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
专题一: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浙江省永嘉中学 金玲勇
【教材分析】
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整体分析:
本专题讲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上起先秦,下讫明清,包括以往所讲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在不同阶段的重要内容及演变过程,认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和影响。
(1)主题与意义: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发展的大致过程以及主要特点,从而让学生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宏观上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把握,理解中国古代人民在政治文明领域的建树和贡献,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的政治智慧。
(2)线索与重点:
本专题在讲课中,明显要突出一条主线和抓住两个重点。这一条主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正如白钢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一书中明确指出:“(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的特征之一,是君主专制主义。两千年间,无论是统一王朝的黄帝,还是割据一方、南面称孤的国君,都奉行专制主义原则,实行君主专制政体”。“传统的政治制度特征之二,是中央集权”。两者合起来,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秦朝以后,两千多年我国政治制度基本沿袭下来。因此,教师在讲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一定要把握这根主线,讲清这根主线,就达到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这一专题设置方面的要求了,也为讲授本专题后面的内容奠定了基础,为进行课标中所特别提到的“谈谈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的高中第一堂课堂讨论做了充分的准备。
明确了本专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条主线,在讲本专题内容时所应明确的重点也就十分清楚了。本专题的两个重要知识点:一是“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的建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秦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时期,有了这个基础,才会有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演变,也才能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二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关键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影响到了清朝后期乃至我国近代史发展的趋势。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和受列强欺凌的内在原因就是由于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主义的负面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严重影响中国向近代发展,终于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其根本原因就在上层建筑束缚着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文化思想的发展与解放。把这两个重点讲清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也就完成了它的教学任务,课表上要求的“特点”、“影响”都可以解决。课程标准上所表述的专题第一个知识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应当看成是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序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由中国历史国情决定的!秦汉以后这种政治制度的形成、加强与发展,不过是夏商周春秋战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延续。
(3)特征与难点:
本专题涉及很多抽象概念,时间跨度很大,知识点集中,与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社会现实的联系较少;这决定了本专题教学的难点是如何将本专题的内容讲生动、与现实生活结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内容标准(课标要求)、学习要求与教学建议: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教学建议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 知道夏朝与周朝的建立;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1.教师向学生提供 “古代中国朝代沿革表”,帮助他们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以此作为时间坐标,为政治史的学习打下基础。2.分封制和宗法制是概念性很强的内容,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图片、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3. 教学中可以讲明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并且说明它们在当时所起的作用。4、“‘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商朝的政治文化”、“西周的礼乐文化”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秦朝的“三公九卿”制;2、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1.联系本专题后续政治史的有关内容,做适当的延伸性学习:如中国古代中央宰相制度的变化、两汉三公的变化、郡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等。2.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模拟秦朝中央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来加深对郡县制建立背景的理解和认识,适当地与分封制作一简要比较。3.引导学生用图示法去建构秦代中央到地方行政系统简表,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4.组织学生运用讨论法去认识秦始皇所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引导学生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5、“挟书律”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措施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2、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州的设置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3、知道世官制、察举制,了解科举制的实行。4、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1.适度补充材料说明秦朝和汉初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帮助学生认识汉武帝设置“中朝”机构的目的。2.帮助学生从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两个方面做纵向的概括,以把握历史的演变特点,可以用表格或箭头图示的方式。 3.学生制作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初步懂得网络化地掌握所学知识。对元朝的行省制度,一方面联系明朝的承宣布政使司,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查一查自己所在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一个行省区划”的方式,以“亲近”历史。4.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如宰相制度始于秦,废于明。5、可以补充选官制度,以相对完整地说明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6、“法令出一”一目和“中央监察机构”等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了解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及演变,了解清朝军机处设置及评价。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3.认识从专制到民主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 1.可以引用唐太宗和明太祖对宰相作用持不同看法的史料,分析明太祖废宰相的目的及影响。2.进行专题总结,明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含义、归纳其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3、“清朝的边疆政策”、“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5)初高中相对应内容比较说明:
必修Ⅰ专题一教材内容框题 相对应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中的知识内容
第1课 “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 “夏商国家的形成、王权神圣、社会分化、青铜文化”等
夏商政治文化
西周分封制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秩序”,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西周宗法制和礼乐秩序
第2课 “六王毕,四海一” 提到了秦完成统一的时间、原因,简单介绍了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附有秦朝行政系统简表,用图片和小字介绍了秦陵兵马俑、灵渠、长城,介绍了焚书坑儒及评价
海内为郡县
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
挟书律
制第3课 法令出一 提到“皇帝”一词的来历和专制主义制度皇权至上的特点
君权和相权 秦朝行政系统简表中出现了丞相这个官职,唐三省六部示意图及小字介绍。
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秦朝行政系统简表”中出现了御史大夫这个官职;提了一句“汉武帝还加强监察制度”,没有论述到具体措施。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阐述了隋唐的科举制和八股取士,并引导学生结合科举制度的演变,分析其积极和消极作用;世官制和察举制基本没有涉及。
行省的设置 提到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元朝疆域图上标出了各行省,但没有具体阐述。
第4课 内阁制度的形成 提到废丞相、权分六部,但没有提到内阁制概念。
军机处 提到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没展开。
清朝的边疆政策 提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管理政策,有一张清朝〈1820年〉疆域图。
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 有一幅“总理衙门旧址”的图片和小字介绍。
(6)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Ⅰ教科书专题I与高中历史老教科书有关内容比较
新增:西周宗法制、礼乐秩序;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
特点:新教材以古代政治制度史专题的体例编写,主题更突出,线索更清晰,对部分内容介绍更详细。
(7)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尤其是政治文明进程的基本规律。
②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理解政治制度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此进行科学的评价与阐释。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懂得从中国国情出发,学习和借鉴中外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提升民主法治意识,增强个人的公民素养。
(8)知识框架:
2、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时教材分析
如前分析,本专题实际上是一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简史,它的一条主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应当看成是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序幕,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于秦朝,因此作为第二课的本课实际上要讲述的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有了这个基础,才会有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演变,也才能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为此,《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要求是: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则结合我省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具体地提出学习的要求是:第一,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第二,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说明:学生在学习时应依据“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这条主线,来把握这一课的学习深度和广度。为了减轻教学负担,“挟书律”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人民版教材对本知识点的处理,虽然题目是“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但并未详细涉及汉代,是从秦统一的过程讲到郡县制和官僚机构,并在《课标》规定之外增加了“挟书律”这一知识点,以使学生对于君主专制有更完整的认识。所以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包含下面几个问题:第一,秦朝统一的过程及意义(前提与基础);第二,秦朝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建立的有关史实;第三,秦朝的中央官僚机构;(过程与内容)第四,什么是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意义与影响)
【学情分析】
初中教材提到了秦完成统一的时间、原因,简单介绍了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附有秦朝行政系统简表,用图片和小字介绍了秦陵兵马俑、灵渠、长城,介绍了焚书坑儒及评价。就一般学生而言,这段历史距今时代比较遥远,与现实联系相对较少,且内容概念性、理论性强,所以兴趣普遍不会太高,加上初中教学方面的某些原因,知识基础也不扎实,至于历史学习能力更有待加强。教学时,应以历史新课标“以人为本”的精神为指导,全面准确把握新课标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采用学生自主学习、问题导学的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全面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情况;分析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运用问题导学的教学方式,逐步深入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有关问题,掌握历史问题的分析方法;运用史料来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事物,掌握历史学习中的史料运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汉“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对于中国政治形成了长久影响,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1、本课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的史实及其影响;史料运用方法;
2、本课难点: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的含义;
【设计思想】
1、新教材观:教师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打破“教材至上”的传统观念,敢于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处理,并能够在教材之外引导学生更加开放地进行学习;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教材只是进行学习的资料之一,并不是学习内容的全部,不能“尽信书”,敢于对教材进行质疑与探究,养成质疑与探究的精神。
2、文明史观:本课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进程,认识政治制度的建设对于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体会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认识中国古代人民对世界文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粤语歌曲《秦始皇》,请学生翻译成普通话,打出幻灯,展示歌词:“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掌于手中,哪个再敢多说话;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高高在上,诸君看吧,朕之江山美好如画;登山踏雾,指天笑骂,舍我谁堪夸!秦是始,人在此,夺了万世潇洒;顽石刻,存汗青,传颂我如何叱咤!”),
(如此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
问题一:这首歌里的“我”是指哪个历史人物?他做了什么事情?
