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教案
课前创设情境:
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坐正,轻轻地闭上眼睛,放松心情,内心一定要平静,随着老师的描述展开想象的翅膀。(音乐起)夜幕降下来了,晚风吹在脸上暖暖的。这时候,月亮从东方慢慢地、慢慢地升起来了。我抬头仰望,好圆好亮的月啊!我情不自禁地向前走着,整个世界仿佛沉浸在银色的光海中了。月光洒满了我的衣服,温暖着我的心。我的周围被月光照得雪亮,大地完全笼罩在一片朦胧而又圣洁的月光中。突然,一缕清凉的风送来,我蓦地被惊醒。
同学们,伴着优美的音乐,听着老师的描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望月的乐趣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
4、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望月的乐趣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
难点: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听了同学们课前的描述,老师感觉到,月亮已经走进了我们心里。让我们沐浴着月光,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一起美美地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全文。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地读一读全文,读完全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挂出小黑板:读完全文,我感受最深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交流。
3、同学们真会读书!这篇课文写得确实很好。老师也读了许多遍,深深被月光下的景色陶醉,被他们背诗的热烈情景和小外甥奇特的想象所吸引。
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这片月色。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想一想:在这篇课文分别写到了哪些人眼中的月?
3、交流,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我” 诗人 小外甥
指导生字“甥”
二、学习第1-2自然段
1 .夜深人静,作者独自一人坐在江轮的甲板上。他眼中的月亮又是怎样的?轻轻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品位,画下令你心动的句子,在旁边写写感受,一个词语一句话都行。
2 .出示句子: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3 . 生自读,画句子,写感受。
4 . 你画下了哪些让你心动的句子?和大家交流一下。
5 .交流读书体会。
(1)“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
安详 宁静 皎洁(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
评价: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感觉月亮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无私地奉献着自己所有的清辉。
你的朗读,让大家都沐浴在了一片清辉下。
我仿佛已在这片清辉下沉醉了。
你还画下了哪些令你心动的句子?
(2)月光洒落在长江里??跳动。
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感受到的?(有了流动的江水作衬托,月光又有了一份动态美。)把你感受到的美读给大家听。
评价:你的朗读有了月光灵动的美。
其他同学也来读读这句话,谈谈你的独特感受。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 评价:点点光斑就像一个个月精灵在跳动!
听了你的朗读,江面上宛如又多了许多起舞的精灵。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读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3)江两岸??起伏着。
谈感受。隐隐约约——朦胧美。(把这份朦胧美读出来。)
(如果说刚才我们感受到的江面上的月光有着动态美,那么江两岸的月光就是一种静态美。)
理解什么是黑色剪影吗?(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人在船上,船在江中行,江两岸的芦荡、树林和山峰能像白天一样看得清清楚楚吗?看不清。是的,我们只能看见它们黑色的轮廓,就好象是用黑色的纸剪了贴上去的。有点蒙蒙胧胧的感觉。我请一位同学把这种朦朦胧胧的美读给大家听。)
(4)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这里的花边是镀上去的,见过什么东西是镀上去的?(用镀组词)
看老师手上这条镀了白金的手链?好看吗?为什么好看?(很亮)
对!就是这种感觉!月亮就像装饰品一样,为芦荡、树林和山峰镀上了一层闪着银光的花边。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6 .你看,从这段优美的文字里,我们品味出今晚的月光是宁静的,安详的,朦胧的,这是多好的感觉呀!这画面如梦如幻,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准确地把这种意境描绘出来了。 ( 清幽旷远 )
试着再读一读,画出这个词语,把体会到的美用自己的诵读传递给大家。 7 .出示画面,配乐《在那银色的月光下》。
多美的意境啊!如果把它画下来一定很美。老师这里有一幅江上月景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看看这和你脑海里想象的画面一样吗?请看着画面,再读一读,相信你一定会读得更好。
8、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的朗读?配乐
评价:你的声音中有了一片皎洁的月光。
你的声音中有了一片温柔的月光。
你的声音中有了一片明亮的月光。
你的声音中有了一片安详的月光。
9、同学们听出来了吗,不同的人读书,会给人不同的感觉。其实这段文字适合每一个同学读,只要有所感,有所悟,你的声音里就会有一片独特的月光。拿起书,读出你眼中的独特月光。
10.大家看,这段话最后有个省略号。想想作者的用意何在? 评价:一个省略号,是作者留给我们的无限遐想。
三、感悟诗中月情
1、沐浴在这明月的清辉下,作者今晚是睡不着觉的,而今夜难眠的不只是我一个人,还有谁呀? (小外甥)
2、看,此时活泼聪明的小外甥和我一起对起了诗。(出示诗句)这样好不好,同桌一个做舅舅,一个做小外甥,一起来对对诗。行吗?要试着读出他们的情趣来。(生练习)
3、哪对同桌愿意来读一读我与小外甥比赛背诗的对话?注意读出情趣来。
4、评价怎么样?(小外甥活泼可爱调皮 有挑战的语气,舅舅深沉,读诗有韵味)
生再读。再评价。再读。
5、这有情有趣的对诗实在太美妙了。大家再注意看这每一句诗,里面都镶嵌着一轮明月,那么诗人是借着月亮在诉说着什么呢?你能从上面的诗词中看出来吗?
