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第55中 2006年三月20日整理13
七年级历史(下)材料题大全
1.读隋朝大运河图,请回答:
(1)开凿大运河的时间是_________。
(2)大运河的起止点。
A._________。今名_________。
D._________。今名_________。
(3)写出运河名称。
B._________。
C._________。
(4)用E点标出隋都城。
(5)说说大运河开通的意义。
答案:(1)605年 (2)涿郡 北京 余杭 杭州(3)永济渠 通济渠 (4)略 (5)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2.阅读下列材料: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请回答:
(1)这是谁在什么背景下说的一句话
(2)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反映了什么样的实质问题
答案:(1)唐太宗在新科进士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时兴奋地说的一句话。(2)天下有才之士,都被我收罗了。反映了科举制有效地笼络了天下读书人,扩大和巩固了其统治基础。
3.阅读下列材料:
唐开元年间,一宦官对唐玄宗说:“陛下比以前瘦多了,何苦戚戚 ”玄宗答:“吾貌虽瘦,天下必肥!”但到天宝年间,却“从此君王不早朝”。
请回答:
(1)为什么在开元年间,“陛下比以前瘦多了”
(2)指出开元年间“天下必肥”的表现。
(3)天宝年间“从此君王不早朝”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4)以上分析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唐玄宗在开元年间励精图治,重用有才能的姚崇做宰相,重视地方吏治,亲自考核县令政绩,戒奢从简,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2)开元年间,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农业发展,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3)政治腐败,朝政混乱,导致安史之乱,唐从此日趋衰落。(4)唐玄宗统治前期清明,后期腐败。
4.读下图,请回答:
(1)此人是谁 她在晚年称帝,改国号为什么
(2)她当政期间,采取了哪些政策?取得了什么效果
(3)人们称她的统治为什么
答案:1)武则天。周。(2)武则天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3)人们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5.阅读下列材料: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请回答:
(1)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2)用具体史实加以说明。
(3)这一民族政策有何影响
答案:(1)体现了唐太宗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2)打败东突厥,对其首领,给予优厚待遇,让他们管理旧部,朝廷还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答应吐蕃求婚,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3)唐太宗受到北方各族拥护,被尊为“天可汗”。这有利于加强同边疆各族的联系和对他们的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6.阅读下列材料:
“鉴真盲目渡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请回答:
(1)该诗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2)鉴真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答案:(1)鉴真东渡日本。(2)在日本十年传播唐朝文化,为中日友好交流作出了贡献。
7.阅读下列材料:
贞观三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去,基本上是单独行走。当他走到沙漠边缘时,有人劝他不要单身进入大漠,但他已经下定决心,他决不半途退缩。一位长期居住在沙漠边缘的老人送给他一匹曾经穿越过沙漠的骆驼,希望能给他带路。在沙漠中他每天都要被烈日暴晒,有时漫天刮起风沙,吹得人睁不开眼睛。此人凭坚强的毅力,艰难地在大戈壁中前进。有一天,他在酷热的大沙漠中走了一百多里路,口干舌燥,嗓子都要冒出火来了。
经过无数艰难险阻,他终于到达了天竺国,到处拜访高僧大师,跟随佛学大师学习佛经。后来开始讲经说法,成为当时天竺水平最高的佛学家。
请回答:
(1)文中的主人公是谁
(2)当时讲学的最高学府是在哪儿
(3)回国后他完成了哪部历史佛学典籍
(4)你如何看待他的做法和精神?
答案:(1)玄奘。(2)那烂陀寺。(3)《大唐西域记》。(4)略。
8.下图是阎立本的《步辇图》,图中描绘了什么情景 结果怎样
答案:图中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来求亲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结果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9.阅读下列材料: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请回答:
(1)上述材料记载了8世纪初期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2)文中“和同为一家”是形容唐朝与哪个少数民族的关系
(3)举出唐朝与这个民族“和同为一家”的另一件事。
答案:(1)上述材料记载了8世纪初期唐朝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2)形容的是唐朝与吐蕃的关系。(3)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10.读下图,请回答:
图1 图2
(1)图1、图2分别指的是谁?
