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2-01 19:3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17年9月20日,深圳市第九批援疆支教队在市民中心举行了启程仪式,17名教师将开 启为期一年半的支教工作,深圳抽调大批优秀教师支援新疆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民族团结 B.维护祖国统一
C.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D.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
2.如图是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100元人民币的背面,在钱币的右上角印有汉语拼音、蒙古文字、藏族文字和维吾尔族文字等字样。这些设计理念体现了(  )
①我国是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②汉族与少数民族不可分离
③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④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依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55 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在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少数民族的代表比例都超过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的比例。这体现了(  )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互助 D.民族和谐
4.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广泛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②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完全由本民族自己解决
③维护民族团结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
④少数民族与汉族一样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5.一些国外学者认为,这是对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模式的发展创新,是独特的“中国经验”。这里的“中国经验”指的是(  )
A.政教合一的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特别行政区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这是一幅挽联,它最适合送给被誉为“当代焦裕禄”的好干部。这位好干部是(  )
A.孔繁森 B.蒋筑英 C.徐虎 D.李向群
7.关于“一国两制”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制并存是前提
B.两制并存而且对等
C.由毛泽东首先提出
D.最符合我国当前状况的统一方式
8.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中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它践行(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一国两制”构想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9.2018年5月24日,布基纳法索宣布与台湾“断交”,这是2016年以来第4个与台湾断绝 所谓“外交关系”的“友邦”,以上史实说明了(  )
A.台湾地区经济逐年下滑
B.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C.祖国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D.一个中国的原则深入世界各国人民人心
10.今年7月1日,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0周年。对“特别行政区”中的“特别”理解正确的是(  )
A.政治上直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
B.香港断绝与英国的一切政治经济联系
C.香港甚至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
D.在一个中国前提下,保留资本主义制度
二.多选题(共5小题)
1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具体表现有(  )
A.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各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C.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D.我国少数民族历史上曾长期享有自治权
1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已在下列哪两个地区得以实现(  )
A.澳门 B.深圳 C.香港 D.台湾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这首改编的《回乡偶书》反映出(  )
A.历史上海峡两岸曾长期隔绝
B.如今海峡两岸有了交往
C.台湾同胞浓烈的思乡之情
D.台湾已回到祖的怀抱
14.“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这表明(  )
A.宣布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B.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中国政府不干预台湾的外交事务
D.中国政府没有承诺不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15.20世纪90年代初期,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A.推进和平统一祖国大业
B.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三.填空题(共5小题)
16.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聚居、小杂居的格局。   (判断正误)
17.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   、   的格局。
18.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2)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1984年,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   ”的伟大构想。
(3)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对   使主权。
(4)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交往不断增多,“海协会”和“海基会”曾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共识,此共识被称之为“   ”。
19.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互助。   (判断对错)
改正:   。
20.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1982年9月,中英双方领导人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举行会谈。中国提出1997年一定要收回香港主权。英方不愿放弃英国在香港的既得权益,因而以保持香港目前的民主和繁荣为借口,为难中国。于是,中国便提出以“一国两制”方针来解决香港问题,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中国内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实行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至少50不变。
以下表述是从上面信息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填“A”;违背了上面信息所表达的意思,请在括号内填“B”;是上面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C”。
(1)“一国两制”的方针是发展海峡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英国不愿放弃香港的根本原因是维护香港的民主和繁荣。   
(3)中国在收回香港主权问题上意志坚决。   
(4)香港在回归祖国后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5)“一国两制”的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四.辨析题(共2小题)
2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逐渐民族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聚居、小杂居的格局。   (判断对错)
22.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判断对错)
五.材料题(共2小题)
23.阅读材料:
材料一:“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材料二:2008年3月14日开始,我国西藏、四川、青海等藏族聚居区先后发生了多起打、砸、抢、烧暴乱事件,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这起事件完全是由达赖集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煸动起来的。”几十年来,达赖集团在反动势力和藏独分子的支持下,从事了大量的分裂祖国的活动。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2)请你举出我国四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3)针对材料二,结合教材,试以今天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说明分 裂祖国是不得人心的。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这一制度的实行,前提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两岸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深化两岸交流与合作是双方共同的需要。两岸双方应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的政治基础,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断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自《2015年习近平同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时的讲话》

(1)材料一反映出新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回答这一制度实施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的是哪一构想的成功运用?请说明该构想与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
(3)材料三中习近平提出发展两岸关系双方应坚持“九二共识”,其核心原则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请你归纳海峡两岸能够实现和平统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写出两点)
