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七年级历史(上)教学资料大全[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七年级历史(上)教学资料大全[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7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6-04-24 16:52:0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七年级历史(上)教学资料大全
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初步了解有关考古、历史地图、文物插图、古史资料等方面的基本常识。了解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通过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养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想象,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习用观察法、阅读等方法来探究有关问题。教师以启发式教学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考古知识的初步理解,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元谋人、北京人
  〖教学难点〗
  学生初步接触历史地图、考古知识、古史资料等内容,需要逐步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进,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华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一问题比较抽象,需要逐步引导理解。
  〖教学过程 〗
  导入:非洲起源论
  教师活动:曾有一部分欧洲人认为,亚洲人并没有自己的本土祖先,而是非洲古猿移民的后代,并以此作为侵略亚洲的借口。事实是如此吗?其实,作为亚洲第一大国的中国,早在170万年前就已经发现了人类的足迹。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我们本国的祖先——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元谋人(从牙齿→元谋人)
  幻灯片:元谋人的牙齿
  引出元谋人的概念,着重指出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170万年前)。
  过渡性提问:是不是在几十乃至几百万年前中国境内只生活着元谋人这一种远古人类呢?
  挂图: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引导学生看图:请数一数,我国有多少处原始人类主要遗址?
  从图上可以直观的观察到我国境内分布着很多的远古人类遗址,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多元化概念)。
  提问:从图上来看,这些原始人类都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为什么?
  教师总结:集中于大江大河流域(黄河、长江、珠江,可指出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土地肥沃的地方。
  过渡性提问:在远古,既没有发达的交通,又没有可口的美食佳肴,更没有现代化的娱乐设施,那么他们是怎样打发一天的时光的呢?下面我们选择一处最有代表性的远古人类,来看看他们的生活情况。
  引出北京人的概念。
  2北京人(时间、地点)
  ①相貌特征:看图“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学生回答。(猿的特征)
  提问:从外部特征来看,北京人似乎更象猿,但为什么称他为人呢?(学生讨论)
  ②直立行走(人的特征)
  提问:为什么要直立行走?(环境改变,解放双手→劳动→手、下肢及脑的发展)
  提问:手、下肢及脑的发展是同步的吗?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强调劳动的决定性作用)
  ③使用并制造工具(人的特征)
  提问:大自然给原始人类提供了哪些天然工具呢?
  提问:有一天,十几个北京人围追一头鹿,请问,从他们获得这头鹿到吃掉这头鹿需要哪些特殊的工具?
  可是有些工具自然界没有,怎么办?(制造:打制)
  ④使用火(天然火)(人的特征)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他们会使用火的?
  你知道火的来源吗?
  火给他们提供了哪些方便?他们是怎么知道吃熟食的(可想象具体情景)?熟食与生食相比具有哪些优越性?
  既然火对他们如此重要,那如何保存这珍贵的火种?
  过渡性提问:北京人使用简单粗糙的工具,却要面临恶劣的环境,还要和猛兽搏斗,怎样才能增强生存的能力?能否个体生活?
  ⑤生活方式:群居
  过渡性提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生活在一起,劳动的分工会一样吗?怎样分工才是最合理最能发挥集体力量的?
  情景设置:
  请你当一回北京人的首领,①给你的成员具体的劳动分工
  ②在食物非常充足的特殊情况下分配食物
  ③但大多数情况下食物是不够的,例如今天就很不幸,派出打猎的人一无所获,只有采集的人带回为数很少的野果,请你合理分配这些有限的食物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提示: 劳动分工 食物分配
   成年男子
   成年女子
   老 人
   小 孩
  〖布置作业〗1根据所学内容,想象原始人一天的生活(从日出到日落)
   2自学“山顶洞人”这一部分。
   自学提示:①为什么称为山顶洞人?(发现地点 )
   ②比较山顶洞人和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③山顶洞人的劳动工具有哪些改进?(骨器、磨制石器、钻孔技术)他们是如何懂得人工取火的?(摩擦生热,来源于生活经验)
   ④山顶洞人佩带装饰品,这说明了什么?(原始的对美的追求)
   ⑤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谁的生活年代离现在最近?谁是更人类?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低级向高级进化)
  教案点评:
  本教案采用了教师启发式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生段,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历史情境。为学生充分体会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提供了感性材料。
另一方面,教师把重点放在对北京人的生产生活以及身体发展的探讨上,通过学生的合理想象,理解了原始人类的基本特点。对早期的原始人的生活状况产生了深刻的认识。
典型例题
  1、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 ( )
   A、北京人   B、蓝田人 C、元谋人 D、山顶洞人
  答案:C
  分析:本题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它所考察的是学生的知识点是否明确,提醒学生对教材中的“第一“的知识应当掌握牢固。同时又使学生复习了一下祖国境内比较有名的远古居民。此外,本题的选项出的很科学,教师在讲评时可少加变形,成为一道排序题。
  2、在下列远古人类中,还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懂得磨制和钻孔技术的是: (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答案:C
  分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学生对山顶洞人内容的了解。同时也再次向学生证明山顶洞人是是掌握磨制技术的旧石器时代的人。
  选题角度:
  第一题是一道最佳选择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识记能力,通过本题的考查,有助于学生强化对远古文明的时间顺序的了解和记忆。此外,教师可以将本题稍加变形,成为一道排序题。
第二题也是一道最佳选择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山顶洞人内容的了解,以及对整个原始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阶段的了解。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内涵和时间顺序上的理解。
习题精选
填空题
  1.北京人生活在距今_______年以前,他们保留了______的某些特征。
  2.大约在一两万年以前,在北京周口店______山的山顶洞穴生活着山顶洞人。他们按______关系组成比较固定的集团,进入_____一阶段,他们会制造______等骨器,已经懂得_______取火。
  答案:
  l.70万年至20万年 猿  2.龙骨  血缘  氏族公社  骨针  人工
单项选择题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
    A.北京人  B.蓝田人  C.元谋人  D.山顶洞人
2.下面原始人类中最早使用天然火的是()
  A.山顶洞人  B.元谋人  C.蓝田人  D.北京人
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外貌与现代人相似  B.能直立行走
  C.会制造工具  D.已经使用天然火
  答案:
  1.C  2.D  3.C
识图题
  观察图,请回答:
  ①这是什么人的头部复原图?
  ②说一说这个头像的面目特征。
  答案:
  ①北京人。
  ②北京人的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
材料解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他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    ——恩格斯
  ①人类是由什么进化来的?
  ②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是什么起了重要的作用?
