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 戏
学 习 目 标
整 体 感 知
研 读 课 文
课 文 小 结
布 置 作 业
情 境 导 入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1.熟悉课文,对易读错的字正音,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
2.体会、揣摩小说在安排材料上详略得当的问题。
3.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字词积累
归省 行辈 惮 絮叨
撺掇 凫水 潺 踱
皎洁 旺相 棹 渔父
cuān duo
jiǎo
hánɡ
dàn
xù dao
fú
chán
xiànɡ
zhào
f?
xǐnɡ
duó
归省 :
行辈:
潺潺:
絮叨:
撺掇:
自失:
怠慢:
漂渺:
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排行和辈分。
象声词,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翻来覆去地说。
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冷淡。怠,轻慢,不恭敬。
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速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理清思路
社戏
盼看社戏
去看社戏
怀念社戏
第一部分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1-3节)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第1节)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
(第2节)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第3节)平桥村乐土的乐事:钓虾、放牛。为最大乐事――看社戏作铺垫。
第二部分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4层
第三部分
(第4-30节)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4-9节)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第10-13节)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14-21节)写在赵庄看社戏。
(第22-30节)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至结尾)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自主探究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2.发生在什么时间?
3.社戏一共有多少场?其中重点描写了几场?
合作探究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乐土”?
2.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
研读课文
1.作者笔下的平桥村:“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以“种田”“打鱼”为业,“只有一个杂货店”。 “乐土”一词既写出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我”对平桥村的情感。
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②可以免读《诗经》之类难懂的书;
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自由快乐的乡间生活。
详写的是:
略写的是:
A
B
C
D
E
F
G
2.A. 写了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C.看社戏前的波折。
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E.去赵庄看社戏。
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G.六一公公送豆。
3.作者写夏夜行船是怎样烘托迫切心情的?
4. “我”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5.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3.夏夜行程是课文的精彩片段。作者写起伏的连山如猛兽,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心里更是迫切。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情。
5.月下归航时,写了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偷吃豆,心情无比欢畅、轻松。
4. 不好看。理由在于: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除正面写出戏不好看,文中“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哈欠”,这些神态描写,也从侧面作了烘托。
1.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
2.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个怎样的孩子?(先找出有关双喜的句子)
人物赏析
双喜 其他人物有 :桂生、阿发、六一公公。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
(聪明)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
(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果断)
(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
(考虑事情周到)
(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
(6)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7)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
(考虑事情周到)
(做事有始有终)
(反应灵敏)
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小结:
(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2)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
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
(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淳朴、好客)
(3)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
淳朴、好客、热诚。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小结:
手法探究
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第11-13段、22-23段,速度稍慢,同学们闭目静听,想象其意境,想想,这几段写景从哪几方面,结合着哪些事物来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嗅觉
触觉
视觉
听觉
想象
(清香)
(扑面吹来)
(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
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歌吹)
(戏台、渔火)
课文小结
课文描绘了农村少年的群像,着重刻画了双喜的形象,还有阿发等人;此外还勾勒了六一公公淳朴、热诚和宽厚的性格。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者说中心意思,主要就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表现出来的。
读读写写
钳 撮 偏僻 行辈 照例 欺辱
宽慰 嘱咐 怠慢 礼数 撺掇 凫水
潺潺 踊跃 屹立 家眷 皎洁 好歹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写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二三百字即可。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