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十一册《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2适当拓展迁移,通过仿写等练习把语文能力运用于实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弄清课文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了解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主要途径。?
【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2读通课文,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3初读课题,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
4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疏通课文。
2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
3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了解认识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情感铺垫??
1、出示《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图片:还记得这首诗吗?让我们再次走进绿色的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大声吟诵出她的美丽与神奇吧!
2生集体朗诵。
大自然是个美丽的地方,大自然散发着迷人的芳香,今天让我们带着智慧的眼睛去靠近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吧!
3揭题,第一遍读题,突出“大自然”。第二遍读题,突出“文字”。多媒体演示。4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印在书本上的文字,写在白纸上的文字。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既不是写在白纸上也不是印在书本上。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石头书》吗?
5出示相关图片:石头上有雨痕有波痕,不同的颜色是不同的矿物成分,石头书里的树叶、贝壳、小鱼告诉我们化石的形成过程……除了石头书中的文字,大自然还有哪些事物有文字呢?今天,让我们跟随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作用,学习做一个懂得大自然语言的人。
6再读课题。??
7简介作者:说到本文作者的名字你可能有些陌生,但说到他写的作品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就是《十万个为什么》
8小资料阅读:?
伊林(1895—1953),苏联儿童文学作家、工程师,被称为科普创作的巨匠。他致力于写作通俗科学作品,如《十万个为什么》、《人与自然》和《改造行星》等,对前苏联科普文学有一定贡献。伊林诞生于乌克兰。从小酷爱读书,喜欢大自然,喜爱科学实验。童年时期曾仔细观察和研究蚂蚁的生活情况,观察天空和星象。这一切,为他日后用文艺的手法,诗一般的意境、创作科普作品打下了基础。1914年中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获得金质奖章。从1924年起,他还在大学念书时就开始创作科学文艺性短文。1925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工艺学院。1927年创作的《不夜天》是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一出版就受到读者的喜爱,在这之后的30多年中,他为青少年创作了《几点钟》、《黑白》、《十万个为什么》等几十部脍炙人口的科学文艺著作,在普及科学知识、鼓舞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1953年11月15日,在莫斯科逝世,终年58岁。
二、自学课文。??
现在我们就来读读他的作品《大自然的文字》。
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
2、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讨论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文中有些词较难读,我们一起来读好它们。
出示:耸立 铁砧? 预兆 小熊星座
2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议。??
3、交流字词的意思。??
铁砧? 星座? 罗盘……??
4读懂了什么?读出了哪些困惑?教师筛选重点问题并出示:
本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认识这些文字有什么好处? 怎样去认识这些文字??
四、整体感知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1、课文是一篇科普文学作品,生动形象,把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介绍了大自然以及认识这些文字的意义。课文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在哪?
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2、请你默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内容,从下列两方面介绍
?课文举了哪些例子说明认识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
3学生交流
如:“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征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从这句话我知道了云也是大自然的文字,飞行员可以根据砧状云的位置预测到雷雨,及时避开它,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师: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好处?相机板书(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
4解题:
回到题目思考:大自然的文字指的是什么?
小结:打开大自然这本书,读读书上的每一个文字就是向大自然索取知识,探索它的奥妙。所以这里的“文字”指的就是知识。板书。
3、齐读课文2-6自然段。概括主要内容。???
4、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
⑴、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
⑵、指名说一说。??板书:观察? 寻找? 请教
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拓展阅读(以篇带篇)??
这儿有一首小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大自然的文字》??
你看那天上的星星??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有北极星的地方就是北方??
我们不会迷失方向??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云山变得像铁砧??
雷雨就要来到??
你看那地上灰色的石头??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是石灰石??
有它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你看那森林里的花岗石??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是冰搬来的??
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有的??
……??
大自然的文字呀??
你多么神奇??
走进自然仔细观察我们发现你??
深入思考善于请教我们读懂你???
