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本专题涉及到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即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全国人民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专题概述
本专题第一、第二目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既包含了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基本内容,也包含了政治建设的曲折、转折及其新的探索与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五年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继承和发展《共同纲领》的基础上,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述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而这一时期,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反而使这种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这种惨痛的教训从反面说明了民主和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政治建设上创新性探索,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专题的第三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挫败了外国势力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阴谋,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二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色。
●课时安排及授课时间
06.10.14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②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②选取优秀影视片片断和图片,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人民民主政权。
③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教材要点分析
一、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政协决议:
在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上,决定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事宜,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政府施政方针: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会议一致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政府的施政方针。
3、政府组成人员:
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罗荣桓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检察署检察长。
?4、开国大典仪式:
下午3时整,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开始。参加这个典礼的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首都各工厂、各大专院校、各机关的代表,有市民、近郊农民和城防部队等,共约30万人。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中国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宣告了中华民族的新生。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人民民主专政相适应的政体
任何一个阶级掌握政权以后,都必然地要建立与这种政权性质相适应的、能够保证政权稳定的并且能够有效运行的政权组织体系。这一政权组织体系即是国家政体。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政体就必须与这一国家性质相适应,即必须保证工人阶级在我国的领导地位,保证工农联盟作为我国政权的基础,保证能够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归根结底,所实行的政体应当是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如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呢?一是人民在民主的基础上,经过选举选出自己的优秀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二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选举产生其他国家机关,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这些国家机关要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三是人民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他国家机关。这样使得所有的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在内的所有国家机关在人民的监督之下,进行工作。人民有权监督人民代表,特别是有权罢免自己不满意的人民代表,人民对所有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建议、检举、控告的权利。
在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中,有各民族、各阶层、各方面的代表,他们反映了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能够在人民代表大会中,充分体现各个方面的意见和意志。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区别于西方国家政体的根本点在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本核心是,将人民所拥有的国家权力首先集中到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手中,再由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其他国家机关并将国家权力分配给这些国家机关,它们行使各自的权力。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中的主要权力和决定性的权力,决定国家或者本区域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并监督由其产生的其他国家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在民主的基础上选举产生的国家机关,是民意代表机关。而其他国家机关并不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国家机关,而且也不可能都由人民选举产生。这些非民意代表机关当然无法去抗衡人民代表大会,去制约人民代表大会。这样就保证了人民代表大会能够集中行使国家权力,也就保证了人民集中行使国家权力,使得人民代表大会能够运用国家权力集中有效的保证人民意志的实现。
民主集中制原则还可以在保证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地方根据自己的情况,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进行管理。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内容
它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民族自治地方,并设立民族自治机关,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自治权的制度。它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①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中国范围内的少数民族,以区域为基础,实行自治权;
②核心是聚居的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
③聚居的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的主体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④实行的前提是国家的统一和中央的统一领导。
2、民族自治机关和民族自治权
民族自治机关是指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行使一般行政区域的地方国家机关职权和同时行使自治权的国家机关,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不是民族自治机关,不行使自治权。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除行使宪法规定的一般行政区域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行使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方面广泛的自治权,主要有:
①民族立法自治权;②财政经济自治权;③教育科学文化卫生自治权; ④人口政策自治权;
⑤组织公安部队自治权;⑥语言文字自治权; ⑦培养和招收民族干部自治权。
3、民族区域自治类型:
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有以下类型:(一)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建立的自治地方,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二)以两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如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三)以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如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四)在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内,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恭城瑶族自治县等;(五)一个民族在多处有聚居区的,建立多个自治地方,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等。对于有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地域太小、人口太少,不宜建立自治地方和设立自治机关的,中国政府通过在这些地区设立民族乡的办法,使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也能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民族乡是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种补充。截止到1998年底,中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还有1256个民族乡。
4、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二是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从各民族的人口构成来看,汉族一直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的人口占少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总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6%。除西藏、新疆等个别地区外,大多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比汉族都要少。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少,但分布区域很广,超过中国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三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革命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这就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新课探究
◆导入
运用《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国家统一》课前导语,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一、根本前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政治建设的基石)
★学习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样成立的?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有哪些?指导阅读教材第一段,联系旧知进行归纳。
★知识链接
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一)条件:
军事上: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政治上:国民党发动统治已被推翻;全国人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政权。
◆学习思考
为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做了哪些准备?
