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等几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2019.1
本试卷命题范围:必修①~必修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小说陈言
汪曾祺
抓住特点
杨慎《升庵诗话》卷四《劣唐诗》:“学诗者动辄言唐诗,便以为好,不思唐人有极恶劣者。”他举了一些劣诗,如“莫将闲话当闲话,往往事从闲话生”,这真是“下净优人口中语”。但他又举“水牛浮鼻渡,沙鸟点头行”,以为这也是劣诗,我却未敢同意。水牛浮鼻而渡,这是江南水乡随时可见到的景象,许多画家都画过。但是写在诗里却是唯一的一次。“沙鸟点头行”尤为观察入微。这一定不是野鸭子那样的水鸟,水鸟走起来是一摇一摆的。这是长腿的沙鸟。只有长腿鸟“行”起来才是一步一点头。这不是劣诗。这也许不算好诗,但是是很好的小说语言,因为一下子抓住了特点。
写景、状物,都应该抓住特点。写人尤当如此。宋朝有一个皇帝,要接见一个从外省调进京的官,他怕自己认不出这个官,问一个大臣,这个官长得什么模样。大臣回答:“这个人很好认,他长着个‘西’字脸。”第二天接见,皇帝一直忍不住笑。一个人长着一个“西”字脸是很好笑的。
我们不但可以想见此人的脸型,还仿佛看见他的眉眼。这位大臣很能抓住人的特点。鲁迅写高老夫子的步态,“像木匠牵着的钻子,一扇一扇地直走”,此公形象,如在目前。因为有特点。
虚构
小说就是虚构。
纪晓岚对蒲松龄《聊斋》多虚构很不以为然:
“小说既述见闻,即属叙事,不比戏场关目,随意装点……今燕昵之词,蝶狎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使出自言,似无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何从而见闻,又所未解也。”
这位纪文达公真是一个迂夫子。他以为小说都得是纪实,不能“装点”。照他的看法,“燕昵之词”“蝶狎之态”都不能有。如果把这些全去掉,《聊斋》还有什么呢?
不但小说,就是历史,也不能事事有据。《史记》写陈涉称王后,乡人入宫去见他,惊叹道:
“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写得很生动。但是,司马迁从何处听来?项羽要烹了刘邦的老爹,刘邦答话:“我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刘邦的无赖嘴脸如画。但是我颇怀疑,这是历史还是小说?历来的史家都反对历史里有小说家言,正足以说明这是很难避免的。因为修史的史臣都是文学家,他们是本能地要求把文章写得生动一些的。历史材料总不会那样齐全,凡有缺漏处,史臣总要加以补充。补充,即有虚构,有想象。
但是,虚构要有生活根据,要合乎情理。嘉庆二十三年,涪陵冯镇峦远村民《读(聊斋)杂说》云:
“说谎亦须说得圆,此即性情伦次之谓也。试观《聊斋》说鬼狐,即以人事之伦次,百物之性情说之。说得极圆,不出情理之外;说来极巧,恰在人人意愿之中。虽其间亦有意为补接,凭空捏造处,亦有大段吃力处,然却喜其不甚露痕迹牵强之形,故所以能令人人首肯也。”
这说得不错。虚构即说谎,但要说得圆。
《阿Q正传》整个儿是虚构的。但是阿Q有原型。阿Q在被判刑的供状上画了一个圆圈,竭力想画得圆,这情节于可笑中令人深深悲痛。竭力想把图画得圆,这当然是虚构,是鲁迅的想象。但是不识字的愚民不会在一切需要画押的文书上画押,只能画一个圆圈(或画一个“十”字)
却是千真万确的。这一点,不是任意虚构。因此,真实。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小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在刻画人物时,需要抓住人物的特点,这样才能形象鲜明。
B.小说在写景、状物时,要注意抓住景和物的主要特征。
C.小说不是纪实,需要有虚构,有想象,才能更生动。
D.小说的虚构要有生活依据,要合乎情理,即要能自圆其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大臣说那个进京官员是“西”字脸,鲁迅写高老夫子的步态,都紧紧抓住了人物的特征,因此能将人物的形象勾画得如在目前。