(2)他们有哪些共同点
答案:(1)图1是鉴真,图2是玄奘。(2)①他们两人都具有出生入死、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②两位高僧都以高深的学问,令天竺和日本人折服,受到他们的尊敬。③他们都对传播先进的中国文化,密切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11.阅读下列材料:
“寂寞天宝后,圆庐但蒿黎。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逃之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 ——《无家别》
请回答:
(1)该诗是哪位诗人的代表作之一
(2)其他“二别”是什么
(3)该诗反映了怎样的悲惨遭遇
(4)后人称他的诗为什么
答案:(1)杜甫。(2)《新婚别》《垂老别》。(3)反映了安史之乱对社会生活的巨大破坏和农民的悲惨遭遇。(4)“诗史”。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唐·韩愈《调张籍》
材料二:“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赞杜甫联
请回答:
(1)上述诗、联对诗人杜甫是如何评价的
(2)你的看法如何 搜集其他杜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
答案:(1)给予杜甫极高评价。(2)杜甫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人民的苦难,被称为“诗史”。读后感略。
13.阅读下列材料:
“曹利用与韩杞至辽军帐,辽复以关南故地为言,利用辄诅之且谓曰:‘北朝既兴师寻盟,若岁希南朝金帛之资以助军旅,则犹可议也。’……辽主及萧太后闻之,意稍怠,但欲岁取金币,利用许遗绢20万匹,银10万两,议始定。” ——《续资治通鉴》卷25
请回答:
(1)引文中的“北朝”“南朝”分别指的是哪两个王朝
(2)历史上把这次议和称作什么
(3)谈谈你对这次议和的看法。
答案:(1)辽,北宋。(2)澶渊之盟。(3)对辽来说,使辽军安然脱险,还获得大量钱物;对北宋来说,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长期沉重的负担,也是北宋中期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但也有积极的一面,辽宋间战争结束后,双方长期保持了友好往来,边境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加强。
14.读下图,请回答:
(1)此物当时的名称是什么
(2)它出现在何时何地
(3)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它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案:(1)交子。
(2)北宋前期四川地区。
(3)市场上流通的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
(4)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5.阅读下列材料:
“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守岁之事,虽近儿戏,然而父子团圆把酒,笑歌相与,竟夕不眠,正人家所乐为也。”
请回答:
(1)材料中“守岁”是指一年中的哪一天
(2)宋代还有哪些传统节日
(3)守岁日百姓怎样度过
答案:(1)除夕夜。
(2)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3)百姓要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合家围炉而坐,饮酒唱歌,直到天明。
16.读下图,请回答:
(1)此人是谁 他是什么时期人
(2)宋高宗和秦桧为什么要迫害他
(3)有人称他为抗金名将,有人称他为民族英雄,你同意哪种观点 请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1)岳飞。南宋。(2)因为岳飞在抗金斗争中实力不断壮大,威胁了他们的统治。(3)岳飞不能被称为“民族英雄”。因为民族英雄应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同外国侵略者进行斗争,而岳飞仅仅代表了我国境内的一个民族,宋金之战是兄弟民族之战。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材料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位词人的作品?属于什么风格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它们是同一风格吗 材料二属于什么风格
(3)简述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答案:(1)苏轼。豪放派。(2)不是。婉约派(答出相同意思即可)。(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18.阅读下列材料:
世祖皇帝……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主弹纠者曰“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请回答:
(1)世祖皇帝指何人
(2)材料讲的制度叫什么 它有何影响
答案:(1)元世祖。(2)行省制度。它使元朝能在辽阔的疆土上进行有效的统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就始于元朝。
19.读下图,请回答:
(1)图中人物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杰出首领
(2)他的名字是什么 人们尊称他为什么
(3)他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4)你对他的评价是什么
答案:(1)蒙古族。(2)铁木真。成吉思汗。(3)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结束了蒙古草原的分裂混战局面,发动大规模的扩张战争,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4)中国古代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对精神发明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二:外国人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人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鲁迅《电的利弊》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的内容
(2)材料二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答案:(1)马克思指出了中国的三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领域等各方面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对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起了促进作用。(2)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在中国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元史,食货志》
材料二:“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令:‘置浙江、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 ——《元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是哪位皇帝对农业的认识 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2)材料二反映出了什么问题
