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同步AB习题(9---12课)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同步AB习题(9---12课)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07 11:11:56

文档简介

10.老 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滞笨(zhì) 荒僻(pì) B.取谛(dì) 愧怍(zhà)
C.攥着钱(zuàn) 惶恐(huáng) D.骷髅(kū lóu) 伛(yǔ)
2.下列选项中说话人的语意不合适的一项是(  )
A.小王见到一童颜鹤发的老人,便上前一抱拳:“老人家,您老高寿?”
B.刚坐下,服务员就过来了:“欢迎光临,请问您需要点什么?”
C.张老板狠狠地踢了小乞丐一脚:“小兔崽子,赶快滚!”
D.王部长眯起眼睛,伸手拿过玉佩:“那恭敬不如从命,我就笑纳了。”
3.根据以下这则信息,请用一句话概括其内容。
2月3日中午,秦小亮去银行帮助哥哥及83岁的父亲存钱,途经上海长宁区北翟路与协和路路口时,所带钱款被风吹散,不少被路人“捡拾”。随着路人逐渐送回,秦小亮最终收回7 800元,同时收到了好心人的捐款14 650元。
2月16日上午,是春节长假后的首个工作日。在上海市慈善会长宁区分会,秦小亮带着女儿,在上海当地媒体记者的见证下,捐出了之前收到的全部捐款。年前寒风中丢钱的突发变故,有关丢款数字的流言和好心人的捐款,让今年32岁的安徽籍农民工秦小亮广为人知。当天,在拿到了上海市慈善会的捐赠证书后,秦小亮牵着女儿在镜头前咧着嘴笑了。他告诉本报记者,捐出捐款后,他一身都轻松了。此次将14 650元全部捐出,他还特意将10岁的女儿带在身边,他想用这个行动告诉女儿,她爸爸是好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形似字组词。
(1)      (2)      (3) (4)      (5)       (6)

5.下面语句的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濛濛的细雨飘起来了,我们前后左右的景物都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②身后原本静谧的山林,若有若无地传来细细的声响。 
③眼前的湖面刚才澄碧明丽,此时却是烟雨迷蒙了。 
④左右两面的山峰,在细雨织成的轻纱中,远远地隐没了。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①②
拥你入睡
①儿子上初一以后,忽然一下子长大了。换内裤,要躲在被子里换;洗澡,再也不用妈妈帮助洗,连我帮他搓搓后背都不用了。
②我知道,儿子长大了,像日子一样无可奈何地长大了。原来拥有的天然的肌肤之亲和无所顾忌的亲昵,都被儿子这长大拉开了距离,变得有些羞涩了。任何事物都有一些失去,才有一些得到吧?
③有一天下午,儿子复习功课,累了,躺在我的床上看电视,刚看了一会儿眼皮就打架了。他忽然翻了一个身,倚在我的怀里,让我搂着他睡上一觉,迷迷糊糊中嘱咐我一句:“一小时后叫我,我还得复习呢!”
④我有些受宠若惊。许久,许久,儿子没有这种亲昵的动作了。以前,就是一早睡醒了,他还要光着小屁股钻进你的被窝里,和你腻乎腻乎。现在,让你搂着他像搂着只小猫一样入睡,简直类似天方夜谭了。
⑤莫非懵懵懂懂中,睡意蒙眬中,儿子一下子失去了现实,跌进了逝去的童年,记忆深处掀起了清新动人的一角?让他情不由己地拾蘑菇一样拾起他现在并不是想拒绝的往日温馨?
