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0课 教学设计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这节内容是岳麓版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三节第20课的内容,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启经济体制改革,下启经济腾飞与社会巨变。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通过对内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时代大潮的背景下,要实现我国的快速发展,就不能做井底之蛙、闭门造车,就需要走向世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二者相辅相成。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指引中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中国的经济腾飞,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对外开放的相关史实有所了解。高中阶段的学习应该加强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和锻炼,发挥历史学科塑造人格的作用。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是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因此在材料中通过创设材料情境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既符合高中学生知识认知的规律,也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主动思考、阅读、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感悟历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积极创新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的智能和认知水平都得到发展。
(2)立足十九大,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学生通过媒体等宣传对改革开放又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对这节课的大胆整合和取舍,引导学生深刻的体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宏观上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三、【教学目标】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依据课标,立足教材、学情,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步骤,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特点。在掌握对外开放历史史实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史料分析,师生互动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和特点;通过生生互动,视频展示,引导学生了解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情况和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对外开放过程和特点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日益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更多的立足当下,认识和体会2018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更好推动开放发展的新内涵和新要求。引导学生深刻的理解对外开放,是实现现代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还指出,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这样的信念和担当,我们将进一步拓展开放的格局,放眼全球、胸怀世界,与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导学生把握时代的脉搏,更深刻的体会新时代中国的大国本色。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而树立起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和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四、【重点和难点】
1、重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确立依据:新课标要求“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2、难点:
(1)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的特点。(确立依据: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特点,不仅涉及开放在地理区域上的特点,还涉及开放的对象的特点,以及开放领域的特点,学生很容易混淆。)
(2)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特点。(确立依据:立足时政,运用全球视野,学生要具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情境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在主动思考、阅读、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感悟历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积极创新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的智能和认知水平都得到发展。
六、【教学准备】
(1)教师整理相关资料、视频剪辑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前组织学生结合学案进行有效的预习准备,完成学案中知识梳理部分。
(3)根据小组的划分,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电视剧《大染坊》片段
(师):同学们以前有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在这部电视剧中主要人物是山东企业家陈寿亭。在这段视频中,你看懂了什么?
(学生):在近代中国,因为国家和军队的衰败,陈寿亭耗尽毕生心血创办的近代企业在大火中化为了乌有。
教师过渡:陈寿亭的悲剧令人心痛,这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近代工业不能发展壮大。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同为山东企业家的张瑞敏和他带领下的海尔集团,却是那样自信从容地一路冲向了国际。在张瑞敏和海尔集团的身后,又是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时代呢?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给以了这样的总结——
课件播放——习近平书记十九大讲话
教师过渡: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海尔的每一次骐骥一跃都折射出中国走向世界的身影。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海尔的发展,追寻新中国对外开放的伟大篇章。
设计意图: 利用视频和音频材料渲染课堂氛围,在学生感官的刺激中,获得感性认识。设置问题情境,在新课讲授之前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营造他们学习历史的激情,而进人学习的最佳状态。通过近代中国与新时代中国的对比,引导学生感受国家的变化和时代的变化,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授课环节】
一、追赶世界
(师):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制定了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借力于国家开放的好政策,80、90年代海尔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呢?
课件展示——材料1和材料2
问题:
(1)八九十年代,海尔的发展策略是什么?
(2)概括中国对外开放的步骤和对外开放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结合两段材料找一找80、90年代海尔的发展策略是什么?
(学生):80年代的海尔通过引进德国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发展生产;90年代开启了家电产品的多元化发展目标。
(师):80年代的海尔在引进技术中起步,90年代的海尔在发展中适时地进行了转型。透过海尔的发展策略,我们可以看出此时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为了快马加鞭的追赶世界。80、90年代海尔的发展机遇,恰恰反映出中国走向开放的过程。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两段材料和课本的知识来梳理一下中国走向开放的步骤。
(学生):阅读教材
(师):请同学们抬头看到大屏幕,这是一张中国地图,哪位同学能指着地图给大家讲一讲中国走向开放的步骤?
(学生):介绍讲解
(师):通过**学生的讲解,我们一起了解中国走向开放的过程。在这里,我想追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中国的开放为什么最早会从经济特区开始?”
(学生):自然和人文的因素
(师):第二个问题——“从地图上看,中国的开放格局体现出了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点线面结合,从沿海到内陆,从东部到中西部开放的特点。
(师):中国的对外开放从开放区域上表现为对层次的特点,此外,中国的开放还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全方位的特点,一个是宽领域的特点,什么是“全方位”和“宽领域”呢?
