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2-07 18:5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19.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填写到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墨子·非攻下》有“至乎夏王桀,天有祜命,日月不时,寒暑杂至,五谷焦化”之论;《国语·周语上》有“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之说。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A.气候变迁决定王朝兴衰 B.灾异影响政治生活
C.天人感应观念渗入儒学 D.礼乐文化根深蒂固
2.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对不赡养老人者,要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尸体展示在街头。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孝者也会被判重罪。子女杀戮父母、祖父母者,即使未遂,均判弃市(暴尸街头),殴伤长辈者同样也处弃市。这表明
A.孝道成为社会共识 B.经济发展促进道德提高
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专制皇权不断得到加强
3.汉高祖刘邦对“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地文化十分重视。他的《大风歌》在句式、节奏、文辞上都有明显的楚辞特色。由此可见,汉初楚文化的流行主要是因为
A.楚文化利于维护统治秩序 B.楚辞的开创者有革新思想
C.西汉建立促进了民族融合 D.政权更替以及统治者提倡
4.汉武帝时将《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书称为“五经”。汉末以来,长期变乱,儒家典籍散佚,文理乖错,且师说多门,章句杂。唐建立后,太宗下令召集当时一些著名的儒士共同撰修《五经正义》。唐太宗的做法旨在
A.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B.改变思想混乱的局面
C.适应“三教合一”的需要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5.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求利为先。至正始之际,而一二浮诞之徒骋其智识,蔑周、孔之书,习老、庄之教,风俗又为之一变。”由此可知,顾炎武
A.以宋明理学重建社会风俗 B.阻止趋势求利的商业交游
C.反对宋明理学的空疏学风 D.推动工商市民阶层的壮大
6.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表1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表1
史实 结论
A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已有“纸”的名称和解释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
B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主要记述各种急性病症的简便治疗方法,并略记了病因、症状。 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C 阮元在《畴人传》中指出:“良以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所当然,而不复强求其所以然。”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重经验轻实验
D 《天工开物》一书,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文化专制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

7.鸦片战争后,魏源将《海国图志》增补为60卷,将西洋器艺由1卷扩充为8卷。介绍的范围也由枪炮扩展到火轮船、地雷、攻船水雷、望远镜、量天尺、风锯、水锯、千斤顶等器械的制造和使用方法。这表明此时魏源
A.希望国人能“师夷长技以制夷” B.由学军事技术发展到学生产技术
C.要求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D.希望国人学习西方民主民权思想
8.“彼西人所擅长者,推算之学,格物之理,制器尚象之法……果能精熟西文者转相传习,一切轮船火器等巧技,当可由渐通晓,于中国自强之道似有助。”如果为上述言论寻找代言人的话,最合适的人选是
A.张之洞 B.康有为 C.严复 D.陈独秀
9.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教育全面批判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思想。“文革”时期,教育管理者鼓励学生对苏联教育模式“造反”,使杜威的教育思想潜移默化地主导了“教育革命”。这反映出
A.多元化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B.教育从全盘苏联化转向全盘西化
C.教育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 D.中美关系正常化影响教育的发展
10.1998年,阿里巴巴正式注册,其名字涉及的外国故事人们耳熟能详——“阿里巴巴芝麻开门”。此后,卓越、京东、凡客诚品、苏宁易购相继成立。2015年发布的《网络创业就业统计和大学生网络创业就业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阿里巴巴零售商业生态创造的就业机会超过1500万。这说明
A.电子商务完全改变了国人消费方式 B.发达国家是新经济的唯一受益者
C.外国故事传说直接促使梦想成真 D.信息技术推动了企业经营方式革新
11.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组成一个大家庭,每个神都有自己的职权,如太阳神阿波罗、海神波塞冬等;每个神都是独立的,没有一个神可以制服其他神而成为众神之首;每个神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有自己的优缺点。由此可见,古希腊神话
A.反对天主教会权威 B.孕育了人文主义思想
C.具有唯物主义色彩 D.否定宗教神话的作用
12.“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为突出,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绝不会例外。”为此,法国知识分子
A.最早打出了文艺复兴的旗号 B.率先创立了世界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C.首先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D.主张用理性创造民主和科学的时代
13.16-17世纪,西欧诸国出现了一系列科学发明,科学家常常将其科学著作冠以“新”字。如培根的《新科学》,开普勒的《新天文学》,伽利略的《两种新科学》等。这反映了
A.科学取代宗教的时代要求 B.工业时代科学与技术结合
C.个人的价值得到高度崇拜 D.启蒙思想在社会全面渗透
14.爱因斯坦被称为“20世纪的哥白尼”,其主要依据是爱因斯坦
A.提出外力能够改变运动状态的观点 B.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C.发现了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及规律 D.正确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15.刘海粟在《西洋风景画史略》中介绍道:“由其罗列之色点,描写其真现象,故能形态与光线俱臻善美,且深远处亦无不显豁呈露。”这介绍的是
A.浪漫主义美术 B.现实主义美术 C.印象派美术 D.现代主义美术
16.好莱坞(Hollywood)是美国电影工业的代名词。从表2所示20世纪40年代好莱坞电影主题的变化,可以推知
表2
时间 主题 举例
1943年 歌颂苏联 《出使莫斯科》《光荣的日子》
1948年 对抗苏联 《铁幕背后》《红色威胁》