⑥儿子确实像小猫一样睡在我的怀里。均匀地呼吸,胸脯和鼻翼轻轻起伏着,像春天小河里升起又降落的暖洋洋的气泡。
⑦我想起他小时候,妈妈上班,家又拥挤,他在一边玩,我在一边写东西,玩着玩腻了,他要喊“爸爸,你什么时候写完呀?陪我玩玩不行吗?”我说:“快啦!快啦!”却永远快不了,心和笔被拽走得远远的。他等不及了,就跑过来跳在我的怀里带有几分央求的口吻说:“爸爸!我不捣乱,我就坐这儿,看你写行吗?”我怎么能说不行?已经把儿子孤零零地抛到一边,寂寞了那么长时光!我搂着他,腾出一只手接着写。
⑧那时候,好多东西都是这样搂着儿子写出来的。他给我安详,给我亲情,给我灵感。他一点儿也不闹,一句话也不讲,就那么安安静静倚在我的怀里,像落在我身上的一只小鸟,看我写,仿佛看懂了我写的那些或哭或笑或哭笑交加的故事。其实,那时他认识不了几个字。有好几次,他倚在我的怀里睡着了,睡得那么香那么甜,我都没有发现……
⑨以后我常常想起那段艰辛却温馨的写作日子,想起儿子倚在我怀中小鸟一样静静睡着的情景。我觉得我的那些东西里有儿子的影子、呼吸,甚至睡着之后做的那些个灿若星光的梦。
⑩儿子长大了。纵使我又写了很多比那时要好的故事,却再也寻不回那时的感觉、那一份梦境。因为儿子再不会像鸟儿一样蹦上你的枝头,倚在你的怀里睡着了。
?如今,儿子居然缩小了一圈,岁月居然回溯几年。他倚在我的怀里睡得那么香甜、恬静。我的胳膊被他枕麻了,我不敢动,我怕弄醒他,我知道这样的机会不会很多甚至不会再有,我要珍惜。我格外小心翼翼地拥着他,像拥着一支又轻又软又薄又透明的羽毛,生怕稍稍一失手,羽毛就会袅袅飞去……
?并不是我太娇贵儿子,实在是他不会轻易地让你拥他入睡。他已经长大,嘴唇上方已经展起一层细细的绒毛,喉结也已经像要啄破壳的小鸟一样在蠕动。用不了多久,他会长得比我还要高,这张床将伸不开他的四肢……
?一个小时过去了,我没有舍得叫醒儿子。

6.阅读全文,说说“儿子长大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联系语境,说说你对第④段中加点词语“受宠若惊”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⑩段中画线的句子。
因为儿子再不会像鸟儿一样蹦上你的枝头,倚在你的怀里睡着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仔细品读文章最后一段,体会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芮伯献马贾①祸
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②,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曰:“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哓③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④果使求焉,弗得,遂谮⑤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⑥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注释】①贾(gǔ):买,引申为招致。②戎:我国古代对西部民族的统称。③哓:嚷叫。④荣夷公:周厉王的宠臣。⑤谮:诬陷,中伤。⑥渎货:贪财。渎,同“黩”,贪污。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     ) (2)王欲无厌(     )
(3)是贾祸也      (     ) (4)卒献之 (     )
11.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子无以应之
A.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B.尔知王之渎货
C.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D.芮伯之罪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芮伯之罪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芮伯最终被逐,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老 王
1.B(解析:“谛”应为“缔”,“zhà”应为“zuò”。) 2.D 3.2月16日安徽籍农民工秦小亮将因寒风中丢钱而所得到的捐款14 650元全部捐献给上海慈善会长宁区分会。 4.(1)伛偻 先驱 呕吐 (2)拼凑 挨揍 演奏 (3)马蹄 取缔 真谛 (4)羞愧 体魄
(5)僻静 逃避 (6)爱卿 聊天 5.B 6.①躲着换内裤;②洗澡时不用父母帮着搓洗;③开始长胡须;④出现了喉结;⑤与父母欲近还远的青春期心理。 7.①指儿子不期而至的亲昵行为带给“我”的惊喜;②指“我”对儿子短暂易逝的亲昵行为的珍惜。 8.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此前父子亲昵的温馨情景,表现此前儿子的纯真、可爱、调皮,表达了作者因为儿子长大而不再与自己亲昵的惋惜、怅惘的心理。 9.①与第③段“一小时后叫我,我还得复习呢”一句相呼应,使文章完整而紧凑;②点明中心,表现作者希望与儿子的相处时间能够长一点,表达了作者浓浓的爱子之情;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10.(1)派 (2)满足 (3)这 (4)最终,终于 11.C 12.(1)(芮伯)得到一匹好马,想把(它)献给周厉王。 (2)(这)是芮伯的过错。 13.我认为芮伯被逐是因为他不善于接受别人善意的劝告。
【参考译文】周厉王派芮伯率领军队攻打戎,得到(一匹)良马,(芮伯)想把它献给周厉王。芮季(劝阻)说:“不如舍弃这主意。大王贪欲无厌,而且又好听信别人的谗言。现在在军队回来的时候献上马,大王的左右近臣必定认为你得到不止一匹好马,就都要向你索求。你没有东西应酬他们,(他们)就会在大王面前说(你的坏话),大王必定相信他们的话。这样做是招引祸患啊。”(芮伯)不听劝告,终于把马献给了周厉王。
荣夷公果然派人(来向芮伯)索求东西,没有得到,就在大王面前诬陷芮伯,说:“芮伯还有藏私啊!”周厉王大怒,将芮伯逐出。
君子谈到这件事时都说芮伯也有过错:你既然知道大王贪得无厌,却又诱引他的贪欲,这就是芮伯的过错啊。
11.台 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凹凼(  ) 尴尬(  ) 镶嵌(  ) 烦躁(  )
撬开(  ) 舀米(  ) 倔强(  ) 黏性(  )
2.指出下列句子中没有用比喻的一句(  )
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B.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
C.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D.他的脸苍白得像一张纸。
3.选出字形全对的一项(  )
A.麻筋草鞋    人踩牛踏    宽敞阴凉    唿搭
B.微不足道    摇来荡去    筹画材料    泥浆
C.精力旺盛    不凑热闹    大庭广众    跨骨
D.门槛台阶    流出涎水    低眉顺眼    嗑头

4.李铭同学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成绩一直不好。请你以朋友的身份,按下面的要求各写一句话,帮助李铭提高认识。
(1)激励语气:
(2)规劝语气:
(3)批评语气:
那些卑微的母亲
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个老妇人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她弓着身,表情谦卑地问:“五香花生要吗?”彼时,朋友正讲一个段子,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问询。她于是将身体弓得更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五香花生要吗?……”
