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隶书)……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
——节选自《建国号诏》……二、治变之策一、治变之因三、治变之悟第11课 元朝的统治西汉后期疆域图唐朝疆域图(669年)元朝疆域图(1330年)西汉后期疆域图唐朝疆域图(669年) 盖汉东西9320里,南北13368里,唐东西9511里,南北16918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摘编自【明】宋濂《元史·地理志》 治变之因1:
疆域辽阔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台湾南海诸岛 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 。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wèi wù ér)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通婚,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少数民族与汉人杂居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加强新的民族——回族形成 阅读教材52页第二自然段,找出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治变之因2:
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一)制度创新元朝设置的主要的中央机构有哪些?各自分管什么事务?1.中央唐朝中央机构遵用汉法元朝与秦朝和唐朝中央行政机构的比较秦朝中央机构元朝中央机构(一)制度创新2.地方腹里全国大部分地区行中书省今山东、山西、河北中书省行省制度 (行省)掌国庶务(各种政务),统郡县,镇边鄙(边远地区)……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明】宋濂《元史·百官志》 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
——【元】苏天爵
《元文类》“山川形便”
是指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的边界,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相一致。学生活动:
阅读地图册23页“知识链接”,找出元朝行省划分的依据。“山川形便”示意图“犬牙相入”
是指行政区边界与山川形式有出入,这样的行政区使凭借山川之险的因素完全消失。元朝行省划分——从“山川形便”到“犬牙相入” 1260年,蒙古汗国派官员到西藏,清查西藏及沿途各地户口,共设27个大驿站。
1264年,蒙古汗国在大都(今北京),设释教总制院,专管全国佛教和藏区事务。
1268年,忽必烈派人入藏,清查人口、土地。
1287年,元朝再次补查西藏人口、资源。
1288年,元朝更名释教总制院为宣政院,与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平级,成为元朝中央最高权力的行政机构之一。
---蒲文成、王心岳《汉藏民族关系史》宣政院印(一)制度创新全国大部分地区行中书省今山东、山西、河北西 藏中书省宣政院直接统辖澎湖和琉球地区澎湖巡检司 (澎湖)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别无科差。
——【元】汪大渊
《岛夷志略》 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2.地方中书省今山东、山西、河北全国大部分地区行中书省西 藏宣政院直接统辖澎湖和琉球地区澎湖巡检司西域地区北庭都元帅府(一)制度创新创新而变因地制宜在地方中书省今山东、山西、河北全国大部分地区行中书省西 藏宣政院直接统辖澎湖和琉球地区澎湖巡检司西域地区北庭都元帅府变之不足(二)民族政策贡献一:重建大一统国家贡献一:重建大一统国家贡献四:民族融合的高潮贡献三:行省制度影响深远贡献二:大体确定了中国后
来疆域的轮廓变中求强变中求治制度创新民族交融元朝的统治治变之因治变之策在地方治变之悟思维导图宣政院(行省制度等)民族政策疆域辽阔感悟·阅读推荐《细说元朝》
作 者:黎东方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时 间:2015年07月 《元史十八讲》
作 者:李治安
出版社:中华书局
时 间:2014年09月 谢谢聆听,
敬请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