  ③举例说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答案:
  ①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来的。
  ②劳动起了重要作用。类人猿经过漫长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
③人能够用手制造工具,而动物不会。所以,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扩展资料
直立人的生活
  直立人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北京房山周口店直立人居住遗址出土40多个个体的人类化石、数以万计的石器、用火的遗迹和采集狩猎的遗物,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社会生活的缩影。
  人类劳动是从制作工具开始的,使用打制石器和用它制作的木棒等简陋工具,能做赤手空拳所不能做的事情。人们利用这些工具同自然进行斗争,逐步改造了自然和人类本身。
  人类从不会用火到会用火,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北京人会用火并能控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取暖和驱兽,促进了身体和大脑的发展,增强了同自然斗争的能力。
  在北京人遗址中,除发现了采集食用的朴树籽外,还发现了大量的禽兽遗骸,其中肿骨鹿化石就有2千多个个体,说明北京人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
智人的生活
  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人类已进入智人阶段,流星索的广泛使用、人工取火的发明、镖枪的改进、弓箭的出现,使渔猎经济有重要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产生了灵魂信仰和审美观念。
  旧石器时代中期,石器制作技术有所提高,石器的形态在更规整。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制作技术有了更大的突破,开始生产细石器,出现磨制、穿孔技术,并利用骨、角原料制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不仅有骨锥、骨针、骨铲和骨刮削器,还发明了脱柄骨鱼镖和弓箭。脱柄骨鱼缥一般含倒钩,镖与柄之间用绳索相连。用时将镖刺入鱼体,鱼的挣扎导致镖头与柄的分离,鱼越挣扎,倒钩刺得越深,鱼越难以挣脱,猎人可以通过挽引绳索把鱼捕获。骨鱼镖适用于捕获个体较大的鱼。弓箭是一种复合工具,借用弹力把箭射向远方,大大提高了狩猎技术,使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猎物。
山顶洞人的生产力发展状况
  山顶洞人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磨制、钻孔技术的出现,渔猎经济的发展,都是生产力显著发展的反映。但是,值得提出的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常用的石器在山顶洞发现的很少,只有二十五件,制造得也比较粗糙。因此,如果仅从石器的制作技术看,社会的生产水平只能说是相当低的。但是,如果从山顶洞出土的整个文化遗物来分析,当时的生产水平则表现得并不算低,因为在山顶洞的文化遗物中,除数量有限的粗劣石器外,还有用骨料制成的工具和装饰品。
  山顶洞的骨制品有两种,一种是具有代表性的骨针,还有磨光的鹿角和磨光的鹿下颌骨;一种为骨制的装饰品,计有穿孔的兽牙、骨管、介壳、鱼骨等,数量丰富。从这些骨器的制作方法来分析,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了磨光、钻孔、染色等多种技术。特别是钻孔和磨制技术,是这个时期比较突出的工艺成就,反映了新的生产水平。如骨针表面经磨削,针身光圆,针眼似用尖状器物刮挖成的。其它的骨、石饰品,都经过钻制而成。钻孔表面并不太整齐,但是都是从两面对钻而成的,对钻的砾石、石珠的孔位两边极为准确。这充分反映了人们钻孔技术的成就。
  从山顶洞出土的磨制石器、骨器来看,当时的人已掌握了成熟的加工方法和加工工具。表明山顶洞人时期生产力的水平还是相当高的。至于说山顶洞人曾和异族部落之间发生械斗和冲突,山顶洞人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此时“胜利的敌人是不会空手回去的,因之所有山顶洞人精制的成形的生产工具和武器,以及一切还可使。用的杂物,都被当作胜利品扫数掳去”。这只能是一种推测而已。
  采集、狩猎和捕鱼是山顶洞人主要的经济活动。人们进行狩猎活动,特别是捕获大而凶猛的动物,必须具有机智、勇敢和较强的组织性。这比采集活动复杂,是以前那种比较松散的群体难以应付的。这就要求有一个比较大而又稳定的团体,以便更好地互相协作,更有效地组织生产活动。
蓝田人
  “蓝田人”曾泛指中国陕西省蓝田县的公主岭和陈家窝两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直立人化石;但不少学者主张,这一名称以专用于公主岭的直立人化石为宜,而另把陈家窝的直立人化石称作“陈家窝人”。公主岭地点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古地磁断代的年代数据,一是距今约100万年,一是距今约80万至75万年;陈家窝地点的地质时代亦属中更新世,用古地磁法测定的年代数据,一是距今约65万年,一是距今约50万年。在公主岭,与人类化石同层,还出土了以三棱大尖状器为特色的石器,并发现了用火遗迹。公主岭化石是亚洲北部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
  陈家窝化石系196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于县城西北的陈家窝村附近发现的。公主岭化石,系同一单位于1964年在县城以东的公主岭发掘出土。以后两年内,在公主岭还发掘出石制品和可能是人类用火留下的炭屑。
  年代和自然环境
  公主岭是灞河左岸最高的一级阶地。在一个古老的巨厚砾石层之上,堆积着厚约30米的棕红色砂质粘上,即地质学所称的“红色土”或“离石黄土”,人类化石就埋藏在其中。陈家窝位于灞河右岸,化石也发现于最高一级阶地的红色土层中。“红色土”属华北中更新世堆积。公主岭的红色土中,发现哺乳动物化石42种,不但包括较多的华北中更新世常见种属,如中国缟鬣狗、李氏野猪、三门马和葛氏梅花鹿等,而且存在少量的第三纪残存种和第四纪早期典型种,如蓝田剑齿虎、中国奈王爪兽、更新猎豹和短角丽牛等。这表明公主岭人类化石的时代比北京人要早,属中更新世早期,相当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发现粗健直立人化石的哲蒂斯层,或阿尔卑斯冰期系列的贡兹-明德间冰期。在陈家窝共发现哺乳动物化石14种,它多半见于公主岭,但也有晚更新世的动物。许多学者认为,陈家窝的时代晚于公主岭 ,大致和北京人的相当;也有人认为可能与公主岭相同。用古地磁法测定的年代数据表明,公主岭地点早于陈家窝地点。
  公主岭动物群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具有强烈的南方色彩,如其中的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华南巨貘、中国貘、毛冠鹿和秦岭苏门羚等,都是华南及南亚更新世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公主岭动物群中存在着这么多的南方森林性动物,一方面表明当时蓝田一带气候温暖、湿润,林木茂盛;另一方面也表明那时的秦岭不象今天这么高,还未隆起成为妨碍南北动物迁移的地理屏障。陈家窝与公主岭不同,缺少带有强烈南方色彩的哺乳动物。软体动物也基本上都是现代生活于华北的种类。有的学者认为,两个地点的直线距离只有22公里,动物群却存在如此大的差别,这一事实也反映了时代的不一致。
  人类化石
  公主岭的头骨化石包括完整的额骨,大部分顶骨,右侧的颞骨和上颌骨(附有第二、三臼齿),左上颌骨的何况和额突部,大部分左鼻骨和右鼻骨的鼻根部,以及1颗左上第二臼齿,同属于一个30多岁的女性个体。原研究者将它命名为Homo(Sinanthropus)erectus lantianensis——“直立人蓝田亚种”,亦可俗称为“蓝田人”。
  蓝田人头骨有许多明显的原始性状。眉嵴硕大粗壮,在眼眶上方几乎形成一条直的横嵴,两侧端明显向外侧延展。眉嵴与额鳞之间的部位明显缩窄。额骨非常低平。头肌骨壁极厚,同北京人、爪哇人头骨相比较,蓝田人头骨各部分的厚度基本上都位于它们的变异范围的上限,有些甚至超过最大数值。例如,顶骨前囱点附近的厚度,北京人的6个头肌的平均值为7-9.9毫米,爪哇人的4个头骨平均约5.5-10毫米,蓝田人则为16毫米。蓝田人头骨的高度是所有直立人中最低的一个。蓝田人的脑量估计为780亳升左右;而爪哇人为775-990毫升;北京人为850-1300毫升。蓝田人比爪哇人和北京人都古老,只有爪哇的莫佐克托人(Homo erectus modjokertensis)可与之相比。
  陈家窝的下颌属于一个老年女性,其形态总的来说和北京人的一致,但也不完全相同。原研究者把这个下凳骨和公主岭的头骨归至一起,称为蓝田人。但是,不少学者认为,这两件标本所显示的原始性状程度明显不同,两个地点的时代又有先后之分,建议给公主岭头骨另立新种Homo lantianensis——“蓝田人”;给陈家窝下颌骨以Homo erectus chenchiawoensis——“直立人陈家窝亚种”的学名,亦可俗称为“陈家窝人”(“Chenchiawoman”)。
  文化遗物
  在蓝田的中更新世地层里,共发现200多件石制品,其中从公主岭含化石层和稍晚层位中发现的不过13件,另外一些则出自附近与之层相当的20来个地点。这些石制品本身的技术在差别不大,在目前材料不足的情况下,一般暂时将它们都看作是蓝田人的文化遗物。蓝田石制品包装砍斫器、刮削器、大尖状器和石球,还有一些石核和石片。它们多半用石英岩砾石和脉石英碎块制成,比较粗糙。石器中最有物色的是大尖状器,断面呈三角形,又称“三棱大尖状器”。除蓝田外,这种石器在丁村遗址、合河文化、西侯度文化和三门峡市等地点中也有发出。上述地点均位于“汾渭地堑”及其邻近地区,表明大尖状器是这个地区旧石器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蓝田只发现一件石球,制作粗糙,与丁村、合河、三门峡市等地点发现的比较接近。蓝田的砍斫器的刮削器没有什么特色,制法和类型都和华北其他旧石器时代早期地点的差不多。在公主岭含化石层里还发现了三、四处灰烬和灰屑,散布范围均不大,原研究者认为很可能是蓝田人用火的遗迹。
第2课星罗教学设计示例
棋布的氏族聚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半坡聚落概貌、半坡人的彩陶艺术;通过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比较,发现他们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培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物插图来设置问题,激发探究欲望,意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学会使用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别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取得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善待人生,增强征服挫折的意志。
  〖教学重点〗能够简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难点〗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教学过程〗
  提问:中国远古人类的代表有哪些?(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人类诞生之后,由于生产力低下,生存问题始终是最大问题。
  提问: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特点?(讨论后回答)
  衣:主要穿兽皮、树皮制成的衣服。
  食:捕渔、狩猎后的食物,都是天然食品。
  住:住在树上或洞穴中。
  行:靠近大江、大河流域,很少到较远的地方。
  提问: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什么?――群居生活。
  人类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我们叫聚落;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我们称为氏族。
  引出新课: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看图P7 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
  提问:氏族聚落在分布上有哪些特点?(数量众多,星落棋布)
  今天我们就重点介绍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
  看图提问: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位置?(半坡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河姆渡位于长江下游地区)。
  提问:谁能描述一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处位置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自由发言)
  简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
  半坡聚落:
   1. 距今年代:6000多年
   2. 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
   3. 主要特征:
   A. 自然环境优越
   B. 遗址呈椭圆形,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包括居住区、制陶窑场和公共墓地。居住区周围有一条宽深各五六米的壕沟,用于防止野兽侵袭。遗址北边是氏族公共墓地,东北边是窖场。在居住区和沟外有公共仓库。居住区内有四五十座房屋,密集有序。在居住区中,有一座很大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公共活动的场所。
  河姆渡聚落:
   1. 距今年代:7000多年
   2. 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看图:填充图册上河姆渡和半坡聚落的房子示意图。
  提问:你能分辨出哪一个是半坡聚落的房子,哪一个是河姆渡聚落的房子。为什么?
