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鲁人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第四单元第14课《扬州慢》课件(12张ppt)+测试+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鲁人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第四单元第14课《扬州慢》课件(12张ppt)+测试+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01 23:16:14

文档简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诵《扬州慢》,抓住词眼,分析意象。
②在全面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对比、衬托等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2、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怀古伤今、感时伤事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
结合对比、衬托等手法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难点
鉴赏优美诗句,掌握诗歌的主题情感,即“黍离之悲”
四、教学方法:
吟诵、赏读、讨论、探究
五、教学时长:
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
《扬州慢》参考资料卡
(一)作者
姜夔 (kuí): (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 晚居西湖,卒葬西马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二)黍离之悲
《诗经?王风?黍离》,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说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衰微,悲伤而作《黍离》。
《黍离》全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三)古代扬州的繁华和衰微
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个广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以北、黄海、长江广大地域内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扬州自古为繁华胜地,是古"九州"之一,唐代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说法,可见当时扬州的繁盛。
扬州历史上有三次繁华鼎盛时期,第一次是汉代,第二次是唐朝至宋室南迁,第三次是清代。在宋室南迁后,扬州屡遭兵灾。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初犯扬州,其后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宋隆兴二年(1164),淮南又遭侵犯,白石此次过扬州,距隆兴兵灾已12年。
(四)杜牧与扬州
杜牧与扬州的缘,恰如茫茫人海中一次偶然的回眸,相逢于某个温柔的月夜。杜牧26岁进士及第,31岁时受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之邀来到扬州。年少气高的杜牧才华横溢,满腹济国之心,但是由于一直担任文官的掌书记,杜牧的才华不得以展现,心情抑郁。恰好扬州又是烟花繁盛之地,商贾云集,热闹非凡。不得志的杜牧也就很自然地坠入了“温柔乡”。于是同时期创作了很多关于扬州的诗,
如: 《赠别二首》(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 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 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 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 歌吹是扬州。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唐代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说法,可见当时的扬州极度繁华(PPT展示昔日扬州城的图片)。扬州背靠运河,交通便利,南来北往,商贾云集,自然也招徕了许多的文人墨客、文化名流。而后来到了宋室南迁,金兵多次进犯,在隆兴兵灾后的第十二年,姜夔来到这里,解鞍下马,有感而发,自度一曲,独创了《扬州慢》这个词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姜夔的《扬州慢》(板书《扬州慢》)。
(一)初读文本
生:读小序部分。
师:纠正字音。
生:齐读课文。
师:指导互评,纠正字音
生:朗读课文
师:明确语感(语速、语调、语气)
师: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哪一句呢?(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解释并板书“黍离之悲”)
明确感情基调(沉郁、低沉)
生:带着感情基调、注意语速,朗读课文。
(二)深入文本
结合小序部分思考,词中的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千岩老人所说的“黍离之悲”?请小组内讨论一下,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同学听。
预设: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结合小序“夜雪初霁,荠麦弥望”思考。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荆棘遍布、杂草丛生,本就能反衬出社会的凋敝。
如今凋敝的扬州城,之前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名都、佳处
春风十里
此处运用的手法是:对比。
(2)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废弃的城池,高大的树木,也写尽了此时扬州城的沧桑。
(3)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小序中有“暮色渐起,戍角悲吟”的句子,
清凛的号角声起,让世人忍不住打了一个寒战,通感的手法,使读者感同身受,心生寒意。无限悲凉油然而生。
(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冷”字营造了一种清寂悲凉的氛围。原来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欢歌笑语不在,只有冷月无声。
△小序中有“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杜甫《蜀相》中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说法,这里的“寒水自碧”更添凄凉。
(5)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芍药兀自开放,本是令人欣喜之物,充满生机之物,如今却再也无人欣赏。借乐景抒哀情。同样的手法在《长恨歌》中也曾有过。“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6)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扬州城昔盛今衰的变化?
战争。
从词中“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可以看出。“厌”字运用拟人化的描写,无情之物尚且厌恶战争,更何况深受其苦的百姓呢?
