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7-03-24 23:2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乔家大院坐落在山西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是清朝富商乔氏家族的宅院。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年轻时只身走西口,在包头苦心经营,终于发展起一家最大商号,店铺、居宅达到1000多间。到第二代乔致庸,开始了金融业的活动,把商行、银号从包头开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现存的乔家大院,是乔氏家族经数次扩建而成的。  乔家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平方米(约16亩),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乔家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之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   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子贡吕不韦  端木赐,字子贡,名赐。春秋末期卫国人。是孔子门生“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孔门十哲”之一。子贡虽出儒门,却懂经商之术,多年的经商活动使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为孔子与其门徒的周游列国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历史上多用“端木遗风”来表经商致富之人,即源于此。孔子称赞子贡为“瑚琏”(古代宗庙中盛生黍的祭器,常用来比喻有立朝执政才能的人),是对子贡能力的肯定。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汉代:商运活跃
  唐代:商旅往来频繁  1853年在南非卓湾捞出一批瓷器,其中就有元代德化的白釉瓷。这些瓷器现存放在大英博物馆。近年来,埃及、肯尼亚也出土了许多从中国福建输入的德化窑白瓷。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汉代:商运活跃
  唐代:商旅往来频繁
  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明代:形成商帮,出现会馆“红顶商人”胡雪岩   胡雪岩幼时家贫,帮人放牛为生。咸丰十年(1860)自开阜康钱庄,并与官场中人往来,成为杭城一大商绅。 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太平军攻杭州,胡雪岩从上海、宁波购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左宗棠任浙江巡抚,委胡雪岩为总管,主持全省钱粮、军饷,因此阜康钱庄获利颇丰。他还协助左宗棠开办企业,主持上海采运局,兼管福建般政局,经手购买外商机器、军火及邀聘外国技术人员,从中获得大量回佣。他操纵江浙商业,专营丝、茶出口,操纵市场、垄断金融。至同治十一年(1872)阜康钱庄支店达20多处,布及大江南北。资金2000万余两,田地万亩。由于辅助左宗棠有功,曾授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是一个典型的官商。   城市的由来: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二、“市”的发展  历经百年,胡庆余堂依然熠熠生辉,保持“真不二价”的诚信传统  据说西汉都城长安,有正式的“市”9处,右图是汉代“长安市长”印。你知道“市长”的含义吗?  下面诗句各自反映了哪个朝代“市”的发展情况?
   “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王建《汴路即事》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杜荀鹤陆游《杂赋》诗“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说明宋代的草市(   )
A.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B.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C.政府对草市的行政管理加强
D.草市发展为乡村集市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
欲发移船近江口,船头祭神各浇酒。
停杯共说远行期,入蜀经蛮远别离。
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张籍《贾客乐》想一想,这一首诗反映了商人怎样的生活?反映了商人为了追逐利润而往来奔波的生活方式。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
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
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
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岐。
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
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
——刘驾《贾客词》想一想,这一首诗又反映了什么?古代商人常面对人身财产的安全风险。重农抑商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三、“重农抑商”政策
  ⒈含义重视农业限制工商  ……朕(雍正)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苦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 摘自《大清会典事例》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三、“重农抑商”政策
  ⒈含义
  ⒉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  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明清代焦秉贞《御制耕织图》及康熙帝的题诗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三、“重农抑商”政策
  ⒈含义
  ⒉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⒊表现:①历代沿袭“重农抑商”
      ②打击富商大贾,加强控制经济
      ③歧视商人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三、“重农抑商”政策
  ⒈含义
  ⒉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⒊表现:
      古代社会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
  ⒋影响
      古代社会后期以消极作用为主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二、“市”的发展
三、“重农抑商”政策
四、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一、宋元空前繁荣;
二、国内外贸易全面繁荣;
三、政府对商业控制逐渐减少;
四、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
五、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
同课章节目录