  (半坡聚落地处干旱地区,房子是半地穴式;河姆渡聚落位于湿热地区,房子是干栏式房子)。
  有了房屋就可以避风御寒,防虫蛇猛兽。是人类生存能力提高的又一表现。
  看图: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复原图。
  提问: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改善了居住和饮水条件,可以远离天然水源的地方居住,同时可以解决枯水季节的饮水。在水进上面建有草顶井架,这样有效地保证了生活饮用水的洁净,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懂得卫生的重要性,他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人类在进步着。
  看图: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
  提问:这些箭头说明了什么问题。(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已经使用弓箭。)
  提问:在弓箭发明之前,原始人靠什么工具来获取猎物?(石器和木棒)
  提问:弓箭和木棒、石器相比有哪些优越性?(增加了安全系数、准确率高、省力、猎取的东西增多等,言之成理即可)
  看图:书第8页半坡聚落遗址出土的“钻孔石斧”和书第9页河姆渡聚落遗址出土的“骨耜”
  提问:从“石斧”的图片中,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自由发言)
  (石斧的刃部经过了精细的打磨,说明半坡居民已经会磨制石器了,石斧上部中部有一圆洞,说明当时半坡居民钻孔的技术十分熟练,斧上有洞,说明半坡上可能会在斧上安装木柄,便于劳动。石斧的作用主要是开垦荒地,说明半坡居民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当时磨制石器的种类很多,有石斧、石铲、石镰、石刀等;而且石器的数量很大,出土的工具达到数万件之多。河姆渡居民除使用磨制石器外,还使用骨耜。
  提问:河姆渡居民为什么要使用骨耜?用石制的工具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自由发言)
  (南方土质很粘,如果用石制工具,工具上必然粘上大量粘土,不利于耕作,而骨制的工具既锋利,又不粘泥土,使用起来较为方便,因此,南方多使用骨耜)。
  弓箭的使用是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食物,但这些食物的获得是消极的,是大自然恩赐给原始人类的,但是,当人类逐渐懂得种植粮食了,人类就是在积极向大自然作斗争,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但时,当时的条件还是很恶劣,原始的农业并不并保证他们的生活无忧无虑。
  看图:半坡出土的鱼钩、鱼叉。
  渔猎仍在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提问:原始畜牧业是如何从狩猎发展起来的?原始畜牧业的产生和弓箭的出现有什么密切关系?谁能描绘一下当时的景象?(学生作出一些推测后,教师再补充)
  由于弓箭的发明,猎物多了,人们一时吃不完,就把受轻伤的动物或活捉的驯养起来,慢慢就成了家禽家畜。当时人们已学会饲养猪、狗、牛、羊、鸡等等。
  看图:书第8页半坡聚落遗址出土的石磨盘。
  提问:磨盘最主要的用途是什么?(磨粮食)
  从而证明半坡居民已经会种植庄稼。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粟就是谷子,粟和水稻分别是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主要粮食。
  提问:你能分清他们各自种植什么吗?你的依据是什么?(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地处北方,以种植粟为主,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地处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提问:粮食收获后,用什么容器可以装粮食及种子?(自由发言)
  看图:书第9页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彩陶盆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黑陶钵。
  提问:陶器的主要材料是什么?(水、土)
  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制陶器是原始手工业的一个重要部门,在半坡所发现的陶器里面,完整和和可以修复的就有1000多件,碎陶片竟有50万片以上,半坡出土的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大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彩陶。河姆渡出土的陶器有黑陶。
  提问:陶器的用途你能说出哪些?
  陶器可以用来存放、储存物品,特别是水和液态食物,使人类的食物不仅可烧烤而食,又增添了蒸煮的方法,增加了营养。这些陶器既是实用的生活器具,又是精美的原始艺术品。
  提问:比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有:
   A. 处于大致相同的社会发展时期;
   B. 都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
   C. 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 都普遍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陶器等。
  不同之处有:
   A. 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B. 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
   C. 代表性农作物不同:半坡居民是最早种植粟的居民;河姆渡居民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
   D. 陶器所反映的艺术风格不同等。
  距今四五千年前,在山东大汶口一带又有了原始居民。这些居民以农耕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看图:山东大汶口墓地出土的陪葬品:玉铲、镂孔象牙梳
  在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有的随葬品如陶器、玉器等多达180多件,有些墓葬只有一两件随葬器,甚至什么随葬器也没有。
  提问: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种现象说明,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聚落的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
  〖小练习〗
  问题:河姆渡原始原始居民会蒸米饭吗?
  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
   2、如果你认为“会”蒸米饭,请用文字表述出来或画出示意图。
   3、如果你认为“不会”,也请说出理由。
  教案点评:
  本教案采用了教师启发式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生段,通过实物插图来设置问题,激发探究欲望,意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
  同时,教师还通过对比比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使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典型例题
  1、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是:( )
  A、水稻、小麦 B、水稻、粟 C、水稻、玉米 D、粟、小麦
  答案:B
  分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这一点是学生应当引以为自豪的,这道题的出发点也就在于此,同时也是考察的知识点。
  2、妇女在母系氏族公社中受到尊敬,是因为他们:( )
   A、心地善良  B、善于打猎捕鱼
   C、性情温和  D、是生产和生活的组织者
  答案:D
  分析:妇女在生产、生活起着主导作用。因为那时男子打猎,工具简陋,不能经常获得东西,更不能获得很多东西,充分保证全氏族成员的生活,在那种条件下,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成为比打猎可靠和经常的生活资料来源。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是妇女的工作,由于妇女的劳动有保证全氏族的生活,妇女在氏族里就处于领导地位。
  选题角度:
  第一题是一道最佳选择题。主要考查的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这一点是学生应当引以为自豪的,这道题的出发点也就在于此。
  第二题也是一道最佳选择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母系氏族社会生活状况的了解,以及对生产关系对社会关系的决定作用的初步理解。
探究活动设计示例
  活动:将学生分成六大组,每三组为一比较单位,分别探讨半坡氏族聚落和河姆渡氏族聚落。
  要求:每组成员认真看书,熟悉所要探讨的内容,找出有代表性的知识点,在脑海中构建一幅半坡氏族聚落或河姆渡氏族聚落生产生活想象图,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幅完整地体现半坡氏族聚落或河姆渡氏族聚落生产生活的想象图(纸张大小不限,可以绘上彩色来突出自己的作品),并派代表在下一节课作讲解说明,并且回答同学的质疑。
  强调: 1、要科学、完整地体现半坡、河姆渡氏族聚落的生产生活状况;
  2、构图新颖、色彩适当,整体效果好;
  3、想象丰富,讲解生动、自然。
  4、好的作品要在年级和学校展示(以增强学生的荣辱感、自信心、好胜心,力争拿出最好的作品来证实自己的实力)。
习题精选
填空题
1.氏族公社分为_______和________两个阶段。长江流域的______和黄河流域的______是______时期繁荣时期的典型。
2.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普遍使用__________石器。这个时代称为_________时代。
3.大渡口文化遗址是在.省发现的。这时已进入了_______氏族公社的中晚期。________已是主要的生产事业。制陶工艺显著进步,有了______陶和_______陶。_______在生产部门中逐渐居于主导地位。
  答案:
  1.BD 2. AC
单项选择题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距今年代是
    A.约五六千年     B.约一万八千年
  C.约七十至二十万年   D.约四千多年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粟的种植始于
  A.山顶洞人时期   B.半坡氏族时期
  C.大汶口文化时期  D.黄帝和尧、舜、禹传说时期
3.已有贵贱贫富之分的原始居民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答案:
1. A 2.B 3.D
双项选择题
1.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的远古居民是
  A.山顶洞人  B.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C.北京人   D.大汶口原始居民
2.关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妇女是生产和生活的组织者
  B.农耕是主要的生产活动
  C.没有贵贱贫富和阶级的差别
  D.已经有了贵贱贫富和阶级的差别
  答案:
  1.BD 2. AC
识图题
  观察右图,请回答:
①这是什么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
②请说明这一时期的居民在生活方面比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
  答案:
  ①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
  ②说明这一时期的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
扩展资料
氏族聚落