答案:(1)元世祖。措施:多次下令禁止圈占农田做牧场;中央设立专管农业的机构;派人到地方检查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情况;把户口增加和田地开垦的多少,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主要标准;修治黄河。(2)反映出元世祖增设机构,重视植棉,元朝棉花的种植得到广泛的推广,产量较高。
22.阅读下列材料: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回答:
(1)这是谁写的诗
(2)你能解释它的意思吗
(3)有人提出,既要肯定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又要赞扬文天祥抗元。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你的意见如何
答案:(1)文天祥。(2)自古以来人都免不了一死,但要死的有价值有意义。(3)肯定元灭南宋统一全国是因为统一结束了长期民族政权的对峙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我们赞扬文天祥抗元是因为元南下对南宋人民的利益构成威胁,文天祥代表南宋人民的利益,反抗民族压迫、民族掠夺,更因为文天祥坚贞不屈,表现了一种崇高的民族气节,值得钦佩和学习。
23.读下图,请回答:
(1)图中人物在干什么 他叫什么 是什么时期人
(2)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案:(1)在制作活字。毕升。北宋。(2)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比欧洲早400多年。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上面两句诗是雍正帝时一位进士写的,后来他被斩首。
材料二:胡中藻,乾隆六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上密令广西巡抚卫哲治将胡中藻任广西学政时所出的试题及与人倡和的诗文并一切恶迹,严行查出。三月,乾隆帝召集群臣,摄举胡中藻《坚磨生诗钞》诗句,谓其悖逆诋讪怒望之处甚多,如有“一把心肠并浊清”的诗句,及试题“有乾三爻不像龙”的试题。次月结案,把胡中藻处斩;胡中藻已死,其牌位也被撤出贤良祠。
材料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夺朱非正色,野种亦称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他为什么被斩首
(2)根据材料分析,清朝文字狱的起因是什么
(3)清朝文字狱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4)如何评价文字狱
(5)根据材料三,你认为诗中所写是什么意思?在清朝,这两句诗的作者会不会受到文字狱的迫害呢
答案:(1)因为统治者认为“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暗喻明朝重视人才,清朝不重视人才,是怀念明朝,不满清朝,于是便把他处死了。(2)一种是在政治上具有反清的目的,一种纯属统治者吹毛求疵,制造冤狱。(3)严重窒息了新思想,毒化了社会风气,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4)文字狱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的表现,同时也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5)略。
25.阅读下列材料:
“……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义,变其夷习。’……中国封建皇帝历来重政治而轻经济,明成祖本人也不主张发展海外贸易。这些物品交换活动只是附带进行的,通过交易换取一些宫廷需用之物,且可以补充一些船队浩繁的开支,属于情理中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明朝派人下西洋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成祖派谁前后几次下西洋 经历了多少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哪里
(3)这次壮举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宣扬国威。(2)明成祖派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3)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交流。
26.阅读下列材料:
罢宰相不设,拆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司。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请回答:
(1)该材料反映了明朝官制有哪些变化 这些措施的核心目的是什么
(2)明朝官制变化说明了什么
(3)为此明政府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1)中央撤销中书省和丞相之职,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国家大权集于皇帝一人之手。核心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权力。(2)说明了明朝专制主义的加强。(3)八股取士,地方撤行省,设三司、削藩,设厂卫特务机构
27读下图,请回答:
(1)图中人物的名字是什么
(2)简述他的主要事迹。
(3)你要向他学习什么
答案:(1)戚继光。(2)组建了一支队伍,荡平了浙江的倭寇,又率军剿灭了福建、广东的倭寇。(3)向他学习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精神。
28.阅读下列材料:
(16世纪前期)番彝佛郎机假朝贡,占据屯门海澳,时肆剽掠,屠食婴儿。
请回答:
(1)文中记载了哪国殖民者的侵略行径
(2)这个国家在我国沿海的侵略活动主要有哪些
(3)与郑和下西洋相比,两者有什么不同
答案:(1)葡萄牙。(2)以欺骗手段攫取澳门的居住权,在沿海掠夺,屠杀人民。(3)葡萄牙殖民掠夺,属侵略性;郑和下西洋友好交往,属友好性。
29.阅读下列材料:
“锦衣卫,掌侍卫、稽捕、刑狱之事……凡朝会、巡幸,则具卤薄仪仗,率……等待从扈行。……盗贼奸宄,街途沟洫,密稽而时省之。” ——《明史·职官志》
请回答:
(1)锦衣卫的职责是什么
(2)锦衣卫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
(3)明成祖时,如何发展了这一制度 它是一种什么机构
答案:(1)做皇帝的侍从,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2)锦衣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3)明成祖时设立东厂,以宦官为统领,由皇帝直接控制。是一种特务机构。
30.阅读下列材料: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请回答:
(1)初设军机处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军机大臣的组成及职责。
(3)军机处的设立有何影响
答案:(1)原因:用兵西北,为防止泄露军事机密。(2)由亲臣、重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在地上,拿笔记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3)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材料二:“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材料三:“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中华。” ——戚继光《马上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析戚继光是个怎样的人。
(2)这几句诗表达了戚继光怎样的思想感情?
