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分册阅读专题复习·七上(14)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5分)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中的“共”的意思是( )(1分)
2.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2分)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作者想象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
感情?(2分)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1分)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有朋/自远方来 C.学而/不思则罔 D.温故/而知新
5.文中有的谈到了学习方法,有的谈到了学习态度还有的涉及个人修养,请将它们归类。
①温故而知新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分)
(1)谈学习方法的是:
(2)谈学习态度的是:
(3)谈个人修养的是:
6.“学而时习之”与“温故而知新”都提到温习学过的知识这一问题,两则语录强调的重点是否相同?(2分)
7.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2分)
8.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2分)
三、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③,夏居山之阴④,蚁壤一寸而仞⑤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⑥师⑦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管仲、隰(xí)朋:两人都是辅佐齐桓公的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霜业。②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③阳:山之南、水之北。④阴:山之北、水之南。⑤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⑥不难:不以……为耻辱。难,耻辱,羞耻。⑦师于老马:就是以老马为师。师,学习,请教,以……为师,意动用法。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分)(1)春往冬反( ?)?(2)夏居山之阴(? )10.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A.乃放老马而随之 B.蚁冬居山之阳 C.以管仲之圣 D.故时有物外之趣11.这个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2分)
四、现代文阅读(2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追忆一棵湮灭在记忆里的杏树
连谏
说起小时候的事,姐姐常会惊讶,觉得我脑子好,怎么什么事都记得。我就愣一下,然后得意,仔细想想,我是个记忆丰满的人,记得往昔里的很多人和事,甚至记得老家湾里的一坨蒲草、早已经荡然无存的荆条丛、还记得它们紫色的花朵,和紫丁香有点像,有着微微苦涩的香,在晚风里,四处飘扬……
记忆是个塞满的仓库,装着往昔的欢乐也装着往昔的痛苦,对我这样一个写字的人来说,是桩幸运,写字不过是刨捡着岁月,研碾着时光的滋味,相比于欢乐,我更在意悲伤,它绵长而久远地驻扎在我的心上,随着追忆的河流,酝酿成璀璨的悲伤。
在我所追忆过的悲伤里,出现次数最多的,有一只老狗、一棵杏树,为此,我写过《杏树下的狗》,除却那只让我流泪的狗,每每想起那棵杏树,我的悲伤都像坚冰下的水流,是沉默的。
我不知道那棵杏树是什么时候栽下的,总之,从我能记得这个世界上的光景时,它就在了,在院子偏西南的方位,不是很高,但树冠庞大,春天的时候,我能轻易地爬到树上,坐在树杈上,在上面吃榆钱,吃很稀有的糖或单饼卷着春葱,那些粉色而妖娆的杏花花瓣,纷纷扰扰,像花瓣雨一样,轻而温柔地落着,每当这样的时候,我喜欢仰起脸,感受花瓣轻轻滑过脸庞的温柔,那是这个世间最美丽的柔软,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心,依然湿润。
只是,母亲看见了,会喊我下去,她怕我丢荡的腿脚摇下太多的花,影响杏树的坐果,所以,我只有趁母亲在田里忙碌的时候,随便抓起一种什么吃的,爬上杏树,到了夏天,就不可以了,夏天的杏树,会有一种绿色的浑身是刺的小虫子,俗称拔几毛,人一碰,那刺就会自动脱落扎到皮肤里,起一片又红又肿的疙瘩,难受得很,所以,吃过几次亏的我,不消母亲喊,也会远远地绕着它走。
我儿时的乡下,还是很贫穷的,除了院子里的果树和菜园里的黄瓜,父母不舍得买水果给我们吃,所以,我最盼也最怕的是每年麦子黄了的季节,因为麦子黄了杏子也就熟了,杏子熟了,也就要开始收割小麦了。
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割麦子是更残酷的劳动了,赤热的天光下,胳膊被麦芒扎得红彤彤的,汗水一流,就像有千万只蚂蚁在啃咬着皮肤,太痛苦了,那会儿,谁如果告诉我,以后的人生就是365天割小麦,毫无疑问,我宁肯一脑袋扎到水库里把自己淹死。
