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评测练习
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敕造(chì) 阜盛(fǔ) 内帏(wéi) 宫绦(tāo)B.盥洗(ɡuàn) 两腋(yè) 忖度(cǔn) 瞋视(chēn)C.懵懂(měnɡ) 贾赦(shè) 绾着(wǎn) 便宜(biàn)D.錾银(zàn) 戏谑(xuè) 驯骡(xùn) 罥烟(juàn)2.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体态、容貌)
B.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风韵)
C.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妻子)
D.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方便)
3.贾宝玉对林黛玉有“四问”:间读书、问名、问字、问玉,为什么把“问玉”放在最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人们交往,往往是先问一般情况,如姓名、干什么等,而后问到实质的问题,这样安排符合礼俗常情。
B.因为“问玉”是由“问名”“问字”引发而来的,把“问玉”放在最后,以便水到渠成形成高潮,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C.因为先问读书、问名、问字,最后问玉,可以使情节波澜起伏,跌宕生姿。
D.因为这两个人名字中都有“玉”,宝玉又身佩“通灵宝玉”,因而引起宝玉对“玉”的联想,所以把“问玉”放在最后顺理成章。
4.贾府人物众多,通过林黛玉的眼情不可能—一介绍,必须有详有略,有虚有实,有集体介绍,有单独介绍。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贾母、王熙凤、宝玉是贾府中的重要人物,因此通过林黛玉的眼睛详细介绍。
B.作者详写的人物有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略写的人物有贾母、王夫人、邢夫人、李纨、贾氏三姐妹。
C.实写的人物有黛玉、宝玉、凤姐等,贾赦、贾政等贾府主要人物暂未出现,虚写交待。
D.作者对主要人物宝玉、黛玉、凤姐作单独介绍,其余在这个场会尚不需要突出的,只作集体介绍。
5.对王熙凤和贾宝玉两个主要人物的出场亮相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凤姐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宝玉是未闻其声,先写其人。
B.凤姐主要是正面描写,宝玉是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
C.凤姐出场是“形神兼备”,极尽自我表演之能事;宝玉出场是先写“形”,再出场是由“形”写到“神”
D.宝玉的出场是由他在贾府中的特殊的地位、身份和性格特点决定的。凤姐的出场是为了迎合贾母的欢心。
6.下面对《红楼梦》及其作者的解说,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是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B.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祖先原是满人。曹家曾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后家遭败落。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表达了自己的民主思想和新的朦胧的理想。
C.《红楼梦》在描写一个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又流露了惋惜和感伤的情绪。此外,还有宿命论、虚无主义、恋爱至上等消极思想倾向。D.《红楼梦》共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所写,后40回为高鹗所续,使小说成为首尾齐全的文学巨著。但高鹗在小说最后让贾家家道复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小说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西江月(一)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_____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西江月(二)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____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____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行状!(选自《红楼梦》)1.文中横线处应填的一组是( )
事 奈 肖
B.事 奈 孝
C.世 耐 肖
D.世 耐 孝
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偏僻──古怪,不和群。
B. 乖张──偏执,不驯顺,与众不同。
C. 皮囊──作皮袋,指人的躯壳。
D. 辜负──本义是背负、对不起,这里有浪费的意思。
3.选出与“寄言纨绔与膏粱”一句修辞相同的一项是( )
A. 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B.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D.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4.对两首词中某些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纵然生得……草莽”一句中,“草莽”指丛生的杂草,比喻没有学问,这里的学问当然是借统治阶级的眼光来看的。
B.“行为偏僻性乖张”是指宝玉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正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的大胆挑战与批判。C.“愚顽怕读文章”指宝玉只知在内帏中厮混,所有文章他都厌恶,包括《四书》《西厢记》《牡丹亭》等都怕读,也是他厌恶功名利禄的表现。
D.“那管世人诽谤”则更是对他叛逆性格的赞扬。5.文中写道“《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恰”字则体现在该词所采用的手法上,其手法是( )
A. 似贬实褒
B.似褒实贬
C.似褒似贬
D.反面衬托
6.下面关于《西江月》二词内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词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宝玉,实际上却是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
B. 二词对宝玉的不谙世务、不喜读书、不思进取的不肖行为作了批判。
C. 二词预示了作为封建贵族家庭里的富贵闲人的不幸结局――富贵分散,家道败落。
D. 《红楼梦》续书的结尾,宝玉高中乡魁,荣受朝封,光耀祖上,又生贵子,继承祖业,与“天下无能第一”相矛盾,继续写违背了曹雪芹写贾宝玉的原意。
参考答案积累与运用1.A2.C3.B4.A5.D6.B
小说阅读1.C2.A3.B4.C5.A6.B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