(3)戚继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什么?
答案:(1)戚继光是一个有远志的人,渴望海防安定,为国效劳。(2)为国效劳的志向及军务繁忙的敬业精神。(3)率领戚家军在浙江九战九捷,荡平倭寇。又南下广东、福建,与当地军队共同剿灭倭寇,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32.读下图,请回答:
(1)图中为何人 他是哪个朝代的开国皇帝
(2)在中国历史上,像他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3)他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答案:(1)明太祖朱元璋。明朝。(2)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3)废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设立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言行;设廷杖制度,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制造多起文字狱。
33.阅读下列材料: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致荷军总督招降书》
请回答:
(1)为什么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
(2)“久为贵国所踞”指的是什么
答案:(1)早在三国时,孙权就曾派将军卫温等率万人乘船到达夷洲。元朝政府又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所以,郑成功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
(2)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
阅读思考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增币者,必走浙之东也。” ——张瀚《松窗梦语》
材料二:“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何良俊《四友斋丛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的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中“末”指的是什么 “游手趁食者”指的是什么
(3)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个朝代、什么时期的何种社会现象
答案:(1)纺织业发达,是全国的丝织业中心。
(2)“末”指的是商业和手工业,“游手趁食者”指的是雇佣劳动者。
(3)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小和卓)兵饷、徭役繁兴,供给稍迟,家立破;及出亡(兵败逃亡),又尽其赀(同资,钱财),民脂殆竭。 ——《平定准噶尔方略》
材料二:叛军“降者蔽山而下,声如奔雷,小和卓木手刃不能止也”。——魏源《圣武记》
材料三:清政府下令讨伐大小和卓,并宣布此次进兵,只为擒拿大小和卓,维吾尔族人民皆为无罪之人,不要株连。
根据材料分析,清军为什么能取得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胜利
答案: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是一种分裂行为,它违背历史发展的趋势,是非正义的。清军的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他们捍卫了祖国的统一,是正义的。大小和卓的分裂活动,残酷杀虐维吾尔族人民,丧失民心,违背历史的发展趋势,维吾尔等族人民因此支持清军的斗争。清政府的平叛策略正确,只杀叛乱首领,不杀无辜民众,顺应民心。
36.读下图,请回答:
《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示意图
(1)请填出A、B两座城的名字。
A______ B______
(2)根据《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示意图,写出《尼布楚条约》的内容。
(3)简要评价《尼布楚条约》。
答案:(1)雅克萨 尼布楚
(2)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3)从法律上肯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3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清史料记载:郑成功盘踞台湾多年“以海涛为巢穴——向因海滨各处奸民商贩,潜为资助——故严立通海之禁”。
材料二:顺治十三年发布禁海令“片帆不得下海,片帆不得出洋”。
材料三:乾隆年间“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遂以民欲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为由,继续实行“海禁”。为了抵制鸦片走私,雍正至道光边疆颁布十五道禁烟令,并重申“海禁”。 ——《关于清朝海禁政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这反映了清政府对外贸易采取了什么政策
(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说明清政府实行“海禁”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闭关锁国”的政策,禁止海外贸易。
(2)清朝初年,反清复明的势力以郑成功为首在东南沿海进行抵抗;抵抗欧洲殖民者的 侵略。