②她一连问了几遍,却都被朋友的说笑声遮住。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我问:“是新花生吗?怎么卖呀?”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又急慌慌地说“新花生,三块钱一包,五块钱两包……”我掏了五块钱,她迅速把两包花生放在桌子上,慢慢退回去,奔向下一桌。
③每一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有五十多岁了吧,头发灰白,晒得黑红的脸膛上布满细密的汗珠,有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她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在卫生间,在电梯口,在过道。她弯着腰用力擦着地,超市里人来人往,她刚擦过的地,马上就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弄得一塌糊涂。她马上回过头来,重新擦一遍。
④有一次,我上卫生间,正好碰到她。她的头垂得很低,看不到脸上的表情,只看见她的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血丝。她的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人,看样子是超市的主管,那人语气凛凛地训斥:“你就不能小心点?把脏水洒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几千块呢,你赔得起吗?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她就急了,伸手拉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泪水瞬间涌得满脸都是。她语无伦次地说:“我儿子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我下次一定小心……我慢慢还,行吗?可不能全扣了呀……”她几乎是在低声哀求了。
⑤逛街回来,遇上红灯。我们被交通协管员挡在警戒线外,等待车辆通过。这时,马路中间正在行驶的车上忽然有人扔出一只绿茶瓶子。瓶子里还有半瓶茶,在马路上骨碌碌转了几个圈,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碾上。忽然,就在我身旁一个女人猛地冲过去,几步跳到马路中间,探手捡起那个瓶子,迅速塞进身后的蛇皮袋里。她的身后,响起一大片汽车尖厉的刹车声,司机气急败坏地冲她嚷:“抢什么抢,不要命了!”
⑥她一边赔笑着往后退,一边扬起手中的瓶子冲着我们这边微笑。我回头,这才看到,我身后还有一个衣着破烂的男孩儿,也竖着两根手指在冲她笑。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我明白了,她是一个贫穷的母亲。那个瓶子,不过一两毛钱,可对她而言,可能是一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
⑦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女人。天不亮就满城跑的送报工,满面尘土的垃圾工,摇着拨浪鼓收破烂的师傅,被城管撵得到处跑的水果小贩……她们身份卑微,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兢兢业业。她们又无比高尚,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⑧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

5.文章第①段“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概括文章第③、④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通读全文,文章标题“那些卑微的母亲”中的“卑微”有哪几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品析。
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①,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②,仍邀③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街吏擒以闻,诏黜宦者,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谏,不听。
【注释】①宫市: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②门户:指“门户”税。③邀:这里指“强要”。

9.请用“/”标出下面两句中的停顿处。(各一处)
(1)遂 殴 宦 者。              (2)谏 官 御 史 数 谏。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    ) (2)才与绢数尺(    )
(3)汝尚不肯       (    ) (4)遂殴宦官 (    )
11.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丛草为林 B.跪而拾之以归
C.能以径寸之木 D.不以疾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的卖柴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结合文章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令人心酸的父亲——谈李森祥的《台阶》
门前的台阶与家庭的地位,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在“父亲”的眼中却是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因为家乡人总认为:门前的台阶就象征着家庭的地位。
“父亲”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因他不愿低人一等,于是便立下宏愿:一定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然后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父亲”一辈子的宏愿实现了,心头的喜悦那当然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他脸上总挂着笑容,迫不及待地要搬进新屋住,还放了四颗大鞭炮。然而,“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他都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读这篇文章,我的心情是沉重的、辛酸的。虽有奋斗后成功的喜悦,但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不由生出几点感慨。
一、一幅悲凉的人生画卷
人生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父亲”有自己的追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父亲”为此开始了辛勤的劳作。其实,“父亲”对新屋的要求并不高,不需要富丽堂皇,只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这不是奢望,可“父亲”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心血,年轻时力大如牛,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太大力气,新屋造好了,人却老了,身体也垮了。“父亲”的幸福感成了失落感,一丝惆怅、一声感叹:“这人怎么了?”
