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1、C(原文是“八正道、四圣谛介于知行之间”。)
2、C(文章并未对“知”与“行”的相互关系展开详细论证。)
3、D(A项错误,佛教适应现实情况做出伪装只是能在中国立定脚跟的原因之一,佛教本身自有其价值。B项错误,原文是“几乎一样”。C项错误,根据原文,三种文化主要讲的是“天学”、“鬼学”和“人学”。)
4、D (A项理解不全面,主要是通过渲染花之名贵来衬托养花之人的非同寻常;B项,“想通过女友得到老菊头的‘绿荷'”错误;C项,小说的“故事情节比较复杂,一波三折”错误。)
5、①生动细致地描绘了“绿荷”的茁壮美丽,照应了首段,说明“绿荷”的确不愧是菊之上上品,极其名贵。也为下文老菊头爱菊如命做铺垫。②表现了老菊头养菊技术的高超,对“绿荷”的呵护备至。③与后文“绿荷”越变越孱弱,直至最后死亡形成强烈的反差,增强了悲剧效果,有力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每点2分,共6分。)
6、①概括了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和小说的主要情节。老菊头爱菊成痴,近乎病态。②暗示了小说主题。对事物的痴迷需要有度,否则“痴”就成了狭隘和保守,反而会造成对事物的伤害。③能引发人们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因何痴?如何痴?痴有何果?等等。④隐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对老菊头做法的否定,对其遭遇的同情及对“绿荷”绝种的惋惜。(答出其中三点即给满分。)
7、B(“中国制笔企业仿冒多”的说法不准确,文中说“这些小企业以仿冒为主”、“这些小作坊靠偷工减料、偷税漏税挑起低价竞争”,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制笔企业都会去仿冒。)
8、D(材料四并没有涉及产业结构方面的内容。)
9、①要净化市场环境,(或“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大打假力度,加强质量监督。②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鼓励技术创新。③行业要树立品牌意识,提质增效。④大力提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⑤搞好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转型升级。⑥要注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答出一点1 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
10、B(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
11、C(古代一般七十岁致仕。)
12、A(被贬饶州知州的是范仲淹。)
13、(1)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欧阳修因此被贬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调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上、坐、贬、稍、徙各1分)
(2)按惯例,对这个官职必须先考试而后才能任命,仁宗了解欧阳修,下诏令特意授予(任命)他。(故事、命、知、特、除各1分)
【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欧阳修科举中进士,在南宫考试中得第一,钦点为甲科,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欧阳修因此被贬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调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过了很久,欧阳修复任为馆阁校勘,以后又改任为集贤校理。庆历三年(1043),掌管谏院。当时仁宗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动,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都参与执政,增加谏官,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最先入选。欧阳修每次进见皇上,仁宗都询问他以治国执政之事,看哪些是可以做的。因其时国家政事之许多方面都在从事改革,一些小人遂势焰昌炽,大肆攻讦。欧阳修担心从事改革的一些好人难以获胜,便也多次分别就有关问题向仁宗上书进言。当初范仲淹之被贬去饶州,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范仲淹之事而被斥退,世人都视他们为“党人”。从此,朋党的议论便产生了,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以进呈仁宗。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对侍臣说“: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到哪里去找啊?”进任知制诰。按惯例,对这个官职必须先考试而后才能任命,仁宗了解欧阳修,诏令特意授予他。主持嘉祐二年(1057)礼部进士的考试。当时士子崇尚作新奇怪僻的文章,号称“太学体”,欧阳修对那些险怪奇涩的文字,坚决加以排斥,凡是像这样的都不予录取。录取之事完结后,过去那些文字浮薄而又喜欢自我标榜的人等欧阳修一出现,就聚在他的马前起哄,巡街的士兵都无法制止;但是考场的文风,也从此大为改变了。欧阳修以高风亮节严格要求自己,因多次遭到污蔑,六十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告老退休,皇上则下诏书对他尊宠有加,不让他辞官。及任职青州时,又因为请求停止发青苗钱,而遭到王安石的诋毁,所以乞求辞官更加迫切。熙宁五年(1072),去世,追封为太子太师。
B(“虚实结合”错,此处应为视听结合。)
①都表达了思乡之情,漂泊之意。(2分)②本诗尾联写“旧业”已随战乱而化为乌有,而江上仍然传来战鼓声,说明战火未灭。交待了漂泊的根源是战争,故思归的同时也抒发了对战争的厌恶和伤时忧国之情。(3分)③而王诗未写漂泊之由,只即景生情,抒漂泊羁旅之感。(1分)
(1)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2)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7、 D( A 项、B项中途易辙;C 项逻辑有误,“甚至”表示递进,“移民其他星球的伟大梦想”属于更进一步的梦想。)
18、 A(本句要承接后文“抵达火星”的相关内容,用“探索火星”一句与后文联系更密切,先排除C、D项。B项频繁转换话题,不合适。答案选A。)
19、 D(①一窍不通,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一点儿也不懂,强调的是对某事某方面学问完全不懂,很愚昧,含贬义。一无所知,什么也不知道,形容不知道的东西很多。此处强调人类对火星所知甚少,用一无所知。②风雨同舟,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强调共同经历患难。同心协力,有共同的意愿和目标,大家一起出力合作。强调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此处强调的是“洞察号”和同行携手并进,共同努力,用同心协力。③另辟蹊径,意思是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不合语境。开疆拓土,开拓疆域,扩展领土,此处用来形容人类不断走向深空。④三思而行,反复再三考虑,然后再做,形容做事谨慎。反躬自省,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强调的是反思自己。根据上下文,此处用反躬自省。)
20、【答案】①“好好策划”改为“精心策划”② “敝校”改为“高二年级组”③“聆听”改为“听到”“欣赏到”④“开展” 改成“准备”⑤“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和“拔冗”去其一。符合句意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①邀请函应该使用书面语②落款是“高二年级组”,所以应改为“本年级组”; ③“聆听”主语只能是说话人自己,表示对对方的尊敬。④“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节目”搭配不当,所以改为“准备”; ⑤“拨冗”意思是说,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和前面的“抽出时间”重复。
21、【参考答案】用户先在网站注册,网站会向用户发送EMAIL,用户需点击EMAIL的链接验证当前用户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则重新注册。接下来使用验证码激活,注册成功。如果验证码无效,则注册失败。
22、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作文立意参考:
本题是由四则材料组合而成,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四则材料的契合点。第一则材料,意思是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自然规律,敬畏“大人”,(“大人”在今天可理解为国家法律、规章制度,代表政府的权威和人民的意志。)敬畏圣人的经验、思考。第二则材料是人要有无畏的精神,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第三则材料意思是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要敢于在思想上破除守旧心理,勇于改变。第四则材料是说人应心存敬畏,才能创造有序世界。
一四则材料谈“畏”,二三则材料谈“无畏”。四则材料结合在一起就是说人要有所畏惧,同时也要无所畏惧,什么时候有所畏惧,什么时候无所畏惧要有个“度”。作文时,“畏”或“无畏”可以有所侧重,也可以将二者结合并重进行立意,但都要体现辩证思维。如果将材料作文写成“敬畏”或“无畏”的话题作文,一般不能上三类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