师相机评价:是的,月亮代表着一种思念。读出这种思念。
月亮代表着一份忧愁。读出这种忧愁。
月亮代表着一份孤独。读出这种孤寂。
月亮代表着一种对童年的怀念。
6、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在诗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情思。我们来一起有感情的吟诵这些多情的诗,多情的月!
7、“我”和小外甥就吟诵了这几句诗吗?(不是)从哪看出来的?(省略号,共12点。)这个大大的省略号告诉我们此情此景中,一定也有许许多的吟诵月亮的诗在我们的耳边回响起来,让我们也加入到他们的对诗中去,好不好?我们要在一种清幽旷远的气氛里吟诵出古诗的味道。老师先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相互点明学生进行对诗。)
10、太妙了,这些诗与月光一起??(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四、总结
真是一个美好的月夜啊!在诗人的眼里月亮是这样的多情,这样的奇妙。那么,在小外甥的眼中,月亮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2、搜集描写月景的片断,细细赏读。
板书: 24 望月
“我”
打造细节之美
——《望月》教学反思
《望月》是一篇语言隽永,思想深邃的散文,写的是“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情趣的想象。它既有丰富鲜活的语言表达,又有优美如画的意境呈现,还有人物形象的诗性流淌。
月儿虽美,传递了人们的情感,但要让五年级的学生细细体会也非容易的事。特别是这样的美文,如何让学生在课文中感悟到月夜之美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尽管我在环节上做了精心设计,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生也能体会到月夜的美,但我认为在细节上可以做得更好。现结合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现状,作如下反思:
1、对于教材,可以挖得更深
文化化人。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感的培养,语文教学只有置身于母语文化氛围中,才能使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肥沃的土壤中扎下粗壮的根,长出健壮的苗。本课教学应该营造浓重的“月亮文化”的氛围,让学生浸润其中,在此基础上,老师引领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体验、感悟,师生逐步进入“高峰学习体验”的境界,从而深切地感受汉民族文化的月亮情结。但是在我的课上,忽略了“月亮文化”这一重点,没有从“月亮是一独特的中国文化”这一方面考虑,而是就文本谈文本,缺少了一点文化积淀。
因此,我觉得,我在设计时可以围绕“月亮文化”这一核心,紧扣 “景中月”、“诗中月”、 “心中月” 三大板块,组织整堂课的教学流程;以读为主要语文训练手段,配以合适的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在阅读感悟文字之美时,增加音韵之美,力求把文字之美与音韵之美融为一体。
2、情境创设要有发展、持续和延伸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望月”这一情境,我利用课前两到三分钟时间,创设了一个“情景游戏”:“请同学们坐正,眼睛轻轻闭上,心情放松,内心要一片宁静,随着老师的描述展开想象的翅膀。夜幕降下来了,晚风吹在脸上暖暖的。这时候,月亮从东方慢慢地、慢慢地升起来了??”大约半分钟后,学生睁开眼睛,动情地报告着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到的??我顺着学生的描述,导入新课:月亮已经走进了我们心里,让我们沐浴着月光,一起来学习《望月》吧!
这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之后,我就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找出课文分别写了哪些人眼中的月,接着直接进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乍看之下很顺畅,但静下心来细想:拉着学生进入情境太快了。也许在初读之后,应该让学生说说对文本的整体感觉,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然后再把课前这种美好的气氛蔓延开来,让课前的情境创设得到发展、持续和蔓延。
3、在处理细节时,为学生准备些“拐杖”
在交流江上月色美这一部分时,我的教学设计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自读感受,最后再集体品读。应该说,这是种可行的方法,但是,如何让细节更打动人?让学生悟得更深?我想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个有效的引导者,多为学生准备些“拐杖”。现将有些细节的设计作如下尝试:
例1:学生交流感悟“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教师应该抓住“安详”这个词让学生细品。
“安详”一般形容什么?
(小孩静静地睡着,特别安详)(老人在阳光下闲适地坐着,给人的感觉特别安详。)
而这里,把月光比作可爱的小孩,比作慈祥的老人,这份安详,你能读出来吗?
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又感受到月亮就如同一位温柔、无私的母亲一样,把清辉洒向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份博爱,你能读出来吗?
例2:品悟“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指导学生想象:同学们,请大家听我读这一句,感受一下,这江水除了像光斑,还像什么呢?(像一颗颗星星;像被撕破的丝绸;像一颗颗珍珠;像一颗颗璀璨的钻石??)
在想象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读出情来,读出味来。
例3:品悟“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出示图片,在有图片的基础上理解“剪影”“镀”,让图片为文本服务,再把图凝练成语言。
设计回读:月光照在芦荡上,为芦荡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月光照在树林上,为树林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月光照在山峰上,为山峰??(一层银色的花边)。
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的确如此,像《望月》这样的文章就是一篇美文。阅读这样的作品,能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挖掘文本中美的因素,用美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用艺术化的手法启发受教育者在符合美的规律的行动中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结构。教师只有充分体味课文的美,把知识理论容纳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和谐新颖的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中,才能使语文教学满堂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