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感受作者的心态变化,理解作者“向死而生”的心态,懂得“相由心生”之理。
2、解读母亲的内心世界,感受母亲的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性格和毫不张扬的母爱,领会母亲对我的人生的积极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关注景物描写,分析人物内心世界,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变化。
注重分析母亲的言行心理,领会到母亲对我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说说和日志)和大家看一条说说:“这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王小波)这是我们学校2011届师兄,21岁,这一年他有很多人生规划,要读36本书,刷250部电影,背完考研单词,找寻迷失多年的腹肌。21岁,多么美好的年纪。人生正大踏步向前,有无数梦想与渴望等你去实现。
可是,21岁的史铁生什么样子?(照片)
双腿残疾,他自己怎么描述这件事的?
“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哪个词应该重读?
他用了一个贬义词来形容曾经的自己,“狂妄”是什么样的生命状态啊?青春,热血,自由,洒脱,“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忽地”也是应该重读的,遭遇命运挫折的突然,打击的沉重都表达出来了。这是他此时内心状态的写照,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他的内心状态?
大家从课文中找一找,概括一下。
“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迷茫 彷徨
甚至“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想死
一个内心迷茫颓废甚至想死的人,来到了地坛这座古园,他眼中的地坛有着怎样的风景呢?(问题二呈现)
1、荒芜、破败、沧桑。 哪些词句描写出来的?
剥蚀、淡褪、坍圮——史铁生仿佛亲见亲历地坛的巨变。目睹它现在的残破荒芜,史铁生好像还看见了地坛的曾经——浮夸、炫耀、高大、辉煌,一如曾经的狂妄的自己。所以他说,在地坛沉静的光辉中,看见自己的身影——他与地坛是同命相怜的心意相通的朋友。
2、遭遇了同样的命运,史铁生的内心迷茫颓废,地坛的宫殿荒芜破败,然而地坛的风景却不仅仅于此。它还有怎样的风景?
请同学朗读文章的第五段风景描写部分,哪些句子你比较喜欢?
蜂儿: “一朵” “小雾” 你看到过吗?你观察它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瓢虫:“祈祷”—— 停下来,静止不动,自言自语,思考。 活得自在,悠然。
蝉蜕:“寂寞”,寂寞好像很大,史铁生好像比这个空屋还小。蝉已获得新生。
蚂蚁:特别像一个人,有思想,会思考,去行动。
露水:“轰然坠地”声响巨大,四周是有多么安静,才感觉露水是轰然坠地。
“万道金光”史铁生是有多小,才会感觉露珠是万道金光。
莫言说过,散文中的物首先是物,但其次又不是物,它可能还是人。
此刻的史铁生仿佛融入到了地坛这些细小的生命中,他的内心是宁静的,能够发现乐趣和生机。这是个值得人留恋和热爱的生之世界。所有卑微渺小脆弱的生命都活得自得其乐。于是史铁生在地坛的丛林深处想明白了生与死: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有一个节日必然到来,你只需用欢欣的心情期待它的到来就好。
3、于是他开始思索“怎么活”,十五年间,他还是总得到那古园去,在这长久的时间,地坛的风景又是怎样的?
坎坷 灿烂
雨燕 高歌
古柏 镇静
落叶 坦然
地坛的风景似乎一直在变,但地坛的风景其实从未变过,变的是什么?所谓“境由心生”。是我的内心状态。
每一处景物的描写都带人了史铁生的心境,史铁生笔下地坛的风景从破败荒芜到充满生机再到寂静灿烂,折射出的是史铁生的十五年心路历程,从迷茫想死到重新有了活下去的用去再到坦然面对苦难与厄运。
对于史铁生来说,是“向死而生”。所以他自己说“一个只想(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也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坏运更利于你去创造精彩的过程。于是绝境溃败了,它必然溃败。”(史铁生?《灵魂的事》)
我与地坛啊,我就是一座地坛,地坛就是另一个我啊,所以我总是到地坛来。还有谁总是到地坛来 ,母亲。我承受了命运的苦难,这苦难对母亲来说是什么啊?
是加倍的苦难。为什么?
她疼爱理解儿子,而当时的儿子沉浸在自己的不幸中,并不疼爱理解母亲。母亲承受着我的痛苦和一个母亲的那份痛苦惊恐和苦难。
母亲面对这份苦难是怎样的状态,心态?
