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古希腊的石头课件(21张ppt)+教案+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古希腊的石头课件(21张ppt)+教案+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01 21:50:40

文档简介

《古希腊的石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读文章,品味语言,整体感知文本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感情,领悟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尊重历史,合理保护历史遗迹的主旨。
培养对中国文化、历史的自豪感,以及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3遍,给自然段标序号,掌握文本大意。
2、阅读课文并标画出作者在古希腊的游踪、具体看到那些石头、产生什么联想。
3、思考现实生活中1-2个关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事例。
4、熟练掌握下列字词读音:
暧昧???亢奋????龟裂??? 苍劲???凹陷????掰开????葱茏???东渐????神谕??
粗糙???篝火????分外? 犍陀罗???云冈石窟
导入新课:
冯骥才,有着丰富而独特的人生,他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多重身份,他曾经是一名篮球运动员,受伤后成为一名画家,后来成为作家,并把自己的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近年来他积极投身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成了一名社会工作者。
(问:冯骥才最喜欢人们称他什么称呼?)
对于种种称呼,冯骥才更愿意被人称为“知识分子”,因为他认为“作家只是个职业,而知识分子意味着一种精神、一种品格。知识分子既站在现在看过去,也站在未来看现在。”“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应有文化责任感。”正是基于此,冯骥才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并为此而呕心沥血。
他醉心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同时,也追寻世界各国的古老文化。
思考:今天,他来到了希腊,在希腊他看到了什么?
明确:引出题目 古希腊的石头
分析题目:
思考:为什么是石头?是怎样的石头值得作者去看呢?
明确:(让学生阅读第三段,找出关键词)是刻着历史与艺术的石头,是具有文化内涵的石头,在这里石头是文化的象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想借古希腊的石头谈古希腊的文化、历史,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悟。
分析课文:
——感知文本——
提示:这篇散文可以称为“文化散文”,这类散文常以游记的形式出现,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反思和深远的人文关怀。
游记中最常见的写法是“移步换景”,也就是“边走边看”。
思考:在希腊,作者具体到过哪些地方,看到哪些石头?
(学生独立阅读文本,勾画关键词和重点句。自由发言,诵读文本相关内容,进行归纳。)
明确:在博物馆 看到一截石雕的男子左臂
小山上 看到高大的雕着神像的纪念碑
迈锡尼遗址 看到被时光磨砺得分外粗糙的巨大石块
海神庙 看到只有石头的庙基和光秃秃的多里克石柱
进一步提示:作者在希腊边走边看,脚步没有停下,心也没有停下。
思考:再读课文,每到一处,作者都感受到了什么?
(可让学生朗读有关段落,探讨关键语句的含义,师生一起归纳总结。)
明确:博物馆——石臂——想见历史
小山上——石碑——感受历史 历史之美
迈锡尼——石块——回到历史 文化之美
海神庙——石柱——解释历史
——品读文本——
提示:为什么古希腊的石头可以带给作者如此真切的历史感受?石头随处可见,其他地方的石头为什么就不行呢?我们千佛山的石雕,孔府大成殿的石柱同样是历史遗迹,为什么很少能唤起我们的历史感呢?(PPT展示相关希腊历史遗迹)
思考:再读文本,思考希腊人是如何对待这些古代石头的?
明确:(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进行讨论,互相评价,归纳分析。)(10自然段)希腊人决不会去将古物返修,甚至做更愚蠢的事——复原。
(17自然段)尊重历史就是不改变历史。
(21自然段)珍视历史就是保护它的原貌与原状。
(26自然段)在希腊,历史的空间受到绝对与纯正的保护。
珍惜——存博物馆 精心呵护
保护——决不翻新 刻意隐蔽
提示:希腊人很好的用现代文明去珍惜古代文明,使古代与现代文明和谐并存发展,通过雅典卫城图我们看到古老的城池与现代城市巧妙的融合到一起,让人赞叹。(PPT展示现代雅典城市与古老雅典卫城)
思考:找出作者对希腊人这种做法的评价或态度。
最终作者发出感慨:最后三段
(学生齐读)明确作者态度。
——探讨主题——
思考:作者在文中仅仅表达对希腊文明的喜爱和对希腊人保护他们文化做法的钦佩吗?作为一名致力于保护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分子,冯骥才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还想告诉我们什么?
(启发学生思考,阅读分析第20自然段)
思考:结合文章,谈谈作者为什么反对修复圆明园?