“父亲”的感叹,让文中的“我”感到无限悲凉,说不出的痛心,他的身体与人们眼中所谓的地位相比,孰轻孰重,难以言表。
作者用几个简短的追求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生的悲凉画卷:立宏愿——做准备——建新屋,筑台阶——完成心愿——感叹人生。文中没有优美的文字,只有“父亲”不断的追求,他在追求中,时刻在快乐着、幸福着,因而也就感觉不到累。可这又能说明什么?世人在各自的路上,谁问他人如何?
二、个性化的人物形象
文中的人物形象,既有中国劳动农民的共性,也有“父亲”自己的个性。“父亲”是一位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要光宗耀祖,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身上有着中国农民传统的美德——老实厚道,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竟不敢放鞭炮,而且手足无措,极不自在。他不敢张扬自耀,坐上新造的台阶和别人打招呼,却回答错了问题。他不愿显示比别人高,只得一级一级往下挪着坐。
“父亲”干了一辈子,他觉得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劳动就有收获,劳动是创造,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一切。所以,当力不从心、不能劳动时,他便若有所失。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一位倔强、有自信心、永不服老的人物形象,笔墨虽多是着眼于造台阶上,可作者笔下的“父亲”却栩栩如生,他挑水上台阶晃了一晃,却不让“我”帮,粗暴地推开了我。挑水由“我”包了后,他又若有所失,很烦躁。同时,他又是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勤劳节俭。为了建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作了漫长的准备,合理安排一年的劳动时间,从不歇息,忙时种田,闲时砍柴卖钱,严冬捡石块、编草鞋,捡进一块砖、一片瓦,还往瓦罐里塞角票。造新屋,他也不闲着,白天和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
但文中的“父亲”是经济极端落后情况下的劳动农民的缩影,他的积累是如此艰难,他不知道是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因,他只知道劳动就有收获。他认为: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份劳动就有一份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文章在讴歌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现了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
小说深沉地回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三、意蕴深厚
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大而至于紫禁城,处处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小而至于民居建筑,“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为了赢得尊重。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的视野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他向往,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但人的需要要建立在可实现的基础上,“父亲”认为可以实现,因为他有力气,他有拼命硬干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但他不知要付出多少代价。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有一种幸福感,人逢喜事精神爽,作者笔下的“父亲”也不例外,新屋落成时,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望着他。
四、选题精当
作者笔法独特,没有大段的铺垫,而是直入主题。依照乡俗,台阶高低,标志着屋主人地位高低,“父亲”自叹自家台阶低,而仰慕别人家台阶高。作者以此为线,把文字串接起来。首先,以“台阶”为题,充分突出了“父亲”好强自尊的性格,这也是中国亿万农民的性格,推而广之,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有着这种好强自尊的精神,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放射出中华民族夺目的光辉。再者,以“台阶”为题,文章的线索,一目了然,而且,文章所写的主人公——“父亲”的许多表现都是围绕着台阶展开的,他的休息、他的劳作、他的情感、他大半辈子的努力无不围绕着台阶进行描写。这样,就极有力地串起了全文的事件和内容,突出了人物形象,有利于表达文章的主题。
五、详略得当
作者围绕着台阶精心选材,凡是与台阶有直接关系的内容,作者不惜笔墨:作者开头便写“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并放在显赫的位置,文章中还多次出现与此意思相同的话;接着描写老屋三级台阶的来历——父亲打赌背回来,没花石料钱,但台阶太矮,石料粗糙,为决定建高台阶的新屋做铺垫。这些作者只是一笔带过,而详写的是新屋的配套工程、台阶的建造工程,以及新屋建成后在台阶上的一些活动和感觉,详略十分得当。文中与台阶无关的内容,作者则惜墨如金,有的则点到为止,如上山砍柴的艰辛,拾卵石的劳累,塞角票的节俭情景,都没有具体描写,只是一笔带过。