  随着业经济的发展、母系氏族日益繁荣,出现了规模很大的聚落。在母系氏族制度下,妇女在生产中起着主要作用,世系按母系计算、实行氏族外婚制。母系氏族既是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的社会集团,又是向心力很强的生产单位。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共同消费是母系氏族经济生活的基本原则。
  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市姜寨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 面积55000平方米、发现房屋百余座。聚落的中心是广场。四周有五组建筑群,每组都以一座大型房屋为主体,附近拥簇着十几座或二十几座中小型房屋。所有房屋的门均朝向广场,体现了母 系氏族的凝聚力。
  姜寨遗址的一座少女墓,随葬有工具、陶器和大量的装饰品,其中骨珠8577件。对少女实行厚葬,说明当时妇女受到格外尊重。在母系氏族社会,氏族成员死后按血缘关系葬在氏族公共墓地。儿童夭折,大多置于瓮棺中,葬在房屋附近。随着生产领域的扩大,人们的思维意识逐渐提高,原始艺术与宗教也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雕塑、绘画,既反映了原始人的艺术水平,又反映了原始人浓厚的宗教观念。
父系氏族公社
  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组成的生产、生活单位。有别于母系氏族公社的本质特征是,世系按父系计算,财产由子女继承,男子是家庭和社会的核心,有权支配家庭的财产,并支配家庭的成员。出现的社会原因在于妇女被排除在社会生产之外,身强力壮的男子转入农牧业和手工业等生产性经济领域,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力量,取得支配生活资料的权利,并将个人的生活资料首先转化为私有财产,进而产生了将财产传给子女的需要和实践。这一历史进程最终以男子娶妻,建立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形式得以完成。人口的不断增加,往往分化为若干个父系家庭公社,仍实行生产资料的共有制,但范围大大缩小。当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开始独立生产和生活时,家庭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氏族制度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父系氏族公社存在的时间,一般认为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和青铜时代的初期。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是这一时期典型的考古学文化。
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是由一个女祖先繁衍下来的血缘集团。他们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过着集体生产、共同消费的经济生活。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随着人口增殖,氏族日益扩大之后,在生产和生活上都会出现无法克服的困难。因此,当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分裂成为一个或几个女儿氏族。
  氏族内部禁止通婚,只有一个氏族的男子和另一个氏族的女子,一个氏族的女子和另一个氏族的男子才可以通婚。因此,在氏族社会的初级阶段,就是两个互为婚姻的氏族的形式。男女双方所生子女只留在母方氏族内。这样的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只能按母系计算,氏族公社的性质,也只能是母系的。由于氏族是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和生活单位,因而,有姻缘关系的男女配偶没有独立的经济,不能单独组织自在母系氏族社会内,氏族内部产生了简单的分工,大体是按年龄和性别区分的。男子,特别是青壮年男子,从事狩猎、捕鱼和制作工具等活动;妇女从事采集活动,并担负着抚育后代、管理家务、炊煮食物、缝制衣服等繁重的劳动。当时,采集经济比渔猎经济稳定,能够为公社成员提供较多的生活资料,具有重要意义。妇女所从事的这些活动都是为氏族成员服务的,具有公共的性质,是维系氏族生活的根本保证。同时,氏族以母系血缘为纽带,妇女在生育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从而决定了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崇高地位。山顶洞人遗址的迹象表明对妇女是比较尊重的。
  由于母系氏族禁止内部通婚,实行氏族外婚制,许多互相通婚的氏族就组成部落。他们居住在一定的地区,每个部落有自己的部落首领,部落定期召开民主议事会,他们有共同的利益,也有共同的节日、宗教仪式和墓地。
  在氏族社会里,“没有军队、宪兵和警察,没有贵族、国王、总督、地方官和法官,没有监狱,没有诉讼,而一切都是有条有理的。……一切问题,都由当事人自己解决,在大多数情况下,历来的习俗就把一切调整好了。不会有贫穷困苦的人,因为共产制的家庭经济和氏族都知道它们对于老年人、病人和战争残疾者所负的义务。”在一般情况下,各个氏族和部落之间都是和睦相处的。
河姆渡人居住的情况
河姆渡遗址复原图
  河姆渡的居民当时都住在木结构的地面建筑内。在第四层中,发现了十余排由木桩、圆木、木板组成的建筑群。根据桩木的分布及走向,初步推断,在300平方米的范围内,至少有三栋大体平行的建筑。其中保存较好的一栋建筑,有平行的四排桩木,长度在23米以上,宽约7米。从桩木的分布看,这是一栋长20余米,进深约7米,并附带一个宽约1.3米的前廊的长屋。在建筑群内,未发现经过加工或由于人们长期踩踏而形成的居住面、墙基和灶址,却发现了大量的有机物堆积、苇席残片等。这种建筑应是一种高干栏式的长屋,上面住人,下面堆放杂物。它的建筑方法是以桩木为基础,其上架设横梁,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再在上面设楼板,在楼板上立柱、作墙,盖顶。木构件之间采用垂直相交的榫卯及绑扎等方法连接。河姆渡的这种木建筑,是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出现的,这里地势低洼,潮湿温热,干栏式建筑,具有良好的通风、防潮性能,是当时人们的理想居址。
第3课 传说时代的教案计示例
文明曙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远古时代的传说,反映了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曲折而的历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应了解炎帝、黄帝是传说中的华夏族的祖先;了解尧舜的“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结合本课内容,通过设置讨论题目“大禹治水的启示”,能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培养丰富的历史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对古史传说和史实做出初步的比较,并做出自己的概括、判断和解释;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讲故事,谈体会,说说这些古代传说中的故事,哪些具有历史事实成分,哪些是虚构的,反映了传说时代怎样的文明曙光,从而培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学习,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对尧舜“禅让”的学习,培养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美德;通过对“大禹治水”的学习,并结合现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本课知识属于了解层次,通过了解炎帝和黄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出的贡献,认识到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区别史实与传说。
  〖教学过程〗
  投影:“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
  提问:文中的“轩辕”指谁?(黄帝)
  提问:这段话中“黄帝”有一项发明和一件大事,分别是什么?(发明――指南针;大事――平定蚩尤乱)
  我们平常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就是从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算起的。传说黄帝是大约距今5000年、黄河流域的一位杰出人物,后人把许多发明都归功于他。
  看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看图后分析)
  黄帝的贡献:造宫室、车船、兵器、衣裳,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指南车;
  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百草,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等。
  有的同学说,这些都是传说,并不是真的,不能作为历史来讲。
  现在我们大家来作一个小游戏1:
  (全班选出五至六名同学上台作游戏,游戏规则是作游戏的同学背对黑板,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词,可以是物品,也可以是食物,如电视机、电冰箱或桔子、香蕉等词。老师将这个词告诉第一个同学,之后,由这名同学以肢体语言传送给下一名同学,下一名同学再用肢体语言传送给再下一名同学,直到结束,然后由最后一名同学说出他所理解的这个词是什么?)
  游戏作完了,一般情况下,最后一名同学不可能完全猜中答案,但大多数情况下,与答案有相近的地方。老师可由此引出古史传说并非纯粹神话故事,而是具有一定的历史事实成分。
  游戏2:全班分成几组,以小组为单位讲故事。内容自选如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被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要求:表演的同学既可以是“讲”故事;也可以是表演故事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参加表演人数不限。最后评出最佳小组。
  提问:“女娲”的故事中,有哪些内容反映了“史实”内容?(讨论后回答)。
  提问:“后羿射日”的故事,反映了上古时期哪些“史实”内容?(讨论后回答)
  从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是神话传说,但是在“传说”中也有一些历史的真实成分在其中,不仅如此,一些考古发现也印证了古史的真实性。如河南汤阴和洛阳等地,发出了距今数千年的水井遗迹;山西夏县和浙江吴兴发现了四五千年前的蚕茧和绢布。陶器上的刻画符号,与仓颉造字的记述相符。
  提问:你们同意这些发明都是黄帝一人的功绩吗?(自由发言)
  远古时期的任何一件发明或创造都是成年累月,积无数人,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决非一人短时之功劳。而后人在追述他们历史的时候,将一些发明创造,集中附会在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黄帝”身上了。
  在传说中,说炎帝首先教人选择土地的燥湿、肥饶、高低,教人观察气候,选择五谷的类别,并制作耕稼的工具。这表明农业技术的发展情况。黄帝时代是农业文化有长足进步的时期,农业文化发展的许多必要条件,当时大概都已具备了。根据考古的成果,与中国史籍有关传说互相参证。所以说,这些发明创造是人类迈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先民发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的结晶。
  黄帝与炎帝联合,打败蚩尤部落。――说明诸夏部落联盟的势力已达到黄河下游一带。
  后来,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又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炎、黄二部族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提问:我们今天是否都是炎黄子孙?(自由发言)
  看图:“龙”的图案
  提问:请同学回答?龙是哪些动物的复合体?说明什么问题?