(学生回答)
(这样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对所接触到的信息的仔细阅读与分析,获得有效信息)
问题二: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你认为原因何在?
(学生发表意见)
(这样设问主要是想激发学生的记忆,将在以往学过的相关知识“从沉睡中唤醒”,同时又引起学生的探求心理,产生对本课学习的欲望)
[阅读新课,了解知识]:
分别运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1、根据第一目“六王毕,四海一”内容解决下列问题:(幻灯展示)
(1)、简述秦统一六国的时间、顺序、意义。
(2)、概括秦朝实现“六王毕,四海一”的过程。
(这样两个个问题的设计,实现了学习目标之一 “了解秦的统一”的要求)
2、根据第二目“海内为郡县”内容解决下列问题:(幻灯展示)
(1)、面对地域广阔的帝国,采取怎样的行之有效的措施管理地方,是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与大臣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当时他们提出了哪些意见?你觉得他们的意见如何?秦始皇最后采纳了哪种意见?为什么?
(2)简述秦朝实行的郡县制的概况。画出秦朝郡县制结构图,说明郡县制的特点和实施的意义。
(设计这两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也部分地掌握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史实。)
3、根据第三目“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内容解决下列问题:(幻灯展示)
(1)、为维护庞大的帝国,秦始皇在中央实施了哪些制度、设立了哪些机构?
(2)、列表整理秦朝“三公九卿”的主要职责。
(3)、“朝议”是一种什么政治现象?如何认识?
(这三个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帮助学生知道皇帝制度创立、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的概况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具体史实;并初步对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形成认识)
[研讨问题,深入理解]:
问题1:秦为什么能实现“六王毕,四海一”?简述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条件。
(设计该问题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条件,引导学生掌握将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的方法)
问题2:试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点,说明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性。
(设计该问题的主要意义在于:既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分封制的认识,又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郡县制的特点的认识,说明我国在管理国家问题上制度的创新,体会古代人民在管理国家方面的政治智慧)
问题3:请绘制“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据此你能概括中央集权制的含义吗?并结合该制度自身的特点,谈谈它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本问题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将学生在本节课所学到的关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史实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中央集权制度”的整体概念,)
[补充材料,形成见解]:
(本部分的设计主要目的在于:一方面加强学生对于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另一方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信息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敢于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材料每位老师可以自由取舍,只要具备这样的功能就行。)
1、补充材料一: 皇帝的别称
在封建社会时代,“皇帝”虽是一个无比尊贵的称号,但臣下在皇帝面前,却不能直呼“皇帝”二字,称呼皇帝常常只用皇帝的别称。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时称皇帝为“国家”,这是由于古代称诸侯为“国”,称大夫为“家”,人们便以“国家”作为国的通称,皇帝是国的化身,因而称皇帝为“国家”,晋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仍然沿袭这种称呼。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称皇帝为“圣人”,在皇宫里面称皇帝为“宅家”,因为皇权至高无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故称“宅家”。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曾以庙、祖称皇帝,如称宋神宗为“神祖”,称宋仁宗为“仁庙”。还有称“官家”、“官里”的,是取“五帝宫天下,三王家天下”的意思。
此外,皇帝的别称还有天子、陛下、皇上、上、飞龙、乘舆、车驾、驾、万岁、万岁爷、至尊、人主、圣、家家(北朝)、郎主(辽、金)等,也有以年号作为皇帝别称的。
阅读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皇帝”有什么认识?
2、补充材料二:
秦始皇
千古一帝——秦始皇(前250——前210),姓嬴,名政,中国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帝国——秦王朝的创始人。公元前246年至前210年在位,前238年亲政。从前230年灭韩开始,到前221年灭齐,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据混战的局面。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郡县制度,统一法令,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修筑长城,防御匈奴等。但因刑法苛虐,致使“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男子力耕不足粮赋,女子纺绩不足衣服”,同时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对中国文化的摧残极其严重,故而在秦始皇后不久,秦王朝便灭亡了。
假如你要再现秦始皇一生的政治事迹,你将选择哪些内容?
[练习评价,巩固拓展]: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最早和最后灭掉的国家分别是
A. 赵、齐 B.韩、齐 C.魏、燕 D.韩、楚
2.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诸侯割据局面结束的标志是
A.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B.蒙恬北击匈奴,夺回河套C.秦始皇自称始皇帝D.秦朝郡县制度的实施
3.今广州市归属中央王朝管辖始于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4.今桂林与长沙之间,历史上的水路交通最早开通于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隋朝
5.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 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6.秦朝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统治疆域 B.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C.密切地方间联系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7.在秦郡中负责监察的官职是
A.郡守 B.郡尉 C.监御史 D.郡丞
8.设置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与县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A.郡 B.道 C.乡 D.里
9.下列关于秦朝郡县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 ②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③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④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的主要目的是
A.永续秦的统治 B.树立个人权威 C.加强中央集权 D. 巩固秦的统一
11.秦朝三公的权限中,属于丞相的是
A.负责管理军事 B.负责国家监察事务 C.执掌群臣奏章 D.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12.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13.在秦朝设置的“九卿”中,主管国家财政的是
A.宗正 B.少府 C.治粟内史 D.典客
14.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15.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的最重要贡献是
A.确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6.秦始皇“焚书”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郡县制 B.加强思想控制 C.维护法家思想 D.反对以古非今
17.关于秦朝“挟书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挟书律是对收藏违禁书籍的人用刑的法律
B.这一法律的制订与秦始皇欣赏和实践法家思想有关
C.挟书律造成中国古代大量文化典籍的毁灭
D. 挟书律有利于儒家正统思想的广泛传播
18.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
A.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 B.激化阶级矛盾导致秦朝灭亡
C.核心内容是全面推行郡县制 D.标志着我国确立了封建制度
二、材料解析题
1、有一天,朝廷出现了以下的辩论场面:
一派说:以前,秦地不过千里,依赖陛下平定海内,“以诸侯为郡县”,国泰民安。
另一派说:“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实行郡县制,为“不师古”。“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李斯说:“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他指出,分封制是天下大乱的祸根,坚决主张推行郡县制。
想一想,当时参加辩论的都是什么官员?当时作为“始皇帝”的你支持哪一派?为此,你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有何特征?