作者在文中还用了细节描写,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例如:写父亲在漫长的准备过程中辛苦的劳作,“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用父亲穿破的草鞋的高来体现父亲砍柴所付出的大量的劳动。又如,开始造台阶时父亲劳动的情形:“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作者没有选取全身,而是选取头发来描写,甚至选取一根根细发来描写。一个“挑”字足见每一根头发承受到的水珠压力,再加上“艰难”一词的修饰,以发拟人,借发写人。又如:建造台阶时对父亲喜悦之情的刻画,“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用描写父亲的两手没处放来表现他愿望得以实现、内心无比喜悦时手足无措的样子,与前文说父亲是位“老实厚道”的人相呼应,用细节突出人物的性格。
读这篇文章还有一点值得人们去细细品味,那就是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没有造作之词、华丽之语,有些还是乡俚俗语,让人对农村这个特定环境,以及这个特定环境下的农民——“父亲”有种亲切之感,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老师。
李森祥的《台阶》是一篇描写父亲造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过程的小说,文字质朴但品味极佳。作者独具匠心的选题,让人耳目一新,可文中的寓意却让人回味悠长,值得一读。
参考答案
11.台 阶
1.dàng gān qiàn zào qiào yǎo jué nián 2.B 3.A 4.(1)示例:相信你一定能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 (2)示例:在学习方法上,你要格外注意啊! (3)示例:怎么总是不讲究学习方法呢? 5.外貌描写。既表现了这位母亲的贫穷和低微,又表现了这位母亲的自尊与自爱。 6.在超市做保洁的母亲,为了儿子读书,谦卑而勤奋工作却遭到主管的训斥。 7.身份低微,收入微薄,生活在社会底层,不被人重视。 8.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子俩淳朴善良的笑容带给大家的感动。 9.(1)遂/殴宦者。 (2)谏官御史/数谏。 10.(1)曾经 (2)给 (3)还 (4)于是,就 11.C 12.(1)农民哭泣起来,把所有得到的绢给了宦官。 (2)我有父母妻子和儿女,等卖柴得到钱以后才有饭吃。 13.性情刚烈,敢于奋起反抗。在被宦官逼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奋起反抗,怒殴宦官。
【参考译文】曾经有个农民用驴驮了木柴到城里去卖,遇到太监,称是宫中所设的市肆要拿走木柴。(太监)只给他几尺绢,又要索取“门户税”,仍然强要用驴(把木柴)送到宫内。农民哭泣起来,把所有得到的绢给了太监,(太监)不肯接受。(太监)说:“(我)必须要用你的驴把柴送进去。”农民说:“我有父母妻子和儿女,等卖柴得到钱以后才有饭吃。现在(我)把木柴给你,不拿钱币回去,你若还不愿意,我也只有和你以死相拼了!”于是殴打太监。
街使的属吏捉住他上报,(德宗)颁诏将宦官罢免,赐给农夫十匹绢。然而,“宫市”并不因此而改变,谏官与御史们屡次规谏,(德宗)都不肯听从。
12.卖油翁

1.文学常识填空。
欧阳修(1007-1072),字________,号________,晚号______________,汉族,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著名________家、________家。因吉州原属庐陵郡,故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________,世称“欧阳文忠公”。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苏洵、苏辙、__________、曾巩被世人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陈康肃公善射   (    ) (2)康肃忿然曰 (    )
(3)公亦以此自矜   (    ) (4)尝射于家圃 (    )(    )
(5)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    ) (6)睨之久而不去(    )(    )
(7)但微颔之     (    )(    ) (8)无他,但手熟尔(    )
(9)尔安敢轻吾射   (    )(    )(    )
(10)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    )(    )

3.根据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写出一个含有这个加点字,且意义一致的成语。(任选三题做答)
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奔走相告
(1)益习其声(更加)→
(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放下)→
(3)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凭借、倚仗)→
(4)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空闲)→
4.选出与所给加点词的含义不相同的一项。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
A.解释概念 B.如释重负 C.手不释卷 D.爱不释手
(2)吾射不亦精乎(  )
A.精益求精 B.博而不精 C.精打细算 D.精通射击
(3)但微颔之(  )
A.但手熟尔 B.但愿成功 C.但求无过 D.虽然……但是……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公亦以此自矜        (    ) (2)但微颔之  (    )