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这样写道“四字包含无限伤乱语,别人累千万言,亦无此韵味。”可见评价之高。
我们再来读一遍,体会诗中的“黍离之悲”。
(三)文本升华
杜牧与姜夔,在不同的时间,邂逅了同一座名城。
但是:
一个写下款款深情,一个记下脉脉悲情。
一个情致缠绵,一个无声伤感。
一个为这城市所倾倒,一个祭奠这倾倒的城市。
一个写下这城市鲜艳妩媚的曾经,
一个哀悼这城市凄冷伤乱的今日。
一个城市成就的两个性灵,在一首词中交会,在不同时空里低吟。
(四)试着背诵本诗
课件12张PPT。扬州慢姜夔鲁人版《唐诗宋词》第四单元
学习目标:
一、通过朗读感受扬州城昔盛今衰的变化
并体味词人寄寓其中的黍离之悲,即故国
之思。
二、学会自主赏析诗歌的意象和艺术手法 《赠别二首》(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 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 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 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 歌吹是扬州。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扬州慢姜夔一、初读诗歌
1.朗读正音
小序:夜雪初霁( ) 荠( )麦 戍( )角
怆( )然 自度( )此曲 黍离( )
词文:
解鞍少( )驻初程 都( )在空城
重( )到须惊
2.注意感情基调,语速和语调
j?j?shùchuàng duó sh?o dōu chóng sh?二、赏析诗歌
自由朗读,结合小序和正文部分思考并讨论:
这首词是怎样体现黍离之悲的?在宋室南迁后,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屡遭兵灾。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初犯扬州,其后宋绍兴三十一年、宋隆兴二年淮南又遭侵犯,白石此次过扬州,距隆兴兵灾已12年。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
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清.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王夫之杜牧与姜夔,在不同的时间,邂逅了同一座名城。
但是:
一个写下款款深情,一个记下脉脉悲情。
一个情致缠绵,一个无声伤感。
一个为这城市所倾倒,一个祭奠这倾倒的城市。
一个写下这城市鲜艳妩媚的曾经,
一个哀悼这城市凄冷伤乱的今日。
一个城市成就的两个性灵,在一首词中交会,在不同时空里低吟。
作业布置:一、背诵本词,完成同步练习。
二、拓展练习用对比的手法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200字,
体裁、题材不限。
评测练习 《扬州慢》
1.朗读正音
夜雪初霁( ) 荠( )麦 戍( )角
怆( )然 自度( )此曲 黍离( )
解鞍少( )驻初程 都( )在空城
重( )到须惊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熨贴 拮据 衍生品 钟灵毓秀
B.熟稔 摭拾 摄相机 世外桃源
C荠麦 蔓延 卸包袱 作茧自缚
D.黍离 联袂 斑马线 修养生息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此次东盟外长非正式会议,首次讨论了联合申办2030年世界杯的问题,尽管东盟国家足球水平有限,但他们依然确定了这一申办目标。
B.许多曾经山明水秀的乡村,似乎一夜之间树立起了一片片肆意涂抹着天空的烟囱,从此当地的人们永别了蓝天白云,远离了月朗风清。
C.逢年过节,一般歌手出场费通常会涨一倍左右,一线歌手的涨幅一般是两倍,而炙手可热的顶级歌手,出场费涨幅往往在三倍以上。
D.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得票排名第一,获春晚参演资格。面对主持人董卿的祝贺,王旭和刘刚一时激动得语无伦次。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穆巴拉克明确表示自己无意竞选下届总统,同时提议修改宪法以放宽受到反对派诟病的总统候选人条件并限制总统任期。
B.2011年,我市将在医疗卫生方面开展对口支援活动。活动的具体项目、内容和数量十分广泛,各项制度也非常健全。
C.胡锦涛主席访美是稳定两国关系的重要契机,其意义不仅为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确定基调,更在于化解矛盾,增进互信。
D.人性的高贵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受到的所读书籍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高雅的阅读可以使人的灵魂高贵起来。
阅读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点绛唇
丁未冬过吴松作
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①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①天随:晚唐诗人陆龟蒙,自号天随子。
5.全词主要表达了词人什么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王国维认为诗词创作有“隔”与“不隔”之分。能自然真切地表现所写对象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不隔”,反之为“隔”。他认为,“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两句,“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你怎么看待他对这两句的评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B项,难为情wéi。C项,隽永juàn。D项,少不更事gēng)
2.C(A项,熨帖。B项,摄像机。D项,休养生息)
3.D(A项“依然”强调与以前一样,没有改变,文中是首次讨论,以前没有确定过该目标,故此处应用“仍然”。B项“树立”应为“竖立”。C项“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极大)
4.A(B项主谓搭配不当,“项目、内容和数量”与“广泛”不搭配。C项不合逻辑,递进关系的两个分句顺序颠倒,应改为“其意义不仅在于化解矛盾,增进互信,更重要的是为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确定基调”。D项句式杂揉,“决定于……影响有很大的关系”正确表达应为“决定于人受到的所读书籍的影响”或“与人受到的所读书籍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5.感时伤事的悲苦之情。或:凭栏怀古伤时的苍凉之感。
6.⑴隔。 雨前山峰,“清”意或有,但苦味绝无,更不会去商量“黄昏雨”来时的情形,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想象强加给所写对象之上,语言雕琢,缺少一种自然之美。/ ⑵不隔。 ①抓住了景物特点。冬日山“清”“苦”字隐含了山峰孤峭的特点。②写出了词人真实感受。“清苦”“商略”,用拟人手法,准确传递出山雨欲来给人的主观感受,凸显出词人悲苦无奈的心境。③情与景自然交融,形象准确鲜明,情感附着自然恰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