2. 秦朝的郡县制概况:
郡→县(道)→乡(亭)→里(亭)(郡—省;县—市;乡—县;里—村)
郡一级的设守、尉、监等。郡的最高长官是郡守,主要掌管政务。郡尉负责军事和治安,不干预民事。监御史负责监察官吏,直属中央的御史大夫。
县一级设令(或长)、丞、尉。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设县长,他们主要掌管政务。县尉掌握军事,县丞掌管司法。郡县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
乡是隶属于县的基层行政组织。(有秩,相当于今县党委书记;啬夫,相当于今县长;游徼,相当于今天县派出所所长)
里设里正或里典(为避秦始皇名“政”之讳,而改“正”为“典”)。里中设置严密的什伍户籍组织,以便支派差役,收纳赋税。并规定互相监督告奸,一人犯罪,邻里连坐。
亭属于治安系统的基层组织,系县尉的派出机构。亭有亭长,下面还设有“亭父”、“求盗”各一人。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还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吏,掌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事。
由上可见,秦王朝构拟或建立起一套严密而完整的地方与基层的政权系统,以强化国家对老百姓的管理。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课本知识,分析秦王朝的郡县制有哪些特征?
三、问答题:
1、仔细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2)分阶段概括秦朝疆域的形成过程。
(3)为巩固辽阔的疆域,秦始皇进行了哪些政治改革?
(4)说明西周和秦朝对地方统治的主要不同。简单地说一说你的理由。
2、下列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阅图后回答问题。
中央 地方
请回答:
(1)依据示意图,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中权力的集中方向。
(2)根据示意图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中存在的矛盾。
(3)根据所学知识,归纳中央集权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优缺点。
【知识结构】
“六王毕,四海一”
海内为郡县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系统实践
挟书律
【问题研讨】
杭州师范学院附属高中的特级教师朱世光老师提出“了解——理解——见解”三部曲整合教材的教学模式,个人认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且能将新课程的理念以及教学三维目标很好地予以落实,因此,很有值得推广的价值。本课试图以此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但因为还缺乏实际的教学验证,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否顺利实施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有待实践证明。
【资源链接】
一、课文要点解析
1、“始皇帝”的来历
统一战争结束以后,秦王政立即命令臣下“议帝号”。他认为自己功高三皇,德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足以显示其尊贵。大臣、博士们商议的结果,上尊号为“泰皇”。秦始皇仍不满意,只取一个“皇”字,同时又“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自此,“皇帝”就代替“王”而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皇”、“帝”两字在古代被认为是最神圣的字眼:“皇”乃“天下之总称”(《白虎通 号篇》),“得天之道者为帝”(《吕氏春秋》),“帝教师在号”(《艺文类聚》卷一一)。把这两个神圣的字眼连在一起,无非是秦王政认为自己的贡献远远高于“三皇五帝”。自秦始皇后,皇帝的称号被历代封建帝王沿用了两千年之久。
秦始皇还认为,历史上的谥法是“子议父,臣议君”,背理绝伦,于是下令取消谥法,不准下一代皇帝给上一代皇帝起谥号,自称“始皇帝”,“后世以计数”,称为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 秦始皇本纪》)。这就是“始皇”的来历。郭志坤认为,“从政治的高度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的。他的一切的确具有创始的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即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的国家的时代”。
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以表示皇帝的独尊地位。他规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朕”,命称为“制“,令称”诏”。秦始皇批准臣下的奏议,用一“可”字。“可”字也成为皇帝的专用语。只有皇帝的大印用玉雕刻,才能称为“玺”。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文件中碰到“皇帝”、“始皇帝”等字均要另行抬头,顶格书写。同时,还制定了一套服饰制度,使皇帝的言行举动愈发显得与常人不同。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显示封建统一国家最高统治者的无上权威,表示秦的统治将万世一系,长治久安。
上述制度只是属于形式方面,更重要的是,为加强中央集权,秦王朝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的统治机构和封建的官僚制度。
2、秦朝的中央机构
秦始皇把战国时期的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需要的新的行政机构。高居于整个统治机构之上的是皇帝,除皇帝外,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掌政事,最为显要,“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是文官之长;太尉掌军事,“金印紫绶,掌武事”,是武官之长;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汉书 百官公卿表》)。担任御史大夫官职的人往往是皇帝的近臣和耳目,起着钳制丞相的作用。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宗庙礼仪的奉常,负责皇帝保卫和传达的郎中令,掌皇宫警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皇室车马的太仆,掌刑罚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负责京师保卫的中尉,主管秦王朝统治下的少数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室亲属事务的宗正等等。
秦始皇确立丞相制度,完成了战国以来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重要转变。首先是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不再实行鲁国三桓、晋国六卿那样的世袭制,而是任人唯贤,只要有才能,不论是哪国人,也“委国而听之不疑”。这样就与传统的“世卿世禄”制以及与此相关的“宗法制”决裂了。其次,权力更加集中。丞相的权力虽然很大,所谓“百官之长”、“无不总统”、“助理万机”,但是其权力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承天子”,也就是绝对服从天子的意旨。这样,丞相不是作为皇权的对立物而出现的,而是作为皇权的一部分出现的。丞相制度的设立,反映了君权的加强,正如当时的侯生、卢生所说的那样:“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大小大皆决于上。“(《史记 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统治时期,中央集权的重要特点是军政大权均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治、军事和监察大权,而互不统属。此外,太尉虽然名义上是最高军事长官,但实际上只有带兵权,而无调兵权,发兵权完全操纵在皇帝手中。需要发兵时,皇帝往往临时指派大将统兵。因此,据林剑鸣先生研究,统一后的秦王朝,太尉实际上并未起任何作用,历史上也没留下什么事迹。而御史大夫虽然不掌握实权,但有权监视百官,随时向皇帝禀奏,参与机要,最为皇帝信任。由于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互不统属,最后决断只能归皇帝一人,这样,皇帝就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政权组织方面集中体现了中国封建制的特点。
3、秦朝地方政权组织 ——郡县制的建立
