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岳麓书社必修Ⅱ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课件(28张ppt)+视频+教案+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历史岳麓书社必修Ⅱ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课件(28张ppt)+视频+教案+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2-06 16:20:33

文档简介

课件4张PPT。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

以伦敦为例,大气污染,河流污染 成为危害人们身体的主要因素。
大气污染是由煤和石油燃烧产生大量烟尘和二氧化硫 、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 ,造成大气污染,使伦敦空气质量越来越差,因此伦敦有了“雾都” 。
河流污染最典型的就是泰晤士河。工业化以 前 ,泰晤士河畔景色优美,绿树成荫,但随着工业化到来工业污水与生活污水不断地排入其中 ,水质发生恶化 ,到工业化高潮阶段时期,它简直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臭水沟,河中生物基本绝迹 。 城市被雾霾笼罩,人们得病几率大大增加煤炭的开采,使土壤受到侵蚀,环境污染也大大增加 环境问题不断侵蚀着伦敦以及城市中的每一个人 。伦敦的 经历表明 ,工业化进程与环境污染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工业化进程是一把双刃剑 ,既能带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也会带来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 。如果以牺牲环境为前提 ,从而极力发展工业化 ,任由城市环境的恶化 ,那么环境就会反过来制约经济的发展 。 伦敦工业化进程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我国的城市在工业化进程中要引以为鉴。
结论:
推行工业化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战略意义非常重大 。 课件6张PPT。伦敦工业污染与治理河流的污染,
英国棉纺织业最早实现机械化, 对环境的污染也最为严重。为经济利益,不顾环境,将产生的污水直接排进河中。
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化学印染工业的发展, 1791年,克劳德·贝托莱发明染色技术后又发明了漂白技术。1823年,威廉·帕特里奇出版了《关于羊毛、棉花和丝绸印染的使用论述》,化学印染技术的广泛运用,对水资源带来了更加直接的破坏。工业革命对英国的污染:泰晤士河边的工厂英国的工厂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河道法令》规定:对没有实施供水防污措施的机构切断供水。
1848年又颁布《公共卫生法》,把污水和废弃物集中处理,由地方当局负责供应清洁卫生的饮用水。
1855年《首都管理法案》和《消除污害法案》规定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全面负责英国的房屋和供水、排水系统的建设。
公务委员会最突出的业绩是排污系统改造,在工程师巴扎尔盖蒂主持下建成主管线长120公里、支线长度1650公里的下水道系统,有效地解决了污水排放,净化泰晤士河的河水,这一工程至今仍在使用。那英国是如何解决的呢?为水立法1875通过的《公共卫生法》,规定要使本国所有城镇都过上文明的社会生活,包括供水、排水、街道房屋管理、垃圾清理、食品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殡葬、污染行业的管理,对不符合标准或违反规定者处以罚款。这标志着英国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共卫生体系。
1876年又颁布了《河流污染防治条例》。
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我们认为:英国‘为水立法’,值得我们国家水污染防治和城市建设的立法大力借鉴。《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课题
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课标要求: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本节课重点内容应放在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成就;难点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和影响。本课标重在对史料的分析,还包括一系列图片和数据的统计图表分析。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史料分析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以期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可以通过史料、图片、数据分析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成就,并通过一些数据、图片掌握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提高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二通过活动体验和探究讨论的方式,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掌握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从心理特点来看,高一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许多学生反映历史知识点繁杂、年份记忆容易混淆导致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度下降。他们不喜欢枯燥、刻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就要求历史教学要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从学生的认知能力来看,高一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往往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理性思维能力还不强,基本上不具备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究,结合一定的学法指导来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表述问题的能力来看,对知识的表述不清准确,长期以来没有形成使用历史术语表达问题的习惯,即便具备了一些清晰的知识体系,但表述语言不够精当。
对于本节课同学们在初中历史课中已经了解了工业革命的时间、发起国、重要技术发明等问题,这些基础知识点学生掌握起来相对简单容易,但是对于两次工业革命中形成的生产组织形式及对世界的影响等问题,有待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所以在教学中充分既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通过图片资料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充分体现出学生主体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设置合作探究的环节,通过课堂的讨论,展开对知识讲解和分析,便于学生可以更好掌握。