(二)准备:
1、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时间:1949.3
地点: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
内容:(一个转移、两个转变)
①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②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共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③确定党的总任务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结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插图,通过阅读掌握如下知识点:
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内容:
①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
②规定国旗、首都和国歌;
③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
意义:
为建立新中国作了重要准备。
★知识链接:
在筹备建国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国旗、国歌、国徽的确定是一项重要内容。
1949年6月,新政协筹备会指定以马叙伦为组长,叶剑英、沈雁冰为副组长,张奚若、田汉、沈雁冰、马寅初、郑振铎、郭沫若、翦伯赞、钱三强、蔡畅、李立三、张澜(刘王立明代)、陈嘉庚、欧阳予倩、廖承志等为成员的筹备会第六小组,负责拟定国旗国徽国歌方案。
? 从7月15日起至26日,经毛泽东、周恩来修改审定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为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分别在《人民日报》等各大报纸连续刊登。征稿启事发出后,应征稿件如雪片一样纷至沓来。
8月5日,第六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决定,聘请徐悲鸿、梁思成和艾青参加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聘请马思聪、贺绿汀、吕骥和姚锦新参加国歌评选委员会。
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开幕。9月23日,新政协全体代表662人分为11个小组,对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等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9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丰泽园召开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等协商座谈会。毛泽东首先谈了对国旗的意见。他拿起由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的方案说:“这个图案表现了我国革命人民的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毛泽东讲完,与会者一致鼓掌同意。
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国旗、国歌、国都、纪年的四个决议案。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于今天成立了!”在隆隆的礼炮声中,军乐队奏响了威武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毛主席在天安门亲手升起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
1949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新华社答读者问中关于国旗的说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地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这是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零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以后,历次宪法均保留这个规定。1990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当天国家主席杨尚昆签发了主席令予以公布,并自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
??? 最早建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的是周恩来。1949年7月初,他在审批“征集条例启事”时就说:我个人的意见最好就用《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不过大家可以讨论,再征求一下群众的意见。果然应征稿中有很多人提出这样的建议。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原为上海电通影片公司1935年拍摄的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它一诞生,迅即成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它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中国各族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高昂的战歌,鼓舞了无数中华儿女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了万众一心、团结御侮的新的长城。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高唱着、呼喊着“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冒着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不惧流血牺牲,英勇冲锋陷阵,为挽救祖国和民族的危亡,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
1940年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在纽约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接着他又灌制了一套名为《起来》的中国革命歌曲唱片,宋庆龄亲自为这套唱片撰写了序言,使这首歌享誉世界,成为国际反法西斯战线一首高昂的战歌。在当时的反法西斯战线上,《义勇军进行曲》是代表中国人民最强音的一支战歌。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在盟军胜利凯旋的曲目中,《义勇军进行曲》赫然名列其中。
在征集国歌的评选讨论中,大部分代表和应征稿倾向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但也有一部分代表和应征稿认为,应当修改歌词中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句。
1949年9月25日,在中南海丰泽园座谈会上讨论国歌时,周恩来明确表示,就用原来的歌词。他说:“这样才能鼓动情感。修改后,唱起来就不会有那种情感。”最后,毛泽东拍板,与会者一致赞同,用《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并交政协会议表决。座谈会结束时,毛泽东、周恩来和与会者一起合唱《义勇军进行曲》。
9月27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关于国歌的决议案,确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1949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新华社答读者问中关于国歌的说明是:《义勇军进行曲》是十余年来在中国广大人民的革命斗争中最流行的歌曲,已经具有历史意义。采用《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时的国歌而不加修改,是为了唤起人民回想祖国创建过程中的艰难忧患,鼓舞人民发扬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热情,把革命进行到底。这与苏联人民曾在长期间以《国际歌》为国歌,法国人民今天仍以《马赛曲》为国歌的作用是一样的。
1978年3月5日,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义勇军进行曲》部分歌词作了修改后,确定为国歌。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庄严通过现行宪法的同时,通过决定: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撤销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78年3月5日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定。
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一百三十六条中增加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国歌同国旗、国徽一样,是国家的象征,具有同样的宪法地位。
从天安门广场到星罗棋布的城镇山乡,从五大洲的友邦到联合国总部大厦,《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已经响彻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对于中国各族人民来说,《义勇军进行曲》最能唤起内心的强烈共鸣,这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奋斗之歌、团结之歌、前进之歌、胜利之歌,它将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万众一心、自强不息、一往无前,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为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勇前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 在国徽图案的征集中,政协筹备会虽收到了稿件900幅,但征集到的国徽图案与国旗图案相比,不仅数量上悬殊很大,而且在构思上也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应征者大多把国徽想象或设计为普通的证章或是纪念章,难以反映新中国对国徽的要求,同时,代表们也对未来国徽图案的认识不一致。
经过反复讨论,国徽图案仍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因此,代表们一致同意,国徽图案没有提交政协大会讨论,留待将来由中央人民政府决定。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即委托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国徽设计小组,由张仃、周令钊、钟灵等几位美术家组成。后来,周恩来指示要多吸收一些专家共同设计国徽,又在清华大学营建系成立了以系主任梁思成为首的国徽设计小组,最后的定稿图,以清华大学设计组的方案为主。
1950年6月20日,全国政协国徽审查组最后一次讨论,审定了国徽方案,由组长马叙伦、副组长沈雁冰向政协全体大会提出了审查报告。6月28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同意马叙伦委员代表国徽审查组的报告,通过了国徽审查组所拟定的国徽图案,并提请中央人民政府核准公布。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国徽图案及对该图案的说明,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9月20日,毛泽东主席发布命令,公布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该图案的说明、使用办法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内容主要由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穗构成。其蕴含的深刻内容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到1949年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天安门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又是新中国成立时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大场所,用天安门图案作新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十分恰当的。用齿轮、谷穗象征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用国旗上的五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大团结,鲜明地表现新中国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建国一周年之际,国徽挂上了天安门。
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及其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零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以后历次宪法均予以确认。
为了维护国徽的尊严,正确使用国徽,1991年3月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当天国家主席杨尚昆签发主席令予以公布,并自1991年10月1日起施行。
3、成立:开国大典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运用《开国大典》片断,引导学生简述成立概况及意义。
(1)概况
下午3时整,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开始。参加这个典礼的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首都各工厂、各大专院校、各机关的代表,有市民、近郊农民和城防部队等,共约30万人。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就位。军乐队高奏国歌。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今天成立了。当林伯渠宣布“请毛主席升国旗”时,毛泽东神情庄重,用力按动了通往电动旗杆的电钮……第一面耀眼夺目的五星红旗顺着旗杆,冉冉升起。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个春秋。参加大会的30万人肃立致敬,指挥员行举手礼,注视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而美丽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毛泽东用响亮的声音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4.75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2)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新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③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知识链接
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的政权性质。
★学习思考