中央集权官僚机构的建立,要求同样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与之相适应,这样才能建立天下一统的垂直统治体制。当时,全国刚刚统一,形势尚不稳定,加之国土辽阔,建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体制,成为秦王朝君臣急于解决的大问题。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丞相王绾请封皇子为燕、齐、楚王,得到群臣的赞同。王绾认为关东诸侯国刚被消灭,而且燕、齐、楚的故地距秦王朝统治中心又偏远,若不置王,不利于统治,其主张实质上是沿袭西周“封亲建戚,以藩屏周”的理论。秦始皇下令群臣专门就此问题进行讨论。廷尉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全面推进郡县制度。他说:“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与日俱增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请于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史记 秦邕皇本纪》)李斯的反对意见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第一,有历史的教训。周文王、周武王曾经大封子弟同姓,后来封国之间日渐疏远,以至相互攻伐如同寇仇,结果周天子也难以禁止。第二,有现实的经验。如今海内统一后,已普遍设置郡县了。对皇帝诸子及功臣,只要让他们坐食赋税并重加赏赐就足够了。这样天下无异心,才是永久安宁之术。据此两点,李斯坚决反对分封制,认为重新分封诸侯削弱皇帝的权力,使国家重新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
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36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40余郡。这些郡完全听命于中央和皇帝,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中央集权的制度,从此就确立了。郡县长官的名称大体沿袭统一前秦国的旧制,不守较前更加统一,郡设守、尉、监(监郡御史)。守消费品民,尉典兵,监御史则负责监督百姓和官吏,职务类似于中央的御史大夫。郡下设县,按大小设令或长,令下设有丞、尉及其他属员。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和调动。县下有乡,乡有三老、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赋税诉讼,游徼掌治安。乡下还有亭、里,亭设亭长,亭是秦朝重要的地方基层组织,秦王朝对广大人民的统治压榨,一般是通过亭一级的行政机构拆行。里有里正,是最基层的统治者。
郡县制的推行,在中国历史上起过十分重大的进步作用。
郭志坤在《秦始皇大传》中指出,最重要的是郡县制有利于集权和统一。由于郡县官吏的任免权操于皇帝之手,中央通过郡县控制地方,集中了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权力,正如柳宗元所称赞的那样,郡县制是“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封建论》)。在分封制下,不问有无才能,生下来就成为封地的统治者,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反不能发挥作用;而实行郡县制后,地方官吏“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使中央集权的国家对于地方指挥自如。郡县受中央管辖,对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对立,铲除叛乱的祸根都有好处。司马迁就曾总结道:“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正由于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郡县制的推行也必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通过郡县机构,秦王朝中央政府可以统一调用全国的人力物力。这样就大大加强了中央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如调运军队抵御外来的入侵以及组织兴建大型的水利工程等等。同时,郡县制度的推行,使秦始皇一系列的改革的措施,如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大规模的移民等得以更好地贯彻实行。
当然,郡县制毕竟是适应秦王朝加强统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政权组织形式,郡县及其下属的乡(亭)、里、什、伍编制,把人民群众纳入更加严密的统治体系之中,因而它有着加强对劳动人民统治、压迫的反动的一面。
4、什么是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体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其具体表现,就是郡县制的存在。一种政体是否属于中央集权制,关键在于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之间的关系。如果中央与地方间只有松散的政治联系,地方政权有较大的独立性,就不是中央集权,而是分散割据;如果二者间有紧密的政治联系,地方严格服从中央政令,就是中央集权。战国、秦、汉以后,我国郡县官吏由中央政权任免、调迁,向中央政权负责,在政治、法律、军事上服从中央政令,所以体现了中央集权精神。
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材中指出,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胡如雷先生从社会经济、阶级斗争和多世族国家的形成等方面,具体论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的影响。他认为,首先,这种政体对社会发展气起的积极影响占支配地位。中央集权制是全国统一的重要条件,而全国大一统的局面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政治环境,即可以避免一些纷争和割据,可以减少某些统治阶级内部的有害战争。因此 ,在汉、唐、明、清等统一集权的朝代,社会经济往往有大踏步的发展。统一集权的政治环境不仅有利于治理黄河和修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还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出于财政需要,统一集权的封建国家还往往实行全国一致的货币和度量衡,这对全国的商业发展,在客观上有积极作用。全国大一统的政治形势还有利于在非常广泛的范围内交流劳动生产经验。秦统一后,大批人民“谪戍”五岭以南,把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和铁制农具传入越族。西汉的屯田西域,也具有同样的效果。元代黄道婆能从海南岛把棉纺织技术传到松江一带,显然也与全国统一有关。其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真正原因,是汉族在封建主义时代就采用了中央集权政体,成为一个相当巩固的共同体,并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故能作为一个核心民族,克服周边各族的离心力,使他们产生向心力,如果没有形成一政治体制,则不但中国各族不能联合成一个国家,甚至汉族本身也可能分裂成很多国家,在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尽管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残酷的民族战争和民族征服,但我国今天的多民族大家庭毕竟是从历史上形成的多民族国家发展而来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阶段一般都比汉族落后。无论是各族的军事民主主义阶段的上层显贵也好,或是奴隶主贵族也好,往往对汉族发动掠夺战争,汉族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体制保证了本民族的统一,有利于在民族战争中保卫自己。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的消极影响虽然只居次要地位,也应加以分析。首先,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意味着国家要豢养大量的专职官吏和职业兵,这就必然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兵役等负担。政治集中同经济分散发生严重矛盾,是中央集权政体消极影响的又一个表现。其次,封建国家对商品生产、商品流通的政治干预,也有一实的消极影响。最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也产生过重要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促使阶级矛盾激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从中央到郡县的各级封建政权好像组成一个天罗地网,用行政、司法、军事等机构把整个社会紧紧地捆绑起来,劳动人世很难逃脱它的控制。因此,与西方相比,封建治实际是更有效、更强化了。同时,大量的官 (俸)、兵饷均来源于农民阶级所负担的课役,而赋税、徭役、兵役的“头会箕敛”,往往是促使阶级矛盾极度尖锐的催化剂。加之,集权中央也意味着中央政权是一切政治压迫的总枢纽,一切横征暴敛的总机关,所以全国农民的阶级斗争锋芒也必然首先指向皇权,这样,共同的政治斗争目标也容易把各地的农民斗争联系起来。秦汉以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存在,是我国历史上起义、农民战争规模特别大的主要政治原因。
二、最新相关学术动态
1、关于封建专制主义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关于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生问题,是与古代国家政体形式的讨论联系在一起的。李光霁认为:中国封建专制制度,萌芽于春秋,成长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白钢说:中国封建专制主义脱胎于三代的等级君主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始皇,定型汉武帝。