五、课后实践活动。
大自然是个美丽的地方,大自然散发着神奇的魅力, 请同学们把自己观察到的,从书本中看到的或向别人请教到的大自然中的种种景象收集整理出大自然还有哪些文字?下节课让我们带着智慧的眼睛去靠近大自然,一起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吧!??
六、作业??
一、看拼音,写词语。
luó pán??? yǒu qù???? bèi ké??? jiě shì?
(??? ) (??? ) (???? ) (??? )
依次写出上面音节中的音序?????????????????????
二、指出下面词语中完全正确的一组。
1、举世闻名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亭台楼阁 诗情画谊
2、雪中送炭 奇珍异宝 举世闻明 不可估量 深情厚谊
3、同归于尽 金碧辉煌 烟薰火燎 玲珑剔透 亭台楼阁
4、深情厚谊 诗情画意 玲珑剔透 同归于尽 奇珍异宝
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三、文中介绍了哪些大自然中的文字?对人类有什么作用?
???????????????????????????????????????????????????????????????????
附:板书设计
24、大自然的文字(知识)
星?? 辨别方向
云?? 观察气象?????????????????? 观察? 寻找? 请教
石?? 了解地质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举了那些例子说明”认识大自然文字对人类的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学会自主寻找大自然的文字,并能仿写。
3拓展阅读,交流发现,体会从小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举了哪些例子说明认识大自然文字对人类的作用。
2了解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主要途径。
教学难点
拓展阅读,交流发现,体会从小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
1、复习。
1)课文分别给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2)人们从那些文字中得到什么信息?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星星 辨别方向
云 预测天气
石灰石地质变迁
花岗石
2、师:古代的水手、飞行员、地质学家都能从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引导学生体会遇到大自然的事物要注意观察,学会去探究。
4、师:除了观察和探究还要怎样做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学习课文的第七自然段。
明确:到书中去找、请教有学问的人
5、通过讨论明白有学问的人指的到底是哪些人。
?有书本知识的人、有经验的人
6、引导学生举例。
如文中的水手、飞行员,有经验的老农、渔夫,地质学家、考古学家……
二精读“文字”
1师:现在,我们就去请教有学问的人——古代的水手、飞行员如何从大自然的文字去辨别方向、预测天气的。让我们一起走近大自然的文字,去读一读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
2、交流。
(1)认识“天上的文字”——星星
a大自然就是一本无字的天书。天上的每一颗星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我们先来读读天上的文字。
1星星写成的天书很厚很厚。翻开天书的一页,指名读第2节。??
2.这一节介绍了哪种大自然的文字???
3.认识它有什么作用???
评:罗盘是古代人们辨别方向的器物,有了大自然的文字—星星,即使没有罗盘,也不会迷失方向呢!由此可见,了解大自然的文字可以(生答)辨别方向。(板书)
b师:课文告诉我们,水手是怎样认识星星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1谈体会: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出示)
2.出示图片,认识小熊星座,让生指出北极星。??
3让他们说说自己知道的星座。(结合课文阅读,我在课外书上还知道……)??
师:多么聪明的水手呀,我们一起读出他们的智慧!指导朗读。
诗歌填空:你能用诗歌的形式把水手的经验告诉所有人吗?
(你看那天上的星星??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有北极星的地方就是北方??
我们不会迷失方向??)
c师:水手们朝天望望,就可以辨别方向了,他们生来具有如此能耐吗?
生交流。
师:他们游历了五湖四海,观察了无数星相,才总结出了经验!如果我们像水手一样多走一走、看一看的话,也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板书:走一走、看一看)(2)认识“天上的文字”——云
?? 是啊,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可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还远远不止这些呢,再读读课文,你还知道了什么??
1.自读课文的第三小节。??
2.读后汇报??
※生: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认识它可以避免把飞机毁掉。
※砧状云,这个大自然的文字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所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板书:观察气象)。??
※课文怎么形容“砧状云”的?