内容解析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本课出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上承《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下启《近代中国的经济机构》在教学内容上互为整体,且与经济全球化有密切联系,在世界经济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课教材中四个子目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包括“蒸汽时代的带来”和“进入电气时代”两目,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包括“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和“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本课以《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为题,重在强调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通过认识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初步理解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最主要因素,逐步形成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必然性及文明演进与付出代价共存的价值判断。
鉴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知识已有粗浅的接触,所以在教学过程的设计部分,大胆将“蒸汽时代的到来”和“进入电气时代”两个子目进行整合。先提供材料,设计探究题目“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然后,设计体验活动,让学生进行模拟设计员进行展厅设计,通过活动明确两次工业革命中的技术发明。
对于后两个子目则是对两次工业革命影响的分析,但由于教材存在“厚此薄彼”的倾向,对工业革命的影响展示不全,所以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各个方面,重点针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讲解,同时补充大量的数据和图片,以充实工业革命的其他影响,使其全面,更立体。
针对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教材中没有涉及。但是作为新时代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树立环保意识,进行科技创新时充分考虑环境因素,才能符合新时代习总书记提出的“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理念。故此,设计反思工业革命的环节,让学生收集工业革命对环境破坏的资料进行调查展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掌握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世界市场形成等工业革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了解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通过活体验、合作探究,掌握工业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通过课内外结合,小组合作等形式,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两次工业革命技术的改进及影响,学生充分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通过探究、讨论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工业革命对环境的破坏力;
拓展延伸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初步树立环保意识和科学发展观。
教学资源
1.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I教材
2.PPT
3.视频
4.学案
教学重点
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及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
教学难点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方法
1. 教法:探究式教学法、谈话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讲解式教学法。
2. 学法: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师生互动学习。
教学准备
1.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认识。
2.提前布置学生收集两次工业革命对环境的破坏有哪些,收集相关资料。
3.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相关视频教材。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新课
通过一段视频引入:视频剪辑TED演讲《下一次工业革命就在眼前》
据视频内容提问:19世纪中期蒸汽机、20世纪早期的大型生产模型分别产生自哪两个时期?
学生回答: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新 课
讲 授
漫画图片展示
利用恩格斯的话:“当革命风暴横扫法国时,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革命。”创设情境,假如你是此时英国商人要投资,需具备什么条件?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资金、技术、劳动力、
市场、原料、政策
自主
学习
合作
探究
一、展示节选自道格拉斯·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共产党宣言》的
史料
二、设计活动体验:
展示1851年世界博览会、1904年世界博览会图片创设情境
三、狄更斯《双城记》
导入:你如何看待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四、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难道它带给我们的只有高效的生产和便捷的生活吗?
学生展示:调查报告
美国生物学家卡逊的观点。
教师设置问题: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英国又是如何具备这些条件的?
学生展示后,教师进行总结点拨、进行针对性练习
角色体验:假如你们小组是著名的设计团队,设计1851年伦敦世博会和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展厅。
要求:总结出两次工业革命分别是在哪些行业领域出现新的技术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哪些显著特点?
幻灯片展示:数据、图片资料、表格
教师总结:点拨生产组织形式和世界市场形成两个重点问题。
完善表格
提问:暴露了工业革命的什么问题?
补充图文,加深认识。引导学生谈: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做?
教师点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三大方面找寻解决出路,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科学发展观。
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并举
讨论交流,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小组推选出代表进行展示。
练习巩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展示,师生共同总结出两次工业革命分别在哪些行业领域出现新技术、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国家、工业结构、技术来源等方面的显著特点。
填写表格
练习巩固
学生讨论交流、小组合作
派代表展示
(生产力、产业结构、城市化进程、社会生活、生产组织形式、世界市场)
完善表格、练习巩固
学生展示所收集的工业革命对环境的破坏资料。并发出倡议。


作 业
作业二选一:
巩固型
预习型
1. 以工业革命和保护环境为主题做手抄报
2. 结合中国近代史,以《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影响》为题撰写小论文。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认识的工业革命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巩固知识、养成环保意识
教师
寄语
总结提升
习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瞄准世界前沿科技,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科技兴则民族兴,生态兴则文明兴。中华文明将以生态文明的全面转型,为人类文明做出新的伟大贡献。
最后借用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话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全体学生宣誓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的原因
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原料、政策
二、工业革命的技术发明
行业、技术发明: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
2、产业结构
3、城市化进程
4、社会生活
5、生产组织形式
6、世界市场
四、工业革命的启示





