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课件(27张ppt)+教案+测试+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课件(27张ppt)+教案+测试+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2-06 13:39:47

文档简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并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视频、图片、材料展示等方式,进行情景再现,分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及改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重难点:
对内改革,对内改革的成功为我们对外开放的开展提供了根本保障,为中国进入崭新的社会主义新时期,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和生活巨变打下了良好基础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望来路,40年有许多历史瞬间值得铭记,在1978年的5月11日,43岁的南京大学教师胡福明忧虑的对自己的妻子说:“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他的妻子坚定地回答:“我要么陪你一起坐牢,要么天天送饭到你出牢。”胡福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焦虑呢?就在这一天,《光明日报》发表了他的一篇文章,题目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当时沉闷的中国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胡福明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没有坐牢,他更没想到,由这篇文章所引发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影响了中国改革的整个进程。
【PPT呈现材料】
1978年,正是有一批像胡福明这样的人,率先感觉到了时代的变迁,就在这一年年底,我国也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40年后的今天,改革的话题仍在继续,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年代,重温那段激荡的时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PPT呈现本课标题】经济体制改革
教师:首先,让我们追忆往昔,思考问题,探寻改革之源。
忆往昔 思问题——探寻改革之源
师:请同学们阅读屏幕上的两组数据,并分析在当时的中国经济领域中存在着哪些问题?
【PPT呈现材料】呈现:数据中的中国
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巨大,中国人均GDP在1978年低于印度,只有日本的1/20,美国的1/30,科技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40年左右,落后于韩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20年左右。”
——田克勤主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楷体)
高度集中的经济列车在运行了20多年后,终于在70年代末陷入了泥潭。从1958——1978年,20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元,农民则不到2.6元,全社会物资全面紧缺企业活力荡然无存。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教师:请同学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回答。
教师:中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巨大,国家发展落后;在中国的农村,农民生活比较困难,没有劳动积极性;在城市中,企业没有活力,城镇居民收入少。
【过渡】穷则思变,文革之后,面对国家发展中的困境,改变现状迫在眉睫,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同学们能告诉我这次会议做出哪些重要决定吗?。
【PPT呈现材料】十一届三中全会
学生回答
教师: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斩荆棘 谋蜕变——开启改革之门
教师:党领导人民斩荆棘,谋蜕变,开启了改革的大门。实际上当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重大决定之前,中国的农村就已经悄然先行,如春天的第一声惊雷,响彻华夏大地。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改革的先行者是怎样披荆斩棘,迈出艰难的第一步,同时思考屏幕上的3个问题:农民做出了什么尝试(追问农村的改革试点从哪开始),这个过程展现了农民一种什么精神,体现了农村改革什么特点?
【PPT呈现材料】惊雷第一声视频片段
学生回答。
【过渡】18位农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点燃了改革火种,一级级党员干部实事求是,敢说真话,保护了火种,火种逐渐壮大,遇薪则燃,轰然成势,很快蔓延到全国。“分田到户”的做法也真正实现了从农民自发到中央肯定,成为正式的中央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教师: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学生回答。
教师:从所有权、经营权、分配方式上分析这一概念。同学们思考一下,从这三个方面我们来比较一下它与我们上节课学的人民公社体制有何异同?
【PPT呈现材料】
学生完成表格。
由此看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就是对农民少管一点,把经营权给农民;从农民身上少拿一点,把收益权给农民。对于农民的角度来说:就是农民自由度能大一点;农民收入多一点;积极性会高一点。因此这项制度实质上就是在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过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凸显,敢闯敢干的中国农民再一次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教师:如果说小岗村的包干制是惊雷第一声的话,那么数千公里外的广东顺德,也发生着另一场变革。1980年,农民出身的何享健,放下了锄头,拿起了螺丝刀,组装出第一台美的风扇,现如今,近40年过去了,美的电器早已家喻户晓。
【PPT呈现材料】

教师:美的神话的缔造不仅让我们看到乡镇企业发展旺盛的活力,更看到了像何享健这样的农民企业家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其实像何享健这样的乡镇企业家有很多,美的这样成功的乡镇企业在中国也有很多,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呢?