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民主政权?(新中国政权与旧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有什么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的国家。
过渡:
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几年以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共同纲领”已不适应历史任务的需要,形势发展迫切要求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部更为完备的国家根本大法。
二、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和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紧密联系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读史感悟
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节选内容,读后请思考:为什么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
????第二十七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1)修改宪法;
(2)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3)监督宪法的实施;
(4)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5)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
(7)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
(8)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9)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10)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1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认为应当由它行使的其他权力。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由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结束。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式继续存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政党政治的一个特色。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板书)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运用多媒体展现“我国的民族分布”图,掌握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在地图上填出五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问:中国为什么实行区域自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因素(板书)
一是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汇合成了中华民族。
二是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三是在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原因和旧中国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政策,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四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过程(板书)
(1)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把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2年8月,在总结内蒙古自治政府建立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又以法律形式把这种制度确定下来。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和基本制度。到1965年全国先后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
★拓展: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图表
基本内容
省级自治区的成立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时间
地区
1945
内蒙古自治区
195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8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65
西藏自治区
4、意义(板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能发挥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积极性,又保证了中央必要的集中和祖国的统一。它把民族因素同区域因素、政治因素同经济因素恰当地结合了起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有利于保障各民族的关系;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小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五年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继承和发展《共同纲领》的基础上,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的是毛泽东于1949年发表的
A.《论联合政府》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论持久战》 D. 《论十大关系》
2、人民解放军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发动统治赖以维持的主要军事力量,成立新中国的条件基本成熟,此事件是指
A.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以下对新中国建立后颁布的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表述正确的是①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②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③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④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以其为新政府的施政方针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是
A.沈钧儒 B.宋庆龄 C.罗荣桓 D.朱德
5、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①推翻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③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④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权利确立
C.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 D.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形成
7、在新中国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李济深
8、中国三大根本政治制度是指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三权分立制度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9、省级自治区中,最先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 B.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 宁夏回族自治区
10、中国是有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中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
A.90%以上 B.80% C.70% D. 60%
二、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级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材料二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材料三 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统一的大家庭中的纽带,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
------江泽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三)问答题
1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包括哪些内容?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相比,有哪些不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D 4、A 5、D 6、A 7、C 8、B 9、A 10、A
(二)材料解析题
11、(1)时间: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2)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3)依据: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
(三)问答题
12、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主政治因国情不同而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课件27张PPT。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两条主线 政治文明的建设
统一大业的推进
1.准备两个会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协会议2.过程3.意义开国大典人民当家作主一、根本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时间:1949年3月
地点:西柏坡
内容:一个转移
两个转变
意义: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为新中国的成立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2)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中心议题: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具体内容: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确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等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的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性质(临时宪法)主席副主席(民主人士)(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宋庆龄
李济深张澜高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建立了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新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二、内容: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间:1954.9
地点:北京
最重要的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的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内容
两个规定
2、特点
两个原则
3、地位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意义
人民民主进入了全新阶段
依法治国的新起点
红色代表革命
黄色代表和平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
八字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国徽中国国徽图案的组成:国徽中心为红地上的金色天安门城楼,城楼正上方的4颗金色小五角星呈半弧形状,环拱一颗大五星。国徽四周由金色麦稻穗组成正圆形环,麦稻秆的交叉处为圆形齿轮;齿轮中心交结着红色绶带,分向左右结住麦秆下垂,并把齿轮分成上下两部分。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图表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内蒙古自治区1947西藏自治区1965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壮 族壮族是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人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 白 族朝鲜族满 族黎 族藏 族回 族蒙古族高山族“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翻开了新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五十年来,新疆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快速增长。2001年,新疆国内生产总值达1485.48亿元,比1952年增长41.9倍,年均递增8.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166元提高到2001年的7913元。
工业实力迅速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新疆仅有工业企业363个,年产值0.98亿元。2001年,全区已有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6287个,工业增加值为450亿元。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含义:在国家统一的条件下,各民族独自治理。
原因: 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
过程:
<共同纲领> 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
意义: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实现他们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有利于各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三、特色民主集中
多党合作
民族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