本节课内容浅显易懂,为了体现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及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采用了探究法、谈话法、讨论法,让学生针对课件中的资料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后,及时填写表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在教学设计上,以同学们日常生活所见实例入手。根据图片和数据展示环境出现的问题,引导同学们对环境问题的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样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每6人为一个小组单位,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每组选出发言代表。同时教师参与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根据同学们的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课外常识,小组讨论三大类环境问题治理措施。每位同学可以充分表明自己观点,很好地推动学生们的积极性,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及时当堂检测。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一个相关的习题练习,了解学生的真实掌握情况,如有问题,及时解决。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缺憾与不足。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没能让“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更有机融入课堂,到达理想的效果,问题的设置逻辑性不强;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时间的把握不够好,导致后面时间紧张,草草收场;感觉语言依然不够简练,随意性较大。




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分析工业革命的深刻影响,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反思历史,让历史照亮未来,强调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造福世界的同时,伤害了地球。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引导学生认识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得到情感上的共鸣——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树立环境观和资源观。遵循这样的教学理念设计了本节课教学环节。
导入采用风靡全球的TED演讲视频,提问的方式,既贴合实际,让学生认识到科技进步从未停止,为后面总结科技创新做好铺垫。
采用角色虚拟,展厅设计活动体验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讨论分析的小组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工业革命的发明成果,体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为知识点内容比较简单,和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兴趣比较充足。
工业革命影响的分析,采用图文并茂的材料和详实数据,让学生通过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对于其消极影响则采用视频资料、学生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制作幻灯片、上台展示的能力。对于环境保护的措施,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关注身边小事,从我做起,为环境保护作出自己的贡献。不拘泥固定的答案,思路比较开阔,言之有理即可。同学们积极动脑讨论,讨论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本节课总体效果不错。但也存在几方面问题需要注意:
一、由于一开始案例引入应用是教材案例,新颖性不够。
二、本节课除了上述知识点外,应与中国近代史联系,分析工业工业革命对中国近代产生的影响。
三、分组活动过程中,每个小组设计一类问题,容易使学生只关注自己小组讨论的问题,而忽略了其他问题的学习。
四、当然备课过程中我也有一些缺憾,比如受资源的限制,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搞课外活动,同时也由于本人水平的限制课堂视野还是狭小,课堂驾驭能力不够。
五、在课堂上所设计的问题没能很好的做到分层次教学,没有很好根据学生自己基础和能力的不同分类设计问题。
教无定法,反思时刻进行,好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学中不断生成的,还会随着学生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
课件29张PPT。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高一历史岳麓书社必修Ⅱ 生态文明公开课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课 标 要 求]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假如你是一位18世纪中期英国商人,现在你准备投资工业,需要哪些条件呢? 思考这些条件在英国又是怎样具备的?自主学习1:结合材料,思考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课堂探究与展示要求:时间2分钟
(1)展示时分析材料,得出结论。
(2)同学展示时,要认真聆听。
(3)同学展示后,可质疑补充。★材料一 1624年英议会颁布《垄断法》,为新产品的发明人授予专利证书,提供独占保护。…到1700年英国的制度框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现在舞台已为产业革命布置就绪。
——道格拉斯·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
探究: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材料二 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拥有更多的、可作为工业革命的资金使用的流动资本和原料……英国还在劳动力供应方面占优势。由于英国的圈地运动,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 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技术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技术条件。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共产党宣言》市场需求---(直接推动力)条 件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验积累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政策保护 海外贸易、殖民掠夺海外贸易、殖民掠夺、本国资源圈 地 运 动殖民扩张,市场扩大,需求增加直接推动力中央电视台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推动工业革命开始和扩展的基本动力是
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B.工场手工业的蓬勃发展
C.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
D.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
C【检测练习】D角色体验:假如你们小组是著名的设计团队,你们将受邀参加1851年伦敦世博会和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的展厅设计活动。 总结出两次工业革命分别是在哪些行业领域出现新的技术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哪些显著特点?▲课堂探究与展示要求:时间4分钟