她怎么想的,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朗读“母亲就来找我”后面的文字,思考为什么母亲来找我却不想让我发觉。
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她用坚忍的意志面对艰难的命运,把毫不张扬的爱给予儿子。这个儿子选择了如何活下去——写作,为了让母亲骄傲。
这苦难的母亲的爱,是我面对厄运的力量,我勇敢坚强地在这世上活下去——因爱而生。
五 、课堂小结
史铁生的成就:
史铁生——2002年度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授奖词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在内心痛苦的挣扎里,是地坛公园和母亲给了他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勇气和力量,在他心里,虽然母亲去世了但母亲的爱如地坛的落日一样永恒,地坛是母亲过世后的史铁生另一位母亲,她以自己的沧桑博大包容他,陪着他逐渐走出心结走向新生,成为后人眼中的“轮椅上的硬汉作家”——史铁生。
最后,我想给大家说三句话:
如果你有一颗发现快乐和美好的心,去看这个世界,你就能拥有一个爱你接纳你的世界。(境由心生)
如果你用一颗勇敢的心,去面对命运的无常,你就可以拥有坦然宁静的生活。(向死而生)
如果你有或者曾经有一份坚忍而毫不张扬的母爱,你在这世上便永远不会孤独。 (因爱而生)
六、作业:自读《我与地坛》全文 阅读《病隙碎笔》,跟随史铁生思考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
七、板书设计
地坛 —— 破败 生机 灿烂
“我” 迷茫 勇气 坦然 史铁生
母亲 —— 艰难 坚忍 毫不张扬
课件22张PPT。
高一语文 山东人民出版社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史铁生史铁生 21岁!双腿残疾内心是怎样的状态? 史铁生来到了地坛,他眼中的地坛有着什么样的风景呢?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一个只想(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也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坏运更利于你去创造精彩的过程。于是绝境溃败了,它必然溃败。 —史铁生?《灵魂的事》 儿子的苦难对于母亲来说是什么? 母亲又是如何面对的? 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时光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史铁生——2002年度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授奖词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如果你用一颗发现快乐美好的心,去看这个世界,你就能拥有一个爱你接纳你的世界。
如果你用一颗勇敢的心,面对命运的无常,你就可以拥有坦然宁静的生活。
如果你有一份坚忍而毫不张扬的母爱,你在这世上便永远不会孤独。作业:自读《我与地坛》全文 阅读《病隙碎笔》,跟随史铁生思考生 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作者生平 史铁生,中国现代作家。
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
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
1974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作者生平
1996年11月,《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
《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获得《作家报》1996年十佳小说奖
1997年当选北京作协副主席
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
也许下次到北京去见史铁生,我也要坐个轮椅了。我们将讨论轮椅的牌子,谈论足球的伟大,言说一些好笑的事情。我可以负责地说,本人即便已经坐上轮椅,依然可以春心荡漾,可以不依不饶,可以尖酸刻薄。当然,更可以在一个个深夜,摆放好自己,默读史铁生的文字,感受生的气息。
陈村《去找史铁生》作者生平 作者作品 1.主要作品
小说:《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
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有关庙的回忆》《秋天的怀念》《姻缘》等
文论:《理想的当代文学批评答自己问(上)、(下)》《写作四谈》等课文讲解 3.相关评论
我喜欢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纯正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陈村 延伸阅读 6.史铁生语录
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
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因而破碎成片断。
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
在奥运口号“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应该再加上“更美”。
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延伸阅读
“使一个人愿意活着比使一个人活着重要得多,也有效得多……”
人生最根本的两种面对,无非生与死。对于生,我从基督精神中受益;对于死,我也相信佛说。通常所谓的死,不过是指某一生理现象的中断,但其实,宇宙间无限的消息并不因此而有丝毫减损,所以,死,必牵系着对整个宇宙之奥秘的思悟。对此,佛说常让我惊佩。顿悟是智者的专利,愚顽如我者只好倚重一个渐字。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1.胡河清:《史铁生论》,《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3期
2.史铁生:《宿命与反抗》,《理论与创作》,1997年第2期
3.史铁生:《记忆与印象》,北京出版社,2006
4.《史铁生作品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5.史铁生:《在家者说——鲁迅文学奖散文获奖者丛书》,河南文艺出版社,2006评测练习
阅读下面散文,回答1-7题。(18分)
想念地坛(节选) 史铁生???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宁静。???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 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了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出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扣问,写作出发的地方即生命固有的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 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 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权,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我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 ???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现在我看虚空中便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经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1.第三段末为什么说“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2分)??? 2.作者为什么能“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2分)??? 3.作者认为“写作”应该“寻的是什么根”?(3分)??? 4.文中提到“比赛、擂台、排行榜”作用是什么?(3分)??? 5.统观全文,地坛的“安静”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6.结尾处“地坛在我”一句的含义是什么?(3分)??? 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3分)( )??? A.地坛里没有人世间的喧嚣,却不乏大自然四季的歌咏,作者喜爱的正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安静。??? B.作者不幸致残,心中十分苦闷,“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一句,是作者从心底发出的对生活的质问。??? C.地坛是作者在痛苦的思索后走向“安静”的地方,是作者写作道路上的一次零度,因此作者想念地坛。??? D.“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此句句式整齐,简洁有力,对虚假的不正当竞争给予了批判。??? E.地坛在作者心中已成为一种象征,作者想念地坛,实际上是对一种远离尘嚣的精神境界的想念。
? ?
答案:
1. 因为地坛里也有此起彼伏不间断的声音,地坛安静并非无声。在这里反思的仍是世间的问题。??? 2.经过对命运、生命、死亡反复痛苦的思索,心灵获得了解脱(“想顺其自然”或“明白了生命的真谛”也可)??? 3.生命的意义,心灵的困惑。??? 4.批评现实中文学界争名夺利的喧嚣;表明倡导“安静”、回归“零度”的重要,增强文章的现实性(或针对性)??? 5.远离喧嚣(“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亦可);不与世隔离;恒久而辽阔;放弃荣华,漠视恭维与强权。??? 6.以往地坛所代表的那种“安静”已扎根在我心中。地坛是作者在痛苦的思索后走向“安静”的地方,是作者写作道路上的一次零度,因此作者思念地坛。地坛在作者心中已成为一种象征,作者想念地坛,实际上是对一种远离尘嚣的精神境界的想念。??? 7.CE(A项从全文看作者喜爱的不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安静”,而是一种超越了现实功利的安静,所以结尾才说“地坛在我”,B项说那句话是“对生活的质问”,不对;下文“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及其下面一段中的一连串扣问表明,这句话应是对自己命运的叩问,D项说引号里的话是“对虚假的不正当竞争给予了批判”,不对,它批评的是世人追逐强权和豪华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