在对麦收的恐惧里,看杏子一天天黄了软了,我的心就会剥离掉一点对割麦子的恐惧,多一份糯甜的期盼……虽然说麦黄杏,可杏子真正熟到可以吃,是麦收半个月后,所以,每当割麦割到绝望,我就想一下马上就熟了的杏子,顿时,人生就不那么面目可憎了……
后来,村里给我家批了宅基地,父亲盖了新房,可我对新房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因为新房的院子里光秃秃一览无余,没有我亲爱的杏树,搬家之前,我一遍遍地问父亲,杏树能不能和我们一起搬过去?父亲踌躇了好久,说杏树太老了,挪过去,怕是会挪不活的,想留在老宅院子里,可我知道,我们搬新家之后,旧的宅基地就要分给别人了,于是,我就哭,觉得父亲的说法,是不想挪它的借口,因为它很大,挪起来费周折。总之,在搬家之前,只要一说搬家我就要把杏树挪过去,父母若有别的说词,我就会大哭一场,后来,父亲让我哭得没辙,把杏树的枝头修剪了,挪了过去,挪过去的当年,杏树的枝干上抽了几条羸弱的小枝桠,父亲说怕是难以成活了,我不信,可第二年春天,所有的树都绿了,它还是没有发芽,在确定它死了的那天,我坐在干枯树桩一样的杏树下,哭了整整一个下午,边哭边恨自己,觉得它是我害死的,因为父亲说过了,大树难活……
至今,依然常常想起它,想起,我坐在它身子上的童年,它用花瓣的手,温柔地抚摸过我的脸颊……
12.文章第2、3自然段并未直入主题去描写杏树,而是强调了“我”因杏树而产生的悲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3.本文除了写“记忆里的杏树”外,还写了“我对杏熟的期待和割麦时的痛苦。文中说:“每当割麦割到绝望,我就想一下马上就熟了的杏子,顿时,人生就不那么面目可憎了……”这里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请你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4.文章结尾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15.“我喜欢仰起脸,感受花瓣轻轻滑过脸庞的温柔,那是这个世间最美丽的柔软”,文章以优美而深情的语言,写出“我”童年时的温馨体验。请你选择童年往事中的任一典型场景,用精美的语言写出你内心对某一事物的深挚情感。(4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9分)
廊·亭·桥
陈从周
廊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一千多年前的唐诗,就点出了廊在庭院中的妙用。我国古代建筑的单体与单体之间,必依靠廊来作联系,才能成为一个整体。在园林等风景区,则更是因地制宜,巧于安排,构筑了曲直、高低、爬山、临水等多种式样的廊。
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隔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廊引人随,水石其间,移步换影,幅幅成图。像驰名中外的北京颐和园的长廊,漫步其间,得以饱览昆明湖的湖光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扬州西园前的香影廊,未至其境,名已醉人。
至于苏州沧浪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令人遐思无限。扬州园林主体建筑用楼,其廊亦作楼式,即复道廊,形成了多层的游览线,寄啸山庄是为佳例。
廊之运用得当与否,有关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尤其在可有可无之间,益见功力。即竹廊三折,雅素无华,亦必婉转宜人。至于千步长廊,闿爽平直,则又为别调了。
亭
人们在旅途间,或在游览中,每见一亭,总想小憩片刻,借以恢复暂时的疲劳与观赏四周的景色,即“亭者,停也”。同时,因为它本身形式的丰富多彩,成为点缀风景的主要建筑小品之一。
亭之美,除造型外,还在于所处之景与所对之景,水边亭、山际亭、林间亭、花畔亭、桥上亭、廊中亭,地位不同,景因而异。伫云亭、快雪亭、待霜亭、牡丹亭之类,又因时而殊。可见亭之构筑非孤立的一座建筑物。
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月。北京的景山五亭,为城内的最高点,每到北京的人,常为它所吸引,必登高一快,以饱览首都景色。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亭名“与谁同坐轩”,小亭临流,静观自得。笠亭如盖,半枕山腰。而网师园之月到风来亭又正点出此亭观景之妙。
至于亭的形式,真是变化多端,可分方、圆、多边、海棠、梅花等等多种。按材料的不同,又有饶多野趣的茅亭、雅洁玲珑的竹亭、庄严凝重的石亭与翚飞多姿的木构亭,它在园林建筑中展示了最美丽的一页。
桥
桥,古代称为“河梁”,是架在水上的行道,虽属解决交通问题的一项工程,但是聪敏的我国古代人民,总是设法把它和生活、感情、艺术结合起来,是那么富于诗情画意。“小桥流水”足以令人想望江南水乡景色,而风景区的“断桥残雪”、交通要道的“卢沟晓月”,又使人必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而园林中的桥,正是建筑艺术中的精品。
北京颐和园十七孔长桥卧波,陆水之间,平分秋色,为该园增添上几许光彩。晶莹如雪的玉带桥,一亭翼然的石桥,轻轻地划破了湖面的平整,淡淡地点醒了山影的静穆,又烘托了四时佳景。
江南园林之桥,以雅洁精巧取胜。玲珑空透的拱桥,崛起空间,人桥倒影,更显得山高水阔,而水平线条的梁板石桥,则贴水而过,观赏游鳞莲蕖,益得情趣。苏州拙政园是以动观为主的园林,曲桥不但使水面分隔空间,更与曲廊一样起着“桥引人随”的作用,其分庭妙运,思致相同。网师园园小而精,以静观为主,廉泉桥小小一拱,横枕涧上,隐处园隅,安排得那么妥帖,游着至此,往往留步。