封建专制主义政体在中国确立之后,许多学者主张划分发展阶段,以求更准确地研究和表达这种政体演变的历史过程与特征。周继旨说:从西周到春秋,是一种单纯的宗法制度为基本原则的政治结构,秦汉以后,则是以建立在宗法制的社会基础上的官僚制为基本原则的政治结构。战国时代则是从宗法制的政治结构到官僚制的政治结构的转换时期。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与先秦有很大不同,与西欧也有很大不同,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政治结构上有一个庞大的中间阶层,即脱离宗法制羁绊有相对独立身份的“士”阶层,在政治结构中,儒生士大夫的存在,对整个封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宋家钰则认为,对中国君主制度的阶段性,应根据经济、政治的特征加以科学划分。如隋唐以前,可以称为宗族豪门贵族皇帝制度;经过隋唐过渡以后,可以叫作官绅地主贵族皇帝制度。王思治认为,皇权专制是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但它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宋以前,皇权是强大的,但又受到牵制,如汉唐有“封驳制度”,汉初郡国并行,汉唐地方官权力都很大,甚至可以形成割据,门阀地主也有很大势力等等。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这些牵制皇权的因素逐渐消失,绝对君权才达到最完备的形态。白钢从中国皇帝制度的成型过程的角度,提出了中国皇帝制度在秦始皇创立时,是一种军事封建专制主义,它是以军功地主为其阶级基础,以申韩之术为理论基础的。皇帝制度到西汉武帝以后演化为宗法封建专制主义,它是以孝弟、力田、三老等宗法地主为其阶级基、以董促舒改造后的儒术为其理认基础的。中国皇帝制度到西汉武帝时基本定型,在此后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它作为一项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始终代表着封建生产关系的总和,并被一直延续下来。宗法封建专制主义阶段本身,又可以宋太祖赵匡胤为界,分成相对君权与绝对君权两个阶段。
2、对秦朝和秦始皇的评价
范文澜认为,秦国的政治比山东六国都进步,兵力也较强,所以秦国能完成统一中国的伟大任务。秦朝结束了西周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把全国划分为郡县,郡守县令都由朝廷任免,中央对地方有很大的控制权。定疆域,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中国开始成为伟大的统一国家。秦朝是个短促的朝代,但又是权为重要的朝代。秦始皇是暴虐的皇帝,但又是对历史有巨大贡献的皇帝。秦是文化的摧残者,但在某些方面又是先进者,翦伯赞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倾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何兹全认为,从大的方面来看,无论对当时的人民说,还是对整个民族的发展说,秦始皇都是有很大的贡献的。把秦始皇描绘为暴君,而且是最残酷的暴君,和秦始皇的真实面貌是不符合的。秦统一帝国的出现,不仅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而且对中国以后的历史发展,也有着深刻的影响。汉族作为一个近代的民族是何时形成的,目前还有争论,但秦帝国的统一对于汉民族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秦始皇的主要历史功绩,是结束了古代中国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统一。换句话说,他是历史上统一中国的第一个人。林甘泉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及其随取的一系列措施,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巩固的基础。自秦以后,我国封建社会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仍然保留着封建割据的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秦,也就没有汉、唐、明、清,没有我们今天的中国。秦始皇是一个对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同时又是一个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的封建统治者。应该这样一分为二来看。刘泽华、王连升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功是卓著的,但认为秦始皇统一代表了人民的要求、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等观点,则是站不住脚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及其活动,有的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有的则违反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是后者力量大于前者,破坏了推行那些正确政策、措施的社会基础,造成那样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严峻形势,对此秦始皇是要负责的。林剑鸣认为,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即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而在研究秦始皇所处的历史环境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战国末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尤其要注意秦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历史特点,以及它们对秦始皇的影响。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秦始皇的贡献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两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但秦始皇还是一个稀世的暴君。他不仅穷奢极欲,造成了广大人民的苦难,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于统一的措施,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社会发展,而在当时则成了一场浩劫,如修长城,长年累月征发数十万人进行极为沉重的劳动。正因为如此,也是由于他把当时的社会经济推到崩溃的进步,使秦王朝又成为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的朝代。
3、对秦汉时期是否实行三公九卿制的不同看法
学术界传统的看法,认为秦汉时期确实实行了三公九卿制。秦汉史专家张传玺说:“秦灭六国后,于中央机构废除由宗法贵族掌权的‘世卿世禄制’,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具体指出九卿有奉常、郎中令、卫慰、术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九位。另还有“九卿之外”的“列卿”等。张先生还指出:“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此制度是以后两千余年间历代王朝中央机构的基础。”另两位秦汉史专家田昌五、安作璋在专著《秦汉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2页中也提到秦汉的“三公”、“九卿”。“九卿”。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第10~11页亦有“三公”、“九卿“之说。但上世纪90年代以后,有些学者提出了秦汉并未认真实行三公九卿之说。秦汉史专家林剑鸣认为:“对于秦代中央官制,历来都把它归纳为‘三公九卿’,长期以来相沿成习,似乎不成问题。如果将秦汉中央政权中主要官职逐一进行考察,就可看出这种说法与秦汉官制的实际情况不甚符合”。林先生先后列出“秦代确实无太尉之官”、“九卿”不止九人等证据,认为秦汉并未实行三公九卿制。另外一些学都对此提出疑义,臧嵘著有《秦汉三公九卿制丛考》一文,详细考证实“秦汉时期中央政府确实实行过三公九卿制”。
三、本课历史概念与问题注释
1、秦始皇兵马俑
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约1.5公里处,有一组大型陪葬坑——秦始皇陵兵马俑坑,面积达二万余平方米,一共有四个坑,埋藏的文物非常丰富。自1974年以来,对三个俑坑先后进行了勘探和试掘。根据已知情况判断,三个坑内计有战四百余乘、陶马六百余件、各类武士俑近七千件,以及大量的实用兵器。
陶俑、陶马的排列是按照当时军阵的编组。一号俑坑是以战车与步兵组合排列的长方阵;二号俑坑是战车、骑兵、步兵混合编组的曲形阵;三号俑坑分南、中、北三区(中区有战车一乘,南、北两区的武士俑相向作仪卫式的夹道排列),是统帅一、二号坑军队的指挥部。车、马、俑的制作,形象逼真,其大小、高矮和真的相似,车、马、俑的排列也完全仿照当时军阵的编列,是秦国强大军队的缩影,对研究秦的军事装备、编制和军阵的编列等,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俑坑出土的战车包括指挥车、副车、驷乘车和一般战车四种类型。指挥车的装饰比较华丽,通体髹黑漆,上绘精致的几何形图案,车上有圆形华盖,并悬有钟、鼓。车上有三个陶俑:一为将军、一为御手、一为车右(又称戎右)。将军居于车左,御手居中,车右居右。副车、驷乘车、一般战车的形制与指挥车相同,但车上的乘员和装饰略有不同。
