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冕》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王冕人物形象。体会文本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
2、学习人物刻画和景物的描写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墨梅》这首诗吗?谁愿意来背一背。这一首诗中诗人借梅自喻,表达了自己的高尚情操,因而深得后人的喜爱而千古流传。
[设计意图:这里的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拓展阅读,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王冕这个人物品质,从这里了解人物]
(出示诗:《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2、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他就是元代著名的诗人王冕。(板书:王冕)注意“冕”冕是上下结构的字,是一个形声字。就读下面“免”的音。昨天,我布置了前置性作业,哪一个小组愿意派代表来介绍一下王冕的资料呢?
▲我来介绍王冕:王冕(1287-1359)元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出身贫寒、幼年给人放牛,靠自学成为诗人、画家,为后世留下了300多首好诗,著有《竹斋集》。(王冕善画荷花,更爱画梅花。)
他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画皆负盛名,他一生清贫,不追求功名利禄,潜心诗画,过着隐居的农家生活。后人称王冕为“儒林之楷模,学者之榜样”。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王冕的课文,题目叫少年王冕(写完课题)讲述他少年时代的一段成长经历。
(二)检查预习,交流汇报。
1、过渡: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现在请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大家来扫除文中的“拦路虎”,准备迎接张老师的挑战。
[设计意图:在新课程理念下,生本的最终的目标可以说是先学后交再教,在这一部分的设计就体现在这里:词语先让学生自学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再在进行大堂交流]
A生字词语:耽误 晶莹 贴补 高手 孝敬 明媚 牵挂 隔壁(注意“隔”写法) B特色词语:早出晚归 不知不觉 阴云密布 青翠欲滴 争先恐后 C多音字:供他读书 挣的钱 闷得慌 闷热 不禁 载着
D 理解词语:
过渡:同学们,张老师这里有一些词语,哪一小组愿意来迎接挑战(出示多媒体---词语和多音字)
(我代表我们小组来读)
2、课文不知读得如何了?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在认真听的同时还要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讲述了哪些内容?
(时间顺序 表示时间的词句,分别是“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到了十七八岁”,贴板书)
(指导点拨:使得课文层次清晰,过渡自然,在读书时,要关注这些特别的词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文章的脉络。很显然本文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为四个大段。)
又向我们介绍了少年王冕的哪几件事?
1王冕幼年由于父亲早亡,家境贫寒(1)。(早年丧父)
2、王冕体谅母亲的艰难,辍学给人家放牛。(2~4)(板贴:家贫放牛)
3、王冕受雨后美景的感染和启发,奋发图强,刻苦学画,终有所成。(5~6) (板贴:观荷学画)
4、十七八岁时,王冕每日作画读诗,从此家境转机,不愁衣食。(7) (板贴:离开秦家)
5、小结:大家说的很好,那么王冕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们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呢?作者又是如何通过语言、行为、内心[相机板书:语言、行为、内心]等方面刻画出一个生动的少年王冕形象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进少年王冕的世界,深入地去体会课文去感受人物的独特魅力。
三、交流研讨,建立形象。
过渡:王冕立志学画可以说是他人生经历的一个转折点,这节课,我们先来关注他“学画前”的一段经历。
(一)出示研讨话题: 读读课文第二大段,在这一时间段中,你体会到王冕是个怎样的人?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为什么?
个体自学:先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写批注。
小组交流:组长组织组员轮流汇报,相互补充修改。
确立方式:根据小组特点、题目特点确立汇报方式。
[生本语文课堂中的老师角色,是指引者、帮助者,提供话题、创造思维碰撞情景舞台的总设计师。根据教材特点,关注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知识经验与学习需求,本着生本理念语文教学“大阅读、大积累、大思考、大表达”的特点,与学生产生意义关联,设计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精神成长有意义、有价值的话题,真正将教材看作是学习的开启,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建构人格、提升精神、丰富情感、学习生活的一种资源。]
(二) 组际交流汇报:
1、交流第一句:
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
[(1)学生畅谈:我们觉得王冕是个孝敬母亲、懂事乖巧的人,我们是从他的语言体会到的,读——(课件出示这个句子)王冕说在学堂里也闷得慌,愿意去放牛,其实是为了安慰母亲,不让母亲为难、伤心、难过,可见他小小年纪就善解人意,非常懂事。
(2)学生畅谈:其他小组对这句话有不同的体会吗?
