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语文四下:《一幅名画的诞生》教案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要求:
(1)正确: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2)流利:不唱读、不顿读,不读破句。
(3)特别注意读准以下多音字的读音:穿着
载着
肖像
2、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蠕动、褴褛、难以磨灭、抚摸
3、搜索资料,对画家列宾有所了解。
【说明】
有条件的同学预习时,可对列宾有所了解,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四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预习能力,所以在预习时,字词基本能自学。在预习时用所学的方法理解“蠕动”、“褴褛”等词语的意思,有助于在课堂上进一步研读课文,体会纤夫的贫穷、艰辛和列宾深深的同情,理解词语“抚摸”有助于在研读中体会列宾喜爱、热爱纤夫的善良和他们身上巨大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了解名画诞生的过程,理解带点字在课文中的意思,体会画家列宾对低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感受画家的执着与顽强。?
2、观察画作,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其内容。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境理解“蠕动”、“褴褛”、“难以磨灭”等词语的意思。
2、懂得名画诞生的原因,体会画家对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他们身上的善良和巨大力量的情感。指导学生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描写纤夫的语句,知道这幅画能诞生并成为名画的最主要的原因,体会作者选材的巧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名画,引入课题。
1.欣赏一幅享誉世界的名画(板书:一幅名画)(出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图)图上画的是一群纤夫。
知道纤夫是干什么的吗?(纤夫就是以背纤拉船为生的人。)
2.简介背景:当时正处在沙皇统治时期,社会极其黑暗腐败,富人们尽情享乐,而劳动人民却在贫困和死亡线上挣扎,生活极其悲惨。
3.出示第一小节,指导学生在读正确多音字(穿着、载着)的基础上把这小节读正确。
4.出示第二节,这是俄罗斯画家列宾(板书:列宾)的成名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板书: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起读句子。
5.这幅画是怎么诞生的?为什么能成为名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31课。板书全课题(指导“诞”的书写),读题。
【说明】
从欣赏名画引入,引发学生阅读的期待,名画的时代与学生现在的生活相去甚远,适时地介绍背景有利于学生尽早进入课文的情境,感受列宾的情感。这一节对于名画内容的描写,有两个多音字比较难读,在预习时已布置学生特别关注,这里可以先让几位学生读读多音字,这也是对预习的检查落实,在此基础上,读正确这一小节的这一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过程。
1.师:从“诞生”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出,这幅画的产生是非常不容易的,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3——7小节,想一想:从哪里可以感受到列宾创作这幅名画是不容易的?
(预设:用了3年的时间画成,3次来到伏尔加河等)
2.归纳:抓住了表示时间的词来体会。再找出课文中其他表示时间的词。
(板书:1868年的夏天
两年以后
1873年)
3.小结: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名画诞生的过程,让我们感受到名画的诞生是很不容易的。
三.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1.这幅画是列宾为纤夫而作的,之所以能成为名画,是因为见到纤夫以后,列宾和别人不一样,他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可以从作者描写纤夫的字里行间中体会到,默读课文3——6小节,找出描写列宾见到的纤夫的句子。
2.交流,自己轻声读一读,把它读正确,想一想,这些句子分别是从什么方面来写纤夫的?
出示:忽然,迎面来了一只大木船,列宾发现岸上有什么东西在蠕动……
天哪,为设么他们这样肮脏、这样褴褛呀!有些人的裤子破了,就拖着破布片往前走;他们的衬衣呀,简直认不出是蓝布做的……每个人的脸都是阴沉沉的,流淌着亮晶晶的汗珠;在乱蓬蓬的头发下面,流露出凝重的神情。
(第一处是动作。第二处是衣着和神情。)
3.写纤夫的动作、衣着、神情,背后想表达的是列宾的情感,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写,一起去体会这些情感。
(出示:第一处)
(1)这个词我们在预习的时候查过它的意思了,谁来交流———(像蚯蚓爬行那样动)。蠕动一般是形容动物的。
(2)为什么列宾觉得是岸上有什么东西在蠕动呢?(那些纤夫动作很缓慢,很艰难。)
(3)现在我们知道,那些像动物一样蠕动着的就是——纤夫,可是列宾是在远处看的,他不知道,所以听同学说,那是拉船的纤夫时,列宾的心情是——一个词(惊讶)
感情朗读。
4.纤夫靠近了,可以看清他们的衣着了。(出示:第4小节,“褴褛”泛红)
(1)这个词一起读。发现了吗?这个词很特殊。
根据这个词的部首,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能说说它的意思吗?(衣服破烂)
(2)褴褛在这里具体是指——?