(4)上述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六.解答题(共1小题)
25.观察图片,请将下列地点(地区)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我国回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区
B.该地区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统一
C.1992年开放的沿江城市。



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17年9月20日,深圳市第九批援疆支教队在市民中心举行了启程仪式,17名教师将开 启为期一年半的支教工作,深圳抽调大批优秀教师支援新疆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民族团结 B.维护祖国统一
C.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D.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团结的相关史实。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答】据“2017年9月20日,深圳市第九批援疆支教队在市民中心举行了启程仪式,17名教师将开启为期一年半的支教工作,深圳抽调大批优秀教师支援新疆教育事业发展”可知,这件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也根据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经济,取得了很大成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团结的相关史实。
2.如图是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100元人民币的背面,在钱币的右上角印有汉语拼音、蒙古文字、藏族文字和维吾尔族文字等字样。这些设计理念体现了(  )
①我国是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②汉族与少数民族不可分离
③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④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依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民族分布状况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力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答】据“100元人民币的背面,在钱币的右上角印有汉语拼音、蒙古文字、藏族文字和维吾尔族文字等字样。”可知这些设计理念体现了我国是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汉族与少数民族不可分离;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依存。①②③④据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民族分布状况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
3.55 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在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少数民族的代表比例都超过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的比例。这体现了(  )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互助 D.民族和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相关史实。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题文中保证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平等地保护每一个民族的权力,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时民族平等的原则。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相关史实。
4.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广泛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②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完全由本民族自己解决
③维护民族团结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
④少数民族与汉族一样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分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自治的关系,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安全,也促进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进步。
【解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自主权利,使少数民族真正当家做主人,有利于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选项②的观点过于绝对,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5.一些国外学者认为,这是对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模式的发展创新,是独特的“中国经验”。这里的“中国经验”指的是(  )
A.政教合一的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特别行政区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抓住题干关键词“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模式”是解题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根据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
【解答】依据所学可知,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根据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这是对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模式的发展创新,是独特的“中国经验”。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
6.“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这是一幅挽联,它最适合送给被誉为“当代焦裕禄”的好干部。这位好干部是(  )
A.孔繁森 B.蒋筑英 C.徐虎 D.李向群
【分析】本题考查孔繁森。孔繁森被誉为当代的焦裕禄。
【解答】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 孔繁森同志是优秀共产党员,被誉为“当代的焦裕禄”。
故选:A。
【点评】掌握孔繁森的事迹。
7.关于“一国两制”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制并存是前提
B.两制并存而且对等
C.由毛泽东首先提出
D.最符合我国当前状况的统一方式
【分析】本题以关于“一国两制”的说法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一国两制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依据课本内容,“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香港、澳门地区回归以后的发展表明“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最符合我国当前状况的统一方式,所以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一国两制的有关内容。
8.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中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它践行(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一国两制”构想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构想的认识和理解。识记“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
【解答】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分别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和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根据所学可知,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证明了“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与可操作性。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题,识记“一国两制”是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此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了出来,后成功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9.2018年5月24日,布基纳法索宣布与台湾“断交”,这是2016年以来第4个与台湾断绝 所谓“外交关系”的“友邦”,以上史实说明了(  )
A.台湾地区经济逐年下滑
B.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C.祖国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D.一个中国的原则深入世界各国人民人心
【分析】该题考查实现祖国统一的内容;台湾回归祖国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平发展已成为两岸关系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解答】依据教材知识可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平发展已成为两岸关系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日益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意愿;“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两岸发展的政治基础。中国愿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题干描述表明一个中国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难度中等。熟记教材知识即可正确作答。
10.今年7月1日,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0周年。对“特别行政区”中的“特别”理解正确的是(  )
A.政治上直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
B.香港断绝与英国的一切政治经济联系
C.香港甚至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
D.在一个中国前提下,保留资本主义制度
【分析】本题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0周年为切入点,考查一国两制.
