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月光启蒙》 (表格式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月光启蒙》 (表格式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02 20:1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年??级 五 主备人 所在学校
单??元 第五单元 课??题 18.月光启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
教学重难点 1.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品析夏夜的美妙,感悟母亲的启蒙。 2.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教学准备 朗读课文,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思考课后问题,收集家乡的民歌童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通用设计 设计意图 解读、修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题。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写母亲的诗呢?(生自由说)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是《游子吟》,喜欢吗?带着你们的感受背背吧!(背《游子吟》),儿子与母亲之间总有说不完的动人故事,现代诗人孙友田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后来能在诗坛上取得辉煌的成就,离不开童年时不识字的母亲的启蒙,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感激之情,他写下了《月光启蒙》。现在,让我们随着这篇文章走进他的童年。 2、板题《月光启蒙》 二、读题质疑。 1、读题。 2、读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吗? 3、生质疑:(什么是启蒙?月光怎么会启蒙?怎么启蒙?……) 4、“学贵有疑”,让我们带着这些思考一起走进课文。 三、初读感知。 1、请大家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生自由读完课文之后,汇报读自己喜欢的语段。教师重点指导句段: 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就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相机指导读句中的2个轻声词) “小红孩,上南山,豁荆草,编箔(bó)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相机指导读句中的生字词) 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dùn)的童心豁然开朗。 ①重点指导字音:落(lào)、混(hùn) ②你知道“莲花落”是什么吗?(它是一种民间传唱的曲艺,也叫数来宝) ③结合句子推想出“混沌”的意思。 ④由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叫启蒙。(师指黑板上的课题) 3、整体感知。 作者围绕“月光启蒙”这个主题回忆了儿时的哪些经历呢? (相机板书:唱民谣、唱童谣、讲故事、猜谜语) 根据这四个内容分段:唱歌谣(1——5)讲故事、唱童谣(6——9)说谜语(11——13)(14)总结全文,点明母亲就是我的启蒙老师。 是的,课文写了作者回忆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听母亲唱民谣、唱童谣、讲故事、猜谜语的情景。这样的情景是怎样的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美妙、诗情画意……) 四.指导写字 1.联系熟字记忆生字的字形。 如:把——笆???躁——澡???轿——较 筛和笆都是和竹子有关的,所以是竹子头。 2.学生写字。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3.形近字组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品味民间文化,感悟母子深情。 教学过程: 一、品味歌谣魅力 1.指名读课题。 2.当你再读课题时,你的眼前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板书:唱民谣、唱童谣、讲故事、猜谜语) 3.母亲在月光下吟唱歌谣的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唱了许多民歌童谣,课文中写了五首,找出来读一读,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首多读几遍,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4.谁来把你喜欢的一首歌谣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自己的感受。(学生交流;多形式、个性化朗读。) 5.你对民歌童谣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充满诗情画意、有韵味……) 6.你们的发现和孙友田的感受是一样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
二、感悟月光、母亲、启蒙 1.母亲吟唱歌谣时又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呢?自由读1-5自然段。 2.母亲会怎样吟唱歌谣呢?指名读,评价。 3.为什么这样读?(出示第四自然段: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指名读。
(2)你们能想象,当时的“我”是怎样听母亲唱歌谣的呢?
(3)那时的我,快乐着、幸福着、陶醉着……把这些美好的感受也读出来。(指导朗读)
(4)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说“芳香的音韵”了吧?从这“芳香”,你品出了什么??