骑兵俑出土于二号兵马俑坑,四匹马一组,十二匹一列,九列组成一个长方形的骑兵阵。马的大小犹如真马。马首的左前方立有骑士俑。他一手牵马缰,一手做提弓状。
秦俑坑出土的步兵俑数量最多,形象逼真。从军事建制上看有隶属步兵俑和独立步兵俑两大类。以地位高低区分,有军吏俑和一般士兵俑两类。所谓“隶属步兵”,即隶属于战车的徒兵,“独立步兵”则不隶属于战车,是独自编队。这两种步兵在服饰和武器的装备上没有明显的区别。军吏俑和士兵俑的区别明显,其批甲和冠饰各不相同。军吏俑又有将军俑、中级军吏俑和下级军吏俑的区别。士兵俑包插轻装士兵俑和铠甲士兵俑。
秦俑坑出土的骑兵、步兵俑及战车上,都配备着实用的青铜兵器。目前出土的兵器已达万余件,可分为远射兵器及长兵、短兵三种。远射兵器有弓、弩,长兵器有戈、矛、戟、钺、殳、铍,短兵器有剑、弯刀。短兵器用于护卫身体,远射兵器和长兵器用以和敌人格斗。
秦俑坑出土的步兵俑、骑兵俑以及战车模型和青铜兵器,都是秦国军队的真实写照,是“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奋击百万”的强大军队的缩影,生动地再现了秦王朝军队训练有素、兵强马壮的情景,显示了秦王朝横扫六合、威镇天下的军事力量及其雄伟的气势,也使我们对秦国的兵种及各兵种的形象有了更加鲜明、具体的认识。
2、秦王朝对匈奴的战争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商代被称为鬼方,西周时称猃狁,战国时始被称为匈奴或胡。当时匈奴骑兵经常南下,掳掠燕赵、秦三国边镜。秦昭王时筑长城,搞匈奴。赵武灵王为了抵御匈奴,沿阴山而西至高阙(今内蒙杭锦后旗东北)筑长城,并在这个地区设置云中(今内蒙托克托)、雁门(今西右玉南)、代(今河北蔚县)三郡。燕也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独石口)至襄平(今辽宁辽阳),在长城南置上谷(今河北怀来)、渔阳(今北京密云)、右北平(今天津蓟县)、辽西(今辽宁义县)、辽东(今辽阳)王郡。秦并六国时,匈奴又乘机南下夺取了河套地区(今内蒙五原一带)。秦始皇为了消除匈奴对秦的威胁,于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命将军蒙恬率大车30万攻打匈奴,夺取河套以南地区,设三十四县,后来在这里设立九原郡。第二年,秦军渡河(今乌加河)攻取高阙、阴山(今狼山东)、北假(阴山以南五原以北),收复河套以北地区,并筑亭障,随后大规模修筑长城。秦始皇三十四年,又发“罪人”前往服役,终于将原来秦、赵、燕北边长城边结一起,形成西起临洮(甘肃泯县)、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为了加强北边军事运输,秦始皇三十五年,从云阳(今陕西淳化)至九原(今包头西北)修筑一条“直道”。秦始皇三十六年,又迁内地居民三万家到九原郡一带。通过武力征服、郡县管辖、移民开发、军事镇守等综合治理手段,秦朝在北部边防建立起了有效的国防体系。
3、秦王朝统一岭南的战争
散居在岭南地区的主要是越族人,古代称为“百越”。在今浙江竟内者称瓯越,福建境内者称闽越,两广境内者称南越。在翦灭六国的同时,秦始皇也展开了统一对岭南地区的战略攻势。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秦军灭楚,继续南进,夺得部分瓯越地,设置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七年,将领屠睢率50万大军,兵分五路,向南方进发。秦军首先击败闽越的抵抗,以其地置闽中郡。但在南进的过程中,秦军也遇到很大困难:一是由于河道纵横,军粮运输不方便;二是遭到越人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屠睢战死。为了解决军事运输问题,秦始皇派监禄率卒在湘水和漓水间开凿灵渠。灵渠是连接湘水和漓水、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一条长约30公里的人工运河。它选择湘水和漓水上游河道距离最近的地方开渠,利用两河水面海拔高度差距很小的特点,巧妙地使渠道行经迂回的路线,降低渠道坡度,以平缓水势;同时,在运河上修建许多闸门,用以保持水量,便于船舶往来行驶。其规划布局与都江堰十分相似,有分湘江入漓水的铧嘴,有防洪的大小天平,用以宣泄湘江汛期多余的水量,工程复杂巧妙。因漓水又叫灵河,灵渠由此得名。灵渠的开凿,不仅对统一南方发挥了积极作用,而县对当地的水利灌溉以及后来南方边镜与内地的联系,也具有重要作用。真到明、清时期,灵渠仍然被称为“三楚两粤之咽喉”。
灵渠的凿通,使秦对南越的进军得以顺利进行。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任嚣、赵陀领兵增援岭南。经过激战,越人失败,秦终于平定岭南,并在此设置了南海郡(今广东广州)、桂林郡(今广西桂林)、象郡(今广西崇左)等三郡,实施军事镇守的行政管理。这是岭南地区进入中国版图的开端。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将50万罪徒谪发到五岭地区戍边和开垦,与越族人杂居,中原文化传至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
4、五尺道
当时氐、羌、百濮、百越等族群散布在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地区,总称“西南夷”。在统一中国之前,秦国的统消费品市场势力曾经通过蜀郡郡守达到今天云南北部和西北部。但是,由于交通阻隔,西南边疆同内地的联系仍然十分困难。秦始皇统一全国时,派常按“略通五尺道”,在原来僰道的基础上,修了一条通往云南、贵州地区的五尺相当于今天三尺左右。所谓“五尺”,只是一种粗略的说法,形容道路很窄,可以通人通牲口,但不能通车。“五尺道”修成后,加强了西南边疆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和政治的联系。秦王朝在部分地区“置吏”进行管辖,把关中和四川、云南、贵州连成一片,将该地区正式纳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版图之中。
秦亡后,五尺道又由官道变为民道。汉武帝开发西南夷,此道复通行,又“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 柯江”,“通夜郎道,为置吏”,把由僰道至夜郎的民道改建为官道,并设亭置吏对道路加以管理。由于民族纠纷复杂、维修工作艰巨、耗资数量庞大等原因,此道改建工作历经反复,基至一度在全国引起不安直到元光六年(129),筑路工作才初步完成。西汉末年,公孙述割据巴蜀,僰道再次阻绝。
5、郡县制的确立
平定六国后,秦王朝的疆域已远非昔日可比,拥有东起东海,西达甘肃南部,南至湖南,北迄辽宁东南部的广大国土。面对如此辽阔的国土,建立什么样的行政体制来进行管理?围绕这个问题,秦始皇和他的大臣们开了一场讨论。丞相王绾等人认为:六国刚刚被消灭,形势不定,特别是燕、齐、楚三国故地与关中根本之地相距遥远,如果不设置封王,中央政府鞭长莫及,无法镇抚,主张在新征服的边远地区封立皇子为王。这一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普遍赞同。但当时担任廷尉的李斯坚决反对这种意见。他分析说:西周初年分封了周王的许多子弟同姓为诸侯,但传到后世亲戚关系就疏远了,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攻击如同仇敌,兼并战争不断发生,周天子也无力制止。现在好不容易天下又归于一统,全部推行郡县制,对皇室诸子和功臣厚加赏赐,使他们既富足尊贵,国家又便于驾驭控制,这才是安定天下的根本方法。秦始皇认为:过去之所以苦于战争连绵不止,就是因为分封王侯造成的;现在天下刚刚统一,如果又裂土封国,实际上是又要制造战争因素,导致纷争。如此而求安宁,岂不是难上加难。所以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在春秋时期即已出现,战国时代的各国就已经普遍建立了郡县,管理新获得的地区。秦国在商鞅变法时,曾把全国划分为三十一县。其后在兼并战争中得的土地,也陆续设置郡县进行管理。
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秦在实出统一之初分全国为36郡,这些郡大多是秦国和各诸侯原来就设置的,秦王朝加以沿袭。后来,随着边境的开发的郡治的调整,陆续发展到46郡。郡级以下有县,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
秦王朝也建立起一套与郡县制相适应的新的地方官僚机构。“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设令、长(大县设令,小县设长)掌管行政,尉掌管军事,并设有县丞作为令(长)的助手和管理刑狱。乡设三老负责宣讲法令教化民众,啬夫负责征收赋税审理诉讼,游徼负责巡逻治安。里设里正。亭设亭长。郡县长官一律由中央任免并从国库领取俸禄,不得世袭。他们必须执行中央统一规定的法律制度。他们的任职情况经常受到考察,每年下级要派人逐级向上直到向中央报告工作,称为“上计”。这套地方行政制度使得中央的政令可以逐级下达到基层,消除了封国制度下贵族世袭官职,分别统治部分土地和人民的割据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兼并战争的隐患。司马迁在《史记 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攻伐之患。”敏锐地道出了秦王朝舍弃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度的功效泽及后世的事实。
汉朝建立后,适时调整了行政体制。一方面承袭秦以来的郡县制度,另一方面又惩戒秦孤立而亡,于是列爵封土,大封同姓,以镇抚天下。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建立了许多诸侯王国。因而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采取的是郡国并行制。
6、里耶秦简
2002年6月,湖南省湘西龙山县里耶战国——秦代古城一号进出土36000余枚简牍,属于秦时县一级政府的部分档案,内容包括政令、各级政府之间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吏员簿、物资(含罚没财产)登记和转运、里程书。涉及秦的内史、南郡、巴郡、洞庭郡、苍梧郡等。其中洞庭郡等资料从未见诸文南记载,可补史籍之缺。综合考古发掘中其他资料的时代特征,以及简文中的纪年,纪年有廿五年至卅七年和二世元年、二年,这批简牍当是秦始皇二十五年至秦二世二年之间的遗物。
