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分之一 说课稿
说教材:
“分数初步认识”是数的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的内容,不论是意义,还是读写法等与整数均有较大差异。然而认识几分之一则是学习分数知识的基础,其中二分之一的认识是重中之重。教材从一幅主题图呈现生活中平均分的现象,而后用二人平均分一个月饼的事例引入对二分之一概念的构建,使学生知道所分的物体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就得产生一种新的数—分数。实质上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教材中例1和例2分别认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最后通过一系列的涂色、判断等练习活动加深理解。同时也强调了平均分在分数认识中的重要性。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第92~93页的内容。
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分数知识中最为基础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来认识分数的。分数和整数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都有很大差异。认识分数是学生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为后续学习小数和进一步系统学习分数作铺垫。认识几分之一是小学数学概念学习中比较抽象的内容,学生开始掌握分数的意义是比较困难的。
学生情况分析: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
教学目标、重难点:
《课程标准》对这节教材的要求是这样的: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几分之一分数的大小。根据教材地位、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分数和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含义,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
说学法
1、坚持从生活实际中的平均分实物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
2、坚持将分一分、折一折、练一练、找一找等活动贯穿于教学始终,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
3、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4、坚持用多媒载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说教学流程:
情境引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经历由整数扩展到分数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分数的产生是生活中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探究新知:
(一)直观感知,初步认识1/2。
1、通过分月饼,初步认识1/2.,形成1/2的表象
2、指导学生读写1/2.
3、组织学生利用圆形纸动手折一折、写一写、说一说,形成1/2的表象。
4、判断通过反例(没有平均分的情况)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5、还有什么可用1/2表示?加深学生对1/2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深化认识1/4,几分之一。
1、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四分,每份又是这个月饼的多少呢?引导学生说出1/4是什么意思。
2、过渡: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随机板书:1/3、1/4、1/5……
3、小结: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4、教学例2.折出正方形纸的1/4.
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
小结:只要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分,无论形状如何,每份都是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
让学生亲历分数产生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让学生感受到分数的产生离不开平均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观察讨论1/2和1/4谁大?1/4和1/8谁大?1/16和1/4、1/8比呢?
让学生讨论合作。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巩固新知:
1、书本93页做一做1和2。
2、生活中找分数。(根据生活经验用谁是谁的几分之一说一句话。)
3、分数的发展史。
让学生在巩固应用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全课总结:在小结中形成整体认识。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几分之一
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
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