※师:云山似铁砧,多么形象!想亲眼瞧瞧吗?(出示“砧状云”图片。)
※出示: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
※ 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来表现: 引读:聪明的飞行员知道——出示、齐读: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 师:天上砧状云,地下雨淋淋。智慧的飞行员们也是通过自己的观察、积累,才懂得这个道理。
诗歌模仿:赶快把这个知识写成一段简单明了的小诗告诉大家。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云山变得像铁砧??
雷雨就要来到??)
3.拓展阅读,出示谚语??
大自然留在天上的文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师:天空的使者——鸟,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大雁南飞,告诉我们“春天再见”;燕子低飞,雨滴就要来临了勤劳的农民在耕作中积累着智慧,“看云识天气”早已是他们的习惯。送几条谚语给大家,仔细读读,品味一下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出示、自读、说说理解、齐读: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天上勾勾云,地上雨淋淋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挑选两条用笔写在书的旁边??
4.引读。所以说:(师引读)天上的每一颗星(生回答)是一个字,(师引读)天上的每一片云(生答)也是一个字。这就是(指板书)我们神奇的天书啊!不仅有神奇的天书,还有有趣的地书呢。瞧,地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在地上有哪些文字呢???。??
(3)认识“地上的文字”——石灰石
1.自学要求:默读4—6节,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2.汇报。??
※哪几种文字?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意义之一:知道石灰石的形成。(板书:石灰石的形成)
※ 出示:石灰石图片。
※ 自定义动画:普通人认为 ……(学生交流)懂大自然的文字的人知道……(教师强调“由贝壳造成”)
※想象一下,曾经的沧海会是什么样,现在的城市呢?
※评:现在的城市(画面出示),竟是曾经的汪洋(出示画面),
真是沧海桑田啊!?(齐读)?
诗歌填空:
你看那地上灰色的石头??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是石灰石??
有它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可见,看起来普通的石灰石,在懂的它的人看来,可以反映出(地质的变化)板书??
※齐读第5节。??
(4)认识“地上的文字”——花岗石
※同样是石头,这块花岗石又是怎么来的?
※ 出示:花岗石图片。
※ 自定义动画:普通人的疑问是:…… ?
出示、指导朗读: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
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
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
※ 引读: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
出示: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
※ 你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吗?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 出示材料:冰川是由积雪演化成的、能自行运动的巨大冰体。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他处。冰川搬运的物质称为冰运物。冰川搬运能力很大,可将粒径10~20米以上的巨大岩块搬走。
※ 出示图片:这就是流动的冰川。
师:它一下子就把花岗岩搬来了?你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爬)
师:怪不得,作者用了个“爬”字写出速度之慢。花岗岩“爬”来的时候,这里还没有森林呢!
找出句子中的动词。(搬爬带走)
诗歌填空:
你看那森林里的花岗石??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是冰搬来的??
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有的??
※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叙述重点却不一样。第五节,强调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节,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这两种文字,向我们介绍了大地的变和迁。板书(地质的变迁)
※ 指导朗读。让我们齐读4、5、6自然段。
3大家俨然都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了,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呀?
※师:看来,认真的学一学、问一问也是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板书:学一学 问一问)
三学习课文的最后一段??
1学问学问,就是既要学又要问。这不,我们从水手和飞行员的口中、石灰石和花岗石的身上知道了如何去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像作者所说,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出示、齐读第七小节。板书:走进自然、走进书本、善于请教?
??2.激情:我想给大家讲讲作者伊林小时候的故事--伊林小时候就对大自然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有时到乡间去,守在蚂蚁窝旁,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父亲工厂制造肥皂的过程使小伊林看得入了迷,他把家里的厨房当成实验工厂,居然成功了;他按照书上的配方制作鞋油,用其把皮鞋擦得锃亮,并高兴地欢呼起来“科学胜利了”。当然他也有失败的时候,但这让他懂得了科学试验要付出艰苦的劳动的道理。???