B.历史要求纪实,历来的史家都反对历史里有小说家言。但历史材料总不会那样齐全,凡有缺漏处,史臣也会借想象加以补充。
C.乡人人宫见陈涉的惊叹、刘邦回复项羽的话语都很生动,很像小说的语言,而且含有虚构的成分,故而有损于《史记》的真实。
D.阿Q这个人物是虚构的,阿Q竭力想在供状上把圈画圆这一情节也是对真实生活的概括,因而阿Q这一人物形象显得真实可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慎告诫学诗者不要以为唐诗都是好的,唐诗也有极恶劣者,比如“莫将闲话当闲话,往往事从闲话生”。
B.杨慎认为“水牛浮鼻渡,沙鸟点头行”也是劣诗,是“下净优人口中语”。汪曾祺认为这两句诗观察人微,是好诗。
C.纪晓岚对《聊斋》颇不以为然,认为《聊斋》的“燕昵之词”“媒狎之态”无论是出白鬼怪还是蒲松龄之口,都不合情理。
D.涪陵冯镇峦远村氏认为《聊斋》的虚构不出情理之外,恰恰在情理之中,并能不甚露痕迹或牵强附会,因而能令人首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红孩儿
陈国凡
①兵荒马乱之时,山高林密之地,县市交界之处,常有盗匪出没。婺州的尖峰山就是这样一去处。不知打何时起,有盗匪啸聚尖峰山,打家劫舍。官府动了不少心思进行围剿,却终究奈何不得,盗匪便势力日壮,气焰愈狂。
②匪首人称红孩儿。因他极喜《西游记》里的红孩儿,人小鬼大,武艺高强,便以其名自称。有关他因何沦入匪道的,倒有一说。
③红孩儿的父亲本是婺城一张姓大员外,因老来得子,极宠红孩儿,视为宝贝疙瘩,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中怕掉了,对其百依百顺,一大家子人终日围着红孩儿转,欢笑不断,却不料大祸临头。
④红孩儿突然失踪,家人正哭爹喊娘四处寻找,却收到了尖峰山匪首陈麻子的绑票,限张员外三日之内凑齐三千两白银,否则撕票。真是祸从天降,张员外急火攻心,身体本有大恙,竟一命呜呼了。张家群龙无首,各路冤家、债主趁机上门惹事、讨债。原来张家空有架子,平素结怨甚多,外债甚大。张家顿时乱作一团,只好以家财抵债,却再无赎回红孩儿的余钱。
⑤真是背到家了,奶奶的!陈麻子气急败坏,本想杀了红孩儿泄愤,却见襁褓中的红孩儿肥嘟嘟的,极爱笑,很可爱,加之没有子嗣,陈麻子动了恻隐之心,想把红孩儿当亲生骨肉,好生抚养。不想红孩儿日夜啼哭,陈麻子只好把红孩儿的母亲接到山寨。当然,事先约法三章,断不能告知红孩儿身世,否则,母子性命不保。自此,红孩儿在尖峰山茁壮成长,且练就一身武艺。
⑥春去秋来,陈麻子病逝。临死前立下遗嘱,要军师全力辅佐红孩儿。
⑦红孩儿遂成了匪首,时年16岁。
⑧红孩儿虽年幼,却聪明过人,悟性极高,山寨很快走上正轨,漂亮地干了几票后,红孩儿一下子树立了威信,连老军师也对其服服帖帖,恭恭敬敬。两年后,老军师过世,红孩儿愈发成熟,完全能独当一面了。
⑨红孩儿干票有其特色。
⑩其一,不打家劫舍,就专干绑票。绑票不寻老人,不要姑娘,专绑孩子。专绑孩子,也不是随便一见孩子就绑票,他会细细寻觅,专对那些自幼被过分溺爱的纨绔子弟下手。这些富贵、官宦之家不差钱,舍得下血本赎回。
(11)其二,红孩儿干票从不害人性命。被绑上山的一干人等,若遇到家变等缘由,不能被赎回,留或不留,悉听尊便。留,欢迎;不留,则即刻送其下山,还给予盘缠和生活开销。
(12)其三,劫富济贫,对百姓秋毫无犯。红孩儿还说服家境特别困难的百姓子弟上山抚养,传授武艺、识文断字,一样不少。几年下来,贫穷子弟能文能武,还不用受山下官商的欺凌,故极少有想下山的。
(13)百姓皆称善。富人、官府却恨之入骨,曾多次联合进剿,均大败而还。尖峰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防御工事环环相扣,戒备到位,处处设防。若非智取,实难攻陷。
(14)母亲归天,红孩儿是个大孝子,决定接下来的几天,山寨要隆重举办后事。官商清楚,这是剿灭红孩儿的绝好时机。
(15)果然,夜深的山寨疏于防范,被官兵攻破,红孩儿不幸被生擒。
(16)毕竟还是孩子啊,不够老练。婺州知府很是得意。
(17)大堂问审,红孩儿不卑不亢,侃侃而谈。
(18)“我只是将世上的不义之财,还之于民。我何时杀人越货,危害一方?我何罪之有?”