【解答】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后,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也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香港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D理解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一国两制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二.多选题(共5小题)
1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具体表现有(  )
A.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各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C.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D.我国少数民族历史上曾长期享有自治权
【分析】本题考查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筹建新中国时,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由当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解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具体表现有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我国少数民族历史上曾长期享有自治权与此无关。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故选:AB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注意这是多选题。
1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已在下列哪两个地区得以实现(  )
A.澳门 B.深圳 C.香港 D.台湾
【分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已在澳门、香港两个地区得以实现。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1997年7月1日零点,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正式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历经沧桑的澳门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故选:A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一国两制的内容与影响。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这首改编的《回乡偶书》反映出(  )
A.历史上海峡两岸曾长期隔绝
B.如今海峡两岸有了交往
C.台湾同胞浓烈的思乡之情
D.台湾已回到祖的怀抱
【分析】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材料的能力。
【解答】“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反映了历史上海峡两岸曾长期隔绝,如今海峡两岸有了交往,台湾同胞浓烈的思乡之情。台湾已回到祖的怀抱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中也没有体现。
故选:AB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知识。
14.“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这表明(  )
A.宣布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B.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中国政府不干预台湾的外交事务
D.中国政府没有承诺不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分析】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解答】“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表明宣布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中国政府没有承诺不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政府不干预台湾的外交事务说法错误。
故选:AB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知识.
15.20世纪90年代初期,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A.推进和平统一祖国大业
B.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两岸关系。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第二年,“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故选:C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祖国统一大业的有关内容。注意准确识记“九二共识”的有关内容。
三.填空题(共5小题)
16.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聚居、小杂居的格局。 × (判断正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解答】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现在我国有56个民族,我国各民族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故答案为:
×。
【点评】本题以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分析、判断能力。注意掌握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和民族政策。
17.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 大杂居 、 小聚居 的格局。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的民族分布状况。
【解答】我国共有56个民族,民族分布特点为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部地区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
故答案为:
大杂居;小聚居。
【点评】解答本题注意识记我国民族分布的相关知识。
18.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2)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1984年,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 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
(3)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对 香港 使主权。
(4)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交往不断增多,“海协会”和“海基会”曾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共识,此共识被称之为“ 汪辜会谈 ”。
【分析】本题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为依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祖国统一问题。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1984年,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3)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的香港岛,后来又相继割占和租借了九龙司地方一区和新界,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在“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后,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正式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交往不断增多,“海协会”和“海基会”曾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共识,此共识被称之为“汪辜会谈”。
故答案为: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一国两制。
(3)香港。
(4)汪辜会谈。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祖国统一问题的相关史实。
19.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互助。 × (判断对错)
改正: “民族互助”改为“民族区域自治” 。
【分析】本题以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
【解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由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
故答案为:×;改正:“民族互助”改为“民族区域自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
20.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1982年9月,中英双方领导人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举行会谈。中国提出1997年一定要收回香港主权。英方不愿放弃英国在香港的既得权益,因而以保持香港目前的民主和繁荣为借口,为难中国。于是,中国便提出以“一国两制”方针来解决香港问题,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中国内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实行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至少50不变。
以下表述是从上面信息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填“A”;违背了上面信息所表达的意思,请在括号内填“B”;是上面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C”。
(1)“一国两制”的方针是发展海峡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C 
(2)英国不愿放弃香港的根本原因是维护香港的民主和繁荣。 B 
(3)中国在收回香港主权问题上意志坚决。 A 
(4)香港在回归祖国后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A 
(5)“一国两制”的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C 
【分析】(1)本题考查“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的方针是邓小平为了解决祖国统一问题提出的方针。
(2)本题考查英国不愿放弃香港的根本原因;从题干材料中获取答题信息。
(3)本题考查中国在收回香港主权问题上的态度;中国在收回香港主权问题上意志坚决。
(4)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理解其含义。
(5)本题考查“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的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解答】(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的方针是邓小平为了解决祖国统一问题提出的方针,并成功应用于型钢和澳门,这是发展海峡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所以选C。
(2)根据材料“英方不愿放弃英国在香港的既得权益,因而以保持香港目前的民主和繁荣为借口,为难中国”的信息可知,英国不愿放弃香港的根本原因是维护香港的民主和繁荣,这是违背了材料的内容,材料中英方不愿放弃英国的原因是想保留在香港的既得权益,因此选B。
(3)根据材料“中国便提出以“一国两制”方针来解决香港问题,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中国内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港澳台等地可以实行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至少50年不变”的信息可知,中国在收回香港主权问题上意志坚决,为了能够收回香港,实现统一,中国提出了“一国两制”,由此可知,结论的内容来源于材料,所以选A。
(4)根据材料“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中国内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港澳台等地可以实行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至少50年不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规定香港在回归祖国后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从材料中得出的结论,所以选A。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我国在“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成功的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一国两制”的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这是材料中没有涉及的内容,所以选C。
故答案为:
(1)C。
(2)B。
(3)A。
(4)A。
(5)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四.辨析题(共2小题)
2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逐渐民族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聚居、小杂居的格局。 × (判断对错)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的民族分布状况.