(学生):“全方位”是指,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开放;“宽领域”是指对外开放不仅仅是经济领域,也包括科学、教育、文化、服务业、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开放。
教师过渡小结: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实现了中国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当历史的坐标来到21世纪,从追赶世界到融入世界,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海尔的发展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设计意图:透过海尔80、90年代的发展机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走向开放的过程。通过地图的生动展示,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中国开放格局的特点。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在其文章《理解历史》中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接触和反应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究的结果:历史的实际情景及其发展。”将教材中的史实和史论置于史料中,让学生去咀嚼,培养了学生阅读、分析和归纳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融入世界
课件展示:材料3及问题
(1)21世纪初,海尔集团的发展策略是什么?
(2)海尔转变发展策略的契机是什么?
(学生):21世纪初,海尔走出国门走向世界。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海尔的发展转变提供了契机。
(师):中国入世,实现了中国和世界市场的接轨,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在入世之初,以海尔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会遇到来自哪些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呢?
课件展示——问题(3)入世之初,海尔会遇到哪些方面的挑战?
(学生):技术,质量,价格,科技含量,产品种类方面的竞争压力。
(师):面对这些压力和挑战,海尔的当家人张瑞敏却斩钉截铁地说:——
课件展示——
(师):在这里,张瑞敏表达了海尔人面对入世的信心和勇气。大家想一想,海尔人为什么会拥有这样的勇气和信心?
(学生):竞争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强大的国家就是中国企业的坚实后盾。
(师):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复兴,就是海尔人的底气。中国的企业就是要到世界市场的舞台上“与狼共舞”,就是要在竞争中提升自己。走向世界的海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课件展示——
教师过渡小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追赶世界的步步跟跑,到融入世界的发力并跑,中国以惊人的速度进入世界视野。弹指一挥间,当中国这列飞驰的快车驶进习近平总书记领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已经成长为一个世界瞩目的东方大国,俗话说得好:“达则兼济天下”,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今天的中国又是以怎样的心态和姿态面向世界的呢?
设计意图:透过海尔在21世纪初的新变化,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走出去”的阶段。从中国企业面对入世具备的信心和勇气,折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力的日渐强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引领世界
(师):下面,我给同学们放一段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视频,请同学们在视频中找一找新时代中国开放的新特点是什么?
课件播放——视频《辉煌中国》片段
(师):走进新时代,面向新开放,海尔的张瑞敏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了规划,请同学们结合视频的内容和海尔的未来发展策略,讨论一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特点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发言。
(师):刚才通过讨论,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对于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特点,我也归纳了这样的五个方面——,同学们可以来看一看
课件展示:
(师):在这些新特点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新时代的中国正以自信的心态,担当的姿态,走进引领世界发展的新境界。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资料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新时代的对外开放。通过讨论新时代开放的新特点,引导学生感受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放眼全球、胸怀世界,与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深刻的体会新时代中国的大国本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积极创新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的智能和认知水平都得到发展。
小结升华:
此刻,让我们的思路再次回到这节课的起点,从陈寿亭的痛心疾首到海尔总裁张瑞敏的意气风发,让我们看到的是从近代到现代,我们的国家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追溯中国走向开放的进程,从追赶世界到融入世界,再到引领世界,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富有活力而又充满希望的中国,今天的中国是一个积极进取而又保持和谐的中国,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参与全球竞争而又负责任的中国。长风破浪会有时,我们的国家将继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课件展示:视频《辉煌中国》片段
设计意图:立足十九大,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引导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引导学生把握时代的脉搏,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而树立起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和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附:课前学案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导学目标】
★课标要求: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学习目标:
?①中国对外开放的步骤????
?②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①重点:中国对外开放的步骤
②难点: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特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特点
【课前自主学习】
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1978年,中共的 确定了“ ”方针
2、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⑴五个经济特区的设立
a.时间和地点:____________五个经济特区相继于1980年到1988年先后成立。
b.从地理、人文条件等方面思考,经济特区设在深圳等城市的原因?
c.目的:吸收和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d.特点:“特”在实行特殊的 和 。
⑵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国家有决定开放________、_________、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⑶4个沿海经济开发区:1985年有先后决定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
⑷1992年开发_______、2004年以来开发_______。
3、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的含义:世贸组织实际上就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______________。
2、中国加入世贸的历程:中国是_________创始国之一,由于历史原因,中止了在关贸总协定中的活动。从1986年开始,中国政府用了15年多的时间,坚持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申请加入世贸组织,经过数轮谈判,终于在_________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它的一员。
加入世贸组织的利弊
中国加入世贸意味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开放,对中国来说_________________并存,中国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迎接挑战,融入世界经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拓展提高 :对外开放格局特点的含义?