  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这一形象喻示龙是众多部落图腾的融合体,反映出不同部落之间从战争走向联合,进而构成华夏族主体的历程。
  传说黄帝葬在今陕西的桥山,因此,每年都共祭黄帝陵,表达对祖先的铭记和耀祖的信念。1999年10月17日,也就是农历九月初九上午9时9分9秒,在9响礼炮声中,海内外华夏子孙在陕西黄帝陵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仪式之后,举行了黄帝指南车安放仪式,轩辕黄帝铜像揭幕仪式。祭祖活动期间,还举行了研讨会,报告会,大型舞蹈晚会“黄帝颂”、书画展和寻根旅游等一系列活动。
  黄帝以后,尧、舜、禹先后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尧之前,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是通过长期的杀伐战争来获取的,但从尧开始,取得首领位置的方式变得温和,是通过部落民主推举产生的。尧传给舜,舜传给禹。这种民主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
  提问:什么样的人才能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讲话后回答〕
  应是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的人被选部落联盟首领。古书上记载,尧虽是部落联盟首领,却住大简陋的房子里,穿的是粗麻布衣服,吃的是粗米饭野菜汤,使用的是陶碗陶盆。但他对百姓生活却十分关心,部落里如有人挨饿受冻,他就觉得是自己的过错。舜也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在他耕过田和打过渔的地方,人们受他的影响,都养成了谦让的好风气。
  提问: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生自由发言〕
  简介传说。在尧的时候,洪水滔天,尧寻找能治水的人,群臣推荐鲧。尧用鲧治水,九年不成。舜代尧行政,见鲧治水无功,把他处死。天下都认为舜处死鲧是对的。于是舜举荐鲧的儿子禹接续鲧的事业。禹为人勤谨,中信可靠,待人宽厚,以身作则,鲧治水采用堵的办法失败了,禹接受教训,“决九川致四海”,采用疏导的方法,终于获得了成功。
  提问:大禹治水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迪?
   反映了远古民众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过程和伟大成就。禹是“禅让”制度下产生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他的势力不断扩大,直达江淮流域。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教案采用了教师启发,学生探究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对古史传说和史实做出初步的比较,并做出自己的概括、判断和解释;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讲故事,谈体会,说说这些古代传说中的故事,哪些具有历史事实成分,哪些是虚构的,反映了传说时代怎样的文明曙光,从而培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习题精选
填空题
1.夏朝建立了______和______,制定了_______,设置了______。夏朝的国家机构,是_____压迫____和____的工具。
2.商朝的创建者任用有才干的________等大臣,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建都在________。
3.夏朝的统治中心在今天的_________西部和_______南部一带。夏朝最后一个国王_______,是有名的暴君。
  答案:
1.政府机构 军队 刑法 监狱 奴隶主阶级 奴隶 平民 2.伊尹  亳 3.河南 山西  桀
单项选择题
1.我国进入奴隶制社会的标志是
  A.产品有了剩余     B.出现了私有制
  C.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D.出现了贫富分化
2.商朝时,每次祭祖祖先,奴隶主都要屠杀大量奴隶做供品,叫做
  A.腰斩  B.祭奠  C.“人殉”  D.“人祭”
3.我国奴隶制文明开始于
  A.黄帝时期   B.禹时期  C.启时期  D.汤时期
  答案:
  1. C 2.D 3.C
双项选择题
1.夏朝和商朝的创建者是
    A.夏朝的禹  B.夏朝的桀  C.商朝的汤  D.商朝盘庚
2.夏朝的青铜器主要是
  A.酒器  B.乐器  C.兵器  D.农具
  答案:
  1.AC  2.AC
识图题
  观察右图,请回答:
  
  ①此图所绘器具的名称是什么?
  ②它是什么朝代制造的?有什么特点?
  ③它的制造说明当时何种制造业发达?
  答案:
  ①司母戊鼎。
  ②商朝后期制造,它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③说明商朝时,青铜冶铸业发达。
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尧立七十年得舜,……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舜子商均办不肖,舜乃预荐禹于天……然后禹践天子位。    ——《史记》
  请回答:①引文讲的是什么传说故事?
  ②这个传说反映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什么事情?
  答案:
  ①尧、舜、禹禅让的故事。
  ②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后期部落联盟首领民主选举的事情。
扩展资料
部落联盟
  原始社会的一种社会组织。由两个以上血缘相近的胞族或氏族构成。通常有自己的地域、名称、方言和宗教习俗,以及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摩尔根《古代社会》曾记载处于母权制阶段的印第安人中易洛魁人各部落的情况。古希腊荷马时代(英雄时代)处于父权制阶段的各部落,其酋长称“巴塞勒斯”。原始社会后期,有些地区又由若干部落结成部落联盟。部落及其联盟组织随原始社会的解体而趋于解体,渐为部族或民族所代替。有些地方(如古罗马),部落组织曾长期存于阶级社会中。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血缘的亲属部落组成的社会组织,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是氏族结合为部落的进一步扩大。通常因战争或防卫的共同需要而结成联盟。设有联盟议事会、人民大会和军事首长。这些机构负责处理部落联盟内部的军事、政治、经济司法等一系列事务、拥有很大的权力。十五世纪初,由五个部落组成的北美东部印第安人的易洛魁联盟,是部落联盟的最发达形式。部落联盟扩大了各部落间经济、文化的联系和活动的地域。加强了军事首长在频繁的掠夺战争中的个人权力,形成了主权和专制的萌芽,加剧了社会成员间的两级分化,为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是部落向民族的形成跨出的第一步。
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
  在原始氏族社会里,部落以及部落联盟的首领是经过集体协商和民主选举产生的,这叫做“禅让制”。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只能依靠共同劳动来维持生存,而且生产工具和劳动收获都归集体所有,大家共尽义务,享有同等的权利,所以这时还没有作为统治者的“官”,也没有作为被统治者的“民”,部落首领只是部落事务的管理者。
  据史籍记载,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首领先后有尧、舜、禹等人,尧的哥哥挚曾是部落联盟的首领,由于他为人“不善”而被罢免,于是大家又推举尧接替了挚的职位,尧晚年寻求自己的继承人时,曾向“四岳”即四个部落的酋长征询意见。四岳推举舜,尧表示需要先考验一番,后来舜终于接替尧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舜在征求自己的继承人时,四岳推举了禹,舜表示同意,这些情况表明,当时部落联盟最高首领的继承人,是由各部落酋长共同推举出来的,而不是哪一个人单独决定的,关于具体的选举活动,估计包括事神和事人两方面的内容,所谓事神是指举行一些祭祀神灵的活动,以便取得上天的承认,事人是指继承人通过治理好部落联盟内部的事务,以取得人们的信任和拥护。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破坏了民主选举的禅让惯例,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部落联盟首领转化为最早的专制君主,启的做法当时也受到一部分仍坚持“禅让制”观念的部落首领的反对,东方的夷族首领伯益就曾借此反对启继位。西方的有扈氏也起兵反启,启率兵讨伐,有扈氏战败,为启所灭。
  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标志着“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为“家天下”的奴隶社会所替代,从“大同之世”进入“小康之世”,“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的国家体制,在夏王朝正式建立时已基本形成。
黄帝和炎帝
  《国语·晋语》四说:“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按照这个说法,黄、炎两族是从互通婚姻的少典氏和有蟜氏繁衍出来的。黄、炎两族最初居住在今陕北的黄土高原上,后来逐渐东移。黄帝族的迁徙路线偏北些,东渡黄河以后,沿着中条山、太行山的山边地带直到今冀北地区。炎帝族的迁徙路线稍偏南,顺着渭水和黄河两岸发展到今河南以及冀南、鲁东北一带。他们在迁徙过程中曾与所迁地区的土著部落发生过斗争,《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族曾经“北逐荤粥”,《逸周书·尝麦》说炎帝族和原居于鲁、豫一带的蚩尤族发生激烈冲突,并被蚩尤族打败。黄帝族应炎帝族的请求而与蚩尤族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蚩尤族曾和少昊族关系密切,所以黄帝族亦和处于东方的太昊、少昊两族作战,并赢得胜利。
  黄帝族打败蚩尤族以后,和太昊、少昊两族修好关系,在中原地区扩大了影响,但炎帝族却图谋与之争夺在各个部落间的主导地位,于是黄帝便“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①。阪泉之战先后进行了三次,炎帝族战败并归服了黄帝。此后,黄帝族与炎帝族联合,在我国广大的中原地区占据了主导地位,影响日益广泛。
  新石器时代后期,黄帝族的影响更加扩大。战国、秦、汉期间,人们对黄帝族的发展情况进行归纳整理,司马迁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在《史记·五帝本纪》里叙述了这样一个系统:我国上古时代,人名、族名和地名常常合而为一。上面这个系统里的名称绝大多数都不应当视为某一个人的名字,而应当作为族名来认识。相传黄帝25子,实即由黄帝族繁衍出来的25个氏族。我国古代文献里,几乎众口一辞地盛赞黄帝的巨大影响,很可能在那个时代已经形成了以黄帝族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在我国上古时代的历史中,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被尊称为五帝,是最有影响的部落联盟首领。
阶级的出现
  社会生产力的发,导致了父权制、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掠夺战争的频繁,加速了原始社会的瓦解。文字的萌芽、礼器的出现、城市的兴建,闪烁着古代文明的曙光。
  剩余产品的出现,是私有制产生的前提;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私有制的形成。财产私有是从占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牲畜等动产开始的,继而才占有奴隶和房屋。
  私有制和阶级出现以后,原来的血亲复仇演变成为获得财产和奴隶的掠夺战争。出于防御和作战的需要,一些部落结成联盟,并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和宗教的首领。他们对内保护贵族和本氏族的利益,对外进行掠夺战争,在频繁的战争中,一些首领变成了世袭贵族。
  原始社会末期,文化艺术和宗教都有显著发展。文字是文明的标志之一,大汶口文化陶尊上的刻符,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巫觋主持祭祀活动,参与部落的重大事务,客观上成为科学文化的保持和传播者,在文明的起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4课 关于“破解彩陶之谜”
教学设计示例
  〖活动目标〗
  通过此活动课,应了解陶器是农耕出现的结果,明确彩陶是远古祖先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对社会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通过此活动课,应了解彩陶生成的大致年代,它的特征、制作过程。
  通过自己查阅资料、观察、动手制作,激发发掘历史真相的兴趣,增强参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在此过程中培养、提高丰富的想象力、细致的观察力和对艺术美的欣赏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准备〗
   1、 橡皮泥或面团
   2、 水彩、小刀
  〖教学过程〗
  介绍几种彩陶:可以展示图片,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展示实物:
  1. 人型陶罐:
  2. 小口尖底瓶:
  3. 舞蹈纹彩陶盆:
  4. 人面鱼纹彩陶盆:
  提问:陶器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必要条件是:人类可以人工取火以后,因为陶器是陶土和水混合后用火加热而成。)
  提问:“北京人是否会制造陶器”?(言之成理即可)
  提问:在制作过程中,还需要哪些工具帮助制作?(小刀、涮子、天然涂料等)
  提问:这些彩陶是什么形状?(盆、瓶、罐等)
  提问:这些彩陶的用途是什么?