以前根据文献,人们一般认为中原政权对湖南地区、特别是武陵山地的有效管理自西汉初年始,由里耶简文记载的迁陵、酉阳、沅陵、益阳、零阳、临沅等可知秦朝就已对这一带进行了严格的管理;众多的特别是有关县乡等基层政权职官的记载,使我们可以了解秦王朝行政的具体运作。简中一般于职官名后附人名;严格地将每天分为十二刻,每刻分为十分,计时精确,由年、月、日、地名、职官、事件及办理的时刻构成简洁完整的公文,可知秦政权严格而高效的管理制度。里耶秦简出土和整理为研究秦时的历史地理、历法,以及探讨其兴起、强大进而统一全国的缘由等,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它也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秦代政治、经济制度的认识。
一号井出土的其他器物虽具有秦文化因素,但仍有强烈的楚文化特点,兵器中也略见巴蜀文化的风格。总体而言,这些器物呈现出强烈的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特点。
7、三公九卿
秦王朝在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执政机构,最高长官有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有人称之为“三公”。丞相有左右二员,职责是协助皇帝,总管一切行政事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三公”各有分工,互相钳制。“三公”之下有所谓“九卿”,负责各重要部门的具体事务,不过实际职官之数并不止九个,主要有:奉常(汉代定名为太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郎中令(汉代定名为光禄勋),主管宫廷戍卫的皇帝的侍从警卫;卫尉,主管宫门屯卫;太仆,主管宫廷车马;廷尉,主管司法;典客(汉代定名为大鸿胪),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主管皇室事务;治粟内史(汉代定名为大司农),主管国家财政;少府,主管皇室财政。此外,还有与以上地位完全相当或稍次的列卿,如中尉(汉代定名为执金吾),主管京师治安;将作少府(汉代定名为将作大匠),主管宫廷修建等。所有这些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和调动,概不世袭。在这些官吏之下,还有一大批属官掾史充当助理,以奉承皇帝命令分别执行名项政务。
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政权的官僚机构,以后为历代王朝所仿效。比如西汉就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8、朝议
朝议又称廷议,是秦汉时期大臣们集体议政的一种方式,主要功能是为皇帝提供决策咨询。在秦代,国家有军政要务,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往往以“朝议”方式参与讨论,皇帝通常在他们的意见的基础上做出裁决。比如秦朝初年,面临着分封制和郡县制两种选择,皇帝不可能凭一己之见做出决定,便召集廷议,广泛听取意见。廷议所讨论的政事范围广泛,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礼仪、法律等几乎无所不包,它在各个领域的决策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秦汉时期最有影响的大政方针,几乎都经过不同程度的廷议。事实证明,廷议开展正常与否,讨论的意见被采纳的程度如何,都关系着决策的成败得失,从现时关系到社会的治乱兴衰。比如,秦朝初年,秦始皇经常召集廷议,朝廷的政治风气也比较好;但到秦始皇晚年,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少有廷议,君臣悬隔,身为丞相的李斯都无法与皇帝相见,朝廷大臣参与议政的制度已经破坏;秦二世在政权将倾的情况下,废止廷议,以致朝政日暗、忠臣缄口、小人得志,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在理论上,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是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廷议召集与否、廷议的结果采纳与否、采纳的程度如何,都完全取决于皇帝一人,因此,廷议的功能和作用也是极其有限的。
9、封泥
封泥的发现与甲骨文一样,都是偶然之间为农人首先采集到的。清代道光二年(1822),四川一位农民在田间挖掘山药时,发现一个坑窖,从中起出不少比铜钱略大的扁泥块,这些泥块上都有隆起的文字,看上去十分古奥。消息传开后,当地的古董商贩将这一百多枚泥块携至京师。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刘喜海、龚自珍以及山西阎帖轩等人首先敏感地看中了这些字泥块,认为这是一种前所未见的金石文物,便各自从商贾手中买回若干枚,珍藏赏玩。可惜的是,这批封泥在贩途中球裂大半。当时的学者还不知道这些泥块的真正用途,他们认为这些抑印有印文的泥陶是古时铸造印章用的“印范子”。后来,随着封泥的不断出土,以及金石学家的长期研究,人们对古代封泥的使用范围及使用方法有了比较具体清晰的了解。
封泥又称作“泥封”,是古代抑印于泥,用以封缄的遗迹。它是古代使用印章,从而起到们验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主要凭记之一。这种方式从先秦一直流行到南北朝,其后才转变为如同今天这样以印泥钤印于纸的方式。因此,封泥与作为信验的玺印同时俱来而又先行废退。中国印章史按照用印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封泥时代的钤朱时代两个阶段。
封泥在春秋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使用,涉及的环节很多,生产、流通和行政、管理等方面都有广泛使用。它的根本原理在于:在纸张尚未发明普遍使用的条件下,通过在封闭文书、物件或者作为信用标识的物定软泥上抑以印记的形式,起到凭信或防止非法启封的作用。使用封泥的方法主要是将需要保存或运输的公私物品、简牍文书捆扎或囊盛装,在结扎或封口处以泥团封护,并在上面抑印官私玺印。其具体形式,则是随着时代的演进和不同的封护对象而有所变化。
迄今为止,中国的大部分省区都先后出土过封泥,出土封泥的断代主要涵盖了战国、秦代、西汉、新莽、东汉等各个时期,也有少量是属于魏晋至于唐代的遗迹。封泥具有重要的史料学价值和特殊的艺术价值。罗振玉说:“古泥封于金石学诸品中最晚出,无专书纪录之,玉以为此物有数益焉:可考见古代官制以补史乘之佚,一也;可考证古文字,有裨六书,二也;刻画精善,可考见古艺术,三也。”印证古代官制、考释古代文字、考察古代艺术,是当时罗振玉认为封泥研究的三方面的意义所在。封泥文字对古代文献记载的官制、地理资料的订正和补充,是封泥的主要价值所在。比如,出土秦代官印封泥“丞相之印”、“左丞相印”、“右丞相印”,即表明秦代有丞相、左丞相、右丞相等职官。
10、焚书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朝廷中再次发生了关于统治方针的争论。这年,秦始皇在咸阳宫置酒设宴,博士仆射周青臣进颂辞歌颂秦始皇的功德,说由于秦的统一,“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秦始皇听了很高兴,但博士淳于越却出来指责周青臣说的都是些“面谀”之言,把皇帝的错误说成优点,使皇帝过失加重,“非忠臣”。他向秦始皇指出:商朝、周朝统治天下各千余年,就是由于殷、周以天子为中心,将土地分封给子弟和功臣,使他们像树枝辅佐树干一样辅弼王室。而今陛下您拥有天下,却不对子弟进行分封,如果猝然间出现像田常、六卿一类的乱臣,您没有辅弼的王侯,谁来相救呢?因此他提出“师古”主张,认为应该向商周那样分封子弟功功臣,“自为枝辅”,方可保无虞。他还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秦始皇把这两种不同的意见交给大臣们进行讨论。丞相本斯反对淳于越的主张,认为时代不同,国家制度也要相应变化。上古三代的举措都不相因袭,各自因时制宜,想出新办法使国家得到了治理,它们并不是故意与前代不同,而是要适应时代的变迁;而今陛下创下千古大业、万世功德,上古三代的事是不足效法的。他还把矛头对准“诸生”,指责这些读书人“不两眼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对秦始皇颁布的法令“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率群下以造谤”。为了维护皇帝尊严,“别黑白而定一尊”,他奏请焚毁秦记以外的史书及国家所藏以外的“诗书百家语”等一切书籍,只准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并规定“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此后“有感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完全采纳本斯的意见,下令执行。这就是著名的“焚书令”。秦始皇下令焚书,使中国文化遭到巨大损失,先秦许多重要的文献古籍,都被付之一炬。正如郭沫若所指出的那样:“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叶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一次致命的打击。”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曾为秦始皇寻求仙药的方士侯生、卢生逃亡,并散布不满秦始皇的言论。秦始皇大怒之下派人追查讯问,有的被指控“为妖言以乱黔首”。秦始皇命御史对咸阳诸生进行审问,方士儒生们互相揭发,希求自己免罪,彼此牵连引出违反禁令的有四百六十余人,均被坑杀活埋于咸阳。这就是“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是秦“暴政”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秦王朝以焚书和坑儒的手段诛杀敢于议论国家政治得失、批评君主独裁的方士和儒生的暴力手段,开思想专制之先河。
