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8-04-15 17:1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 “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强调提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这个问题……”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重要性的论述》 歌曲《春天的故事》和邓小平的这段谈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请思考 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 十一届三中全会(一)工作重点的转移请同学们思考 :
1、党的工作重点是在什么时候的什么会议上确定转移的?

2、党和国家工作重点是怎样转移的?此次会议的召开,对我国经济建设有何意义? 1978年12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
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还实行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及时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实现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会议还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里的“转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工作重点的转移
(1)时间:1978年12月
(2)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3)转移: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现代化建设,
实行改革开放。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1)伟大转折
(2)历史性转变
(3)开辟道路,揭开序幕
(4)光辉标志(一)工作重点的转移(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实行包产到户以后,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如长期贫困的安徽凤阳县,在“文化大革命”时,人们口粮不够吃。有人编了一段凤阳花鼓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然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凤阳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产,三年跨了三大步。这样,农民生活不仅温饱有余,县政府还进行了水利、电力、公路、绿化、住宅、文教、科技培训等多项建设。凤阳的三大步1980年产粮5.02亿公斤
1981年产粮6.70亿公斤
1982年产粮7.15亿公斤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上海郊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后,农民在年终分配时露出了笑脸1、中国的改革为什么会首先在农村兴起?
2、农村的改革是怎样进行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3、农村的改革有什么作用?(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请思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形式。(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农村的改革
(1)原因:
(2)过程:
(3)主要内容:
(4)意义:(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农业大国
国民经济的基础
原有体制的弊端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
安徽、四川试行
全国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革 推动 改变(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城市改革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3、国营企业是如何进行改革的?请思考: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74000亿元,增至2002年的102000亿元。全国粮食产量1998年达到5亿吨。粮食等农产品的供应,在2002年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我国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2、城市的改革(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基本任务
(2)中心环节
(3)国企改革3、意义对外开放是在某些地区的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特别优惠的政策,以吸引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扩大对外贸易,壮大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我国为什么要进行对外开放?
2、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3、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有什么特点?请思考:经 济 特 区沿 海 开 放 城 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 地对外开放新格局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1、原因:
2、过程:
3、格局:
4、特点:(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设立经济特区
开放沿海城市
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开放内地城市经济特区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上海浦东金融贸易区深圳特区和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位于深圳市中心的大型宣传画《小平同志在深圳》《春天的故事》部分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大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问:1、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这个圈后来又是怎样扩大的?2、歌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政策落实到实践中。后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一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歌词歌颂了邓小平的丰功伟绩,讴歌了改革开放及其伟大成就,反映了人民对于改革开放的拥护。问: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被动开放有何不同?1、前提不同。当今的对外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完整、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国力增强的前提下主动进行的;旧中国的开放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丧失的前提下的被动开放。2、性质不同。今天的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为了加速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旧中国的开放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政策,是帝国主义为了向中国输出商品、掠夺中国而提出的。3、结果不同。今天的开放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旧中国的开放是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经济发展。课堂小结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三、开放——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课堂检测1、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主要是因为
A、肯定了经济八进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B、转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
C、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D、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2、下列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B、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土地私有,自负盈亏
D、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课堂检测3、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
B、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
C、让世界认识中国
D、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最早进行对外开放的省份是
A、广东、浙江 B、广东、广西
C、广东、福建 D、海南、福建 5、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
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
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
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
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
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
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
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
请回答: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原因: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
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离不开世界。
内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
立足点:对外开放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相关链接史海泛舟:http://www.cycnet.com/history
中共党史网:http://www.zgdsw.com
历史回廊:http://www.epicbook.com
CCTV历史频道:http://www.cctv.com/history二○○六年三月二○○六年三月感谢指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