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六年级??
2、学科:语文
3、课时:2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1)有关青海高原的资料。
?? (2)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 (3)搜集描写柳树和边塞的诗句及古诗。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象本课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在恶劣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顽强的生命力。
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勤学好问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善于查找资料,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敢于向生活和命运挑战的意志。
三、教材分析
1、《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属托物言志的散文,本篇课文通过写生长在广袤无垠、寸草不生的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树,在饱经风霜雨雪的打击下,仍然坚持存活下来,并且长成了一株粗壮的柳树,赞美了像这株柳树一样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人,告诉我们要敢于面对困难,不抱怨命运,面对人生的磨难,我们应该用坚韧不拔的意志与其抗争。
2、教学重点:通过对本课语言文字的理解、赏析,感悟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
3、教学难点:读懂“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在全文的蕴涵之义。
4、教师准备:1、生字卡片
2、有关柳树的图片
四、教学方法
?? 本篇课文的语言华丽流畅,气势磅礴,读起来琅琅上口,令人心潮澎湃,为此本课的教学我采用读书指导法、朗读法、讨论交流法,讲授法等。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这株柳树所蕴含的高贵的品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检查学生查阅资料的情况
1、过渡:上周我布置同学们查阅了有关青海高原的地貌特征,现在每个小组派个代表起来说一下青海高原的环境特征。
2、学生回答;
3、教师总结青海高原的地貌特征。
过渡: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竟然生长着一株柳树,可见它的神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青海高原看看这到底是一株什么样的柳树?
说起柳树,记得我们学过贺知章的一首《咏柳》诗,看看我们大家还记不记得,大家一起背一下。
4、学生背诵《咏柳》
《咏柳的》来源:
5、总结,像这样婀娜多姿,诗情画意的柳树在我们这里随处可见,在平原随处可见,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是生长在寸草不生的青海高原的一株柳树,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它是怎样存活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理解
1、播放录音:《青海高原一株柳》
(教师补充,提出听录音的要求。边听配乐朗读边思考:作者对这株柳树投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生字生词)
2、学生踊跃发言,解决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3、解决生字生词:
生字:铸 虐? 摧? 诵? 韧??
生词:望而生畏? 青石嶙峋? 锻铸? 名贯古今?
望而生畏:畏,恐惧,害怕。看见了就害怕。
青石嶙峋:石头峻峭重叠。
锻铸:锻造和浇铸。
名贯古今:从古到今都很有名。
(三)精细讲解
1、检查学生听的情况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青海高原的句子,看与你找的资料有什么不同?看作者是怎样形容青海高原的?指名读,一边读一边想那里的环境、齐读描写青海高原的句子。??
描写青海高原的环境的词语: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青石嶙峋、 寸草不生、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
2、补充: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充分感受到青海高原那里的环境是那样的恶劣,在这样的环境中竟然生长着这样一株柳树,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柳树的段落。
3、学生回答:第五自然段
(四)精细讲解第五自然段
师:你觉得这株柳树长得怎么样?
生:粗壮
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
师:两合抱粗到底有多粗?百十余平方米到底有多大?请同学上台演示???
师:平时我们上课的教室大约有40余平方米,而这株柳树相当于两三个教室。齐读句子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师: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生:粗实而坚硬
师:从哪里看出坚硬?
生:生铁铁锭
师:我们常用柔柳来形容柳树,怎么会有如此坚硬的柳树呢?这样坚硬的柳树,他的叶子长成怎样? 齐读读课文中的句子: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师:我们平时见到的柳树是什么颜色?出示柳树的图片,学生看图片回答问题。
生:翠绿,嫩绿,浅绿
师:什么原因使这些柳树有如此独特的绿呢?
生:是高寒和缺水
师:面对如此高大的柳树,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齐读课文中的句子。
在如此荒凉的高原上竟然生长着这样一株柳树,这简直是一个奇迹!难怪作者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那这株柳树神奇在什么地方呢?
师:奇在拥有粗壮的枝干,奇在拥有坚硬的质地,奇在拥有如此苍凉的颜色
现在让我们一同去猜想这株柳树是怎样奇迹般的生存下来的吧
(五)指导学生自学第六、七自然段
读第六第七自然段,自由读
读完之后你觉得这株柳树在高原上生存下来容易吗?
从哪里看出来? 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柳树经历的灾难?
学生回答;
教师点评:这株柳树经历了高原风雪,经历了雷轰电击,仍然顽强地活了下来。
(六)作业:本文的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家乡灞河的柳树?
(七)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经历的磨难
普通--------神奇
第二课时
(一)检查生字生词
(二)检查上节课留下的问题: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家乡灞河的柳树?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写灞河的柳树是为了衬托青海高原的柳树,使我们更加敬佩青海高原这株柳树。
过渡:假如这株柳树生长在平原,他会享受什么样的待遇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充足的阳光,充足的水分,肥沃的土壤,可这株柳树却生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然而这株柳树抱怨了吗?它畏怯了吗?它是怎样做的?
(四)自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段话有两个数字“九十九” 和“一”,从这两个数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存的希望之渺茫,经受的苦难之多,这是一株顽强的柳树,作者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作者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写出了具有柳树这种顽强品格的人,面对这株柳树,你想到了那些人?
张海迪
霍金
夏洛蒂
总结: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可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所以,我们一定要像这株柳树一样以顽强的毅力与生存环境和各种困难抗争。
(五)展示:描写柳树和边塞的诗句
描写柳树的诗句:
描写边塞的诗句
六、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词句华丽优美,语言流畅自然,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两点感悟:
(一)真情流露,收获体验
语文的教学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语言的荡涤,精神的融合。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这就需要教师要有循循善诱的口才,要有引导的艺术,真正把学生们的热情调动起来,与文本进行对话,达到情感的共融。通过研读课文,我本身对这株柳树产生了敬佩之情,为此我借助语文课堂把这种崇敬的心情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
(二)情境渲染,想象为伴
对于课文中的语句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情境体验才能感受最深。例如在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柳树的外形特点时,我出示了江南柳树的柔弱形象的图片,引导孩子们对高原柳和江南柳的外形特点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孩子们能更深刻地理解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即使不能把学生放入到真实的情境中,也要为他们创造合适的情境,让他们在模拟的情境中融入自己的感情,体会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