【解答】我国共有56个民族,民族分布特点为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部地区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
故答案为:
×.
【点评】解答本题注意识记我国民族分布的相关知识.
22.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 (判断对错)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解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
五.材料题(共2小题)
23.阅读材料:
材料一:“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材料二:2008年3月14日开始,我国西藏、四川、青海等藏族聚居区先后发生了多起打、砸、抢、烧暴乱事件,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这起事件完全是由达赖集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煸动起来的。”几十年来,达赖集团在反动势力和藏独分子的支持下,从事了大量的分裂祖国的活动。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2)请你举出我国四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3)针对材料二,结合教材,试以今天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说明分 裂祖国是不得人心的。
【分析】(1)此题以《爱我中华》的歌词片为材料,考查民族团结的相关知识点。
(2)本题考查我国四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3)本题开放性题。
【解答】(1)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题文要求回答材料一反映的主要思想。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相互团结,共同热爱我们的祖国,因此材料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据此根据题意即可回答: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中有藏族、壮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等。据此根据题意即可回答:朝鲜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壮族、藏族等。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力,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实行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为支持少数民族建设,提出西部大开发,极大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据此根据题意即可回答: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支持少数民族建设,提出西部大开发,在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气象。
故答案为:
(1)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2)朝鲜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壮族、藏族等。
(3)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支持少数民族建设,提出西部大开发,在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气象。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解读材料,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这一制度的实行,前提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两岸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深化两岸交流与合作是双方共同的需要。两岸双方应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的政治基础,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断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自《2015年习近平同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时的讲话》

(1)材料一反映出新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回答这一制度实施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的是哪一构想的成功运用?请说明该构想与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
(3)材料三中习近平提出发展两岸关系双方应坚持“九二共识”,其核心原则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请你归纳海峡两岸能够实现和平统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写出两点)
(4)上述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分析】本题以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港澳回归对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现实意义、“九二共识”,主要考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九二共识”最核心的内容。
【解答】(1)依据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这一制度的实行,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可知,材料一反映出新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实施的政治前提是国家的统一领导下。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地区和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2)据材料二中的“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可知,这体现了“一国两制”这一构想的成功运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带来综合国力的提高。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的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1840年鸦片战争后,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1553年葡萄牙占领来了澳门。“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最初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但最先得以成功的运用是在香港问题上,1997年,我们依据“一国两制”原则,成功的使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洗刷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1999年,又成功的收回了澳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成功实践。
(3)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海峡两岸能够实现和平统一的有利因素有:两岸统一是两岸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一国两制政策在港澳的成功实践;国际社会正义力量的支持;祖国统一是历史最终的发展趋势。
(4)据材料“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是香港、澳门回归。两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祖国统一。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在一国两制的指引下,1997年7月1日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我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故答案为: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2)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成功实践。
(3)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有利因素:①两岸统一是两岸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②一国两制政策在港澳的成功实践;③国际社会正义力量的支持;④祖国统一是历史最终的发展趋势。
(4)祖国统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九二共识的相关史实。
六.解答题(共1小题)
25.观察图片,请将下列地点(地区)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我国回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区
B.该地区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统一
C.1992年开放的沿江城市。
【分析】本题以我国回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区、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统一、1992年开放的沿江城市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和平解放、我国的对外开放的相关史实.
【解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国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我国回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大陆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1992年开放的沿江城市是重庆.故左是B,右上是A,右下是C.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和平解放、我国的对外开放的相关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