课件23张PPT。 《大染坊》
人物:陈寿亭张瑞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十九大报告》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一篇章
追赶世界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一篇章 追赶世界材料一 1984年12月,张瑞敏奉命组建了青岛电冰箱厂,决定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的生产线。这次引进属于购买利勃海尔的电冰箱生产技术和设备。当时双方签订的合同规定,海尔可以在德国商标上加注厂址在青岛。于是,海尔引进“琴岛——利勃海尔”作为公司的商标。
——叶亮军《从海尔成长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 材料二 1991年12月,青岛电冰箱总厂合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得贝电冰柜厂,成立了海尔集团。1992年海尔集团建立起了海尔开发区工业园,海尔信息产业园,树立家电产品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目标。
——叶亮军《从海尔成长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1)八九十年代,海尔的发展策略是什么?(2)概括中国对外开放的步骤和对外开放的特点?·太原成都·西安··南昌·郑州南京··兰州合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发区
内地省会城市
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流域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一篇章 追赶世界1、形成步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陆省会城市2、格局特点 多层次 全方位 宽领域 世界上所有类型的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形成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不仅仅是经济领域,也包括科学、教育、文化、服务业、医疗卫生等领域。第二篇章
融入世界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材料三 到2004年,海尔整整走过了20年。20岁的海尔从国内走向海外, 越走越强,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
——叶亮军《从海尔成长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1)21世纪初,海尔集团的发展策略是什么?第二篇章 融入世界(2)海尔转变发展策略的契机是什么?(3)入世之初,海尔会遇到哪些方面的挑战?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二篇章 融入世界“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企业来讲,这条出路需要自己冲出去,自己杀出去。”
——海尔董事会主席
张瑞敏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二篇章 融入世界到2005年,海尔集团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集团下辖240多家法人单位,并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5万人。
——叶亮军《从海尔成长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二篇章 融入世界引进来走出去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三篇章
引领世界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三篇章 引领世界 海尔的未来发展策略
1、加快全球化战略布局,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2、从过去学习和模仿国外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走向引领世界舞台的中心
3、智能服务世界
4、诚信生态,共享平台
5、用中国智慧,为世界创造美好生活
——张瑞敏
第三篇章 引领世界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特点是什么? 海尔的未来发展策略
1、加快全球化战略布局,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2、从过去学习和模仿国外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走向引领世界舞台的中心
3、智能服务世界
4、诚信生态,共享平台
5、用中国智慧,为世界创造美好生活
——张瑞敏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三篇章 引领世界 1紧跟全球化,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全球化 2更坚定,更大规模的开放 3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更要形成中国特色 4谋求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的新秩序 5以科技创新引领世界新格局新特点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一篇章 追赶世界1、形成步骤2、格局特点第二篇章 融入世界第三篇章 引领世界入世大国本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天的中国一个富有活力而又充满希望的中国
一个积极进取而又保持和谐的中国
一个参与全球竞争而又有责任担当的中国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评测练习)
选择题
1、深圳在改革开放前是一个小渔村,1999年深圳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4300美元。这主要是因为
A.深圳的交通条件便利 B.深圳的资源丰富
C.深圳率先开放,政策优惠 D.深圳的华侨众多
2、下列城市不属于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是
A.大连、秦皇岛 B.天津、广州
C.烟台、青岛 D.上海、厦门
3、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以下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②扩大对外贸易的原则是平等互利③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是广东、福建两省④已经形成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A.①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我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A.深圳珠海的大发展 B.海南建省
C.上海浦东的开发 D.西部的开发
5、20世纪末,我国开始实施对外开放“走出去”战略,对 这一战略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B.适应了加 WTO后的形势
C.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D.其基本含义是加强商品输出
6、我国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A.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内地——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D.经济特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7、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贸组织
8、经济特区的“特”是指
A.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
B.在外交上享有特殊的权力
C.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采取特殊政策
D.即划出的特定的区域,属政治特区
9、当代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对外开放相比最本质的不同是
A.前者是主动自强的开放,后者是被迫屈辱的开放
B.前者是经济目的,后者是政治目的
C.前者是全方位的开放,后者是部分开放
D.前者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开放,后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放
10、当今,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地方是
A.海南岛 B.深圳 C.上海浦东 D.广州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表一:1951年和1997年我国对外贸易比较(单位:亿美元)
年份
进口
出口
差额
外贸总额占GDP的比例
1951年
8.2
11.2
+3
10.96%
1997年
1423.6
1827.0
+403.4
36.1%
表二:中国出口货值比例比较(单位:%)
请回答:
两则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末期,我国对外贸易呈现怎样的变化发展趋势?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