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长沙妇女在跳“忠字舞” 1967年的世界与中国地球人都知道社会主义建设
在探索中
曲折发展嘉兴市教育研究院 戴加平一、二十年曲折探索历程知识梳理1956年:“一化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初步建立→中共八大决策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0年:八字方针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6年:“十年动乱”开始 二、曲折探索的影响评价的视角正面的/负面的
单一的/综合的
直接的/间接的
当前的/长远的
有形的/无形的
…… ……影响面面观失去
历史机遇 提供
沉痛教训 小数据:
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约
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
年全部基建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
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大背景 (1969年的)7月21日,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了月球。全世界都通过电视广播关注着这一重大事件的时候,大多数中国人对此一无所知。60年代末期,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经济振兴迹象,后来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香港、台湾、新加坡和南朝鲜正是在这时开始起步,日本也摆脱战争的阴影,开始了经济的复苏。然而,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的脚步却停滞了整整十年。
陈晓卿《百年中国》 1967年的中国与世界大革命一小步三、探索出现曲折的原因1、教材中提到的若干原因▲理论上和思想上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
问题还没有深刻认识;
▲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
▲左倾思想严重泛滥;
▲林彪与“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三、探索出现曲折的原因2、我们认识到的若干原因3、学者们的观点1、教材中提到的若干原因 张岂之:全党对三大改造完成后
的我国国情还缺乏准确的把握;因为
胜利,党内滋长了相当普遍的骄傲自
满情绪、脱离实际,长官意志,夸大
主观努力的作用等。
《中国历史十五讲》学者观点学者观点 何沁:当时党内有两方面的情况影响着对这个问题(指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继续探索。一是对形势的估计:一方面对阶级斗争看得过于严重……另一方面,对国际国内形势估计过于乐观。……二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实质是速度)上认识有分歧……毛泽东对反冒进是不满意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者观点 费正清:1958-1960年间的大跃进,这场国家的灾难,是直接由毛主席造成的;自1949年开始的八年中,又回到苏联的模式。不过,这次是在经济发展领域……他们运用延安时代已经运用的说服办法,制定斯大林式的指令经济,并且命令周围的农民照章办事。
《伟大的中国革命》学者观点 迪克·威尔逊:周恩来结果没能实现他的诺言,终其一生也没能把中国决定性地带入一个明显有着更高生活水平的更先进的工业和技术发展的现代社会。严格地说,这不是他的错,而更多的应归因于客观条件的无情。任何想在这样一个落后的大国迅速取得巨大进步的人都难免会遭到巨大挫折。 《周恩来》 四、二十年探索的启示2、教师观点1、学生自由谈本课时的知识目标①知道三大改造的内容、实质和意义。 ②了解八大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③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概况和后果。④知道“八字”方针及其作用。回归基础⑤了解“文革”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的严重破坏。一.二十年曲折探索历程(1956-197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建立→中共八大决策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八字方针
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 “十年动乱”二.曲折探索的影响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评价的视角/“影响”面面观三.探索出现曲折的原因 教材的观点/我们的认识/学者们的见解本节知识结构四.二十年探索的启示学
习
者
提
问向自己发问和同学探讨与老师商榷当堂巩固 1.我国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B.引导个体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
C.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2.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建立
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土改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中共八大的召开3.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是开端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开展三大改造运动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四届人大确定实现“四化”目标 4.据某个时期的《科学普及资料汇编》记载:广东农民“创出”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农民试验用公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此类科学“奇迹”最有可能出现的时期是 A.三大改造运动 B.文化大革命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5.“文革”爆发后,在“全面夺权”的狂潮中,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具体表现有 ①国民经济计划因无法执行而被废置 ②经济工作陷入瘫痪和半瘫痪状态 ③交通运输堵塞 ④市场供应紧张,人们生活水平下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课件35张PPT。 第三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背景——建国初国民经济的严峻形势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造成国民经济严峻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第二:是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
第三:是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一)国民经济的恢复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49-56)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
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
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100分)
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80分)
经济上:只能是零分 ( 0分)
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恢复经济的措施
(49-52)意义: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中共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各种经济并存;社会主义革命势在必行。〈三年〉(二)社会主义改造(53-56)1、基础条件重要力量阶级条件农村条件2、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3、内容:三大改造4、结果: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5、评价: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遗留了许多问题。农业--参加合作社手工业--参加合作社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过渡时期总路线1.内容:一化(主体)三改造(两翼)
2.特点:时间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也 就是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
工业化放在首位
思考:一五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中在这里?目前我国正实行的什么战略与这地区有关?第一个五年计划(53-57)二、曲折发展的十年(56-66)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大跃进”
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三年经济困难
59-61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第一,对总路线的评价,主观上讲,它的提出反映了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客观上讲,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由于总路线的指导作用,“左”倾经济思想在经济领域更加膨胀,
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的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这种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盲目蛮干,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到1958年底,全国共生产钢1 108万吨,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农业生产方面,由于经济效益低下,1958年农业丰产而没有丰收。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的事实,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为什么?一个牛皮吹破天,
十亿人民都被骗!1月9日报道亩产2000斤。6月30日报道亩产5103斤。7月25日报道亩产9195斤。9月25日报道亩产13043斤。一颗白菜500斤,亩产小麦12万斤,亩产土豆120万斤你相信吗?跃进号角(宣传画)跃进产量高!.当时的“卫星田”能
承受得住一位小姑娘
肥猪赛大象
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
足够吃半年“大跃进”运动中大炼钢铁时出现
在山西省故县“小土群”的一角
农民大炼土钢时运送矿石
全民大炼钢现代化炼钢思考:你认为这样炼出的钢质量会如何?这样炼钢你认为有什么影响?信息:58年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生产关系方面急于过渡的一次典型实验。
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
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广大群众与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实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就是搞“一平二调” ,刮起了一股“共产风”,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经济的发展遭到了重大损失。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鼓足干劲加油干放开肚皮吃饱饭人民公社化运动对马克思合作制的错误认识:土地公有,统一经营,集中劳动,按劳分配。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党在探索中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由此可见,党这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大问题上,还缺乏足够清醒的和科学的认识,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