(3)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 (4)康肃笑而遣之(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文中哪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哪些语句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是说理散文,哪个句子最能说明道理?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写作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县令捕蝗
钱勰任如皋县令,会岁旱蝗发,而泰兴令独绐郡将云:“县界无蝗。”已而蝗大起。郡将诘之,令辞穷,乃言县本无蝗,盖自如皋飞来,乃檄如皋请严捕蝗,无使侵邻境。穆甫得檄,辄书其纸尾报之曰:“蝗虫本是天灾,即非县令不才。既自敝邑飞去,却请贵县押来。”(选自[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会(    ) (2)独 (    ) (3)绐 (    )
(4)云(    ) (5)已而(    ) (6)诘 (    )
(7)盖(    ) (8)檄 (    ) (9)不才(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令辞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辄书其纸尾报之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两个县令的共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卖油翁
1.永叔 醉翁 六一居士 政治 文学 文忠 韩愈 柳宗元 王安石 2.(1)擅长 (2)表示“……的样子” (3)自夸 (4)曾经 园子 (5)放下 (6)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离开 (7)只 点头 (8)同“耳”,相当于“罢了” (9)你 怎么 射箭的本领 (10)于是 放 在 3.(1)示例:精益求精;多多益善 (2)示例:如释重负;尽释前嫌 (3)示例:有恃无恐;恃强凌弱 (4)示例:目不暇接;无暇顾及 4.(1)A (2)C (3)D 5.(1)夸耀 (2)只 (3)于是 (4)打发 6.(1)有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 (2)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7.表现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的两个字:“手熟”。 表现陈尧咨傲慢无礼的句子:“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 8.最能说明道理的句子:“惟手熟尔。”(或:“但手熟尔。”) 说明的道理:熟能生巧,任何事情,只要反复练习,就可以达到精妙的地步。 9.寓理于事,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叙写,很自然地使人从中悟出道理来。 10.(1)适逢 (2)却 (3)欺骗 (4)说 (5)不久 (6)责问 (7)大概 (8)公文,此指发送公文 (9)没才能 11.(1)(泰兴)县官无话可说。 (2)(钱勰)就在对方公文的末尾(写了首诗)回复他说。 12.都不负责任。
【参考译文】钱勰担任如皋的县令,恰逢那年干旱又爆发蝗灾,而泰兴的县令却欺骗郡的长官说:“县城内没有蝗虫。”不久,蝗虫成灾。郡长官要责问他,(泰兴)县官无话可说,于是说县里本来没有蝗虫,大概是从如皋飞来的。于是下公文给如皋(的县官)要求大力捕捉蝗虫,不能让(它)危害邻近的地区。钱勰拿到公文,就在对方公文的末尾(写了首诗)回复他说:“蝗虫原本是天灾,而不是县官没有能力。既然是从我的地盘上飞出去的,就请你们县(将它们)押回来。”
9.阿长与《山海经》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憎恶(  )   惧惮(  )   粗拙(  )  哀悼(  )  震悚(  )
chuāng(  )疤 孤shuāng(  ) jié(   )问 pī(  )雳 渴mù(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开头)
B.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拟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
C.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大家)
D.我惧惮她什么呢!(害怕)
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致,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B.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由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C.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D.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淌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4.根据以下三则材料,说说你的见解。
材料一:一般从高速公路下来的时候,都会有一段弯路。这是为什么呢?高速路上车速太快,再怎么给你减速标志,甚至给你画骷髅头都是没有用的。所以,设计高速公路的人的想法很简单,给你设计一个大弯,你想不减速都不行。