(学生发言,PPT展示)
结论:我们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我们善于建立一个新世界,我们曾经一度为此自豪。但是我们想不到的是圆明园可以修复,但是在一座崭新的圆明园面前历史的魂灵会一下子逃离而去,于是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愤怒消失了,抚不平的伤疤没有了,这一段屈辱历史终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一个民族如果轻易改变或忘记自己的历史,她也就很难拥有民族的明天。
我们正在失去的,也许是我们永远也追不回的东西。
(启发学生思考,联系实际谈一谈生活中相关的对于文化保护遗憾的事例。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及时给与鼓励)
提示:从希腊回来的冯骥才,在2003年发起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与普查工作,2009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近二十年来,我们也越来越重视对本国的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发言,列举正面例子)
结论: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学生发言,结合文本学习,谈谈本节课感想收获。)
课后写作练习
续写练习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写作要求:1、选用生活中一个关于文化传承的事例进行说理。
2、内容体现本文主旨,语言简洁严谨。
3、字数 150—200字。
课件21张PPT。古希腊的石头冯骥才作家介绍冯骥才,生于天津,篮球运动员、画家、作家、编剧、社会活动家。 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冯骥才“作家只是个职业,而知识分子意味着一种精神、一种品格。知识分子既站在现在看过去,也站在未来看现在。” 作家介绍分析课文思考:在希腊,作者具体到过哪些地方,看到哪些石头,产生了哪些联想? 分析课文思考:希腊人是如何对待这些古代的石头的?探究主题作者对古希腊石头的欣赏就是对外族文明的欣赏,对希腊人的钦佩,就是对保护文明保护历史这种做法的钦佩。探究主题作为具有文化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圆明园遗址圆明园复原图“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习近平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续写练习写作要求:1、选用生活中一个关于文化传承的事例进行说理。
2、内容体现本文主旨,语言简洁严谨。
3、字数 150—200字。 巩固练习
(共30分 建议用时30分钟)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
在博物馆的一个展厅,我看到一截石雕的男子的左臂。虽然只是这么一段残臂,却依然紧握拳头,昂然地向上弯曲着,皮肤下面的血管鼓胀,脉博在这石臂中有力地跳动。我们无法看见这手臂连接着的雄伟的身躯,但完全可以想见这位男子英雄般的形象。一件古物背后是一片广阔的历史风景。历史并不因为它的残缺而缺少什么。残缺,却表现着它的 ,它的 ,它的 ,还有一种岁月感。岁月感就是时间感。当事物在无形的时间历史中穿过,它便被一点点地消损与改造,因而便变得古旧、龟裂、剥落与含混,同时也就沉静、苍劲、深厚、斑驳和朦胧起来。? ?
于是一种美出现了。
1.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脉博 苍劲jìn B. 身躯 龟裂jūn
C.斑驳 剥落bāo D. 朦胧 含混hún
2. 根据上下文,选出最恰当的选项 ( )(3分)
残缺,却表现着它的 ,它的 ,它的 ,还有一种岁月感。
A. 经历 命运 年龄 B. 命运 经历 年龄
C. 年龄 经历 命运 D. 命运 年龄 经历
3.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举世闻名??????? 眉清目朗??????? 神采焕发??????? 炯炯有神 B.暧昧不明??????? 隐隐约约??????? 气宇轩昂??????? 神弛万里 C.令人神往??????? 五彩缤纷??????? 战战兢兢??????? 突发其想 D.天崖海角??????? 浩无际涯??????? 了无声息??????? 悲痛欲绝 4.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我静静坐在山顶一块山石上,默默享受着这种奇异和美妙的感受,直到夕阳把整个石碑_____________得金红,仿佛一块烧透了的熔岩。 (2)被时光的筛子_____________下来的只有这些破碎的房宇、残垣败壁、断碑,兀自竖立的石柱,东一个西一个的柱头或柱础。 (3)爱琴王如今还在海底吗?他到底身在哪里?在远处那一片_____________着波光的“酒绿色的海心”吗? A.染??? 筛??? 闪???????????????????????? B.闪??? 筛??? 染 C.筛?? 染??? 闪???????????????????????? D.染??? 闪??? 筛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是举世闻名的。 B.教室内静悄悄的,同学们正炯炯有神地听老师讲课。 C.他,天庭饱满,气宇轩昂,一看就不是平凡之辈。 D.他把自己的家乡描述得真是太好了,读起来令人神往。
