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B版数学选修1.1)2.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课件(21张ppt)+教案+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B版数学选修1.1)2.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课件(21张ppt)+教案+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新课标B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2-05 21:00:41

文档简介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整个解析几何部分的重要基础知识。这一节课是在《直线和圆的方程》的基础上,将研究曲线的方法拓展到椭圆,又是继续学习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同时还为后面学习双曲线和抛物线作好准备。它的学习方法对整个这一章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所以椭圆是学生学习解析几何由浅入深的一个台阶,它在整章中具有承前起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高中二年级学生正值身心发展的鼎盛时期,思维活跃,又有了相应知识基础,所以他们乐于探索、敢于探究。但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属经验型,运算能力不是很强,有待于训练。
基于上述分析,我采取的是 “创设生活情景—猜想探索验证—结论应用巩固”的一种研究性教学方法,教学中采用激发兴趣、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自主探究的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设计思想 ? 1、以生活中的椭圆形车标和天体运动轨迹引入,有三个作用:(1)引出课题;(2)体验数学中的对称之美;(3)感受中国制造,感受国力提升,增强民族自豪感。 2、利用《几何画板》进行动态演示,增加直观性和真实性。 四、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椭圆定义、掌握标准方程及其推导。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注重数形结合,掌握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注重探索
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2)进行数学美育的渗透,用哲学的观点指导学习。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椭圆定义的理解及标准方程的推导。 教学难点:标准方程的推导。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身边的椭圆形车标,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国产椭圆形车标,一方面感受国际上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中国制造,感受国力的提升,增强民族自豪感;一方面让学生感受椭圆的对称之美,提高学生参与程度,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二)、动画演示,探索研究
与圆类比探索猜想椭圆定义,通过几何画板演示进行验证,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椭圆的定义。然后设问:
(1)、为什么强调“平面内”?(2)、常数要满足什么条件?
(3)、常数的取值不同时,轨迹如何变化? 然后通过小视频和几何画板,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与空间中对比,体会平面图形和空间图形的关系。通过定值的变化感受图形的不同。?
通过小题练习加深对定义中定值这一条件的要求。
练习:
(1) 已知平面两点F1(-4,0)、F2(4,0),且满足│MF1 │+ │MF2 │=8,点M的轨迹是
(2)已知平面两点F1(-4,0)、F2(4,0),且满足│MF1 │+ │MF2 │=6,点M的轨迹是
(3)已知平面两点F1(-4,0)、F2(4,0),且满足│MF1 │+ │MF2 │=10,点M的轨迹是
设计意图:注重概念形成过程,通过让合作交流,思考问题,增强团队
意识;训练思维,发现不同事物间的相似性,用类比的思想来猜想、探索新知识。使知识从感性认识自然过渡到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在给出定义后,通过设问让学生加深对椭圆定义中的关键词汇的理解,进一步强化椭圆定义,真正使学生理解定义的内涵和外延。
(三)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1、回顾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建立椭圆方程: 步骤:建系;设点;体现条件;代入方程;化简 设问:
怎样选取坐标系?怎样化简含有两个根式的方程?为什么要引入b? 2、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
方案一:
(1)建系:以F1、F2所在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中点为原点建立直
角坐标系;
(2)设点:设M(x,y)是椭圆上任意一点,
设|F1F2 |=2c,则F1(-c,0), F2(c,0);
(3)体现条件:|MF1|+|MF2|=2a
(4)代入方程
(5)化简
所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焦点在轴
方案二:
根据方案一的过程和结果,类比猜想方案二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设问:①比较两种方程有何异同。?
②比较两种方程有什么样的结论?即方程和焦点位置的关系。 设计意图:1、通过方程的推导,学会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构造数与形的桥梁,学会用坐标化的解析方法来解决问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2、通过两种方案的相似性用类比的思想和方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究、研究能力; 3、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之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4、鼓励学生富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四)、操作演练、拓展思维(5分钟) 例1:下列方程哪些表示椭圆?若是则判断焦点在何轴?指出写出焦点坐标。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理解椭圆方程形式,能够准确判断椭圆方程,并能确定焦点位置
例2: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1)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4,0)、(4,0)椭圆上一点P到两焦点距离的和等于10
(2)已知椭圆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并且经过点,求它的标准方程 ;
(3)化简
例3: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1)a=4,b=3,焦点在x 轴; (2)b=1,c=,
例4:求经过两点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设计意图:这几个例题通过不同的条件对方称的求解加深对椭圆定义的理解,通过训练来强化概念,开拓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深化知识点的掌握,突出重点、难点 。在设置中涉及到了定义求解,待定系数法中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的应用,充分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较好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从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也为下一节课的进一步提高作了铺垫。
(五)课堂总结,完善认知
一个概念:椭圆 二个方程:标准方程 一般方程 三个意识:求美意识;求简意识;猜想的意识。 四个思想:数形结合、类比、方程、转化与化归 设计意图: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并巩固研究成果。同时,通过小结,使学生理清这节课的重难点,深化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宏观掌握知识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必做题:课本37页练习A
2、课后研究
(1)课本38页练习B第2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探究、思考、实践的过程延伸到课后。体现分层教学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找到各自的学习区,进一步完善教学目标的实现。 (七)板书设计
课件21张PPT。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1课时)评测练习
1、平面内一动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为常数(0),则点的
轨迹为(  ).
A.椭圆 B.圆
C.无轨迹 D.椭圆或线段或无轨迹
2、椭圆+=1的焦点为F1、F2,AB是椭圆过焦点F1的直线且与椭圆交于A.B两点,则△ABF2的周长是(  )
A.20 B.12 C.10 D.6
3、椭圆+=1的焦点坐标是(   )
A.(±4,0) B.(0,±4) C.(±3,0) D.(0,±3)
4、已知椭圆+=1的一个焦点为(2,0),则椭圆的方程是(  )
A.+=1 B.+=1
C.x2+=1 D.+=1
5、椭圆上一点到椭圆左焦点的距离为,则到右焦点的距离是
6、若,则椭圆的标准方程是 .
7、椭圆的焦点在y轴上,其上任意一点到两焦点的距离和为8,焦距为2,则此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8、已知三点P(5,2)F1(-6,0)F2(6,0),求以F1F2为焦点且过P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9、椭圆两焦点间的距离为16,且椭圆上某一点到两焦点的距离分别等于9和15,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10、求经过点P的椭圆的标准方程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