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表
学科:数学 年级:四年级 册次:下 学校: 教师:
课题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5例2)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例2通过插花情境,教学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第(1)题通过解决“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来明确乘法的意义;第(2)、(3)题引导学生概括除法的意义;最后通过观察,总结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承前启后
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根据知识的迁移,找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知识间的迁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重难点
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难点: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化解措施
迁移类推,归纳概括。
教学设计思路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5分钟)
1.引导学生复习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揭示课题:同学们对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掌握的很好,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回顾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640+190=830
201-99=102
124×3=372
1260÷3=420
自己列竖式并验算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20分钟)
1.乘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
(1)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2情境图,组织学生编一道用乘法解决的问题。
(2)引导学生分别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接近解决问题,并说一说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3)指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作乘法。
(3)介绍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
2.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
(1)组织学生改编问题。
师:谁能根据例2情境图,改编成一道除法应用题?
(2)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3)引导学生与上面的乘法算式进行对比,总结除法的意义。
(4)明确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
3.组织学生梳理,明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4.拓展思考: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1.(1)明确要求,根据情境图编写用乘法解决的问题。
(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
(2)分别列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解决问题,比较后,得出:用乘法解决比较简便。
(3)明确乘法的意义。
(4)知道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相乘的两个数叫作因数,乘得的数叫作积)
2.(1)按照要求改编问题。
(有12枝花,每3枝插1瓶,可以插几瓶?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
(2)独立列式解答。
12÷3=4(瓶)
12÷4=3(枝)
(4)对比观察,明确: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作除法。
(4)知道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3.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4.思考后,汇报: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2.根据□×○=△,判断下列算式的对错。(□、○和△都不为0)
(1)○×□=△(√)
(2)□÷△=○(×)
(3)△×○=□(×)
(4)△÷○=□(√)
(5)□=△÷○(√)
(6)△=□÷○(×)
3.小娟看一本故事书,每天看50页,8天能看多少页?
50×8=400(页)
答:8天能看400页。
4.根据301×22=6622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6622÷301=22
6622÷22=301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7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7页第4题。
1.独立完成,并说明理由。
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已知540-□×15=240,求□所代表的数。
□=20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没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利用“商×除数=被除数”来验算,也可以利用“被除数÷商=除数”来验算。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培优作业
小叶今年16岁,爸爸今年48岁。8年前,爸爸的年龄是小叶的几倍?
(48-8)÷(16-8)=5
答:8年前,爸爸的年龄是小叶的5倍。
教学反思
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动力来源于自身对知识的渴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学生自主获取新知的欲望,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设计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