(出示:后面一句话)
指导感情朗读。
(3)这里有一个省略号,列宾可能还会看到什么?
(4)难怪列宾会发出感叹——天哪,为什么他们这样肮脏、这样褴褛呀!
谁来感叹?
一读:这是列宾的内心独白,“天哪”不能读得太响。
二读:句子中的“!”表达了列宾怎样的心情?一个词。(惊讶,震惊、同情等)读出这一份震惊。
三读:这些纤夫是如此的肮脏、如此的褴褛,我们平时也看到过衣衫褴褛的人,你会去关注他们,接近他们吗?列宾的同学也是如此,他们已经对这些纤夫视而不见,但列宾不一样,他在思考,他在关注这些纤夫。(“为什么”泛蓝)再读这句话。
5.同学们,列宾不只看到纤夫们衣衫褴褛,还看到了他们的神情。谁来读准这个词,注意两个字都是后鼻音。(“凝重”泛红)
(1)列宾很想知道纤夫们的神情为什么这样凝重,你们知道吗?
列宾去打听了,纤夫一天的劳动只有几角钱的收入,相当于只有一个黑面包的报酬,列宾想,这些纤夫的内心一定是——一个词(痛苦的,沉重的,无助的,不平的)
这一切,凝聚在他们的脸上,每个人的脸都是——(阴沉沉的),表现在他们的眼神中,每一个人都流露出——(凝重的神情)
(2)列宾看到这一幕,想到刚才出城时展现在他面前的是——(豪华的别墅),富人们一定在里面尽情享乐,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呀!此时此刻,列宾又在想什么?
此时的列宾是极度的震惊,深深地同情纤夫,(板书:同情)我们一起来读读。
6.列宾的震惊、同情源于看到纤夫们的衣衫褴褛和凝重的神情,也源于他看到纤夫们艰难地拉纤的情景,课文中没有直接描写,都浓缩在了这幅画面的描写中,谁能读出列宾的同情?(出示第一小节第二、第三句话)
让我们合作读读,试着还原列宾当时见到的情景。
7.就是这样的情景给列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过很长时间都难以消失,句子中有一个词,找到了吗?板书:难以磨灭的印象。一起来读句子。
(出示第5小节)
就是这种难以磨灭的印象促使列宾在两年后三次来到伏尔加河,和纤夫们生活在一起,对纤夫有了更深的了解。
(出示句子:他仔细地观察着那些蕴藏着无穷力量的身体,长久地注视着那些善良的眼睛和脸,抚摸那些铁铸般粗壮的手……)
(1)谁来读?注意把长句读正确,适当停顿。
(2)这句话写了列宾的三个动作,列宾仔细地观察着,长久地注视着,他怎么能从那一双双眼睛中读出善良?从他们的身上读出无穷的力量?这一段描写记录了列宾和纤夫们生活在一起的感受,仔细听。(师配乐朗读补充材料。)
(3)此时此刻,你觉得列宾对纤夫的情感还只是同情吗?(感动、敬佩等)(板书:热爱……)
(4)此时的列宾已经走入了纤夫的内心,深深地热爱他们的善良和身上巨大的力量,所以他的第三个动作——抚摸就是这种喜爱、热爱的情感的集中体现!感情朗读。
(5)在沙皇统治的黑暗社会中,列宾不仅关注了其他人没有关注到的纤夫们贫穷、艰难的生活,而且还去接近纤夫,和纤夫们生活在一起,(板书:和纤夫一起生活)他不仅同情他们,而且还热爱他们的善良和巨大的力量,我们一起读句子。
8.列宾勤奋地工作着,画了——画了——,最后,带着——又画了三年,才完成了这幅作品(板书:画了三年完成作品),这期间,列宾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顽强地创作着,在课的一开始,我们也体会到了,这3年是很不容易的,作者却没有具体写。同学们,课题是一幅名画的诞生,作者没有具体写列宾是怎么画这幅画的,却用了大量的比墨写了列宾见到的、感受到的纤夫,(屏幕打出描写纤夫的句子)是不是偏题啦?同桌两个讨论一下。
通过讨论明确这幅画诞生并成为名画的最主要的原因。(学生可以根据板书提示说)
小结:所以这幅画一展出,立刻在俄罗斯引起了轰动。一起读。
列宾在这幅画中描绘了——,歌颂了——(板书:描绘了