3.总结:同学们,我们走进自然,走进书本,善于请教,运用多种途径就可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懂大自然这本很厚的书,感受自然的无穷奥妙。
出示:(齐读)
大自然的文字呀??
你多么神奇??
走进自然仔细观察我们发现你??
深入思考善于请教我们读懂你???
四、拓展阅读??
1大自然还有很多文字、很多无声的语言,听一听下面的诗句,或许你会有启迪:(出示、音乐)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2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回小诗人,仿照作者的写法续写一段。
出示练习模板:
你看那?????????????????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幼小的羊儿跪求母乳,是在启示我们要孝敬父母;
变黄的树叶落入泥中,是在启示我们要有奉献精神;
成熟的稻穗低着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一读写得好的作品。??
3假如你来到了大自然会怎样运用这些文字呢?
出示年轮图,让学生(自由交流)?解读这一大自然的文字。?
4师:同学们应该多观察、多请教,走进大自然,不仅仅领略其美妙的风光,更要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了多研究大自然,破译大自然的玄妙,从而让它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其实,我们的古人早就为我们作出了榜样,鲁班发明锯子。
生:薄壳建筑、流线机轮船、跃野赛车、雷达------
师:所以,我们可以为大自然这本书再添上精彩的一部分就是:造福人类(板书)
5总结:今天,我们从大自然这本书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我们又共同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了几页精彩的文字。大自然蕴含无限的知识、学问和奥秘,等我们去观察、了解和探索。让我们继续为大自然这本书书写更多的文字。
五、课外作业:??
2、课后,请大家思考: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是怎么懂得的?同学之间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办一份小报。??
板书设计;??
??????????????????? 星座????? 辨别方向??
??????????????????? 云??????? 观察气象??
24大自然的文字???? 石灰石???? 地质变化????? ??
??? 造福人类??????? 花岗石??? 地质变迁??
?????????????? 走进自然? 走进书本? 善于请教
【文本解析】?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文学作品,它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不仅告诉了我们有关大自然文字的种种,而且重点叙述了辩识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 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用亲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很多自然现象,作者引领我们去认识、了解这些大自然独特的“文字”。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如把星、云、石头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匠铺里的铁砧”;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从中也能看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情分析】
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浅显,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
【设计理念】
这是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写的一篇科普小品文。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文章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浅显。教学中可以进行相关的拓展,以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
?? 读----了解文本知识性的内容
科普文承载科普知识,这些知识要“知”。要“知”它,必然要读,读通,读顺,读流畅,才能“知”得清,“知”得明。不仅要读,还要记,边读边记,记到心里去;离开书本,还在心里头,让知识长在心里头、而不是字里头。
?? 拓----挖掘文本科学的宽度
??? 科普文教学与其他故事类、情感类、人物传记类课文教学的不同之处,往往在于,后一类课文的教学,一般着力于挖掘课文的深度,而科普类课文的教学,往往在于它的宽度。教学就需要从“深度”转向“宽度”,要由教材的一个“点”,带学生到一个“面”上去。课文只讲了“星“云”“石灰石”“花岗石”四个大自然的文字,显然,知识量、信息量对于“大自然的文字”这个话题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来延伸和拓展。
思----构建理性思考的世界
本课是苏教版十一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用“读书有方”来概括本单元的主题是比较妥帖的。值得一提的是,本单元所涉及的读书方法跳出了就读书讲读书的狭窄圈子,而是把读书和实践结合起来,读书和思考结合,读书和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 从阅读的角度讲,语文课不同于一般性的文艺欣赏,只需体验情感,发展情感。语文的目的,不仅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还要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深沉的理性世界。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学了课文能得到某种启迪,使人越学越聪慧,越来越变得眼亮,这样的语文课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了求知的愿望,对学生内心世界触动也很深。《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学生认识并了解了大自然的种种现象后,我想学生对大自然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能学会利用自然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把学与用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