3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土尔扈特以噶尔丹不道,故率本部迁入俄罗斯,彼国以其愚戆,时加欺凌。大兵既定伊犁,威布遐迩。土尔扈特部长闻之曰:“吾侪本蒙古裔,今俄罗斯种类不同,嗜好殊异,又复苦调丁赋,席不暇暖。今闻大皇帝普兴黄教,奚不弃此就彼,亦良禽择木,智也。”
材料二:今之渥巴锡者,即阿玉夺之曾孙也,以俄征调师旅不息,近且征其子入质;而俄又属别教非黄教,故与今族合告密谋,挈全部投中国兴黄教之地,以息肩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土尔扈特外迁的原因。
(2)材料一中“大兵既定伊犁”指什么事情
(3)根据材料,总结土尔扈特回归的原因。
答案:(1)噶尔丹反叛行为,欺压土尔扈特。
(2)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驻扎军队。
(3)俄罗斯的控制和压迫,宗教信仰的不同,民族向心力。
3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
材料二:“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康熙帝挽郑成功联
注:1662年7月,郑成功病逝于台湾。郑成功后代将其遗骨迁葬福建故土,康熙帝派官员一路护送灵柩,并题此挽联。
(上联是说,清军入关后,明朝奸臣误国,四镇总兵心怀二志,诸王势力倾覆。郑成功以厦门、金门两岛为根据地,兴兵反清。下联是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施行新政,反清复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说出郑成功一生中的主要事迹。
(2)这副康熙帝对郑成功评价的对联是否恰当
(3)康熙帝一直压抑反清复明思想,为何要这样评价郑成功
答案:(1)坚持在东南沿海抗清,收复台湾,施行新政。
(2)此联高度评价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
(3)因为郑成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忠贞爱国,反对异族压迫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来所崇尚的。清朝统治者要想统治全中国,不得不顺应民心。康熙帝这样做正是为了笼络人心,巩固统治的需要。
40.下图是明代《南都繁会图》的局部,上边有“东西两洋货俱全”“西北两口皮货发客”等招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南都”指的是明代的什么地方
(2)“东西两洋”指的是什么地方
(3)想一想,这种景象反映了什么
答案:(1)“南都”指的是南京。
(2)“东西两洋”指的是“东洋和西洋”。
(3)这些招牌反映了当时南京经营货物的广泛性,是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
41.阅读下列材料:
(李时珍)好读医书。医家《本草》……品类既烦(繁),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缺,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藁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
请回答:
(1)材料中“时珍病之”是指什么
(2)为写作《本草纲目》,李时珍是怎样“穷搜博采”的
(3)《本草纲目》有何价值
答案:(1)以往药物著作关于药物的记载,常有不准确或混乱之处,李时珍对这种情况十分不满。
(2)他研读了大量医书,走访了许多地方,收集民间药方,采集药物标本,并虚心向药农和其他劳动人民请教。
(3)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是药物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被译成许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42.阅读下列材料:
“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
请回答:
(1)这段话出自哪部作品 它的作者是谁 他是什么时期人
(2)外国学者是如何称赞这部作品的
(3)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答案:(1)《天工开物》。宋应星。明朝末年。
(2)“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天地之间物以万计,人类要做的事情因此也就很多,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生产出种类齐全的物品,这并不单是靠人工的力量,也有自然力的作用在内。
43.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初年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请回答:
(1)《红楼梦》的作者是谁 什么时候创作的
(2)《红楼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红楼梦》在文学史上有何价值
答案:(1)曹雪芹。清朝。
(2)描写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3)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4.读下图,请回答:
(1)这是什么时期的北京城
(2)图中A代表__________城,B代表__________城,C代表__________城,D代表__________城。
(3)明、清两朝迁都北京的时间分别是_______、_______。
(4)夕月坛指今天的_______,朝日坛指今天的_______,山川坛指今天的__________。
答案:(l)明代的北京城。
(2)宫城 皇城 京城 外城
(3)1421年 1644年
(4)月坛 日坛 先农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