行走史,以及这一过程中文明交融史,仍然不免深深感叹我们祖先之伟大。同样,当我们把眼光由历史投向未来之际,这条道路会如何塑造未来的中国与世界?这才真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当全球第二经济体量的中国,以“一带一路”为纽带——选择象征和平的、交流的与共享的方式重新缔结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的时候,未来的前景变得清晰而乐观。正在完成伟大复兴的中国,会创造出什么样的未来,我们把目光投向历史,投向那条建构了古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丝绸之路,其目的,是为了寻求未来的答案。
○●○
本期更多精彩
【封面故事】
向西,不断向西
中国发现世界(李伟)
发现世界的中国方式(李伟)
丝绸路上,那些伟大的西行者(李伟)
往西,丝路上的古今费尔干纳(徐菁菁)
更西,在丝路上触碰中亚文明(徐菁菁)
逐水而行:中亚水资源考察(徐菁菁)
古地图里的陆上丝绸之路(丘濂)
斯基泰:草原之路的开辟者(朱步冲)
课件23张PPT。有形丝路·无形丝路·未来构想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入新课: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罗马的凯撒大帝(中国西汉时期)曾穿着丝绸长袍去看戏,引起全场的钦羡,观众都在观赏这件华美的长袍。经考证,当时凯撒穿的丝袍材料来自中国长安。中外文明之间存在着一条贸易之路。。。。。。1、我能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史实。
2、我会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
3、我能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学习指导 想一想:西域指的是哪里?请在自己的地图册里标出来西域现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
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时
空
观
念战国时期秦朝汉高祖时期背景: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小贴士:
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草原的游牧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沙漠,最初在蒙古建立国家。一. 张骞出使西域为了联络大月氏
共同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没达到目的,但是有
一定成果的。了解西域的风土人情,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基。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
发展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公元前119年一. 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
一. 张骞出使西域家
国
情
怀根据地图,结合导学案的材料,回答:一路上张骞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材料 第一,最初出现的通西域的道路,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繁荣和畅通,比如这条通道常常因一些民族或国家的纠纷和战争而中断,尤其常被匈奴人阻塞;
第二,即使它有时相通,也因山川阻隔、道路遥远,加之巨大的草原和茫茫的沙漠,缺乏食宿饮水和没有安全保障而通行艰难;
第三,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当代这条道路的行经地点和具体路线,都是语焉不详、地理概念也相当模糊。只有到了张骞通西域后,才使中国人的地理知识得以提高。思考:在张骞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样的宝贵的精神品质?一. 张骞出使西域家
国
情
怀应征,踏上征程被俘,依然手持汉节历经13年回到长安惦记外交大业两次出使西域,行程
数万里您还可以补充。。。。知识模块二 中国丝织业的发展秦汉时期与匈奴关系的变化张骞通西域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实力进入鼎盛时期
丝绸之路开通的前提条件二.丝绸之路全长6440公里,
路线: ①从__________出发,穿过_________,可到达______、________。
②从______________出发,沿海岸线,经___________
南下,绕过_________,穿过____________,通往_________
沿岸,最远抵达_________南端和___________。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时
空
观
念山东沿岸 黄海朝鲜日本广东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斯里兰卡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二.丝绸之路 “因暴兵威以动乌孙、大宛之属。......于是汉列亭障至玉门关矣。”.....“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置使者校领护,以给外国者。
——《汉书》 原文大意:出动军队、显示兵威,攻打、震慑乌孙、大宛等国……于是,汉朝把长城延伸至玉门。……自敦煌往西至罗布泊,沿线构筑军事防御设施,设置官员镇守,以保护去外国的使者,并供应给养。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丝绸之路”得以形成的
重要原因是什么?二.丝绸之路时间: 管理权限: 意义:西域都护三.对西域的管理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今新疆地区
正式归属中央政权。1.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2.班超经营西域三.对西域的管理知识模块三 17西域传来的有:中原王朝外传的有:胡蒜胡葱胡萝卜黄瓜( 胡瓜) 蚕豆
(胡豆)
胡椒豌豆
香菜
(胡荽)核桃
(胡桃)小贴士:
带“胡”字的食物是从___________后带回来的。张骞通西域互学互鉴沿着古丝绸之路意义: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互利共赢 习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畅想未来家
国
情
怀本课小结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奠基巩固意 义 谢谢!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案(1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史实。
2.我会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
3.我能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4.我能领悟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
【学习重点】
有形的丝路: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习难点】
无形的丝路: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合作探究】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张骞通西域
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1)西域: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第一次出使西域
第二次出使西域
任务
出发时间
结果
意义
材料一 这也是一条最艰苦卓绝的道路。一路上穿越十余个沙漠,攀登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帕米尔高原,在超过40摄氏度的戈壁中穿行,在冰天雪地中露宿,还要面临雪崩、雪灾、沙尘暴的灾害,提防缺水、迷路、强盗的威胁。至今,很多区域仍是人类无法涉足的生命禁区。在这条道路通行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交通工具与出行方式没有任何改变,仍旧依靠骆驼、马车和自己的双脚。上世纪初的旅行者和公元前1世纪的张骞一样艰苦,甚至还会面临更多的危险。因为中亚的持续干旱化,导致许多水源干涸。
----李伟《中国发现世界》
材料二 《张骞踏出的丝绸之路》节选 (另附)
根据地图,并结合上述材料,你能想象出一路上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在张骞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样的宝贵的精神品质?
P64 材料研读 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知识模块二 丝绸之路
自主阅读课本P64内容,完成第3题。
4.材料 之前的传播,是自发的、个人的、也是小型的,但汉武帝的丝绸之路的传播却是大型的、集体的,是汉帝国意志的反映,彼此的性质迥异。
有西域诸国使者携礼抵长安朝献.......其成群而行,团大者数百人,小者也百余人。一年之中,多者十几批,少者也五六批。一次出使,远者八九年,近者也三五年。司马迁对此感慨:“使者相望于道。”
--朱鸿《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
依照课本地图和相关材料,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这条要道对当时和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
知识模块三 西域都护的设置
自主阅读课本P65内容,完成第4题。
5.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管理权限,意义。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汉朝时,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 )
A.大秦 B.西域 C.安息 D.新疆
2.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文景之治 B.昭君出塞 C.张骞出使西域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博物志》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故名安石榴。”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A.引进果树品种 B.推动经济交流 C.加强友好交往 D.寻求军事联盟
4.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是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和纽带。“丝绸之路”的路线是( )
A.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 B.长安—今新疆地区—河西走廊—葱岭
C.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葱岭 D.成都—云南—缅甸—印度—欧洲
5.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可追溯到我国古代(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6.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凯撒身穿丝绸长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的时候,全场为之欢呼,丝绸服饰一时成为欧洲上层社会的时尚。欧洲人能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最早应在(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7.西汉以前,新疆地区不知道开凿水井,后来学会了凿井技术,并出现了独特的既用于灌溉又能解决生活用水的坎儿井,这种“坎儿井”最有可能出现于( )
A.张骞出使西域之后 B.班超经营西域之后
C.西域都护设立之后 D.昭君出塞之后
8.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在于( )
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B.控制西域各族
C.促进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D.设立西域都护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