歌颂了)
【说明】
这篇文章在表达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作者没有具体写这几年内列宾是怎么画这幅画的,而是花了大量的笔墨写了列宾见到的、感受到的纤夫,其实作者是想通过描写纤夫的动作、神情、衣着来表达列宾对他们深深的同情,描写作者感受到的纤夫,想表达的是列宾热爱纤夫的善良和身上巨大的力量,这才是这幅画诞生并能成为名画的主要原因。但学生一开始并不能体会这一点,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描写纤夫的语句,去体会列宾的情感,然后加以归纳梳理,通过讨论,这一难点就迎刃而解了。第六小节作者表达了列宾热爱纤夫的善良和他们身上巨大力量的情感,集中体现在一句话中,但作者没有具体地描写,所以四年级的学生很难体会到这种情感,这又是一个教学难点所在。针对这个难点,设计了“扩充原文”的环节,通过补充的事例,学生有了深切的感受,就能体会出列宾对他们的热爱,感情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总结课文,回到名画。
1.一幅名画为我们展示了一段历史,留下了劳动人民的艰辛,更饱含着画家的同情和对劳动人民的歌颂。现在,让我们在这幅画前,再来感受138年前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那栩栩如生的形象。谁来读出列宾深深的同情和热爱?
我们一起读。
2.这节课我们通过描写纤夫的句子感受到了列宾深深地同情纤夫,热爱他们的善良以及身上巨大的力量,知道了作者选材的巧妙以及描写纤夫时方法的不同,下一节课我们将展开想象,具体描绘几个纤夫的神情、动作。
【板书设计】
31一幅名画的诞生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列宾
1868年夏天
难以磨灭的印象
(同情)
两年以后
和纤夫一起生活
(热爱……)
1873年
画了三年完成作品
描绘了……歌颂了……
【作业设计】
一.找出课文中描写纤夫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选择几句进行背诵。说说为什么作者没有具体写3年中列宾是怎么画这幅画的,而是写了这么多列宾见到的、感受到的纤夫?
二.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1.“褴褛”的意思是,“褴褛”在文中具体指
。
2.“难以磨灭”的意思是,“这情景给列宾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情景”指的是
。
3.第4节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列宾还可能看到
。
4.给这句话加上标点:天哪为什么他们这样肮脏这样褴褛呀
从最后一个标点中可以看出列宾的心情是,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列宾的情感是。
5.“抚摸”的意思是,从这句话中可以感受到列宾对纤夫的情感是。
*三.收集资料:《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文。
1.读读资料,比较一下,这篇文章和课文《一幅名画的诞生》有什么不同之处?
2.《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文中对纤夫的描写细致入微,结合课文的内容,结合这篇文章的内容,你能试着来描写一个纤夫的动作、神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