(19)官老爷们被问得哑口无言,虚汗淋漓,只好暂停问审,将红孩儿收押牢房。
(20)不日,皇帝大赦天下。婺城知府顺应民意,释放了红孩儿,但不许再回尖峰山。知府承诺不滥杀无辜,澄清吏治,改善民生,努力开拓婺州新局面。
(21)那几年,婺州官不逼,民不反,太平无事。
(22)故事还没完呢。
(23)婺州知府将升迁,临行前再三嘱咐红孩儿:“今后若实在难以活命,就再上尖峰山吧。”
(24)“为何?”红孩儿大为不解。
(25)知府没答,摇摇头叹口气,一拂袖,走了。
(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涵盖的事件很多,所以只能通过以概述为主来加快情节发展的节奏。
B.小说按照这样的情节展开:红孩儿被绑票,红孩儿被收养,红孩儿成匪首,红孩儿被收押,红孩儿被释放。所以红孩儿既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也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C.红孩儿成为匪首后,专对那些白幼被过分溺爱的纨绔子弟下手,是因为他自己就是从小被过分溺爱而被陈麻子绑票的。
D.知府还算是个不错的官员。他在攻破山寨擒获红孩儿后,并未使用酷刑;后因皇帝大赦,知府又顺应民意,释放了红孩儿;知府升迁时,他还不忘提醒红孩儿。
5.请简要概括红孩儿的性格特征。(6分)
6.有人认为“小说到⑨自然段主题已经很明了了,③自然段到⑤自然段完全可以删去”,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药是我国的民族瑰宝。
随着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加、健康观念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相较于毒副作用相对较大的化学药,中成药以其源于天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医药学优势日益凸显,中医药服务发展迅猛。
目前,中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系统的现代经济产业之一。
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中药流通业构成了完整的经济产业链。我国每年向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大量的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随着我国药品监督管理的逐渐规范,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良好,进入较为平稳的发挥阶段,销售收入由2011年的3318. 72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6223. 92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7. 02%。
(摘编自2017年1月16日中国报告网,有删改)
附图
材料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已超200亿美元,而作为中药起源地的中国,却无与之相称的国际地位。2012年在中药出口品种中,中药提取物出口额仅为11.3亿美元,占中药出口额的48. 5%。中药材和饮片的出口额为7亿美元,仅占中药出口额的33%。
(摘自2013年11月20日中国经济网,有删改)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国外屡遭抢注。据统计,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专利。中医药如今成了发达国家的“摇钱树”,“老祖宗的宝贝”沦为人家碗里的“肥肉”,难道不该警醒吗?
中医无国界,技术有归属。中医药扬帆起航,走出国门,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必须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筑牢“防火墙”,烙上“中国印”,让中医药这座宝库永远姓“中”。
(摘自2016年8月1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四:
2017年初,浑身布满穴位的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世卫总部亮相,而早在2011年,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发表了中药治疗“甲流”的临床研究成果,这两件事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标志事件。
在西医看来属“不治之症”,中医依然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中医彰显了其独特的优势,可以解决一些西医无法解决的难题。
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中医药目前已遍及183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建立的中医药中心已有10个。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数据不包括中国)中医药团体有1200多个,目前受过专业培训的中医针灸师有50多万名。
(摘自2017年2月1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成药以源于天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而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
B.材料一显示我国中成药丁业呈良性发展态势,目前发展较为平稳,销售额稳步提升。