1959~1961年,出现了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党和人民为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三年经济困难(59-61) 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广大人民生活状况不断下降,饥荒严重,食品紧缺。二、曲折发展的十年(56-66)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大跃进”
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国民经济的调整
(八字方针)
1960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三年经济困难
59-61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启示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66-76)66------------71-----------73----------75----------76爆发周恩来进行邓小平全面整顿结束回忆归纳文革的发展过程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全面整顿的实质:文革对经济的破坏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阅读课本归纳:“文革”对国民经济造成哪些负面影响? 学思之窗:
文革期间,国家建设的各方面工作都陷入严重混乱状态,针对这种情况,1975年邓小平刚刚主持中央工作就提出“整顿”。
整顿的内容包括:引进先进技术,整顿企业秩序,健全规章制度;坚持按劳分配;注重科学研究;对各行业进行调整。总之即实行全面整顿。
全面整顿的实质是系统地纠正“左”倾错误
它使国民经济呈现出迅速回升状态。巩固练习1、“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2、人们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为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开始于
A、1949 B、1956 C、1966 D、1978
3、下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③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4、文革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不包括
A、经济机构处于瘫痪 B、国民经济严重滑坡
C、经济取得一定的成就 D、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和制度被废除ABCC明天见 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执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大步骤,它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简单说来就是建立两大方面的基础: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历经了五个年头,经过反复修改,到正式通过时已经实施了大部分,它从我国实际出发,又参照苏联的经验,成为切实可行的计划。“一五”计划建设规模宏大,在五年内,各项支出总数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以上。用这样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国家建设,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得到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持,王崇伦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一切保障了“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同世界其他国家工业起飞时期的增长速度相比,也是名列前茅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阶级关系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国内主要矛盾必然要发生变化。中共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突出了我国生产力还很落后的基本国情,强调了全党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中共八大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关注国情,正确分析国情,深刻了解国情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和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共同构成了新中国发展的良好开端。
遗憾的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思想还不够成熟,八大的正确方针在党内未能牢固确立,一些重要思想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充分坚持下去,
因此,八大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曲折。
面对严峻的现实,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已势在必行。
继中共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之后,国家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国民经济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给我们带来了可贵的启示。
课件20张PPT。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改造的基本条件1)、重要力量:国营企业没收的官僚资本和帝义在华企业中国新建国营企业2)、阶级条件工人阶级在整个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
的控制能力得到很大加强3)、农村条件互助合作运动——个体农业向社义集体化逐步过渡的开端2、改造的依据内容: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 讨论:“一化三改造”的内容及其关系?“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三改
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
为工业化的实现创造前提条件。他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的关系,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即发展
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三大改造: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过渡形式加工订货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2)、政策:赎买政策3)、意义:使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
制,成功地实现了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形式: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3、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形式:手工业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改造的结果1956年底三大改造胜利结束,实现了生产资
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
主义基本制度,进而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评价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
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弊:在改造后期,改造工作过于急躁
和粗糙,也给社会发展遗留下了许多弊端二、曲折发展的十年(56-66)1、正确的探索1)、《论十大关系》①时间:1956年4月②内容:主要注重农、轻、重比例协调③意义:实际上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标志着中共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义道路的开端2)、中共八大①时间:1956年9月②内容: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制订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③意义:它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中国建设
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3)、“八字方针”①时间:1960年冬②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2、错误的探索1)、大跃进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大幅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高指标带来高估产,各地掀起虚报高产浪潮2)、人民公社化运动跃进号角(宣传画)跃进产量高!人民公社化运动对马克思合作制的错误认识:土地公有,统一经营,集中劳动,按劳分配。4)、评价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
“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
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十年1)、特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成就2)、成就: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形成十几个基础行业修建铁路石油自给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经济混乱1)、原因1967年 “全面夺权”2)、表现国民经济计划被废置国民经济的运行失控全国交通运输阻塞,物资供应困难大批工矿交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各地工矿企业管理混乱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2、经济起色1)、原因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在毛
泽东的支持下,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2)、内容提出整顿企业的措施,恢复规章制度在农村,重申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3)、结果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和整顿,国家的经济工作表现出色3、经济复苏1)、背景1975年周恩来病情加重,邓小平在毛
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和国务院工作2)、内容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
业和国防科技工作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3)、结果经济开始了复苏和发展,但是,由于
“四人帮”的阻挠,再次遭到了破坏4、影响1)、给经济建设造成及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
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的混乱2)、由于“文革”影响,中国失去了一次及其
宝贵的发展机遇。“文革”从反面为中国
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注意:经济建设的成就并不是“文革”的成就,
而是广大干部、群众坚决抵制“左”倾错
误,周、邓主持工作时积极努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