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村居》教案
教材:《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揭题,介绍“词”: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整体感知:
过渡:《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注意: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逐“片”讨论:
⑴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提示:“檐”、“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作者的思路。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⑵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⑶配乐朗读。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1、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五、布置作业: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背诵课文。
3、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附板书: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醉
大儿 中儿 小儿 无赖
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课文。作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农村生活的美好情景。词分上下两阙,上阙内容是:农家老年夫妻在茅檐下亲亲热热喝酒谈天的情景。下阙内容是:三个儿子分别都在做什么。全词的意境优美:一所低小的茅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饮罢了酒,亲热垢坐在一起聊天。我认为全词的词眼是:“醉”;不仅是词中的老年夫妇,作者也醉了。
《清平乐·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此时的作者心情忧闷,终日借酒浇愁,当看到这和睦祥和的农家生活时,金戈铁马二十多年的辛弃疾“醉”了。同学们想一想:此时的辛弃疾在想什么?再来朗读课文?同学们用略带忧伤的语气读出了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正是辛弃疾当时的心境。
上课时,抓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如情入境,从“溪”“相媚好”“醉”“无赖”等词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境。
是啊,“字词知冷暖。”此时,“相媚好”一词暖暖地感染了孩子们,也感动了在座听课的每一个人,一对白发翁媪和睦恩爱的美好图画让人羡慕,所以当教者要求学生为此幅画面取名时,学生大声说出了“陶醉图”,是啊!这美好的生活画卷又怎能不让人陶醉?
? 每一节课都会留下遗憾,我也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拓展的有点多,学生有许多智慧的语言,耐人寻味,却未能一一展示。只能凭借着记忆,对此课做了一个大致的回顾,希望能通过此课,反思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不断鞭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