C.材料三显示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海外屡遭抢注,中医药发展受到重创。
D.中医可以解决一些在西医看来是“不治之症”的医学难题,这彰显了中医的独特优势。
8.下列针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显示作为中药起源地的中国,并不具备与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已超200亿美元这一数据相称的国际地位。
B.材料三认为中医无国界,技术有归属。我国必须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夺回已经丢掉的国际话语权。
C.材料四指出了中药治疗“甲流”的成果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发表和针灸铜人在世卫总部亮相的意义,这两件事标志着中医备受世界推崇。
D.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都引用了精确数据,客观反映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情况,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牲,也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9.我们该如何保护中医的知识产权?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建议。(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寻拜监察御史。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又言台察四事,帝皆喜纳之。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五年,丁母忧。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未几,无遗事。时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日:“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省臣从之。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十七年,升中书左丞。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
(节选自《元史·成遵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人为国子生
B.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人为国子生
C.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人为国子生
D.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人为国子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B.改元,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建元”。
C.擢,提升官职。古代官职的升降用很多词语来表示。文中涉及升职的词有“授”“拜”
“升”,涉及到降职的有“迁”。
D.丁忧也称“丁艰”,在古代指遭逢父亲母亲的丧事,“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遵聪明勤奋,学有所成。他白幼聪敏颖悟,虽家贫仍勤学不辍,二十能写文章。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怕不懂科举考试的规则而担忧,后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
B.成遵勤讦时弊,招致嫉恨。一年间成遵议论时事以及举发弹劾了七十多项,全是指责批评当时社会的弊端,触犯了执政大臣的利益,招致他们的嫉恨。因此,成遵被外调到陕西,到陕西行省任员外郎。
C.成遵精于断案,公正无私。他任中书右司郎中时,和同僚们查办几百起刑部长期不能决断的案件,很短时间就全部结案。对那些隐瞒罪行而买到官的人坚决追回敕命,并将有罪之人不能授予官职写成法令。
D.成遵擅长组织,保城平安。他任武昌路总管时,代理行省事务,一人负责武昌城的防务。
贼寇来袭时他组织百姓,号令严明,赏罚分明,江上贼寇始终未敢靠岸,武昌城得以安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5分)
(2)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发昌平岛①
沈俭期
解缆春风后,呜榔②晓涨前。
阳乌出海树,云雁下江烟。
积气冲长岛,浮光溢大川。
不能怀魏阙③,心赏独泠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在广西境内取道海上前往贬所途中。②鸣榔,击打船桨,指船出发。③魏阙,代指朝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的“鸣”字点出题目中的“早发”二字。在春风吹拂的早晨,诗人乘坐的船儿解开缆绳,扬帆出海,使人感到一种明丽的景象。
B.颔联中的“阳乌”即指太阳,以传说日中有三足乌而得名。颈联中的“积气”即指天。
C.颈联中的“冲”字写出了长岛上雾气蒸腾、直冲云霄的气势;“溢”字写出了水面上波光粼粼、水天相接的阔大场景。
D.作者虽为宫廷诗人,但是这首诗在形式上已经摆脱了浮华艳丽的弊病,给人以清新明丽的感受。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是如何表达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l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l)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