A.电影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 B.从合作到对抗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C.不同政权性质决定了不同国家利益 D.电影艺术必然超越意识形态的分歧
17.有学者在评价梭伦改革时,认为某一措施“固然有利于贫民,但从比较深远的一面看,这个措施更符合雅典奴隶制经济从满足贵族家内消费到发展商品生产的历史要求。”这一措施最有可能是
A.废除债务奴隶制 B.设立四百人会议
C.实行公职津贴制度 D.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18.《商君书》说:“富贵之门必出于兵。”造成这一现象的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 B.军功爵制 C.三公九卿制 D.九品中正制
19.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的繁荣 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洛阳成为当时的商业中心
20.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取熙宁成法施行之”。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无法对王安石变法准确地评价 B.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
C.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 D.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1.“一个人怎样才是义的,那就是惟独因信。”该思想
A.出自德意志出现德文版《圣经》 B.是罗马天主教会权威增强的结果
C.导致西欧的世俗王权逐渐衰落 D.提倡教徒反对事功和繁琐的教仪
22.19世纪中后期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俄国和日本为摆脱落后境地都进行了改革。这两次改革的相同之处有
①废除农奴制度 ②进行土地改革 ③发展近代工业 ④挽救民族危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3.1904—1905年,日本和俄国发生战争,最终日本战胜俄国。对此,一些中国人当时就发表评论,认为这场战争“非军队之竞争,乃政治之竞争。卒之日胜而俄败,专制立宪,得失皎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这场战争直接引发十月革命 ②日本明治维新实现富国强兵 ③这些中国人赞成君主立宪制 ④俄国战败直接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A.③④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24.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论文主题可能是
A.西方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25.“他不懂得也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变革从长远看对富国强兵都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上述观点适用于评价
①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②洋务运动 ③俄国废除封建农奴制 ④明治维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第Ⅱ卷
注意事项:
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二、非选择题:共50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代)儒家思想经过了改造,更强调人民对待政府要像子女服从父亲一样。做皇帝的人被罩上神圣的光环,再次明确地强调“天命”,即诸神眷顾并支持皇帝及其一切行为,直到他们表示不再支持为止。表示不支持即让蛮族打败帝国的军队,让起义者造反成功,或者让皇帝对各地失控。
——[美]菲利普.J.阿德勒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浙东学派,从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阳明,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比如“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提出的“义利兼顾”的思想,……余姚人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经济伦理,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思想。
——王耀成《宁波帮的经营理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造后的儒家思想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学的主要特征。(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的君主政治观和经济发
展观,并分析其思想特点。(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谕令钦天监:“向者新法(指西法)、旧法是非争论,今既知新法为是,尔衙门习学天文历法满洲官员,务令加意精勤。此后习熟之人方准升用,其未经学习者不准升用。”
——《清圣祖实录》卷62
材料二 他(康熙)命传教士南怀仁以西方“治炮妙法”,督造适用于南方山地作战的轻便火炮。平定准噶尔之战,他登高用望远镜观察地形,部署兵力,指挥军队;他邀请传教士绘制全国地图……康熙成了中国追求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专家。康熙纵然走进了无涯学海,涉猎了新鲜的自然科学,却走不进生产关系变革的浪潮之中。
——摘编自张研《原来康熙》
材料三 必然面临一个问题:中国人会接受吗?那么通过“西学中源”,接受起来就相对容易了。中国人需要改革,但是通过直接否认自己来学习西方的这条路径是走不通的,因此通过承认西方是进步的,但源头来自中国,这种迂回的方式可以使改革的阻力变小。所以这个说法自明朝末年到乾隆时期一直很流行。到19世纪末,这种说法被日益放大,最后变成什么都是源于中国了……
中日甲午战争是个转折点,之前很多人持有“西学中源”的观念,但之后人们开始觉得中国的“西学中源”是没有道理的,认为什么都是西方的,中国自己什么都没有,一概否定中国文化,认为中国从政治、经济到文化什么都不如西方。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考据与科学——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艾尔曼教授》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康熙帝倡导学习推广西学方面的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涉猎了新鲜的自然科学,却走不进生产关系
变革的浪潮之中”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评价甲午中日战争前后“西学中源”说的地位及作用。(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表3
[意]阿奎那( 1225-1274) 【意】马基雅维利(1469- 1527) [英]霍布斯(1588-1679)
◆三段论: 1.自然界中只有一个权力(大 前提) 2.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是 世俗统治者(小前提) 3.君权是神圣的(结论) ◆“代表上帝意志的教皇高于 国家,罗马教皇高于世俗统治者” ◆“君主应当大权独揽,注重实力,精通军事” ◆“君主不应受任何道德准则 的束缚,只需要考虑效果是否 有利,不必考虑手段是否有害” ◆“君主既可外示仁慈、内怀奸诈,亦可效法狐狸与狮子,诡诈残忍兼施” ◆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有一些 人可能比别人更强壮或更聪明,但没有一个会强壮或聪明 到不怕在暴力下死亡 ◆保护自己免于暴力死亡就 是人类最高的需要,而权力就是来自于这种需要 ◆社会是一群人服从于一个 人的威权之下,而每个个体将 自然权力交付给这威权