材料二:最好的领导,对于底下的员工,不用讲,不用骂,但是会制定出一种制度,让你乖乖地去做。会领导的人就是这样,不着边际,没有任何警示,但是,他会造成那种形势。
材料三:顶尖的领导者领导员工的思维,普通的领导者看管员工的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悬在半空中的爱
①两座高耸入云的山峰,遥遥相望,中间有铁索相连。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时有13根铁索,而此地只有两根,一上一下相距约一人高。这是山上的招牌旅游景点,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往返于两座山峰之间,向游人表演“铁索飞渡”,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了吸引游客,变得更加惊险刺激,他走铁索时从不带保险绳,中途还要表演一些高难度动作。
②玩命的活让他收入不菲,家里渐渐宽裕起来。为了不让儿子担心,影响学习,一开始他就和妻子商量好,对儿子隐瞒了走铁索的事,只说自己在山上承包了一个景点。夫妻俩一直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这个美丽的谎言,单纯的儿子丝毫没有看出破绽,真以为父亲做了老板。
③他发誓要让儿子走出大山。儿子小学毕业后,他就四处求人,把儿子送到了城里最好的中学。儿子住校,每个月回家一次。儿子自从进城读书之后,果然长了不少见识,常常讲一些父亲闻所未闻的新鲜事,而且每次拿来的成绩单都让他们兴奋不已。然而,他做梦都想不到,儿子竟然也一直在撒谎,那些成绩单都是儿子精心伪造的杰作。儿子小小年纪离开了父母,无人管束,很快就迷上了电子游戏,学习成绩自然一落千丈,为了向父母交差,他只好精心伪造了成绩单。父子俩就这样各怀心事,在互相隐瞒中过了一年。
④那天,母亲在家里忽然接到老师的电话,说儿子已经3天没来上课了。她才如梦方醒,赶到城里,终于在一家电子游戏室里找到了儿子。她气得浑身发抖,当即给了他一巴掌:“你以为你爸赚钱容易吗?”一怒之下,她把儿子带到了山下。
⑤儿子第一次看到了“铁索飞渡”。天啊,那个悬在半空的人竟是父亲。上下两根铁索,父亲手上抓着一根,脚下踩着一根,晃晃悠悠地缓缓前行。他震撼了,观众每一声喝彩都像一支利箭深深地扎进他的胸膛,他终于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自己花的每一分钱竟然都是父亲用命赌来的,悔恨的泪水决堤而出。他哀求母亲,千万不要告诉父亲,自己一定痛改前非。母亲既心疼儿子又怕丈夫分心,便答应了帮儿子隐瞒。
⑥可是,儿子仅仅收敛了两个月,又忍不住“旧病复发”,一头钻进了游戏室。老师再次打来电话时,被父亲接到了,听明真相,他感到五雷轰顶,没想到自己为工作出生入死,苦心经营多年的谎言,换来的竟是这般光景。
⑦第二天,他把儿子拽到了铁索前,不由分说,就往他身上套好了保险绳,然后指着对面的山头吼道:“只要你今天能从铁索上走过去,我永远不再逼你上学了,今后你想干啥都行。”儿子看了看对面,又瞧了瞧铁索,一赌气说道:“走就走,别以为这样就能吓唬我。”心想父亲天天都能走,何况我还有保险绳,怕什么?可是当他一脚踏上铁索时,立马就后悔了,脚下深不见底,两旁悬崖峭壁,一阵寒风吹来,只感觉浑身汗毛竖起,后背发凉,极度的恐惧让他根本无法保持重心,手心不断冒着汗,身体越晃越厉害……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过去的,下了铁索浑身上下已经找不到半根干纱,仿佛刚从水里捞出来,由于惊吓过度,回家后他接连高烧了三天。
⑧父亲果然信守诺言,对儿子的事再没过问半句。但经历了这次“生死考验”,他仿佛变了一个人,再也没有逃学。
⑨若干年后,他变成了城里人,也有了自己的儿子。春天,山花烂漫,他带着儿子又去了那个景点,看见有人正在铁索上行走,3岁的儿子惊得半天合不拢嘴。他自豪地说:“那有什么了不起,爸爸14岁时就能飞渡铁索。”儿子向他投来崇拜的目光,竖起大拇指说:“爸爸,你真勇敢!”他拍拍儿子的小脑袋,笑了,眼里溅出泪花。在他大学毕业前,父亲永远留在了这片苍茫的大山。(摘自《特别文摘》,有删改)

5.请根据选文内容,补全情节,完成下列表格。
父母为了让“儿子”安心
(1)           
“儿子”不好好读书
沉迷游戏,伪造成绩单
父亲接到电话,得知真相后
(2)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标题中的“悬在半空中”,既指父亲为了儿子悬在半空冒险“铁索飞渡”,又指父亲无奈逼儿子走悬在半空的铁索。
B.母亲因为心疼儿子,又不想丈夫分心,隐瞒了儿子的事。
C.文中的父亲一开始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为了让儿子安心读书,隐瞒了高空走铁索的事;但他后来强迫儿子走铁索,就太狠心、残忍了。
D.第⑤段的“赌”字表明父亲为了他,连命都敢豁出来,它饱含了伟大的父爱,对比出他的不该。

7.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
(1)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特别注意加点字。
他震撼了,观众每一声喝彩都像一支利箭深深地扎进他的胸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和第⑨段两次写到流泪,请分别说说两次流泪的原因和包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试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以及文章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蒋堂①初为淮南转运使②,冬至日,各县致贺书,皆投书即还。有一县令使人③,独不肯去,须索回书,左右呵逐亦不去,曰:“宁得罪,不得书,不敢回邑。”左右曰:“皂隶如此野狠,其令可知。”蒋曰:“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乃为一简答之,方去。遂为之延誉④,后卒为名臣。
【注释】①蒋堂:人名。②淮南转运使:官职。③使人:使者,即下文的“皂隶”,衙门中的听差。④延誉:播扬声誉,传播好名声。