(3)韩愈在《师说》指出“ , ” ,认为向他人学习不必在意对方的年龄大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近几年我国话剧市场爆款频频,一票难求,出现了提前16小时排队、数百米购票长龙、各种露营器材齐上阵的抢票现象。为文化排队日益成为常态。
化解一票难求的尴尬,一味增加场次并不现实。毕竟,观看者数不胜数,而老戏骨精力有限,经典数目也有限。从长远来看,戏台上不能只有《茶馆》和《雷雨》,( ),用匠心浇灌更多的重量级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工业品不同,文化产品的供给侧改革不能毕其功于一朝一夕。经典化的过程、演员的成长,与喝茶一样得慢慢“泡”。这就需要观众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理解,不放过佳作的成熟老到,也不妨看看新作的 ,说不定你我当下相遇的,就是未来的经典。
另一方面,经典作品已是难得的文化名片,也可以进行多侧面的开掘,既丰富经典的表达,也丰富公众的生活。一部《茶馆》,焦菊隐导演版珠玉在前,曲剧版唱出了 的京味儿,四川话版则别有一番“摆龙门阵”的江湖烟火,虽然都是茶馆掌柜王-不同的演绎调教出不同的滋味,也挖掘出作品的深度。而与之相关的回忆著作、纪念商品 ,就连剧中一碗烂肉面,也被商家复原出来作为招牌。它们共同打开了作品的广度。而观众 ,关注剧中演员的其他作品,不也算是一部戏带动起来的“周边产品”吗?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即使都是茶馆掌柜王利发,不同的演绎调和出不同的滋味,也挖掘出作品的深度
B.虽然都是茶馆掌柜王利发,不同的演绎调和出不同的滋味,也挖掘出作品的深度
C.虽然都是茶馆掌柜王利发,不同的演绎调教出不同的滋味,也挖掘出作品的深度
D.即使都是茶馆掌柜王利发,不同的演绎调教出不同的滋味,也开掘出作品的深度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莫扎特和贝多芬,音乐会不能不听
B.莫扎特和贝多芬,音乐会不能只听
C.音乐会不能不听莫扎特和贝多芬
D.音乐会不能只听莫扎特和贝多芬
19.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崭露头角 琅琅上口 屡见不鲜 因乌及屋B.脱颖而出 琅琅上口层出不穷因乌及屋C.崭露头角 抑扬顿挫层出不穷爱屋及乌D.脱颖而出 抑扬顿挫屡见不鲜爱屋及乌20.下面是一封感谢信,其中有五处表达不符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来并作修改。(5分)
××中学领导:
①我的女儿在去年的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左腿,使她成为残疾姑娘。②一年多来,老师和同学们无微不致的关心她,给她补课,替她交作业。③尤其是班主任董老师给她送来的“身残志坚”的条幅,成了激励她奋斗的座右铭。④老师和同学们关心残疾人.助人为乐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⑤在大家的鼓励和帮助下,我的女儿战胜了伤残,如今已能拄着拐杖走路了。⑥她加倍努力地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⑦我们全家向董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请学校领导给予表扬。此致敬礼学生家长 胡××
21.下面是某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位爸爸百忙之中抽空去观看了孩子班级的戏剧表演,却发现自己的儿子扮演了一块没有一句台词、一动不动的“大石头”。爸爸中途离场,并给老师发去短信:凭什么让我的孩子演一块默默无闻的石头?老师告诉孩子的爸爸,这是孩子自己的选择。这位爸爸还是难以理解:为何老师不给孩子换个角色?既然能自由选择,孩子为什么不选个好点的角色?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虚构、想象能让小说更生动,但不能说“需要有虚构,有想象,才能更生动”。)
2.C(文巾没有说司马迁对这两个情节的补充损害了《史记》的真实性,相反,作者也赞同史书可以有适当的想象。)
3.B(汪曾祺认为“水牛浮鼻渡,沙鸟点头行”,不是劣诗,或许也不算是好诗,但是是很好的小说语言。)4.C(C项原因错,原因是富贵、官宦之家不差钱,舍得下血本赎回。)
5.①聪颖过人。②坚持原则。③不够老练。④不卑不亢。(每点2分,答任3点即可,酌情给分)
6.不能删去。⑧自然段到⑤自然段有以下作用:①审美意蕴上,充满了含蓄美。知府没答,显得高深莫测,而他的动作、神态给人留下了审美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②人物形象上,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知府费尽心机收擒了红孩儿,在皇帝大赦时释放了他,知府将升迁时义再三叮嘱,而叮嘱的原因却秘而不宣,这显示iLH知府老练的一面;同时与红孩儿的不够老练形成鲜明的对比。③思想内容上,升华了小说主题。小说通过叙写红孩儿被擒被放的经历,揭示了“官逼民反、官不逼民不反”的主题,但知府知而不言,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使主题更加深刻。(每点2分,如果回答“可以删去”,言之成理也可。)
7.C(C项,“中医药发展受到重创”无巾生有。)
8.A(B项,“已经丢掉的国际话语权”错,原文强调中医药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并非说国际话语权已经丢失。
C项,“中医备受世界推崇”无巾生有。D项,“都引用了精确数据”错,材料四有些数据是“据不完全统计”而得出的。)
