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笛声教案 关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渴慕、茫然若有所失、莫逆之交”等关键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体会老木匠那神奇、美妙、变化多端的笛声中走进聂守信的心声,并通过想像聂守信和老木匠的对话,进一步感受聂守信对音乐的酷爱。
3、体会本文中首尾呼应表达方式的特有韵味。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描写老木匠笛声的语句的品读,以及对聂守信心理活动的揣摩,引导学生由笛声走进心声,感受聂守信对音乐的酷爱。
三、教学难点
想象聂守信向老木匠拜师学艺的过程,加深对聂守信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
1、老师:(1)制作教学课件
(2)收集有关聂耳的生平介绍
2、学生:预习课文——
(1)将课文读通读顺,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渴慕、茫然若有所失、莫逆之交”等词语的意思。
(2)联系课文内容,想想聂守信和老木匠为什么会成为“莫逆之交”的。
五、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初识笛声
1、板书课题:34 笛声
2、出示介绍我国民间乐器——笛子的一段话,让学生边欣赏笛声,边自读感受。 出示句子:
笛是我国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吹奏乐器之一。笛子音色清脆、明亮,表现力很强,无论演奏舒缓、平和的旋律,还是演奏急促、跳跃的旋律,都有其独到之处。此外,笛子还擅长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能把听众带入鸟语花香或高山流水的意境之中。 说明:
上课一开始就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子独奏曲,并用视频文字十分简洁地向学生介绍笛子这种乐器,可以创造一种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带进学习氛围中。
3、齐读课题。
4、由课文开头、结尾导入,尝试简要概括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基本写法。
①认识首尾呼应的写法。
出示课文开头与结尾,让学生读读,看看有什么发现。
出示句子:
听,笛声又响起来了。
听,笛声又响起来了。
交流后随机板书: 老木匠 聂守信
②由老木匠的笛声到老木匠和聂守信的共同笛声,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指名学生分节读课文2—8节,边听边思考。(随机正音,如“啼啭(zhuàn)”、“啁(zhōu)啾(jiū)”、“作(zuō)坊”等。)
③交流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聂守信和老木匠成为莫逆之交的原因。
随机板书:
34 笛声
老木匠聂守信
莫逆之交
(相机理解“莫逆之交”)
④简要小结课文的写作结构。
说明:
以课文很有特点的开头与结尾导入,要求学生对前后字面完全相同的句子进行辨析,而后引导学生概括发生在这两句话中间的故事,这样学生既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也自然领悟了文章的特有写法。
(二)走进笛声,感悟心声
1、走进笛声
①请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句子中听到了老木匠的笛声,自读欣赏。
②交流,并出示有关句子,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笛声的神奇魅力。
出示句子:
当天边被夕阳染成胭脂色的时候,嘹亮、悠扬、激越的笛声,在静静的甬道街荡漾着,慢慢地消失在街道尽头。
那笛声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只要一吹响,聂守信就情不自禁地循声走向老木匠那里。 那是多么好多么叫人心爱的一支笛子呵!简直就是一只有灵性的小鸟,一只能歌唱的小鸟。它时而像在无限清幽的深谷里啼啭;时而仿佛在春天的林木深处喧噪;时而又变为群鸟的啁啾??
说明:
在指导朗读以上句子时,可以采用读、听、想象、表演等多种手法,让学生感受笛声的神奇、变化多端。三句话中,第三句最有韵味,从对笛声的描绘中,我们也最能体会聂守信
学笛的心情之切,在引导学生体会那只有灵性的小鸟“啼啭”、“喧噪”、“ 啁啾”声时,教
师要给学生品读的时间,还可以用口技的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这样避免错过语言文
字,同时又让孩子有体验的机会。
2、走进心声
①学习描写聂耳对笛声反应的语句,理解聂守信学笛的渴慕之心。
②当又见红霞飞上西天,聂守信没有等来老木匠的笛声时,他茫然若有所失。“茫然若有
所失”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③当聂守信茫然若有所失,急急来到木工间,原来老师傅正忙着赶制一个大件。想想,这
天工作结束后,他们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
④学生准备后请几组同学交流,并进行评价。
随机板书:热爱音乐
说明:
这里设计一个补白,目的在于让学生把前面学到的语言转述出来,从而完成从品味语言、
积累语言、到内化、重组语言的过程,也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进聂守信的心灵世界,体会
其对音乐的热爱。
3、走进师徒的笛声
①夜色渐浓。听,小小的作坊里又响起了悠扬的笛声!想象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情景?
②留给学生想象的时间,但不作交流,让学生感受结尾的精妙之处。
说明:
此处创设情景安排学生想象,但不交流,一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文章结尾的精妙之处,
(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创造了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二是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可以创造
美好、温馨的人间场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时不需要一定用语言来表达,共同的兴趣,共
同的理想,可以使我们彼此心心相印。
(三)小结全文,拓展延伸
1、介绍聂耳名字的由来,进一步感受他对音乐的喜爱。
聂耳,原名守信,是中国作曲家、音乐活动家。他自幼喜爱音乐,能敏锐辨别声音,模
仿能力特别强,能奏多种乐器,并对学习各种乐器到了痴迷的程度,常常天不亮就到城外练
习演奏,直到深夜才回来。由于他听觉灵敏,又姓“聂”,大家就叫他“耳朵先生”。后来,
他便改名为聂耳。
2、作业:
(1)收集介绍聂耳的相关资料。
(2)摘录课文中表示时间是“傍晚“的词句,并能再写两句。
附板书:
34 笛声
老木匠
莫逆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