  1. 贮藏食物:大型的罐、瓮。
  2. 汲水:小口尖底瓶
  3. 炊具:灶、鼎、釜、甑、罐
  4. 饮食器具:碗、杯、盘、盆、钵
  5. 生产工具:陶刀、陶制纺纶;陶网坠、陶弹丸、陶埙。
  提问:“舞蹈纹彩陶盆”和“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彩绘图案表达、反映出远古祖先什么样的感、意识和生活状态?他们代表什么含义?看看这些图案,你还能想到什么?(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学生动手活动〗 用橡皮泥自制一件“陶器”。
  活动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制作。
  2、“陶器”形状可以自选,也可由老师指定。
  3、 活动结束时,展示作品,并请同学自己讲解制作的过程、设想、理由、含义等。
  4、 全班互评,选出最佳作品和最佳制作小组。
第二课时
  〖学生动手活动〗 亲自参加陶艺制作。
  活动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设备引进校园,在校内制作,无条件的学校可以以历史课外小组的形式将同学带到陶艺制作的地方,现场制作陶艺。
  1、 请陶艺的工作人员讲解陶艺的制作过程。
  2、 请陶艺的工作人员亲身示范。
  3、 学生亲自参加陶作制作。
  4、 活动结束时,将成品或半成品展出,由学生互评,陶艺工作人员讲评,最后评出最佳作品。
  5、 回到学校后,学生交流陶艺制作体会,包括交流陶艺制作中出现的错误等情况。
  6、 要求学生将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观察情况,观察感受。观察结果详细记录下来,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教案点评:
  本教案采用了教师启发,学生探究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观察、动手制作,激发发掘历史真相的兴趣,增强参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在此过程中培养、提高丰富的想象力、细致的观察力和对艺术美的欣赏能力。
第5课 夏商西周的更迭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盘庚迁殷、武王伐纣、西周建立、西周的灭亡等基本知识,说出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顺序;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能概括其相似之处。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自学、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通过课堂讨论等活动方式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夏朝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精美文物、历史遗迹,树立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奴隶和平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重点与难点〗通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初一学生对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公元纪年法中纪年与世纪的换算方法的了解。
  〖教学过程〗
  导入: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做首领的?
  传说中的尧、舜、禹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做部落联盟首领的?这种方式叫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但是在禹之后,禅让制被破坏了,人们又通过什么方式来传递王位的呢?这就是今天这节课的内容。
  一、“家天下”的夏朝:
  出示“大禹陵”的图片,提问:大禹陵的修建说明了什么?
  学生答:说明了大禹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高。提问:大禹为什么威望这样高?
  学生答:“大禹治水”。
  大禹因治水而威望大增,传说中的大禹还做了几件有助于提高其威望、巩固其地位的大事,要求学生阅读归纳。
  学生归纳:①涂山召见部落首领,②划九州,筑九鼎。
  大禹凭借日益增长的威望和权力,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归纳知识点: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建都阳城。学生识图,夏朝的地理范围及阳城的具体位置,了解阳城是今天的哪个城市。
  夏朝的建立,意义深远,中国历史开始进入文明时代。提问: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
  学生回答。
  更令每个炎黄子孙自豪的是:①从时间上看,中国是仅次于埃及进入文明时代的国家。②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发展惟一没有中断的国家。
  二、“禹传子,家天下”
  提问:“禹死后,他的王位由谁继承了呢?”
  学生回答。
  学生阅读启继承王位的经过,讨论:“你认为禹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在禹执政的后期,由于私有制的出现,禅让制已经走向终结,启在禹的扶助下已经树立起威望、形成了特权。
  教师小结:启继承了父位,从此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这就是王位世袭制。
  提问:“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哪个历史人物退位才结束?”学生根据小组准备的结果进行回答。
  指导学生观察《二里头宫殿复原图》及阅读文字,分析据此所获得的信息:筑有大型宫殿,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情况等。
  二、商汤灭夏:
   1. 商朝的建立:
  指导学生观察《“桀驾人车”汉画像石》,提问:这是夏朝最后一位国王桀,你认为他的怎样一位国君,你能预见到他统治的结果吗?学生讨论回答:桀已经失去民心,夏朝衰落,即将灭亡。
  与夏朝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族的强大,由此推断:商灭夏。
  归纳知识点,板书:公元前1600年,商汤,商朝,建都亳。
  观察《商朝形势图》,商朝在建立之初的300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后七次迁都,提问:你认为商朝当时会因为什么原因而迁都?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战乱、洪水、政局动荡、占卜迷信、外族入侵、自然环境的恶化等。
   2. 盘庚迁殷:
  归纳知识点,板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
  学生识图,殷的地理位置。至此,商朝的统治稳定下来,后人也称商朝为殷朝。
  商朝为管理国家设置了各项事务官员,建立了军队,其疆域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看插图《商代石人和玉人》、《商代玉器》、《商代玉蚕》、《商代铁刃铜钺》,体会商代经济文化的进步。
  三、武王伐纣: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问: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一下纣王?纣王在你们心目中是什么形象,课下给他画一幅像。
  学生回答。
  接着提问:昏庸残暴的统治将预示着怎样的结局?
  介绍武王伐纣的经过,800多部落共同讨纣,以及纣王军队阵前倒戈,反问:这些史实是否印证了你的预言?说明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历史分析能力。
   1. 西周的建立:
  归纳知识点:前1046年,周武王,建都镐京,周朝史称西周。识图。
   2. 西周的发展:
  学生阅读《诗经》节选及课文,提问:西周的土地如何分配?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还有
  哪些进步?
  学生讨论归纳回答。
  教师指出,西周经济的繁荣同样也是平民的劳动者所创造的。
  3. 东周的建立:
  学生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昏庸统治使其失去民心、预示着统治的灭亡。
  归纳知识点: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小结:指导学生将本课内容中的重大事件在自制的年代尺中标识出来。
  〖巩固练习〗做配套填充图册中的相关内容。
  教案点评:
  本教案采用了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展示大量的文物图片,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历史情境。同时,教师还在教学重难点部分,为学生提供了讨论、讲故事等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由于本课的时间跨度较大,内容较多,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制大事记年表的方法,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典型例题
  1、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 )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铜车马 D、盂鼎
  答案:B
  分析:这是一道考察我国历史上在世界排第一的考题,要求学生史实、概念清楚。
  2、“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解释是(  )
  A、夏朝人是禹的后代   B、夏朝已经制定了刑法
  C、夏朝阶级矛盾尖锐   D、禹刑极为残忍
  答案:B
  分析:这道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来完成,这是一道几个选项都符合题意但是必须选择最佳选项的试题,该题的难点在于它的三个选项A、B、C都是正确的选项,但是该题提干的意思是要说明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已具有了国家所必备的条件——国家机器。就这个中心意思来说B是最佳选项。“夏朝人是禹的后代”没有表现出提干的意思,而夏朝阶级矛盾尖锐虽然表明了提干的意思,但是又没有突出时代的特点,因此不能选。
  选题角度:
  第一题是一道最佳选择题。主要考查的是我国历史的世界第一。并通过对我国辉煌历史的了解来加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第二题也是一道最佳选择题。主要考查的是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标志,即国家的产生。并且说明国家机器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习题精选
填空题
1.夏朝建立了______和______,制定了_______,设置了______。夏朝的国家机构,是_____压迫____和____的工具。
2.商朝的创建者任用有才干的________等大臣,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建都在________。
3.夏朝的统治中心在今天的_________西部和_______南部一带。夏朝最后一个国王_______,是有名的暴君。
  答案:
  1.政府机构 军队 刑法 监狱 奴隶主阶级 奴隶 平民 2.伊尹  亳 3.河南 山西  桀
双项选择题
1.夏朝和商朝的创建者是
    A.夏朝的禹  B.夏朝的桀  C.商朝的汤  D.商朝盘庚
2.夏朝的青铜器主要是
  A.酒器  B.乐器  C.兵器  D.农具
  答案:
  1.AC  2.AC
识图题
  观察右图,请回答:
  ①此图所绘器具的名称是什么?