(5)这“芳香”让我们品出了母亲声音的甜美、轻柔;品出了母亲的歌声使孩子如痴如醉;品出了那一首首歌谣散发出的美好的感受……这就是孙友田体会到的“芳香的音韵”。那流畅的音韵沁人心脾,仿佛芳香四溢,悠然飘逸,这是童心中升腾起的最美好的感受。 4.我们知道,母亲不识字,她怎么会唱那么多的歌谣呢?请大家静心默读第五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1)学生默读。
(2)学生互动交流,教师随机引导。 句中有个特别的地方是(长),两个长意思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呢?第一个“长”是指(生长),能给第二个“长”换个词吗?(产生、流传)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产生歌谣却用长歌谣呢?长歌谣的“长”里你能品出什么呢?(家乡是产生歌谣的地方,说明这里的歌谣……)瞧,诗人用词用得多精妙呀!以后在写作文的时候要善用词。(带着体会读句子) 5.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母亲用歌谣将家乡的文化传给了我。这些歌谣使我的心灵明朗起来。她真是我的启蒙老师!除了用歌谣,天资聪颖的母亲还用神话故事、谜语启迪我的童心。读读后面的部分,想想我从中受到怎样的启蒙。(板书:启迪智慧) 6.看着高深莫测的夜空,“我”可能会好像看到些什么呢? 7.出示: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1)“玉石雕像”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2)课文中把什么比作“玉石雕像”?为什么在作者眼里母亲像“玉石雕像”? (3)小结:明日中天,光华似水,母亲穿着白布褂子,显得晶莹白皙,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沉醉在美丽动人的神话世界,令我油然而生敬爱之情。 (4)谁能把母亲的美读出来,指名朗读,齐读。 (5)从母亲的故事中,我得到了什么?(板书:丰富想象) 8.现在,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了吗? 9.小结: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故事、谜语给“我”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如今,孙友田成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母亲从小给了他——月光启蒙。孙友田对母亲满怀感激、敬佩之情,请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学生自由读,齐读。 三、表达怀念之情 1.同学们,40年后,孙友田赶回老家去看望母亲时,作者的母亲已经老了,甚至失去了记忆,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不知道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道我是谁。微风吹乱了母亲满头的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可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2.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什么呢? 3.学生练笔,交流。 4.多少年过去了,每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就会想起那洒满月色的篱笆小院,想起母亲那玉石般的雕像,想起她甜甜的嗓音,深情的吟唱……感谢月光启蒙,她让我们也想起了那一首首充满泥土芳香的歌谣。下课后,请大家也去搜集我们家乡的民歌民谣,相信这些歌谣也会在你们的心中播下一粒粒种子…… 5、文章明明写的是母亲,写的是母亲给予我的启蒙教育,可课题为什么要叫“月光启蒙”? 四、布置作业 1.选择文中你喜欢的童谣,吟诵或背诵给家人听,与他们交流交流。 2.练笔: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好好回忆一下,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过程中给过你哪些帮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写封感恩信 3、采访长辈,搜集一些民谣童谣,记录下来。试着写一两首童谣 ? ? 板书设计: 18、月光启蒙 唱歌谣???(?充满诗情画意) 讲故事???(?丰富想象???)??????????飞向诗歌的王国 唱童谣???(?有韵味?????) 说谜语???(?启迪智慧???) ? ? ? ? ? ? ? ? ? 温故知新,用简明的语言揭示课文的主旨。 ? ? ? ? ? ? ? ? ? ? ? ? ? ? 在朗读的练习中提高学生朗读的基本功。 ? ? ? ? ? ? ? ? ? ? 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语。 ? ? ?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 ? ? ? ? ? ? ? ? ? ? ? ? ? ? 让学生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同时为体会母亲的教育智慧、理解“启蒙”做好铺垫。 ? ? ? ? 抓住文本的“美点”——“芳香的音韵”,通过想象课文情境,联系上下文,多种形式的品读引燃学生的情感点,让母亲聪颖美丽的形象伴随着文本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 ? ? ? ? ? ? ? ? ? ? ? ? 紧扣“启蒙”,通过抓重点句段,反复品读,同时展开丰富想象,从而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 ? ? ? ? ? ? ? ? ? ? ? ? ? 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在浓郁的人文情怀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把学生的情感波澜再次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此刻学生的表达是从具体的文本出发,最后回归文本的。 ?
教后反思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