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 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 练习7 课件(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语文 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 练习7 课件(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09 20:3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练习 7 一天,小芳爷爷的老朋友从海外归来,爷爷高兴极了,紧紧握住客人的手说:“有朋自有远方来,不亦乐乎!”你知道爷爷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出自哪里?出自孔子《论语》下面几句都是孔子的名言。谁知道意思,就先给大家说说,然后背一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要经常复习,那样能够温故而知新。
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
  (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重点字词解释:
  
  女(rǔ):通“汝”人称代词,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学习要本着求实的态度,不能不懂装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求学的路上,我们要谦虚,因为每个人都有他们的优点,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三:虚词,泛指多
  焉:兼词“与之”,在那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感到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示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迷惑而无所得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已有的知识,从中可以得到新的理解,那么这样的人就可以去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故:旧的知识。
  而:连词,表顺承,从而。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间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法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法,就不再教他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注释】
  (1)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2)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3)隅:音yú,角落。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指出了启发的时机,即非得学生“愤”和“悱”的时候才对他进行“启”和“发”。只有当学生对问题心里急于弄清而又无从着手,嘴里想说而又无从谈起的时候,教师才能对他进行启发,解开关键点。 学而不厌  苦心孤诣  闻过则喜  见贤思齐  有教无类  不偏不倚
诲人不倦  乐此不疲  托物言志  喻之以理  逝者如斯  川流不息学而不厌:
【解释】: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示例】:对自己,“~”,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毛泽东
【近义词】:手不释卷、虚心好学 【反义词】:骄傲自满、好为人师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苦心孤诣:kǔ xīn gū yì
【解释】: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 【示例】:~地运动着做了一次大总统,后来被人赶跑了,跑向天津。 ◎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 【近义词】:费尽心机、苦心经营 【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状语;含褒义闻过则喜:
【解释】:过:过失;则:就。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见贤思齐: 【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近义词】:力争上游、取法乎上、见德思齐 【反义词】:见利忘义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追求进步有教无类:yǒu jiào wú lèi 【解释】: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示例】: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 ◎朱自清
【语法】:紧缩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含褒义不偏不倚:bù piān bù yǐ
【解释】:倚:偏。不偏向任何一方。表示中立或公正。 【示例】:只要办理得人,~,合乎中庸,一以国粹为归宿,那是决无流弊的。 ◎鲁迅
【近义词】:公正无私、一视同仁、中庸之道 【反义词】:畸轻畸重、厚此薄彼、偏听偏信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表示公正、中立 诲人不倦:huì rén bù juàn 【解释】: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示例】:圣人说:“~”,你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的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近义词】:谆谆教导、不厌其烦、循循善诱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乐此不疲:lè cǐ bù pí 【解释】:此:这。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示例】:更兼这位老先生,天生又是无论什么疑难,每问必知,据知而答,无答不即详且尽,并且~。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八回 【近义词】:乐而忘返、专心致志、沉迷不醒 【反义词】:心猿意马、心不在焉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喻之有理: 【解释】所喻示的事情有它的道理。 托物言志【解释】借一种物品或事物,抒发自己的志向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即讲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解释】:喻:晓喻,开导。用道理来开导说服人。 喻之以理yù zhī yǐ lǐ逝者如斯:shì zhě rú sī
【解释】: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川流不息:【解释】:川:河流。形容行人、车马等象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出自】: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示例】:两个丫头,~的在家前屋后的走,叫的太太一片声响。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七回
【近义词】:络绎不绝、接踵而至
【反义词】:水泄不通 临别赠言
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快结束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都会有依依不舍得感情。让我们留下临别赠言,互相勉励,并表达美好的祝愿吧!回忆一下老师说过的哪句话对你最有启发?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