  ②它是什么朝代制造的?有什么特点?
  ③它的制造说明当时何种制造业发达?
  答案:
  ①司母戊鼎。
  ②商朝后期制造,它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③说明商朝时,青铜冶铸业发达。
扩展资料
夏朝的建立的
  禹让伯益主持部落联盟的事务。十年后禹死了,禹的儿子启就杀了伯益,夺去了帝位,建立夏朝。从此以后,“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原由夏后氏、有扈氏等十几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的名称,变成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代号了。为什么到启的时候,发生了这么重大的社会变革呢?这不是偶然的,是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当时,随着氏族部落间掠夺战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俘虏变成了奴隶。在氏族内部,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耕地逐渐被分配到各个家庭使用。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富有家庭的家长们,为了取得更多的财富,开始掠夺本氏族成员占有的生产资料。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些部落首领和富有家庭的家长成为奴隶主。而多数人丧失了生产资料,成为平民或游民,有的被迫为奴隶主劳动,沦为奴隶。于是,社会上形成了奴隶和奴隶主两大对抗的阶级。奴隶是奴隶主贵族的私产,可以任意地打骂、杀害,甚至当作商品进行交换。私有制确立了。贵族们的财富和奴隶也理所当然地传给子孙后代。经济基础的这种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禹在位的时候,部落联盟的民主被专断所代替。据说.有一次禹在会稽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有一个叫防风氏的部落首领来晚了。禹就杀掉了他。可见,所谓“公天下”已名存实亡了。禹在对外战争中,不断地得到胜利,俘获很多奴隶和财富。这时他的儿子启势力已经很大。他看到父亲担任部落联盟首长,生活富裕而且很有权势,早就想继承这个职位。夏部落的多数奴隶主贵族,也都不愿意把这个权力让给别的部落。禹死之后,启便在夏部落奴隶主贵族的支持下,废除了禅让制度,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世袭是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新制度。它遭到了旧势力种种阻碍。有个叫有扈氏的部落,为了维护掸让制度,起兵反启,很快就被启打败。有扈氏的子孙被罚作牧奴。启为了镇压奴隶们的反抗,打击旧势力,巩固奴隶制的世袭制,把原来的部落联盟机构变成专政机关。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一一夏朝,就是这样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下产生的。
国人暴动
  在成王、康王统治的时期,周朝政局比较安定。后来,由于奴隶主贵族加重剥削,加上不断发动战争,平民和奴隶的不满情绪也随着增长。周朝的统治者为了镇压人民,采用十分严酷的刑罚。周穆王的时候,制订了三千条刑法,犯法的人受的刑罚有五种,叫做“五刑”。像额上刺字、割鼻、砍脚等等。但是,刑罚再严,也阻止不了人民的反抗。
  到了西周第十个王周厉王即位后,对人民的压迫更重了。周厉王宠信一个名叫荣夷公的大臣,实行“专利”,他们霸占了一切湖泊、河流,不准人民利用这些天然资源谋生;他们还勒索财物,虐待人民。那时候,住在野外的农夫叫“野人”,住在都城里的平民叫“国人”。周都镐京的国人不满厉王的暴虐措施,怨声载道。大臣召公虎听到国人的议论越来越多,进宫告诉厉王说:“百姓忍受不了啦,大王如果不趁早改变做法,出了乱子就不好收拾了。”厉王满不在乎地说:“你不用急,我自有办法对付。”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国人批评朝政,还从卫国找来一个巫师,要他专门刺探批评朝政的人,说:如果发现有人在背后诽谤我,你就立即报告。”卫巫为了讨好厉王,派了一批人到处察听。那批人还敲诈勒索,谁不服他们,他们就随便诬告。厉王听信了卫巫的报告,杀了不少国人。在这样的压力下,国人真的不敢在公开场合里议论了。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招呼,只交换了一个眼色,就匆匆地走开。厉王见卫巫报告批评朝政的人渐渐少了下来,十分满意。有一次,召公虎去见厉王,厉王洋洋得意地说:“你看,这回儿不是已经没有人议论了吗?”召公虎叹了一口气说:“唉,这怎么行呢?堵住人的嘴,不让人说话,比堵住河流还要危险哪!治水必须疏通河道,让水流到大海;治国家也是一样,必须引导百姓说话。硬堵住河流,就要决口;硬堵住人的嘴,是要闯大祸的呀!”厉王撇撇嘴,不去理他,召公虎只好退出。
  厉王和荣夷公的暴政越来越厉害,过了三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国人忍无可忍,终于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暴动。起义的国人围攻王宫,要杀厉王。厉王得知风声,慌慌忙忙带了一批人逃命,一直逃过黄河,到彘(音zhì,今山西霍县东北)地方才停下来。国人打进王宫,没有搜到厉王。有人探知厉王的太子靖逃到召公虎家躲了起来,又围住召公虎家,要召公虎交出太子。召公虎没奈何,只好把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送出去,才算把太子保护了下来。厉王出走后,朝廷里没有国王,怎么办呢。经大臣们商议,大家推举共伯和执政,暂时代替周天子行使职权,历史上称为“共和行政”。共和行政维持了十四年之后,周厉王在彘死去。大臣们立太子姬静即位,就是周宣王。宣王在政治上比较开明,得到诸侯的支持。但是,经过这一场国人暴动,周朝统治者已经外强中干,兴盛不起来啦!
商汤
  商汤,商朝开国之王。阏伯的13世孙,子姓。又名履、天乙,卜辞作唐、大乙、高祖乙,灭夏后又称成汤、武王、成唐或武汤。为夏末商国首领,都于毫(今商丘)。
  商汤即位后,施政宽和仁厚,革除以人祭天的陋习,布德施惠,轻赋薄敛,百姓亲附,令行天下。虽臣服于夏,实际上已形成了与夏对峙的局面。时夏桀失政,暴虐无道。汤任伊尹和仲虺为相,积极作灭夏的准备。
  汤采取逐个翦除夏桀羽翼,逐步削弱夏桀的统治,最后取而代之的策略,先灭与之为邻的夏的属国葛(今商丘宁陵县北)。接着,又连续攻灭了韦(今河南滑县)、顾(今河南范县)、昆吾 (今河南濮阳)等十多个小国和部落,随后又灭掉夏之属国三腰 (今山东定陶东北),使夏王朝完全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十一战而无敌于天下”,遂灭夏而建商,建都南毫(今商丘古城东南)。后人在追颂成汤时颂扬:“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可见,商汤不仅牢牢控制了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而且连远处西方的氐羌部落,也向商朝臣服了。成汤在位13年,寿百岁而崩。据《史记》记载:商汤都南亳后,传六世十帝,由仲丁迁嚣,又名暾(今郑州)。《商丘县志》载:“……中宗在位七十五年崩,子仲丁立。仲丁嗣位,而亳有河决之害,迁都于嚣,商自此而西矣。”《括地志》亦记载:“谷熟西南三十里,有南毫故城……蒙县之亳曰北亳,汤所兴;谷熟之毫曰南亳,汤所都……”北毫(今商丘古城北)和南亳(今商丘古城东南)均在商丘。《竹书纪年》和《史记》均未有商汤西迁之记载。而因水患西迁于嚣的不是商汤,而是商汤的5世孙仲丁。所以,汤迁都西亳(今偃师)之说是不成立的。
武王伐纣
  商朝后期政治混乱,最后一个王是纣王。他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是个残暴的君主。
  商纣王在首都北边的沙丘养着各地送来的珍禽异兽,在首都的南边修建鹿台,用来存放无数的珍宝财物。他还造了“酒池”,里面装满了美酒;还造了“肉林”,里面挂满了香喷喷的熟肉。纣王每天和妃子、大臣们在“酒池”、“肉林”中嬉戏游乐。他修建的巨大仓库里,装满了从全国各地掠夺来的粮食。他还发明了很多严酷的刑罚,其中一种叫“炮烙之刑”,就是把涂满膏脂的铜柱放在燃烧的炭火上,强迫犯人在上面行走,犯人站不住,就掉在炭火中活活烧死。
  商纣王不听任何人的劝说,他的叔叔比干因为向他提意见而被他挖心处死。另一个大臣劝他说,这样将会有亡国丧命的危险。商纣王却回答说,他的性命是有上天保佑的,谁也不能把他怎么样!