9.①增强法律意识,做好秘方保密T作。②利用相关法律,积极保护知识产权。(每点3分,酌情给分)
lO.D(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人为国子生。)ll. C(“授”和“拜”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不表示官职升迁。)12. A(“怕不懂科举考试的规则而担忧”错,应该是“怕作文不合规范格式而担忧”。)13.(1)(成遵)议论时事以及举发弹劾的共七十多项,全是指责抨击当时社会的弊端,执政的大臣因此憎恨他。
(“言事”“劾”“讦”“恶”各1分,句意1分)
(2)卖官鬻爵,已经不是盛世该有的制度,何况又把官职卖给奸淫之人,还将用什么来治理天下?(“盛典”
“况”“以”各1分,倒装、句意各1分)
14. A(A.首联中的“晓”字点出题目中的“早发“二字。)15.①二三两联通过写海景之壮美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②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虽然被贬但依然心怀朝廷的忠君爱国之情;③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自己被贬的痛楚之情。(每点2分)
16.(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7. B(A项,“即使”关联词使用不当。C项,“调教滋味”搭配不当。D项,“即使”关联词使用不当,“开掘深度”
搭配不当。)18.D19. C(崭露头角: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本领全部露出;琅琅上口: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抑扬顿挫:指声音高低曲折,十分和谐。多用于形容悦耳的声音;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强调多次出现但是让人感到并不稀奇。层出不穷:意指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因乌及屋:因某一事物而兼及其它有关事物。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20.(1)删去“使她”。(2)“无微不致”改为“无微不至”。(3)⑤句放在④句之前。(4)“此致”另起一行空两格。
(5)落款没有写日期。(每点1分)
21.本次“巾华文化体验”,计划开设旗袍、围棋、国画三个讲座,并开展三项活动:利用体育课体验太极拳,利用手T课体现中国结和剪纸艺术,年终举行太极拳表演和作品展示。(6分,酌情给分)
22.【写作指导】材料巾父亲对儿子选择演一动不动、一句台词也没有的石头这个角色不满意,并且认为老师应该给儿子换个角色。这个材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立意。从孩子选择演石头的角度立意:给孩子选择的自由;尊重孩子的自由选择。从父亲的角度立意:不要把成人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自由选择也应该接受引导,接受约束;“好”的标准是什么。从老师的角度立意:尊重是最好的教育。从石头的角度立意:甘做绿叶陪衬红花;默默无闻也是付出。(其他合理立意也可)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成遵是南阳穰县人。幼年聪敏颖悟,每日读书记忆数千言。家境贫寒,但成遵勤奋刻苦,不废弃学业。二十岁能作文章。当时南阳地方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成遵准备考科举,因为怕作文不合规范格式而担忧。
正好杨惠刚考中进士,来做穰县县尹,成遵于是抄录自己作的几十篇文章去拜见杨惠,杨惠看后非常高兴。成遵来到京师后,跟从夏镇学习,于是进入(国子监)做国子生。元统元年,成遵考中进士,授翰林国史馆编修官。
至正元年,提升为太常博士。不久授任监察御史。随从(顺帝)到上京,用封章上奏,说天子应当注意日常生活,节制嗜好欲望,以保重圣体,圣体安康那么国家就安定了。言论非常急切,顺帝为之动容并称好。又奏言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顺帝都高兴地接受了。这一年,成遵议论时事以及举发弹劾的共七十多项,全是指责抨击当时社会的弊端,执政的大臣因此憎恨他。三年,由刑部员外郎出任陕西行省员外郎。至正五年,为母亲服丧。
至正十年,改任中书右司郎中。当时刑部长期查办而不能断决的案件积有数百起,成遵与同僚们分别审阅,共同议论这些案情的轻重,分别判处相应的罪名。没过多久,就没有遗留的案件了。当时有命令交纳粮食入官府可以补授官职,有人隐瞒了自己的奸恶罪行而通过交纳粮食获得七品杂流官,被仇家告发。官府议论交纳粮食补授官职的法令,并没有犯罪不授予的条文,成遵说:“卖官鬻爵,已经不是盛世该有的制度,何况又把官职卖给奸淫之人,还将用什么来治理天下?一定要追回给他的救命,退还他的粮食,并将此写成法令,才行。”中书省官员听从了这一建议。至正十四年,调任武昌路总管。正逢行省官员率军出征,成遵代理行省事务,当时行省和武昌衙署中,只有成遵一人负责。于是他远设哨所,关闭城门,征发百姓当兵,得到五千多人,设置四个万夫长,分配防守四面的城门,因此防御准备得很周到,号令严肃,赏罚分明得当。贼寇战船在长江中往来游弋,但始终不敢近岸,武昌城赖此得以安宁。至正十七年,升任中书左丞。当时,太平任丞相,因为处理事情触犯了皇太子,皇太子对他极为憎恨,认为成遵和参知政事赵中都是太平的党羽。至正十九年,当权者秉承皇太子暗示的意思,唆使邓子初等人诬告成遵与参知政事赵中等六人都接受了赃物,皇太子命御史台等部门官员共同审讯他们,罗织罪名进行结案,成遵等人最终都被杖责而死,朝廷内外都为他们感到冤屈。至正二十四年,御史台官员辨明成遵等人全都是被诬陷,皇上下诏并发还原来授予他们的委任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