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II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本课重点内容为鸦片战争后传统经济结构遭到破产的情况下,地主阶级洋务派进行了自救运动,创办了一系列官办企业,随之我国民族工业出现并获得艰难发展。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课属岳麓版教材经济史中第二单元内容,在教材中承上启下,并对我国近代化及相应政治、文化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所以本课在整个高中历史中是核心、是重要的转折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 通过图片分析掌握小农经济解体的表现; ② 理解洋务运动的影响,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专制势力的关系及形成原因。
能力与方法 ① 通过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认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②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探究洋务运动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从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加深对“落后就要挨打”的理解; ②从提取和交流历史信息的过程中,增强历史的意识,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①经济结构的变化 ②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的兴起
难点:①对洋务运动作用的评价 ②民族工业的特点 ③对中国近代化的理解。
【学情分析】
1.本课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上较完整;在内容上,知识点偏多且十分重要。
2.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故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既要突出主题: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又要不断启发、点拨,让学生学会挖掘本课中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的方法,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培养能力。
【教学方法】
借助计算机,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与竞争方式开展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工业革命给世界各大洲的所有地区与国家带去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咱们中国也无一列外地受到了工业革命的冲击!19世纪中期中国在鸦片战争战败,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开始发生巨大变化,这其中经济的变化尤为显著,中国近代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是怎样改变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新课讲授
展示图片:1845年英国商人兴办的柯拜船坞;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江南制造总局;张裕酿酒公司
大家观察四幅图片,近代中国经济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看图分析:图一外商企业的出现;图二: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图三:洋务企业;图四:民族工业出现;
多媒体展示:变动之一:鬼子来了——外商企业出现;变动之二:坚冰初融——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变动之三:昙花一现——洋务运动兴起;变动之四: 举步维艰 ——民族工业的出现及发展。
通过对四幅图的分析,对本课知识形成整体认知。
在中国出现的最早的近代企业就是外商企业,它是随着西方侵略的加深而出现,同时也是西方压榨中国人民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近代企业的出现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本课我们学习的重点是变动二三四。
变动之二:坚冰初融——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复习提问: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结构怎样?有何特点?
结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社会经济之主导地位。自然经济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后逐渐走向解体呢?解体的表现有哪些呢?
展示材料: 1853年马克思曾说过:“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解体一样。”
分析: 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变化主要原因是什么?经济结构的变化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表现有
(1)“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
(2)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2.最主要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3影响:
(1)经济①消极: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使中国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②积极: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瓦解自然经济,为近代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商品市场,一定的货币积累..。
(2)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诞生了新的社会阶层——买办阶层;(分析买办阶层特殊的社会性质)买办(葡萄牙语的音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里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企业,推销商品的代理人。
变动之三:昙花一现——洋务运动兴起
总结过渡:列强的入侵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客观上为中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那么面对列强的经济侵略,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强敌”,守旧的清政府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呢?
带着学案上的问题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
1、背景: 1)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外患)2)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的打击(内忧)
内困指的是发生于1851年的太平天国起义;外困指的是1856年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再次战败,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2.时间及兴办洋务企业目的:19世纪60年代到90年 “自强”、“求富”,维护清朝统治
3.实践及洋务企业特征
类型
口号
代表人物
代表企业
特征
评价
军用
企业
自强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
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
近代工业的起步。存在弊端,制约发展。
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局
当时国内最大的官办军用企业
民用
企业
求富
李鸿章
开平煤矿
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分洋人之利,促进其他工业的发展。
【设问】从以上图片及表格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认识?洋务企业的性质是什么?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认识—只要求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并没有变革旧生产关系及封建制度,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国家的富强以民族独立为前提。
性质—都是近代企业;特点: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方式,所以我们把洋务运动看作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探索。
4、评价(1)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思想观念上一些地主阶级认识到西方的先进,开始改变夜郎自大的观念,从主张学习西方并付诸行动。
(2)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创办第一批近代企业,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运用现代化史观,应该充分肯定旨在维护清政府统治的洋务运动在客观上采用了机器生产,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过渡: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无疑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对中国早期现代化起了推动作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政府做出了洋务运动的决策,那么当时的民间在经济方面有什么反应或是改变呢?那就是:民间出现了兴建工厂的潮流,也就是咱们所说的民族工业的出现。
变动之四: 举步维艰 ——民族工业的出现及发展?
探究:19世纪70年代前后民族工业出现的历史条件有哪些?(结合短剧分析)出现在哪些地区?(通过地图展示出现地区)
历史条件:19世纪70年代前后,在外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企业的刺激与影响之下,一些官僚,大商业和买办创立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代表: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通过展示图片:大照电灯公司领取的“清政府商务部发的执照”及20世纪重庆商务总会的一副楹联分析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
?①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②设立商部,奖励工商③兴办实业的原因
?展示图片并材料,分析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
事例1:1893年,李福明设立机器磨坊生产面粉。京城官员见生意兴隆,存心勒索,经营惨淡。后花重金贿赂大官僚,有大人物撑腰,该厂很快就获得生机。
事例2: 1866年,方举赞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80年代因受外商排挤日趋衰落。1882年,李松云在上海创办了均昌铁厂,制造的小艇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船头悬挂着英国国旗,船尾悬挂着中国龙旗。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在夹缝中步履维艰。
(1)中国民族工业是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①外国资本在技术和资金方面的压制 ②封建势力的压迫 ③根本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总结归纳: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的(根本原因)。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自然经济逐渐瓦解,近代工业产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转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但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不管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没能让中国走上富强之路。那么中国的民族工业又将何去何从,如何发展呢?我们以后再来学习。
课件27张PPT。第10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课标要求: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江南制造总局1845年英国商人兴办的柯拜船坞张裕酿酒公司整体认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出现了哪些变动?