材料二 1864-1914年,中国报刊“民主”一词使用数量统计

图1
(1)根据材料一,阿奎那、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分别从什么角度论述了君主权力的来源?(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民主”一词使用数量出现高峰的时代因素。(6分)

29.【选修1:中外历史改革回眸】(10分)
材料 秦孝公三年(前359年),商鞅第一次出台“分户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主要针对“禄厚而税多,食口(指依附贵族的食客)众者”的富贵人家,“以其食口之数,赋而重使(使:徭役)之,则辟淫游惰之民无所于食。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但当时秦人“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仍然很多。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商鞅主持颁行了第二次“分户令”,“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现代学者杨宽认为,“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是为了革除残余的戎狄风俗,而代之以中原的文明风尚和习俗”。“分户令”还规定,即便父母健在,儿子也可依法获得一份家产,法定继承由一子独享变为诸子均分。分户令成效显著,商鞅对此颇为自豪:“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西汉学者贾谊批评商鞅变法后,“秦俗日败”“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
——据《商君书》《史记》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改革家庭制度的主要内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改革家庭制度的影响。(6分)


高二教学质量抽测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9.1
评分说明:
非选择题部分,若考生答案与本答案不完全相同,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不得超过本题所分配的分数。
一、选择题
1.B 2.C 3.D 4.B 5.C 6.C 7.B 8.A 9.C 10.D 11.B 12.D 13.A 14.D 15.C 16.A 17.A 18.B 19.A 20.C 21.D 22.C 23.D 24.B
25.A
二、非选择题
26.(14分)
(1)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宣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神化
皇权,带有神学倾向。(4分)
(2)吸收佛道思想,由“粗糙”趋向“精微”,完成儒学的理论化和思辨化;关注现实;更
加重视孔孟之道。(4分)
(3)君主政治观: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经济发展观: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
皆本”。 (4分)思想特点:对传统的儒学进行批判性继承。(2分)
27.(14分)
(1)把学习与熟悉西学作为官员升迁的标准之一;允许外国传教士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身体力行应用西学的先进技术。(4分)
(2)长期闭关锁国,“天朝上国”妄自尊大的思想文化的影响;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不重视科技人才;学习西学仅局限在皇帝个人兴趣爱好的领域,没有推行到社会生产领域。(4分)
(3)甲午战前,改革者借用“西学中源”说,抵制封闭落后、盲目自大的顽固势力,这对
于打破中西文化的对立,传播西学,具有积极意义。(3分)甲午战后,“西学中源”说
被否定。这对于更加深入地传播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加快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
(3分)
28.(12分)
(1)阿奎那:君主权力来源于上帝,君权神授。(2分)马基雅维利:君主权力来源于自己的
权谋,独裁专制。(2分)霍布斯:君主权力来自于社会契约,君权民授。(2分)
(2)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时代背景下,救亡图存的需要;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
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推动;西方启蒙思想的逐渐传播;维新派、革命派等革命团体的大
力宣传;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6分)
29.(10分)
(1)析户分居;禁止成年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分解打击大家庭及其势力;财产诸子共承,扶持个体小家庭的独立发展。(4分)
(2)促进了个体小农大量增加;国家增加了更多的赋税、徭役和兵源;冲击了宗法制,减轻了政治改革的障碍;移风易俗,提升了秦人文明素质,融入华夏文明。(6分)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