学生回答。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有哪些我们非常熟悉的乡镇企业,PPT出示老干妈、娃哈哈、苏泊尔图片。
教师:如雨后春笋班涌现的乡镇企业,给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
教师:很好,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过剩劳动力,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到了80年代后期,农民自发创办的乡镇企业再一次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肯定。邓小平感慨道“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
【过渡】农村改革的巨大的成就,也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迈出了稳健的步伐。
教师:在1984年,55位厂长、经理大胆的向国家伸手要权,当年的福建日报头版头条赫然写到报纸 “请给我们松绑”,同学们思考一下,当时企业家为什么要发出了这样的呐喊?
【PPT呈现材料】
学生回答。
教师:是这样的,因为当时企业没有自主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就在这一年年底,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又经历了怎么样的过程呢,请同学们回归课本,探寻答案。
【PPT呈现材料】
学生回答。
教师:局部试点阶段的改革仍然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下进行的,没有动摇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到了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92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
学生回答。
教师:1985年,刚刚出任青岛冰箱厂厂长的张瑞敏在改革的浪潮中,顺势而发,激流勇进,引进先进理念,创新管理制度,使濒临倒闭的青岛冰箱厂华丽蜕变为我们大家熟悉的海尔集团。时至今日,海尔集团已成为国内企业管理标杆。
【PPT呈现材料】
青岛冰箱厂张瑞敏海尔集团
教师:海尔集团的崛起无疑是国有企业成功转型的缩影。那国有企业的发展又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带来了什么?
学生:回答影响。
【过渡】随着农村和城市改革的深入推进,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打开了缺口,一些新的现象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时光回到80年代前后,我们也可以到PPT中有推着国营小车卖冰糕的,与个体户在买东西的,还有合资企业在中国办厂、外资企业在中国营业在今天看似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当时成为时髦的一景……同学们能看出原来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发生了哪些变化?
【PPT呈现材料】
学生回答。
教师:几张照片,让我们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在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等经济形式的蓬勃发展,然而面对这些新现象,新形势社会上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PPT呈现材料】
1991年4月20日某重要杂志发表《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一文,说:“不问姓‘社’ 姓‘资’,必然把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道路而葬送社会主义事业。”
——《激荡三十年》
教师:中国的改革再次站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1992年的春天,89岁高龄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给出了响亮的回答。
【PPT呈现材料】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邓小平 南方谈话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结合所学习的世界史的知识举例说明邓小平的这一观点?
学生回答。
教师:掌握的很好。南方谈话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排除了疑虑、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的中国同样也能够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究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理清脉络并完成屏幕上的连线。
【PPT呈现材料】
学生连线回答。
那我们国家所建立的这种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不同呢?它的确立对我国经济发展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
【课堂小结】回顾这一节课的内容,我们探寻了改革的缘由,了解了改革的内容,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着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
【PPT呈现材料】课堂小结
回望40年,改革的过程惊心动魄,改革的进程清晰明了,这幅宏伟的改革蓝图的展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分小组合作探究,归纳答案。
【PPT呈现材料】
学生回答。
教师:经济体制的改革呈现了从思想解放到改革推进,从农村开始到城市深化;从群众自发到中央推动,从局部试点到全国推广的鲜明特点。
【过渡】历史走到今天,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今天,我们也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
新时代 再出发——坚定改革之路
教师:接下来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感受下改革开放40年我们伟大国家取得的成就。
【PPT呈现材料】视频:一分钟(时长2分钟)
教师:一分钟的努力,汇聚中国力量。中国的每一分钟都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的中国奇迹,也是我们再出发的信心和勇气!新时代,中国改革步入新阶段。一场波澜壮阔、全面深化的制度变革,已经开启。历史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机遇属于勇于创新、永不自满者。让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课件27张PPT。思想大解放胡福明1978年5月11日
《光明日报》(局部)经济体制改革第19课忆往昔 思问题——探寻改革之源探寻改革之源 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巨大,中国人均GDP在1978年低于印度,只有日本的1/20,美国的1/30,科技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40年左右,落后于韩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20年左右。
——田克勤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论》
高度集中的经济列车在运行了20多年后,终于在70年代末陷入了泥潭。从1958——1978年,20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元,农民则不到2.6元,全社会物资全面紧缺企业活力荡然无存。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数据下的中国中国与先进国家差距大,发展水平落后;
农村,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生活较困难;
城市,企业没有活力,城镇居民收入低。探寻改革之源斩荆棘 谋蜕变——开启改革之门(一)惊雷第一声——农村1、农民做出了什么尝试?