美丽的中国园林桥梁,形式丰富多姿,有梁式桥、拱桥、浮桥、廊桥、亭桥等,在世界建筑艺术上放出一种独特光彩。 (略有改动)
16.园林等风景区中的廊、亭、桥各有怎样的作用?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3分)
17.文章多处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选一处具体分析其作用。(3分)
18.文中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试简要分析。(3分)
五、名著阅读(5分)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19.这段文字选自《 》,它是鲁迅的散文集《 》中的一篇。(1分)
20.最后一段话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2分)
21.你对文中父亲对我的教育方式有何评价?(2分)
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分册阅读专题复习·七上(14)参考答案
1.一起
2.在西窗下剪烛用以表达思念亲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3.(1)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2)今日的愁苦夹杂着渴望团聚时的欢乐。
4.C
5.(1)①③(2)②(3)④
6.不同。前者强调“时习”,侧重于学习方法;后者强调“知新”,侧重于“温故”的作用。
7.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老师传授过的知识是否复习过。
8.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②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
9.?(1)通“返”,返回(2)住,居住。10.?A(A项中的“之”是代词,指“老马”;其余三项是结构助词,“的”)11.(1)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要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2)做事要动脑,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不了解的事应向有经验的人学习。(两者回答出一点即可。意思对即可)【译文】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国,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齐军)走到山里时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蚂蚁窝上的土高一寸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山地,终于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聪明才智,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12.设置悬念,引起下文,为下文写杏树之死作铺垫。
13.以割麦的痛苦反衬对杏熟的期待,进一步突出了杏树在“我”心中的分量之重。
14.结构上:照应上文和题目。内容上:通过典型场景写出“我”对杏树的怀念之情,使文章富有余味。
15.提示: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即可。
16.作用: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桥将人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使风景区更具诗情画意。共同特点:形式多样,富于变化。
17.【示例一】在介绍亭时,以北京景山五亭、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为例,具体说明了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的“点景”与“引景”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示例二】在介绍桥时,以苏州拙政园曲桥为例,具体说明“桥引人随”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8.示例:如介绍廊时,用了“廊引人随,水石其间,移步换影,幅幅成图”等四字短语,准确地概括了廊在园林中所起的作用,用语典雅,富有韵味。
19.《五猖会》??《朝花夕拾》
20.表达了对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的无奈与厌烦。
21.示例一:不好。一次千呼万唤始得来的赛会被父亲的不理解和专制搅得索然无味,严重地挫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这种教育方式只会损害儿童学习的积极性。
示例二:好。父亲望子成龙,可怜天下父母心。父亲的近于残酷的要求是作者日后成才的基础,我们应该理解父亲的教育方式。毕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