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百家争鸣
教材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自由,思想繁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特别是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的影响最大。
本课主要介绍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为以后学习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奠定了基础。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百家争鸣的背景分析,使学生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2、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探究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以及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3、了解道家、法家、墨家主要人物和主要观点。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诸子百家的历史资料、图片等,为学习新课储备基础知识,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信息处理方法。
2、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异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2、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百家争鸣” 出现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2、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温故知新。让学生填图,复习夏、商、周的社会变革有关知识。
2、视频导入。播放《百家讲坛》于丹讲述《论语》的片段,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百家争鸣
1、概念解析:让学生阅读课文,在街上的帮助下归纳下列概念:
“百家”泛指数量多;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指争论和辩难。在此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阅读回答:
让学生结合教材和以下材料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有哪些?(提示:结合时代背景从经济、政治、阶级、文化等方面分析。 )
材料一: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己悉矣。
──谷梁氏《谷梁传·宣公十五年》
材料二:桓公五年夏,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战于葛。……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左丘明《左传·桓公五年》
材料三: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人。
──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材料四: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教师总结: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
(1)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2)政治: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3)文化: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份自由的思想家。
(4)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国诸侯都想富国强兵,因而特别的礼贤下士。
(5)现实需要: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总之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3、归纳记忆:“百家”主要流派
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必要时给予学生适当帮助,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老子、庄子
法家: 商鞅、韩非子、李斯
墨家: 墨子
(二)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1、分组活动:让学生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分别代表儒、道、法、墨,概括其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并请每组一个代表总结发言,给大家展示其成果。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儒家 孔子 “仁”、克己复礼、以德治民、“有教无类”
孟子 仁政、民本、性本善
荀子 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性本恶
道家 老子 “道”、辨证思想、“无为而治”
庄子 相对主义、消极避世
法家 韩非子 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2、阅读归纳:让学生阅读课文,说说有关老子和孔子的知识。
(1)老子
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他学识渊博,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很多问题。
①历史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
②主要思想:遵循自然法则,顺其自然;世间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③学说记录:《道德经》
教师讲解:老子的思想奠定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基础。我们现在还流传着很多典故比如“塞翁失马”“滴水穿石”,这些都体现了老子朴素辨证的思想。但他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清静无为,万事不要去争。所以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人和事。
(2)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①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
②历史贡献:
a.大思想家:核心思想“仁”,主张“仁者爱人”,主张“为政以德”.
b.大教育家: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采用“因材施教”.
③学说记录:《论语》
④历史影响: 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教师总结:尽管受时代限制,孔子的思想有一些封建社会的糟粕,但是他在仁政、仁爱、人生态度、教育、做人处事等各方面的言论,至今闪耀着不息的光辉,孔子的学说已成为全世界共有的精神遗产。他被公认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三)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1、分组汇报:以兴趣小组为单位,让分别代表儒、道、法、墨的学生,概括其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并请每组一个代表总结发言,给大家展示其成果。
(1)孟子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倡“仁政”治国,提出“春秋无义战” ,倡导“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思想。
(2)庄子
庄子,宋国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3)墨子
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选贤任能。
(4)韩非子
韩非,韩国人,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改革”“法治” ,反对空谈仁义,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教师总结:“百家争鸣”的影响
(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 德准则
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促进了学术和思想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三、 知识梳理
让学生总结课文。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后反思
略。
百家争鸣
第八课
温故知新
夏朝
商朝
周朝
西周
东周
(前1046年——前771年)
(公元前770—前476年)——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公元前475—前221年) —— 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070年——前1600年)
(前1600年——前1046年)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概念呈现
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数量多;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指争论和辩难。在此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500年前的文化地图
请思考: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政治:分封、宗法、礼乐制崩溃;诸侯争霸、战乱四起、 政治分裂、新兴地主崛起。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尚未统一,学术环境宽松。
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阶级:“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文化下移,造就大批学士。
孔子、孟子、荀子
墨子
老子、庄子
韩非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诸子百家
兵家
孙武、孙膑
纵横家
苏秦、张仪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儒家 孔子 “仁”、克己复礼、以德治民、“有教无类”
孟子 仁政、民本、性本善
荀子 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性本恶
道家 老子 “道”、辨证思想、“无为而治”
庄子 相对主义、消极避世
法家 韩非子 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儒、道、法、墨家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的思想家
春秋时期
政治思想
哲学思想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事物都有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
道家——老子
观察与思考
一
老子
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他学识渊博,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很多问题。
历史地位:
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要思想:
遵循自然法则,顺其自然;世间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学说记录:
《道德经》
政治思想
教育思想
核心思想:“仁”;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儒家——孔子
二
观察和思考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儒家学派创始人。
历史地位:
历史贡献:
核心思想“仁”
主张“仁者爱人”
主张“为政以德”
大思想家
大教育家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主张“有教无类”
采用“因材施教”
历史影响:
《论语》、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的思想家
战国时期
2
3
4
5
6
7
8
名家
阴阳家
纵横家
兵家
法家
墨家
道家
诸子百家
9
1
10
儒家
小说家
杂家
思想
1.“仁政”;
2.“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3.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
争。
儒家——孟子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倡“仁政”治国,提出“春秋无义战” ,倡导“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思想。
思想
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道家——庄子
庄子
宋国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庄子
思想
“兼爱”、“非攻”、 “尚贤”“节俭”
墨家——墨子
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选贤任能。
思想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法家——韩非
韩非
韩国人,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改革”“法治” ,反对空谈仁义,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韩非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 德准则
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献计献策
结合本班实际,运用儒家思想教育观点,或运用法家严格惩罚观点,或运用道家自我觉悟观点,就课堂纪律管理提出自己的建议。
知识梳理
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
主要思想: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孟子
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非正义战争,
“仁政”治国,民贵君轻。
荀子
礼治,明确尊卑,维护等级秩序
庄子
顺应自然和民心,精神自由,人格独立。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韩非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百家争鸣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