2、体现了农民什么精神?
3、呈现出什么特点?思考:开启改革之门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改革之门个体使用分户经营按劳分配比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人民公社异同自主探 究:农民:
自由度能大一点;
农民收入多一点;
积极性会高一点。国家:
对农民少管一点,把经营权给农民;
从农民少拿一点,把收益权给农民。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方式分配方式土地公有集体使用集体经营平均分配开启改革之门2、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开启改革之门(一)惊雷第一声——农村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开启改革之门开启改革之门(二)旧貌换新颜——城市1、进程企业呼吁国家通过(二)旧貌换新颜——城市1、进程开启改革之门(二)旧貌换新颜——城市1、进程2、影响开启改革之门(三)迈向新征程——体制1978年 北京前门大街上卖冰棍的流动车1979年 尹盛喜在前门卖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1980年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1987年中国第一家外资企业——肯德基开业开启改革之门(三)迈向新征程——体制 1991年4月20日某重要杂志发表《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一文,说:“不问姓‘社’ 姓‘资’,必然把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道路而葬送社会主义事业。”
——《激荡三十年》姓“社”?姓“资”?开启改革之门(三)迈向新征程——体制计划?市场?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邓小平 南方谈话开启改革之门1、过程(三)迈向新征程——体制理论基础提出目标写入宪法理论创新初步建立1992年南方谈话21世纪初1993年人大会议1997年中共十五大1992年中共十四大连一连开启改革之门1、过程2、意义(三)迈向新征程——体制 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加快了现代化进程。开启改革之门经济体制改革探寻改革之源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之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从群众自发到中央推动从局部试点到全国推广从农村开始到城市深化从思想解放到改革推进合作探究中国的改革进程中有什么特点?——坚定改革之路坚定改革之路 历史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机遇属于勇于创新、永不自满者。新时代 再出发坚定改革之路谢谢大家评测练习
一 选择题
1.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对这句1978年出自安徽凤阳农民的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概括了包干到户的优点 ②表达了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 ③说明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④说明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对于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最重要的进步作用在于
A.打破了“一大二公”的局面
B.消灭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C.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局面
D.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4.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改革管理体制 B.增加企业活力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改革分配制度
5. (2009年绍兴模拟)1994年,鲁冠球带领杭州万向集团在深圳上市,使万向集团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万向集团获得这一新发展的政策背景是
A.中央提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B.《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
C.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的决定
D.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6. (2010年上海普陀区调研)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30年前农民年纯收入133.6元;如今增加到4140元,30年前,我国的贫困人口大约有2.5亿,如今在耕地减少、人口增加的情况下,贫困人口减至2500万……导致中国农村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变革农村土地所有制度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中国对三农政策的倾斜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 (2009年合肥模拟)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说,农村改革的这30年,分成3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88年的黄金十年,……第二阶段:1988年~2002年的曲折十五年……第三阶段:2003年~2007年的历史跨越五年,……与三个阶段相对应的关键词是
A.“乡镇企业”、“民工潮”、“新农村建设”
B.“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民工潮”
C.“民工潮”、“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
D.“乡镇企业”、“新农村建设”、“民工潮”
8. 央视3套热播的《歌声飘过30年——百首金曲系列演唱会》,下列歌曲不可能入选其中的是
A.《在希望的田野上》 B.《春天的故事》
C.《走进新时代》 D.《我是公社小社员》
9.右图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在20世纪70年代末签订的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不成,我们全部坐牢杀头也甘心。”这份契约签订的背景是
A.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部分地区已经实行
C.我国土地所有制正经历着变革
D.农村解决了温饱,正向小康迈进
二、非选择题
10. (2009年南京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材料二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它作出了哪些决策使中国经济“重新焕发生机”?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为搞活经济而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B 3.D 4.B 5.D 6.C 7.A 8.D 9.A
二、非选择题?
10.答案:(1)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策: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2)举措: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