  那时,渭水流域的周国,迅速发展。周原来是商的属国。周文王一心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重视农业生产,待人宽厚,重用人才。吕尚(俗称姜太公)就是他发现的。吕尚帮助周文王整顿政治和军事,对内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征服各部族,不断扩大疆土,周的势力逐步强大。
  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文王死后,他的儿子即位,这就是周武王。周武王得到吕尚和叔旦(即周公旦)的帮助,国家兴盛。这时候,商朝的统治更加腐朽。周武王联合西方和南方的部落,进攻商纣王。双方在牧野(今河南省境内)大战。商朝的军队中大部分是奴隶,他们平时恨透了纣王,不但不抵抗,还纷纷起义,引导周军攻人商朝首都。商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终于灭亡。周武王得到了各个部落和各个小国家的拥护,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在今天陕西西安西南),历史上称为西周。
第14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下列基础知识: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郡县制、皇帝、三公、交通的畅达、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小篆和隶书、圆形方孔钱、焚书坑儒、万里长城、灵渠。
  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及有关课外书籍,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秦始皇和他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的了解,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思考“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懂得综合分析问题的重要性,知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前预习,阅读课文内容并编写出总结课文内容的歌谣;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开展讨论;课后每位学生完成一篇历史小论文的写作。通过上述活动,培养主动学习,并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学习的习惯,并能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的去探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秦始皇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以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废分封,立郡县
  难点:中央集权制的概念
  三、课前准备:学生围绕本课导言的两个问题进行预习并编写出总结课文内容的歌谣;学生自编自演李斯与群臣辩论和秦始皇出巡的短剧。
  四、教学过程
  导入步骤:
  师:课前我布置同学们编写总结课文内容的歌谣,写好的请举手。
  生:朗读自己所编歌谣
  师:这首歌谣的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是什么?
  生:回答略
  师:把书翻到69页,我们今天要学习,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写板书)
  讲授新课
  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板书]
  最高:皇帝
  政治:中央:三公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
  巩固地方:郡县
  统车同轨统一文字北筑长城
  一经济统一货币文化:军事:
  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南修灵渠
  [板书随上课进程逐步写出]
  师: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比以前传说中的三皇五帝都要强。于是他便宣布自己的称号是皇帝。但是国家很大,事情也很多,秦始皇每天要阅读大量奏章。秦时的文书是简,他一天要读100多斤奏章,读不完是不能休息的。一个人怎么也忙不过来。于是他就选派一些人来给他帮忙。其中在中央机构中最重要的是哪些人?。
  生: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师:三公要干些什么事呢?
  生: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太尉管理全国的军事。御史大夫掌管重要文件,并监督百官。
  师:三公里面谁位置最高?
  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要注意,不是你们印象中的丞相。他们地位是平行的,都对皇帝负责,都由皇帝任免,互相监督,互不隶属。
  师:秦朝的疆域很大,在地方上又怎样进行管理呢?。当时秦始皇的臣子们有两种观点,他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个群臣辩论的历史小短剧
  生:进行表演(一派认为应该效仿西周时期的做法,实行分封制。一派认为应该推行郡县制)
  师:大家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你赞成那一派的观点?为什么?
  生:回答(如分封制产生了不好的结果。诸侯分裂割据,导致了长达500多年的混战局面——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郡县制,成功地加强了君主的权力等等。)
  师: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观点,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发展到40多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郡守、县令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他们都由皇帝直接任命,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请同学们分析考虑一下,秦始皇推行上述这些措施,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生:讨论后回答(如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巩固了全国的统一,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免。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互不统属,对皇帝负责。全国的一切大权都掌握在皇帝手中)
  师:这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制度建立起封建的专制集权统治。什么是专制集权统治?它是我国封建社会自秦开创,历代封建王朝基本沿袭下来的政治体制。“专制”是指君主专制,皇帝独裁,造成皇权的绝对权威。“集权”是指中央集权,体现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当中,即中央政府为有效管理地方,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全,而建立的中央对地方政区管辖的行政制度。(结合投影讲述)
  (投影)
  最高统治者:皇帝
  中央政府:三公
  地方政府:郡县
  师:秦始皇建立的这套专制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历代都基本上沿用了这套制度,并加以发展。
  师:秦始皇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巩固了统一。他很得意,于是就出去微服私访,想看看自己的大好河山。可他一路上遇到了不少麻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请观赏短剧《秦始皇微服私访记》
  生:进行表演(秦始皇车队进了以前韩国地界,路上行驶很慢还发生了堵车现象。因为韩国修了许多路障,不利于车辆通行。而且秦国车辆比较大,韩地的道路只能供韩地的两辆车并行。车队到了前楚国都城,城市很繁华。他们就出去逛街。但市集的商人不收秦钱,他们只能用身边的黄金。因为度量衡不统一,还和别人吵架。不久到了吴地的溧阳,秦始皇他们一进城就傻眼了,一句话也听不懂,写的字也不认识。秦始皇无奈发了一道诏书到溧阳县衙。县衙乱成一团,唯一认识秦文字的人到常州出差了)
  师:秦始皇微服私访短剧是虚构的,但当时秦朝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果这许多问题不解决,秦始皇的江山是坐不稳的。秦始皇后来想了什么办法?
  生:车同轨。秦始皇下令,拆除一切路障,统一车辆形制,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辆在全国通行无阻。
  生:秦始皇下令,全国各地一律使用秦国的圆形方孔钱,其它各国的旧货币如齐国的刀形币,赵国的铲形币,楚国的蚁鼻钱通通作废。后来历代的铜钱,都是仿照秦朝的样式。
  生:规定以原来秦国的度量衡制度作为统一使用的标准。这样一来,全国的尺寸、斗升、斤两都一样了。
  师:什么是度、量、衡呢?
  生:度,是计量长度;量,是计量容积;衡,是计量轻重。
  生:秦统一后,下令废除各国的文字,让丞相李斯负责整理出一种笔划比较简单的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使用。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划更为简单的隶书。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秦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和车同轨,起了什么作用?
  生:回答略
  师:小结,这些措施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巩固和加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师:秦始皇统一六国和实行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但是,他的统治也有十分残暴的一面。焚书和坑儒两件事的发生,就是他进行残暴统治的两个事例。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把秦国以外的历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诗书以及诸子百家的书,统统烧毁。只许保留医药、卜巫(预测吉凶)、种树的书不烧。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事件。在焚书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12年,有一些儒生在背后骂秦始皇贪权专断,滥施刑罚。秦始皇听说后十分生气,派御史大夫进行追查并下令把抓来的460个儒生先打得遍体鳞伤,然后在咸阳城外挖个大坑,把他们全都活埋了。这就是历史上的“坑儒”事件。
  现在请同学们考虑一下: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什么?焚书坑儒产生了什么后果?生:回答
  师:强调指出,秦始皇的目的是想通过这种作法来反对效法古代的治理方法和反对以古讽今,但他采取的手段极其粗暴野蛮,以维护他那至高无上的权威。其结果是摧残了文化,箝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莫大损失,应予以批判。
  师:在秦朝时,我国的边疆还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越族和匈奴族情况。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为统一南方,派屠睢率50万大军攻打南越。秦军的进攻,遭到了当地越人的反抗,秦军三年不解甲,不弛弩。为解决军粮运输问题,秦始皇命令当时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史禄开凿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
  秦始皇在发兵攻打南方越族的同时又北击匈奴,命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以黄河为塞,临河筑44县城,迁徙内地人到那里耕田戍守。为巩固统一局面,预防匈奴南下,秦始皇征发大量民工,将原秦、赵、燕三国北方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向东西续修,筑起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一道城防,(指《秦长城图》,明示长城两端点)全长1万多华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五、小结1秦始皇是怎样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由学生结合板书进行)
  2打出投影,集体朗读歌谣
  秦始皇统六国丞相太尉和御史
  废分封立郡县管人民收赋税
  车同轨书同文统货币隶书行
  西临洮东辽东建长城长万里
  六、布置作业:
  李白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描写的秦王雄姿勃勃何等威武,你又是怎样看待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的呢?
  以“我看秦始皇”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设计采用了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的探究式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动学生,通过提问、讨论和表演历史剧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体会历史情境,思考并表达各自的见解。
  在解决“中央集权制”这个难点问题时,教师通过安排学生表演历史剧引导学生分析西周的分封制是否能适应秦朝的历史条件,从而得出中央集权制的含义和历史意义。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了课前准备和课后活动,使课堂教学获得了双向延伸,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资料来源:溧阳市光华中学 周媛
典型例题
  秦始皇是怎样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有何理论依据?
  分析:本题属于综合题,包括叙述、分析等题型。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及其与先秦诸子思想之间的关系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考查学生综述知识要点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问概括写出秦始皇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所采取的措施。不必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都答上。
  第二问联系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情况,指出法家代表人韩非的思想为秦所用,氏秦朝施政的理论依据。
  参考答案:
  (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a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确立中央行政机构,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军事和监察百官,他们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c推行郡县制度,全国设立36郡,郡下设县。
  (2)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是采用了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理论。韩非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君主掌握国家大权。
  选题角度:
  本题属于综合题,包括叙述、分析等题型。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及其与先秦诸子思想之间的关系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考查学生综述知识要点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
  我看秦始皇。
  活动目标
  学会多途径搜集历史信息,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逐步提高他们的书面和言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从教科书、课外读物及影视作品中收集有关秦始皇的资料。
  活动过程
  1、提供资料。教师客观地介绍秦始皇的生平事迹,开出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