11、挟书律
挟书律指秦代禁止私藏百家之书的法律。“秦律,敢有挟书者族。”即对收藏违禁书籍的人处以灭族的酷刑。这与李斯所建议的“焚书令”的相关内容一脉相传。在主张君主专制的法家思想体系中,一直存在着把古代典籍和文化传统与国家法令相对立的观点,韩非就曾经赞赏商鞅变法有“燔诗书而明法令”的举措,并主张应当以法令作为教化的依据,民间求学以吏为师。秦统治者颁布“焚书令”以及“挟书律”,都与欣赏和实践法家专制思想有关。
秦王朝颂行“挟书律”,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尽管秦吞并六国之后迅速建立起统一的帝国,但统一的学术思想的局面尚未形成。由于诸子百家各有师传,其思想言论莫能划一,私学的先生弟子们仍恪着“说义必称师道”的古训,对秦政多发横议。正如本斯所言:“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为了从思想上控制整个社会,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在文教政策方面采取相当极端的措施,也是势所必然的。
“挟书律”的目的也正是为了杜绝六国复辟割据、禁止民间私学和独尚法律的绝对权威。原各诸侯国的史书、诗书等儒家经书和诸子百家之书都在禁止之列。除各诸侯国史书被焚烧外,其他书籍只允许国家收藏,由博士官管理,民间不得收藏。而医药、占卜、农业技术之书不在禁止之列。“挟书律”的颁行使中国古代极为丰富的文化典籍被焚烧,给中国古代文化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在秦朝的政治高压之下,部分士人冒着杀头、灭族的危险,把珍贵的典籍密藏在家中。等到汉惠帝时期,朝廷宣布正式废除“挟书律”之后,深藏在民间的各种典籍,才得以重见天日,成为延续文化命脉的凭借。
12、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为推行“法治”,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主张。意思是以法令为教育的内容,摒弃其他学说,以明习法令的官吏为教官,杜绝人们对法令的“私议”。用法统一人们的思想言行,使“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实际上就是主张实行高度的思想文化专制,除法家与法令外,禁止一切学说的发展,即所谓“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种思想与战国中期商鞅的“一教”主张一脉相承。商鞅为了推行“法治”,主张统一人们的思想言论;取缔一切不合法令、不利农战的言论;对国家颁行的法令不得妄自“私议”;对借仁、义、礼、智、信为名而违法犯纪者处以刑罚。
四、教学备用资料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攻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没之溪以为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贾谊《过秦论》
二十六……秦初并天下,令承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 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秦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 秦始皇本纪》
二十六年,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贴切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 秦始皇本纪》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五、课外阅读与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2、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与人教版传统教材内容及教学方式之比较,鲁力,历史课程网
3、研究新课标教材 推进新课程改革,任世江,中学历史课程网;
4、新理念 新探索 新尝试――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简评,吕准能,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5年第5期;
5、浅议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的有效使用——兼谈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教材的有效使用,杨志才 陈国兵,中学历史课程网;
6、从历史教学的角度谈如何使用《历史 1(必修)》,北京四中 李明赞,中学历史教学天地网;
7、中学历史教材习题创新浅议,朱煜,历史课程网;
8、谈谈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内容与旧教材的区别,赵军梅,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9、在人类文明演进中展开的历史画卷——岳麓版高中历史新教材,夏辉辉,中学历史课程网;
10、高中历史新教材分析——以人民版和人教版为例,朱煜,中学历史在线;
11、略论人民版历史新教材必修一与人教版现行教材比较 吕准能 历史课程网;
1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学生课后练习》,聂幼犁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8月;
13、《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高一上》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6;
14、姬秉新 李稚勇 赵亚夫主编《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与高中历史教师的对话》;
15、臧 嵘 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历史(必修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16、白钢 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
17、翦伯赞 《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 1983
18、《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
19、白钢 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1-10卷,人民出版社;
20、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版;
21、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2、《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23、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4、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5、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6、郭志坤《秦始皇大传》,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27、李治安、杜家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古代行政管理及官僚病剖析》,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28、易白沙《帝王春秋》,岳麓书社1984年版;
六、主要历史学习网站
1、中国历史课程网http://hist./
2、新课程在线 www.
3、中学历史学习园地 http://www.
4、广州市越秀区中学历史教研网 http://www.ls.gzyxjy.org ( http: / / www.ls.gzyxjy.org )
5、象牙塔-国史探微http://www./history/index.php
6、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http://history.net ( http: / / history.net )
7、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http://cfe21.com ( http: / / cfe21.com )
8、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www.k12. ( http: / / www.k12. )
9、中青网-史海泛舟http:///history ( http: / / / history )
10、史海泛舟http://www.
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
,
了解知识
阅读新课
深入理解
研讨问题
形成见解
补充材料
巩固拓展
练习评价
皇 帝
御史大夫
丞相
太尉
奉常、郎中令
宗正、太仆
卫尉等九卿
郡守
郡监
郡尉
县令
县丞
县尉
乡
里
里
乡
县令
县丞
县尉
郡守
郡监
郡尉
奉常、郎中令
宗正、太仆
卫尉等九卿
御史大夫
丞相
太尉
皇 帝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