(1)组内讨论交流,记录讨论结果。
(2)确定发言代表,展示小组结论。
(3)同学展示时,要认真聆听。
(4)同学展示后,可质疑补充。1851年英国展厅 1904年美国德国展厅 世博会展厅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船、火车汽车、飞机①② ④蒸 汽 机发电机、内燃机①珍妮纺纱机③
⑤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英国英法美德等资本主义国家棉纺织业、采矿、冶金、交通运输、机器制造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石油化工、钢铁工业、化学珍妮纺纱机、改良蒸汽机、火车、汽轮内燃机、发电机、电动机、飞机、汽车、电话、电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为主导工匠经验积累科学家的实验研究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英国在18世纪以前内陆交通极坏,道路基本上是泥尘土路,下雨就完全不能行走,运输工具是骡车马车。”到英国工业革命时,改变了内陆交通面貌的是
A.飞机 B.火车 C.汽船 D.汽车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对加强洲际之间的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的重大发明是:
A万能蒸汽机 B汽轮 C飞机 D汽车
在英国工业革命过程中,大量的棉纺厂在城市中得以兴建,其关键因素是
A.大型发电厂的兴建 B.交通工具有了重大突破
C.城市居民购买力强 D.改良蒸汽机的投入使用
BD【检测练习】B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纺织机械不同 B.生产方式不同
C.主要动力不同 D.交通工具不同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
A.首先发生在英国
B.发明了新的交通工具
C.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动力
D.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检测练习】CC问题3: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哪些变化?▲课堂探究与展示要求:时间3分钟
(1)组内讨论交流,记录讨论结果。
(2)确定发言代表,展示小组结论。
(3)同学展示时,要认真聆听。
(4)同学展示后,可质疑补充。材料一:世界工业增长指数从数据看变化生产力大大提高1、工业革命冲击下,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从数据看变化材料二:工业革命前后的产业结构图工业比重上升对比两个饼状图,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数据看变化材料三:英国农村人口比例:1811年35.2%,1851年22%,1901年9%。
英国农村绝对人数:1851年205万人,1871年181万人,1901年147万人。
(注,期间英国总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我们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农村人口比例下降材料四: 工业革命前工业革命后从图片看变化社会生活日新月异这四幅图反映了工业革命影响下的什么变化?从图片看变化生产组织方式由工厂——大企业材料五:图片1到图片2反映生产方式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图片2到图片3反映工业革命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手工生产——机器生产从图片看变化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最终形成对比两幅图,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材料六: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英国英法美德等资本主义国家棉纺织业、采矿、冶金、交通运输、机器制造业电力、汽车、石油化工、钢铁、化学珍妮纺纱机、改良蒸汽机、 火车、汽轮内燃机、发电机、飞机、汽车、电话 重工业为主导1、生产力 2、产业结构 3、城市化进程 4、社会生活 5、生产组织形式 6、世界市场轻工业为主工匠经验积累科学家的实验研究知识总结材料: 19世纪中叶,世界各个地区都已卷入到资本主义的商品关系之中,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1)19世纪中期英国能够成为“世界工厂”的经济因素是什么?
(2)“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说明了什么问题?【检测练习】经济因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工业革命问题: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主题四:反思历史,评鉴“革命之思”报告展示,互动交流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女士在《寂静的春天》一书里提醒世人:“化学工业正在将地球变成一个化学品毒性实验室,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都正在成为毒性测试的实验品。”
为此有人提出人类应该要回到“前工业时代”,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为什么? 面对新科技革命,我们该如何应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教兴国战略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创新!
生态文明! 习总书记强调: “创新是第一动力,瞄准世界前沿科技,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科技兴则民族兴,生态兴则文明兴。中华民族将以科技创新为契机,以生态文明为理念,为人类文明做出新的伟大贡献。结束语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全在我少年推荐作业(二选一)
1、以工业革命和保护环境为主题做手抄报
2、 结合中国近代史,以《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影响》为题撰写小论文 评测练习
1、中央电视台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
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海外贸易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2、推动工业革命开始和扩展的基本动力是
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B.工场手工业的蓬勃发展C.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 D.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
3、“英国在18世纪以前内陆交通极坏,道路基本上是泥尘土路,下雨就完全不能行走,运输工具是骡车马车。”到英国工业革命时,改变了内陆交通面貌的是
A.飞机 B.火车 C.汽船 D.汽车
4、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对加强洲际之间的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的重大发明是:
A万能蒸汽机 B汽轮 C飞机 D汽车
5、在英国工业革命过程中,大量的棉纺厂在城市中得以兴建,其关键因素是
A.大型发电厂的兴建 B.交通工具有了重大突破
C.城市居民购买力强 D.改良蒸汽机的投入使用
6、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纺织机械不同 B.生产方式不同 C.主要动力不同 D.交通工具不同
7、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
A.首先发生在英国 B.发明了新的交通工具
C.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动力 D.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