变动之一:鬼子来了——外商企业出现
变动之二:坚冰初融——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变动之三:昙花一现——洋务运动兴起
变动之四: 举步维艰 ——民族工业的出现及发展【变动之二】坚冰初融——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1853年马克思曾说过:“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解体一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1、暴力之后接踵而来的主要经济侵略方式是什么?
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结合教材P46第1、2段小字,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解体”?
(1)洋纱洋布的倾销,导致“纺”与“织”分离,“耕”与“织”分离,农业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2)农副产品大量出口,日趋商品化,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
探究:辨析: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就这么over了?
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在国内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侵略较早的沿海、沿江及交通、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解体快一些,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解体比较慢。阅读下列两段材料,分析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
材料一……自然经济终究因此而逐步走向分解,为资本主义因素的发生和发展让出了地盘。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五口通商后,江南地区的生丝主要用于外销,比内销数量大得多。外国资本利用通事、买办在江南大量搜购丝茧等农副产品,进行原材料贸易掠夺,“……与洋商交易,通语言者,谓之通事;在洋行服务者,谓之买办。”
——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为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2、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买办阶层兴起探究: 1、主要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2、表现纺织分离、耕织分离
自给减少——农产品商品化3、影响为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买办阶层兴起变动之二: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变动之三】昙花一现——洋务运动兴起
1、背景:2、目的:3、代表:4、内容军用企业、民用工业曾国藩 李鸿章等5、结果:以甲午战争的失败而宣告破产筹划海防、建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变动之三:洋务运动的兴起 内忧外患自强求富6、评价:局限:未能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积极:对中国早期的现代化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变动之四】举步维艰——民族工业的出现
和艰难发展
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短剧《张三创业》①父亲大人,洋人办厂日进斗金,我也要办厂!②儿呀,官府知道了要杀头的呀!③NO!官府也办厂了,我的技术就是那里学的!④那你办厂的人手哪里来呀!⑤农村不是有很多农民破产了吗?我这厂子一定能办好!1、民族工业的出现(1)出现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2)出现原因:1、民族工业的出现①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②外商企业的刺激
③洋务运动的诱导20世纪重庆商务总会的一副楹联 2、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1)原因
大照电灯公司领取的
“清政府商务部发的执照”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
1、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于1903年设立商部。
2、社会上兴起的实业救国的热潮。
3、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
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张謇国非富不强,
富非实业不张事例1:1893年,李福明设立机器磨坊生产面粉。京城官员见生意兴隆,存心勒索,经营惨淡。后花重金贿赂大官僚,有大人物撑腰,该厂很快就获得生机事例2: 1866年,方举赞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80年代因受外商排挤日趋衰落。1882年,李松云在上海创办了均昌铁厂,制造的小艇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船头悬挂着英国国旗,船尾悬挂着中国龙旗。封建政府欺压;被迫寻求本国官僚的庇护外资企业压制;不得不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探究: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处境:在夹缝中步履艰难民族工业 列 强封建势力反侵
反封革命性妥协性依赖外国
寻求庇护 压制 阻碍 19世纪70年代前后小农经济解体
外资企业的刺激
洋务企业的诱导上海发昌机器厂
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甲午战争后
清政府限制放松;
人民收回利权运动
实业救国思潮推动实业家涌现;
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企业数量增加、
投资增加
变动之四: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初步发展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工业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小结:1、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叶和生丝的出口量猛增,这一现象说明的实质性问题是(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
D.生产茶、丝获利多,并逐渐掌握自己命运B2、洋务运动之所以没有达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是因为( )
A.沿用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
B.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C.外国资本的挤压
D.没有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B3、毛泽东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毛泽东如此高度评价二人是因为他们( )
①都为中国工业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②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③都是民族资本家的杰出代表
④都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A4、19世纪末,桓台县苗世厚四兄弟在济南泺口经营粮食贸易,很快形成资金逾万的苗氏集团。这一时期苗氏集团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
C.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民国政府的鼓励与推动A敬请指教
谢谢《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评测练习
1.下表是我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一份开销清单,开具这份清单的人可能是
杂支清单(白银:两)
购大鱼雷艇等项
7434.8
购驾驶学生应习各种洋书
726.1
购后膛钢炮
965.8
北洋水师公费银
1576.6
A.林则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陈独秀
2.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的“解体”主要是指
A.外国商品垄断了中国市场 B.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
C.广大农民被迫与土地分离 D.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
3、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近代军事工业出现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D.近代民用工业出现
4.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化有①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加快②近代企业开始出 现③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④各地经济发展日趋平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最早出现在
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6、近代以来,上海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①材料一反映了中国经济出现了什么新变化?(4分)这一变化对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影响?(4分)
材料二 1866年,方举赞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三年后,仿洋商企业用车床生产,由一个手工锻铁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主要从事客运和漕运等运输业务。
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进一步的 变化。请依据材料二加以说明。(2分)
答案:
1-5 BBAAB
6.①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向中国倾销商品,并从中国掠夺原料。影响: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同时近代航运业开始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