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从而认识历史、理解历史、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远播中华文化的品质;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激发学生要积极上进、自强不息。感受开放交流、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对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当今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认识唐代的强盛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认同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难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日本与新罗为什么要遣使来大唐?晁衡又是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历史长河中,去感受大唐帝国汇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兼容并蓄的盛世风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二)合作探究:
教师:大唐帝国灿烂恢宏,如同一轮皓月照亮了人类历史的整个夜空,盛唐气象远播海外,“宇外诸国莫不知有唐”,纷纷遣使而来。大唐也以自己广阔的胸襟、开放的气度,迎接着万邦来华。
一、 遣唐使—— 一船明月一帆风
自主学习课本19页,了解什么是遣唐使。
史料解读:帮助学生理解为何唐朝时日本要大规模派遣人员来中国。
出示材料: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中国唐朝的统一和兴盛,朝鲜半岛上新罗国家的崛起,强烈刺激了大和统治者。天皇和一些曾留学中国的士大夫决心参照隋唐制度,实行改革。
提问:根据两则材料,唐朝在日本人眼中是什么样的?
(法度完备,统一强盛,文明发达,值得珍视、常去)
问题: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概括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教师:这些遣唐使和留学生们冒着生命的危险往返于唐朝和日本之间,将唐朝的先进文化带回母国。其中的佼佼者就有阿倍仲麻吕(晁衡)、吉备真备、空海等。他们在大唐学习游历,与许多唐人结下深厚的友谊——李白《哭晁卿衡》。
影响:了解唐朝时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教师:除了书中提到的,你还知道日本文化中有哪些是源于中华文化?
(围棋、茶道、书法......)?
教师: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 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师:在日本不断派遣遣唐使向唐朝学习的同时,玄宗年间,一位老者却拖着孱弱的病体,踏上了东去日本的路程。
二、鉴真东渡——唐风洋溢奈良城
展示:鉴真生平
学生自学课文,并结合幻灯片初步认识鉴真。
教师:简要陈述鉴真六次东渡的概况。
视频,感受鉴真精神:让我们通过观赏一段影片,一窥鉴真。
思考:作为以为已经名满天下的高僧大德,为什么还要在体弱多病的情况下坚持冒险渡海传播佛经?(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对信仰的执着......)
影响:鉴真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展示;唐招提寺的图片,出示郭沫若的诗
学生齐读: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教师:同样是在大唐之东的朝鲜半岛上,新罗也展开了与唐的频繁交往。他们慕大唐文明,或陆上跋涉,或乘风驭帆而来!
三、唐与新罗—— 登唐科第语唐音
出示:白江村战役图
教师:简介新罗和唐的密切关系。
学生自学:新罗与唐的交往。
出示:图片,通过展示新罗文化与唐文化中相似点,领会两国文化的互通、交流之密切。
出示:新罗留学生材料,并欣赏他们创作的诗歌,从中窥探出大唐文化对新罗文化的重要影响——“海东烟波浩渺处,旧朝衣冠小中华”。
教师:鉴真东渡,写下了中日交流的不朽诗篇。而同样是一位高僧,却将目光西望到印度半岛。凭着对佛法知识的渴求,遵循内心的引领,以一种“孤勇”之气,在古丝绸之路上砥砺西行。
四、玄奘西行——漫漫征途求真经
出示《西游记》有关的图片
提问:《西游记》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熟悉,那同学们知道故事中唐三藏经常说的“西天”是哪里吗?在当时,它叫做什么名字?整个故事又是以哪本书为蓝本的呢?(印度;天竺;《大唐西域记》)
教师:简介玄奘概况
学生自学: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文,初步了解玄奘西行的过程
出示:图片,跟着地图重走玄奘西行路,感受玄奘的“孤勇”
材料展示:(1)......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消泮(融解),寻复结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陵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大唐西域记》 问题:通过材料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西行之路上玄奘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
(积雪、寒风、沙暴......)
(2)“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通过玄奘所说的话,我们能看到玄奘对待这些艰难险阻又是什么态度呢?
(意志坚定,百折不回,为求经不达目的不罢休......)
成就以及对他的评价:成就:(1)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2)根据他的口述,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评价:“如果没有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印度史学家阿里“.....中世纪亚洲次大陆的历史一片黑暗,玄奘是唯一的光芒。”
——西方历史学家
合作探究:总结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点感悟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精神品质(做事要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专注,执着,坚持信念,下定决心,勇往直前......)
思考: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什么?(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学生: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材料一: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材料二:唐朝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材料三:接纳外国留学生来唐学习,是唐的基本国策。
材料四:唐朝主要交通图
答案提示:
1.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唐政府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3.海陆交通发达。
(三)课堂小结:
唐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蓄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陆路和海路交通比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了条件。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则是中外交流的典型实例,既显示了中国对外友好的态度,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只有开放与交流,国家才会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