(3)学生畅谈:我们从这句话中还体会到王冕是个好学的人。在王冕回答母亲的话中,前后是有矛盾的。前面讲“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后面却还提到“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可见,王冕的闷得慌实在只是一个安慰母亲的理由,他并不是真的在学堂里闷得慌,正好相反,从 “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就足以看出王冕其实是个好学的孩子,放牛时还想着带书去读。]
(4)俗话说,“言为心声”。一般说来,嘴里说的,就是心里想的。但是,有时候,嘴里说的,是善意的谎言,是含蓄的理解,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揣摩。 如果请你来当一回王冕,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跟母亲说?请你们再好好读读这段话,用心体会你。(练读、指读、齐读)
(5)教师评价:大家用心读出了一个“体谅母亲,孝敬母亲,又不忘勤奋学习”的王冕。也许是王冕的孝心感动了秦家人,也许是秦家人正需要这样一位帮手,教师引读:第二天??秦家人牵出??指着门外说:(学生读)??母亲对善良的秦家人很是感激,她谢了秦家,看着自己才十岁的儿子,又替他理理衣服,心中真是有万般无奈和舍不得,又叮嘱道——(学生读)
(6)浓浓的母子深情让我们感动,王冕理解、体谅母亲的一片孝心更让我们感动。再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耐人寻味的话语(齐读第一句)
(7)过渡:小小年纪,就这样懂事,真不简单,再来看看他的举动、行为,那就更不简单了。在课文第4自然段中,你们又有什么收获吗?
2、交流第二句:
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
学生畅谈:我们还从这一句体会到王冕是个孝敬母亲的人,读——(课件出示这个句子)我从“舍不得吃” “用荷叶包” 腌鱼腊肉留给母亲吃,看出他很有孝心。因为我们现今的孩子,没几个孩子会想到别人,想到自己的父母亲。自己吃还来不及呢!当王冕每一次的用荷叶把这些好吃的东西包着带回家给母亲时,他是怎样想的呢?
3、交流第三句:
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王冕就坐在柳树阴下看书。
学生畅谈:我们还从这一句体会到王冕是个勤奋好学的人,读——(课件出示这个句子)舍不得花点心钱,每天早上饿着肚子也要省钱买书读,小小年纪,竟然如此懂事,如此好学,实在是令人感动。我们也有零花钱,但很少会去买上几本书读。
教师评价:每天的点心钱,虽然微不足道,但今天积攒一点,明天积攒一点,后天积攒一点,一两个月下来,就多了。用成语来形容就是——(积少成多,日积月累,聚沙成塔??)
师引导总结:舍不得吃好的,为的是留给母亲;舍不得花一点儿钱,为的是学习。这两个“舍不得”,份量是何等重啊!来,让我们齐声赞美王冕的孝顺、勤奋。(齐读第4自然段)老师也不由想来赞一赞他:
弃学放牛补家用,留鱼包肉敬母亲。
省吃攒钱买书本,树阴底下勤看书。
————————————————
懂事孝顺又勤奋,少年王冕美名传。
[设计理念:这里仅仅是一首小诗,就把王冕这个人物体现出来了,这样也激发学生的兴趣]
4、小结学法:
解读人物的精神品质,剖析人物形象,我们就要像这样透过人物的言行,抓住细节,读到人物的心里去,必要时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这样的读书才是有效而扎实的。
过渡:十岁的王冕渐渐长成了十三、四岁的少年,他越发孝顺、勤奋。他读了不少书,也懂得了许多道理。后来还成为元代有名的画家和诗人。可是你们知道吗?王冕能学画也是源于一次偶然的发现,这次发现真的只是偶然吗?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讨。
板书设计
24少年王冕
七岁时 早年丧父
眼看三个年头过去 家贫放牛
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 观荷学画 到了十七八岁 离开秦家
教材分析
《少年王冕》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4课。这是一篇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用人物姓名为题的课文,重点讲了元末明初的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虽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但仍不忘读书学习。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的美好事物,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家境也逐渐好转。全文脉络分明,语言朴实无华,细读之下,感染力强,有内在的深刻的教育意义
设计理念
以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为学习方式。生本教育理论,其实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就是应着力将教,最大限度转化为学,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命潜能和发展本能,真正将学习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一种学生自主的、灵动的、深刻的、丰富的、充满魅力的活动过程。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与小组合作、大堂生生互动中进行探讨分析人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