6.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我在那些欧洲史上最伟大的雕像中间走来走去,只觉得我的眼睛——被那个英雄时代所特有的比传说还神奇的光芒照得发亮。 B.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人带到永远。在岁月的翻滚中,古希腊人的石头已经满是裂痕与缺口,有的只剩下一些残块和断片。 C.站在雅典卫城上,我发现对面远远的一座绿色的小山顶上,爽眼地竖立着一座白色的石碑。 D.希腊人说他们最得意的三样东西就是:阳光、海水和石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 那一天,天气分外好。我们驱车去苏纽的海神庙。车子开出雅典,一路沿着爱琴海,跑了三个小时。右边的车窗上始终是一片纯蓝,像是电视的蓝屏。 ??? 海神庙真像在天涯海角。它高踞在一块伸向海里的险峻的断崖上。看似三面环海,视野非常开阔。这视野就是海神的视野。而希腊的海神波塞冬就同中国人的海神妈祖一样,护佑着渔舟与商船的平安。但不同的是,波塞冬还有一个使命是要庇护战船。因为波斯人与希腊人在海上的争雄,一直贯穿着这个英雄国度的全部历史。 ??? 可是,这座纪元前的古庙,现今只有石头的庙基和两三排光秃秃的多里克石柱了。石柱上深深的沟槽快要被时光磨平。还有一些断柱和建筑构件的碎块,分散在这崖顶的平台上,依旧是没人把它们“规范”起来。没有一个希腊人敢于胆大包天地修改历史。这些质地较软的大理石残件,经受着两千多年的阵阵海风的吹来吹去,正在一点点变短变小,有几块竟然差不多要消没在地面中了;一些石头表面还像流质一样起伏。这是海风在上边不停地翻卷的结果。可就是这样一种景象,使得分外强烈的历史感一下子把我包围起来。 ??? 纯蓝的爱琴海浩无际涯,海上没有一只船,天上没有鹰鸟,也没有飞机。无风的世界了无声息,只有明媚的阳光照耀着古希腊这些苍老而洁白的石头。天地间,也只有这些石头能够解释此地非凡的过去。甚至叫我想起爱琴海的名字来源于爱琴王——那个悲痛欲绝的故事。爱琴王没有等到出征的王子乘着白色的帆船回来,他绝望地跳进了大海。这大海是不是在那一瞬变成这样深浓而清冷的蓝色?爱琴王如今还在海底吗?他到底身在哪里?在远处那一片闪着波光的“酒绿色的海心”吗? ??? 等我走下断崖时,忽然发现一间专门为游客服务的商店,它故意盖在侧下方的隐蔽处。在海神庙所在的崖顶的任何地方,都是绝对看不见这家商店的。当然,这是希腊人刻意做的。他们绝对不让我们的视野受到任何现代事物的干扰,为此,历史的空间受到了绝对与纯正的保护! ??? 我由衷地钦佩希腊人! ??? 希腊人告诉我们,保护古代文明遗产,需要的是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崇拜,科学的方法,优雅的美感和高尚的文化品位。因为历史文明是一种很高的意境。 ??? 创造古希腊的是历史文明,珍惜古希腊的是现代文明。而懂得怎样珍惜它,才是一种很高层次的文明。 7.作者驱车去苏纽的海神庙,跑了三个小时,看到的海神庙是什么模样的?从中能看到什么?(4分)
8.作者为什么会想到关于爱琴海的那个传说?从中你又想到了什么?(4分)
9.作者在这段文字中为什么说“由衷地钦佩希腊人”? (2分)
10.“创造古希腊的是历史文明,珍惜古希腊的是现代文明。而懂得怎样珍惜它,才是一种很高层次的文明。”作者说这句话的真实用意是什么?(2分)
巩固练习答案
1.B
2.A??
3.答案:A项B项神驰万里;C项突发奇想D 天涯海角 4.答案:A 5.答案:B“炯炯有神”形容眼睛明亮,精神饱满。此处应该用“聚精会神”。
6.解析:A项存在定语顺序排列不当的语病,“比传说还神奇”是修饰“英雄时代”的,因此应移到“英雄时代”前面。
7.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与整合信息的能力。第一问可根据第三段的开头部分总结。第二问可以从“没有一个希腊人敢于胆大包天地修改历史”“可就是这样一种景象,使得分外强烈的历史感一下子把我包围起来”等句子看出来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参考答案:“这座纪元前的古庙,现今只有石头的庙基和两三排光秃秃的多里克石柱了。石柱上深深的沟槽快要被时光磨平。还有一些断柱和建筑构件的碎块,分散在这崖顶的平台上。” 从海神庙我们看到了希腊人保护历史遗址的方式:他们绝不去动一动历史遁去后的“现场”,因为这就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尊重历史就是不更改历史。 8. 解析:作者在文中认为古物具有历史美、时间美和文化美,看到爱琴海旁边的石头自然而然地便想到了这个传说。这也可以算是印证作者的这一看法。 参考答案:作者是由爱琴海边上的那些苍老而洁白的石头引发的。从中可以看到古老的石头确实具有历史美、时间美和文化美。 9. 解析:作者用了“由衷”一词,表明钦佩希腊人保护文物的程度,对他们的做法十分推崇。 参考答案:因为作者在这次游览中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希腊人对待古文物的方法态度是正确的。 10. 解析:在作者看来,有许多国人不注意保护文物,国人素质有待提高,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文明,这也正是作者撰文的目的之一。 参考答案:作者通过这句话告诉我们保护历史文明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