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第3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R·六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使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3.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一、引入新课 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二、自主探究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按2:1放大,就是把各个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两倍。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了呢?每个图形各边的长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周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内角不变。图形变大,但形状不变。 图形在缩小时长和宽变小了,周长也变小了,内角没有变。
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异同?图形各边的长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的大小会改变,但形状不变!三、巩固深化做一做先按4:1把下面的三角形放大,再把放大后的图形按1:2缩小。按4:1放大按1:2缩小1. 下面哪个图形是图形A按2:1放大后得到的图形?××√2. 自己选定比例画图形,把三角形A放大后得到三角形B,再把三角形B缩小后得到三角形C。A(1)哪些三角形可以由A放大后得到?
(2)哪些三角形可以由B缩小后得到?
(3)*观察三角形A和B,它们的面积有什么变化?面积与边长是按相同的比变化的吗?略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五、课后作业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借助比例尺和图形,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完成,在操作中体会前后图形形状不变,大小变了的规律,并结合具体图形让学生明白,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边长的放大与缩小,从而为以后引入“相似”这个概念打好基础。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适当点拨完成本节课学习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