9.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蒋堂初为淮南转运使(    ) ②皆投书即还(    )
③须索回书     (    ) ④后卒为名臣(    )
(2)下列各句中的“其”与例句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敢慢其命令  
A.普明日复奏其人 B.其船背稍夷
C.及其日中如探汤 D.益习其声
1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左 右 呵 逐 亦 不 去。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为一简答之,方去。
12.“皂隶如此野狠”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鲁迅学习刻画人物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散文,作者按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作者在人物刻画方面是颇见功力的,主要有以下三处特点。
一、善抓细节
写人物最怕把人物的鲜明性格淹没在一般性的叙述之中。俗话说,于细微处见精神,写小说需要如此,写记人散文又何尝不需如此呢?鲁迅就是善抓细节的高手。为了表现长妈妈爱啰唆、爱说闲话,作者写她“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为了表现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作者写她“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有关“元旦”早晨的一段描写也十分生动:“我”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当“我”忽而记得了前夜长妈妈的提醒喊“阿妈,恭喜”时,“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这些细节都传神地写出了长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祝福。
二、详略有致
写人的散文既忌琐碎,又忌粗疏。鲁迅在写长妈妈时就既有简笔,又有繁笔。第一部分写“烦”长妈妈时略写了长妈妈所教的生活中的一般“道理”,而详写了过年的“规矩”;第二部分写“厌”长妈妈时略写了她的啰唆和对“我”的管制,而详写了她的睡相;第三部分写“敬”长妈妈时,虽两件事都用了繁笔,但第二件“《山海经》事件”写得更为详尽。由于详略得当,文章就显得错落有致,人物也显得血肉丰满。
三、欲扬先抑
这是本文构思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章从一开始就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厌烦和不满,厌她啰唆,厌她限制“我”的自由,厌她睡相不好;烦她规矩太多,烦她道理太多。就在读者似乎感到长妈妈一无是处时,作者笔锋一转,详细叙写了两件令他敬重的事。由于前面“抑”得太多了,后面的“扬”就给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觉,人物形象霎时间就高大起来。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探究一下本文的题目,看看作者有没有什么玄机在其中。“阿长”是作者在憎恶长妈妈时才这样叫的,因此,“阿长”代表的是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所表达的情绪。“《山海经》事件”是彻底改变“我”对长妈妈看法的重要事件,也正因为有了“《山海经》事件”,“我”才真正由“厌烦”长妈妈变成了“敬重”长妈妈。因此,“《山海经》事件”是敬重长妈妈的代表性事件,“《山海经》”代表的就是文章后半部分所表达的情绪。
参考答案
9.阿长与《山海经》
1.wù dàn zhuō dào sǒng 疮 孀 诘 霹 慕 2.C 3.C 4.领导是一种艺术,不用警示,不用威吓,只要给下属营造一种氛围,创造一种形势,就可以让员工遵守规章,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5.(1)隐瞒“铁索飞渡”,冒险工作 (2)逼“儿子”走铁索,让他改过 6.C 7.(1)运用比喻,把“观众的喝彩”比作“利剑”;“扎”字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明白真相的他,在听到观众喝彩时针刺般的心痛;表达出他对父亲安危的担忧,对自己行为的愧疚。 (2)第⑤段中的流泪是因为:明白自己所花的每一分钱都是父亲冒险走铁索换来的,父亲为自己甘愿付出全部,可自己竟如此不懂事,因此流下悔恨、自责的泪。第⑨段中的流泪是因为:他带着自己的儿子来参观“铁索飞渡”时,内心满怀对父亲的感激和怀想,也有对自己走铁索经历的自豪,留下的是感激、自豪的泪。 8.文中的父亲勇挑生活重担,不畏难,不畏苦;极具责任感。借此充分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而伟大的父爱。 9.(1)①任,做;②返回;③讨取,要;④终于。 (2)D 10.左右/呵逐/亦不去。 11.(1)(蒋堂)于是写了一封回信(或:于是写了一封信回复他),(那使人)才离开。 12.①独不肯去,须索回书,左右呵逐亦不去。 ②宁得罪,不得书,不敢回邑。
【参考译文】蒋堂刚担任淮南转运使时,(每年)冬至节日,所属各县照例送贺信表示祝贺,都是(送信的人)放下贺信就返回。独有一位县令所派的人不肯随即离去,要求必须有(转运使的)回信;(转运使)身边的人呵斥驱逐,(他)也不走,还说:“宁可得罪,拿不到回信不敢回县里去。”旁边的人便说:“这做仆从的都如此蛮横无理,那县令可想而知。”蒋堂说:“恐怕不是这样。这县令一定是一位强干的人,能如此使人不敢怠慢他的命令。”(蒋堂)于是写了一封回信(或:于是写了一封信回复他),(那使人)才离开。于是(蒋堂)为那个县令传播名誉,后来(那个县令)终于成为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