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第五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明清之际,中国思想被禁锢在“八股”之中,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都以其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想给当时的思想界带来 了生气。
鸦片战争惊醒了一个古老民族的睡梦。世界在进步着,而这个“妄自尊大”的民族正在疾弱中承受着内忧外患。一些知识界人士开始发出激愤的呼声。
这是一个腐朽、骚乱的时代,一个寻求图强的时代,一个渴求新知的时代。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新风貌
(批判思想出现的背景)政治——专制统治腐朽,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发生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原)思想——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传入中国“异端”思想家李贽一、背景:1、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出现了陈腐习气2、商品经济冲击社会风尚,人们竞相逐利3、不少士人试图跳出“四书五经”的窠穴。二、李贽所谓“异端”思想1、鞭挞程朱理学,反对绝对权威“万世成宪,大半非圣人之言,并非万世之至论”;
“德礼政刑”2、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利益是“自然之性”,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3、利用阴阳理论从根本上否定“天理”,否定“三纲五常”,进而动摇“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人之是非,初无定质,人之是非,亦无定论”三、李贽思想的影响: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冲击迂腐的纲常名教,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经世致用思想一、背景:1、明朝末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何谓“经世致用”——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2、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3、提倡以史为鉴,提倡研究与结合现实,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二、经世致用的代表人物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经世致用的主要思想1、反对八股取士,主张为学应求真务实,关心国际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天下郡国利病书》“八股之害,甚于焚书”2、提出拯救时弊的主张“严以治吏,宽以养民”;“明主治吏,不治民”3、主张“工商皆本”“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三、影响: 实事求是,博学考据开考试学术之风,强调切实考察,反对空谈。立足现实,学以致用提高思想源泉。是国家和个人融合在一起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一、主张:1、认识到君主专制是诸多弊端根源“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供我一人之淫乐”2、区分“亡国”、“亡天下”的内涵“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
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亡国:改朝换代,
统治者政权的变更。
亡天下:民族、文化
的沦亡,关系到整个
民族的命运。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3、提出限制君权的设想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倡导言论自由 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三,批判君主专制的影响1、对君主专制的强烈冲击2、给后世民众深刻的启迪思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
波澜壮阔的景象?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食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1、关于李贽思想的评论,不正确的是( )
A、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B、否定宋明理学
C、批判三纲五常 D、否定君主专制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的主张,不包括( )
A、个性自由 B、经世致用
C、农工皆本 D、民主共和
3、明清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是( )
A、否定君主专制 B、批判宋明理学和八股取士
C、限制君权 D、经世致用
DDB4、关于明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影响的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有利于解放思想
B、农工商皆本思想的提出,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C、对君主专制造成了猛烈的冲击
D、直接推动了变革当时社会的实践
5、关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明清之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 )
A、都是从本质上否定君主专制 B、维护的阶级利益相同
C、产生的历史条件相同 D、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DD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谁的观点( )
A、顾炎武 B、黄宗羲 C、王夫之 D、李贽
7、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产生有关的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腐朽王朝的统治
c八股取士因循守旧 d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A、abcd B、adc C、acd D、abd
8、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核心思想是( )
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
C、反对迷信崇拜 D、抨击腐朽统治
AAC9、在李贽的思想体系中,世界的本原是( )
A、阴阳二气 B、道 C、理 D、天
10、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的两个概念,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 )
A、封建王朝的更替
B、外族入侵带来国家的危难
C、统治者不施行仁政,导致民不聊生
D、统治阶级内部纷争使得国家分裂
AB 童生经过县试,府试,院试及格者称为秀才,即可入学为生员。
科举考试的第二阶段是乡试。乡试规定三年一次,乡试取录后称为举人,即准备会试。
会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三阶段。会试亦三年一科。举人会试及格称为贡士,经过殿试及格始称进士。殿试算是皇帝亲自主持。进士一甲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称赐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八股取士神宗一次就赐给他的儿子福王田二百万亩;在太湖流域,十分之九的农民失去土地。封建政府的赋役剥削也越来越重。借口与后金作战、镇压农民起义,先后加派“辽饷”、 “剿饷”和“练饷”,三饷加派的总额超过明朝正赋的一倍以上。农民常常是倾家荡产,也交不完这些“皇粮国税”。
八 股 文 八股文是我国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又叫“制义”、“时文”、“八比文”。
??? 八股文的规则随时代不同小有变化,但大体上每篇要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部分组成。其中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各自要有两股两相比偶的文字,这就是八股文名称的由来。八股文的字数一般不超过七百字。
??? 八股文的命题取自《四书》、《五经》,行文要求“代圣贤立言”,就是只能用孔子或朱熹等人的口吻说话。解释《四书》只能依“朱注”,不许自由发挥。
八股文形式呆板,内容贫乏,束缚人们的思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八股文,改试策论。从此,这种通行四百多年的文体,终于寿终正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